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水深流汇成江河——漫说郭宝君作品2015-04-22

寒云之三郭宝君

  苏轼曾说,“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 ,阐发了那种天然而自发的创造才能。而郭宝君的创作,也如一泓清泉,有选择地缓缓溢出,逐渐浸润、漫延、流淌,汇聚成流。每一位艺术家的经历及发展历程不尽相同,有的初露锋芒就展现才华,有的如涓涓泉水汇成江河。郭宝君倾向于后者亦兼具前者,在大学毕业创作及早期作品中,就形成了明显的个人风格,随着学习经历和工作状况的改变,后虽几经变化,但始终保持了自己独有的形式风格和话语标识。细细品来,其在每一个阶段甚至每幅作品都力寻丰富的变化;但也没有刻意地为改变而改变,更多的是听从自己的内心,将内心娓娓道来。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美术界的现代艺术运动风起云涌如火如荼。大学期间,郭宝君和同辈一样,受到了诸多现代艺术的洗礼。但在毕业前夕,郭宝君却只身前往甘南藏区,在那里他感受到了自然的辽阔苍茫和旷达及藏民的质朴坚韧和虔诚,体会到生命的意蕴和对生存意识的感悟,并油然而生一种对既有的传统视觉程式和材料技术寻求突破的冲动。之后他完成了数幅以藏民为题材的作品,运用亚麻布为依托,结合墨色的反复皴擦点染,层层墨色的晕染在空间中弥漫,画面语言极富细腻的情感和情绪,传达了关于天地、自然、人生、信仰等诸多问题的思索。
 
  大学毕业后从事大学教师工作的郭宝君,开始了山水画的探索和创作。他认为观照自然、亲近自然,在画中探寻人和自然的关系,应该是山水画永恒的主题,画家应该和自然与生活建立紧密关系,投入自然中去体验,按照自己的体悟去表现,才能创作出出色的作品。由此,他曾数度深入太行山区及黄土高原,把山川风物作为有生命的景致与之对话。同时他还遍追古人,从前人作品中汲取养分,同时不拘成法,大胆在亚麻布上反复摸索实践,形成独特的语言风格,以求拓宽山水画的发展空间,在弘扬精神境界的同时,发展了中国画的绘画语境。
 
  郭宝君到北京画院从事专业创作,面对新的境遇和问题,在作品中体现人文价值的关怀是他思考的问题。他认为开拓山水画的新境界,与探索山水画新的艺术语言和表达方式是山水画在当代需面对的重要问题。而山水画的艺术处理显然不仅仅是技巧,它受到一定的艺术观念、修养、情感、心境等方面的综合影响。真正意义上的山水画,应是一种心灵的创造和情感的倾泻和精神的展现,当代画家对自然应当有当下的思考和感受,才能营造出富有意蕴和独特意境的作品。郭宝君不满足于一个方向或形式的努力,不断探寻新的题材元素和图式结构与表现意蕴。近些年,其足迹远涉大江南北,遍布青藏高原、黄土高坡、戈壁荒漠,同时涉足京郊各地自然和人文景观,从布面回归纸上,创作了大量的山水画作品。他将丰富的笔墨运用扩展到对整个画面结构及总体形式的艺术处理中,形成“气韵藏于笔墨,笔墨都成气韵”的艺术效果。在当代山水画作品中,较难见得新意,而郭宝君能以自己清寂雅致的风格面貌引人关注,显示了他在当下山水画中的独特价值和意义。
 
  郭宝君近期创作的一批藏族生活题材的作品,缘于其多年后再次去往甘南藏区。画面中特定的环境和背景隐匿,代之无垠的草地和寂静的天空,藏民的人物形象成为重要的突显的主题,此时的人物在画面中不仅仅是事实的记录,更是一种精神和观念的传达。其作品将自己虚静平和的心态和浓郁深沉的情感融汇,运用独立的艺术风格,自然而然的倾泻流淌,使作品展现了自己内心的情感和精神。
 
  丰子恺说:“人生有三层楼,第一层是物质,芸芸众生,拥挤不堪;第二层是精神,已经坐满,后来者只好站立;第三层是心灵,寂静无声,阳光万道。 ”相信郭宝君正行进在第三层楼上,依靠自身的修炼和学养以及持之以恒的坚守,通过他的创作,不断地挖掘和展示其心灵的世界。

