品画鉴学:北京画院研修班举办“师生品画会”活动2018-12-10
  近日,北京画院研修班开展了一场 “师生品画会”活动,作为一次艺术交流活动,“品画会”突破了日常教学中各导师面对自己的研修生小范围授课的模式,将不同工作室的导师和学员聚在一起,每位研修生拿出在画院学习三个月以来的成果展示,同学之间相互观摩学习,相互切磋,还能得到导师们的悉心点评,是一次提升作品水准、拓展艺术高度的良机。
 
导师莫晓松主持活动
 
  北京画院艺委会副主任、教委会主任莫晓松导师指出,“以作品说话”一直是北京画院画家创作及研修生教学的宗旨,所以品画会的目的就是促进学员画作艺术品格的提升。
 
  品画会活动分为花鸟、山水两组同时进行。花鸟组由莫晓松导师主持,参会的导师有王培东、方政和、李雪松、安华平、姚震西;山水组由郭宝君导师主持,参会的导师有牛朝和徐卫国。
 
花鸟组品画会现场
 
山水组品画会现场
 
  在花鸟组,王培东导师首先鼓励学员,“研修生们能把画作拿过来,这本身就是一种勇气,也是对绘画热爱的一种体现。”他还谈到“学习中国花鸟画是一个长期的磨炼过程,当你找对了方向并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够提高。无论是临摹,还是写生,这都是学习绘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虚心请教,也要对自己的绘画充满自信,要脚踏实地往前看。”
 
导师王培东发言
 
  姚震西老师特别强调了向导师学习绘画的方法问题。他讲到,不仅要跟自己的导师学习,也要向其他的导师多学习,要善于学习他人绘画中的优点,运用到自己的画面中去,这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绘画水平,同时也能促进自己个人风格的形成。同时他认为,博览群家后再反观自己导师的绘画,结合自己导师的师承关系,就会加深对导师风格形成的理解,更能读懂导师的绘画,这才是学艺的智慧。
 
姚震西老师发言
 
  方政和导师谈到了“师造化与师照片的问题”,他叮嘱研修生,“对着鸟的照片画到七八成时,一定要丢掉照片,开始按照美的规律去完善这只鸟,要脱离模版,不能被照片带跑。”他还讲到了中国传统画论思想中“九朽一罢”的问题,强调作画时要经营位置,不断反复推敲。“朽”就是指柳炭条,古人画画会用柳炭打稿,“九朽”就是指反复的琢磨推敲,最终“一罢”定稿。
 
方政和导师发言
 
  几位导师讲授之后,在莫晓松导师的主持下,各导师与研修生们开始了看画评画的过程。研修生们积极地请各位导师来看自己作品,寻求指点。针对每一幅画,导师们都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在一幅花鸟画中,题跋书法潇洒自如、笔力挺拔,导师王培东与莫晓松看后,给予了肯定,同时对画中的花鸟也提出了颜色上的改进建议。有一位研修生画了一幅尺寸巨大的花鸟作品,花丛之中,却只有一只鸟,方政和导师建议他添加几只鸟,添加在什么位置。其他导师对不同的画面,也从疏密关系、颜色构图、大小比例等等都提出了修改意见。
 
导师王培东和莫晓松为学员评画
 
导师莫晓松点评学员画作
 
导师方政和为学员评画
 
导师李雪松和安华平为学员点评
 
导师安华平为学员讲授画作
 
姚震西老师为学员指点画作
 
  逐一品画之后,师生还围绕一些问题进行了集中探讨。一位研修生提出素描写生与国画写生的本质区别和关系的问题,对于这一提问,四位导师分别给出了观点。
 
  莫晓松导师提出“素描是抓形,花鸟画中的白描也是抓形,素描是由实到实的一种方式,而中国画的写生则是由实到虚,存在阴阳观的。”
 
  李雪松导师认为:“中国画的写生首先是要具备中国审美层次的,与素描这种完全科学写实的画法不同,需要画者对客观对象进行审美的提升和形象变化,西方素描更注重结构、光影、空间等,但中国的写生则是要提到气韵、感受和感知力的层面。”
 
导师李雪松回答学员问题
 
  姚震西老师谈到:“把写生分为两类,一类是笔写,一类是心写。笔写是面对着写生对象用笔画下来,这是训练结构和规律的过程;心写是把花的理想的美给提炼出来。当你看到一朵花,就在心里默默的画下来,这时候,你会对这朵花进行夸张,让它呈现出你看到它时最美的样子,你对它的感情都在这之中,这也是心写的作用。这两个阶段不是绝对的,是要反复进行的。心写阶段过了,可能又想笔写一下,这时候的笔写就是另一种感受,甚至是一种把所有的经验都抛掉了,全然画心中之花的幸福感。”
 
  王培东导师就写生的重要性这一问题,再次强调:“写生不单是在工笔中要重视,在写意画中,也是尤为重要。写意画并不是随意挥就的,它是需要你长期对花本身的结构、动态仔细的观察和写生,训练出非常强的造型能力,心中谙熟花的气质、精神,胸有成竹后,一笔而就的。白石老人说‘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所以,写生与写意要反复交替进行,才能真正达到形神兼备。”
 
  关于书法题跋,一位研修生谈到:“平常练习的书法和画配在一起时,总感觉不协调,有什么方法可以将平常练习的书法转换到画面提拔书法的运用上的呢?”
 