寒云之三郭宝君

  苏轼曾说,“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 ,阐发了那种天然而自发的创造才能。而郭宝君的创作,也如一泓清泉,有选择地缓缓溢出,逐渐浸润、漫延、流淌,汇聚成流。每一位艺术家的经历及发展历程不尽相同,有的初露锋芒就展现才华,有的如涓涓泉水汇成江河。郭宝君倾向于后者亦兼具前者,在大学毕业创作及早期作品中,就形成了明显的个人风格,随着学习经历和工作状况的改变,后虽几经变化,但始终保持了自己独有的形式风格和话语标识。细细品来,其在每一个阶段甚至每幅作品都力寻丰富的变化;但也没有刻意地为改变而改变,更多的是听从自己的内心,将内心娓娓道来。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美术界的现代艺术运动风起云涌如火如荼。大学期间,郭宝君和同辈一样,受到了诸多现代艺术的洗礼。但在毕业前夕,郭宝君却只身前往甘南藏区,在那里他感受到了自然的辽阔苍茫和旷达及藏民的质朴坚韧和虔诚,体会到生命的意蕴和对生存意识的感悟,并油然而生一种对既有的传统视觉程式和材料技术寻求突破的冲动。之后他完成了数幅以藏民为题材的作品,运用亚麻布为依托,结合墨色的反复皴擦点染,层层墨色的晕染在空间中弥漫,画面语言极富细腻的情感和情绪,传达了关于天地、自然、人生、信仰等诸多问题的思索。
 
  大学毕业后从事大学教师工作的郭宝君,开始了山水画的探索和创作。他认为观照自然、亲近自然,在画中探寻人和自然的关系,应该是山水画永恒的主题,画家应该和自然与生活建立紧密关系,投入自然中去体验,按照自己的体悟去表现,才能创作出出色的作品。由此,他曾数度深入太行山区及黄土高原,把山川风物作为有生命的景致与之对话。同时他还遍追古人,从前人作品中汲取养分,同时不拘成法,大胆在亚麻布上反复摸索实践,形成独特的语言风格,以求拓宽山水画的发展空间,在弘扬精神境界的同时,发展了中国画的绘画语境。
 
  郭宝君到北京画院从事专业创作,面对新的境遇和问题,在作品中体现人文价值的关怀是他思考的问题。他认为开拓山水画的新境界,与探索山水画新的艺术语言和表达方式是山水画在当代需面对的重要问题。而山水画的艺术处理显然不仅仅是技巧,它受到一定的艺术观念、修养、情感、心境等方面的综合影响。真正意义上的山水画,应是一种心灵的创造和情感的倾泻和精神的展现,当代画家对自然应当有当下的思考和感受,才能营造出富有意蕴和独特意境的作品。郭宝君不满足于一个方向或形式的努力,不断探寻新的题材元素和图式结构与表现意蕴。近些年,其足迹远涉大江南北,遍布青藏高原、黄土高坡、戈壁荒漠,同时涉足京郊各地自然和人文景观,从布面回归纸上,创作了大量的山水画作品。他将丰富的笔墨运用扩展到对整个画面结构及总体形式的艺术处理中,形成“气韵藏于笔墨,笔墨都成气韵”的艺术效果。在当代山水画作品中,较难见得新意,而郭宝君能以自己清寂雅致的风格面貌引人关注,显示了他在当下山水画中的独特价值和意义。
 
  郭宝君近期创作的一批藏族生活题材的作品,缘于其多年后再次去往甘南藏区。画面中特定的环境和背景隐匿,代之无垠的草地和寂静的天空,藏民的人物形象成为重要的突显的主题,此时的人物在画面中不仅仅是事实的记录,更是一种精神和观念的传达。其作品将自己虚静平和的心态和浓郁深沉的情感融汇,运用独立的艺术风格,自然而然的倾泻流淌,使作品展现了自己内心的情感和精神。
 
  丰子恺说:“人生有三层楼,第一层是物质,芸芸众生,拥挤不堪;第二层是精神,已经坐满,后来者只好站立;第三层是心灵,寂静无声,阳光万道。 ”相信郭宝君正行进在第三层楼上,依靠自身的修炼和学养以及持之以恒的坚守,通过他的创作,不断地挖掘和展示其心灵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