  姚震西老师解释说:“这个没有什么诀窍,就像画画一样,书法除了表达你的心境之外,它也是画面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个需要长期不断题写,写多了自然会找到一个相融合的状态。如果总是题不好,又怕伤了画面,可以找个白纸题上去,然后放在画面中看看合不合适,配上印多试几次,直到你满意的时候在真正往画面上题。”
 
  莫晓松导师认为,“书法的线与绘画的线是不同的,让一个书法家在画面中题字,经常会格格不入,因为书法家对线的理解与画家对线的理解不同,所以关键点是需要大家去追求线的统一性和丰富性。”
 
  导师方政和认为,“很多工笔画不适合题长跋,如果说写意画是一个空白的舞台,只靠书法的表演能撑起场面,那工笔画则是有布景、有伴奏的,这时就要根据画面的视觉关系来克制住自己题长跋的冲动。”
 
花鸟组品画会现场
 
  与花鸟画组相比,山水画的师生品画会虽人数较少,但学术氛围浓郁。
 
  这组学员多数刚刚写生归来,他们写生作品中的问题首先呈现出来。郭宝君、牛朝、徐卫国三位导师发现,学员的画面处理都存在“重点不突出,节奏较平”的问题,郭宝君导师讲到,“写生的时候,包括创作的时候,一定在画面上有一个你所要表达的画眼,然后把它慢慢地铺张开来,让它特别突出。比如李可染先生的每一幅作品,都有一个特别精彩的点,所有的东西都围绕着这个画点慢慢铺开,画面很整、很大气。”
 
导师郭宝君为研修生讲解写生要点
 
  山水组的讨论主要围绕临摹古画的问题展开,有研修生提问:“中国山水画史上的名家巨作这么多,我们应该怎么选择?”对此郭宝君导师指出,要用研究的眼光去读画、临画。首先要挑选自己喜欢的一个画家,或一张画来临摹,了解了这幅画、这位画家,还要顺藤摸瓜找到关于这个作者的师承脉络,进行纵向学习;同时,也要横向学习,看看其同时代画家的作品,进行对比性研究,由点到线再到面的去逐一研究。
 
  徐卫国导师谈到学习方法,他指出学画不是学某个画家表面上的特点,而是要学他深邃的根本的东西。一是学画家的笔墨,二是学作品意境,同时还要多读画史画论,修炼自己的眼睛,提高自己的审美修养。
 
  就学习传统和临摹古画的重要性问题,牛朝导师引用王原祁“学画不师古,若夜行无灯”的名句,指出传统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基石。中国画的一根线条里面它蕴含着好多文化的意味,没有临帖的或者学习传统的基础,看出来的线条是简单的、直白的,但是如果通过宋、元、明、清这一路学习下来,把现在的线条有所理解、有所掌握,再融入到你自己的艺术修养当中的时候,看到的线条就是有弹性的,富有内涵的。
 
导师牛朝为研修生讲解临摹范本的选择
 
导师徐卫国为研修生答疑解惑
 
  另有研修生提出:“临摹古画太多,出去画写生,一上手都是古山、古树,画面都没有鲜活的生命力了,看别人画的都有自己的风格,心里很着急,又该怎么做才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艺术符号和风格呢?”对于这一问题,郭宝军导师以慢火煨小米粥做比喻,提出不能急功近利。艺术风格的形成是要靠长年累月的练习才能得已实现,是一个自然转化的过程,想要通过创作几个艺术符号或者拼凑他人作品形成自己的风格,这是短暂且徒劳的。牛朝导师也认为中国画是要慢慢“养”出来的,在这个过程中,要不断的吸收外部文化从而丰富自己的艺术语言,要对绘画有坚定的信念,沉淀下来。对临摹和写生要不断的反复交替进行,当遇到困惑时,就要多看看前人的画论,站的高才望的远。
 
导师徐卫国在点评研修生作品
 
郭宝君导师与牛朝导师共同点评研修生临摹作品
 
  在师生的一问多答与互动交流中,约三个半小时的品画会接近尾声。研修生们意犹未尽,不愿离去,纷纷向导师们致谢,表示希望能多参加此类交流活动,能与各导师工作室的研修生们齐聚一堂切磋画技、交流心得,聆听导师们点评画作,是提高自身艺术水准的难得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