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静审美的诗意表达——安华平工笔花鸟画艺术赏读2021-12-08
文\支英琦

  早些年看中国画,最喜欢的是宋人的工笔花鸟,画家们用工致端丽的描画,纵横挥洒的笔墨,渲染出玄妙淋漓的意境, 或富丽华贵、或闲雅野逸,充盈着自然物象与人的灵性契合的欢喜心。回望中国画历史的百花园,工笔花鸟画以它特有的风貌摇曳多姿,其格物的精神和抒情的诗意寄寓了中国文化独特的审美思维。
 
  然而,随着齿龄渐长,看画看得多了,竟也渐渐地生出一些怅惘。宋元以后,接下来的朝代里,虽然也有林良、吕纪、恽寿平诸名家星光闪烁,但终因更多的工笔花鸟画家孜孜于精细不苟的工整刻画,热衷于面面俱到的临摹仿造,雷同的构图,相似的画面,在众多画家的反复皴擦敷彩下少了寄情达意的情趣,失去了鲜活的艺术生命力。同时,与工笔花鸟画一脉同生的写意花鸟画却风生水起,那种笔墨写意的风致,淋漓恣肆的泼洒,更接近散淡不羁的的文人情怀,符合中国文化的审美情感。相比之下,工笔花鸟画似乎有些匠气,不够潇洒,其在中国画历史长河里的日渐式微似乎顺理成章。
 
  传统工笔花鸟画在现代社会如何延续和创新发展,是中国画界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让人欣喜的是,当代一批具有扎实文化功底和美学修养的画家,承接传统文脉兼有现代审美思想,他们在浮躁的美术界沉潜下来,深入生活感悟自然之魅,在花鸟世界里探究文化精神真谛。在创作中,融工笔的优雅于写意的潇洒,并潜移默化地渗透进西方绘画的光影与图式。植物还是那些植物,鸟禽还是那些鸟禽,却具有了活泼泼的生命气象和温暖可人的文化情感。
 
  在这个群体里,北京画院的著名画家安华平特别引人瞩目。
 
  安华平的工笔花鸟画,一如他的名字,安安静静地,华丽中透出平和之美。
 
  他的画面,或是优雅洁白的孔雀闲步于密林,或是寂然的小鸟独栖疏枝,或是双栖的鹭鸶,在微凉的秋风里相依相伴——这些画面,丝丝缕缕惟妙惟肖,体态姿势极为传神,如果没有细致入微的观察,没有澄净内心的体贴,单纯靠技法是画不出这样形神具备的好作品的。我常常感觉,安华平笔下的画面是可以对话的,似乎一个手势,一个眼神,那些瑞鸟仙禽就会飞到我们张开的手臂上,飞进我们的生活中来。
 
  比如他的《鸟静春亦静》。应该是微雨过后,一丛芭蕉,露珠盈盈,一株紫藤,花叶簇簇。而在蕉叶和花簇之间,粗笔阔写出粗粝的藤蔓,穿插迂回,悄无声息地传达出不可遏止的生命活力。画面上方,一只小鸟,也在这美好的春光里倦飞。面对这样的画面,扑面而来的是一种充满青草香气的山野气息,这种气息沁人心脾,让人瞬间忘却市井的嚣杂,内心很快安静下来。这种安静,不止是身体的,还是内心的,是一种经由审美愉悦带来的通脱舒泰。
 
  安华平的作品,具有扎实的写实功底和传统文人画精神,线条流畅,笔墨洗练,画风自然清新,格调雅逸,具有空灵寂静的境界,洋溢着浓重的诗意表达。这与他的不事张扬、谦和安静的个性有关,更得益于他澄净内心、澡雪灵府的心性修养。他将生活中的静气融入绘事,画面上就有了高妙的虚静之气和欲说还羞的禅意诗情。这一点,对于从事工笔画创作的人来说尤为重要。因为中国水墨艺术,本质上就是建立在虚静审美理论基础之上。老子说“涤除玄鉴”,意思就是说要洗去脑子里的尘埃,除去杂念回复内心的平和安宁,以求接近“道”的本质。艺术何尝不是如此?静守本真,才能走向虚静,走向高层次的大美之“道”。
 
  安华平是有天生静气和审美悟性的画家,他精研画理,沉潜传统,更精于实践,强调内心体验。他走的是借古开今的绘画路子,在从心所欲地运用古人绘画语言的同时,注入自己的个性和情感,力求以自由的情怀领略与再现天地自然之美。这种持之以恒的努力,表现在画面上就是工致端丽又“逸气风发”。这种“逸气”是经由写意精神实现的。“意”是人的一种心理活动,是借由画中形象发人遐想、动人情怀的弦外之音,是超出画面之外而让人的视觉和灵魂产生的共振。中国画追求的“意”,从来不是虚无缥缈,而是作者面对变幻无穷的大自然,倾心动情抒发出来的具体可感的意象。安华平是深谙此道的,他认为一个艺术家必须投身大自然怀抱,成为万物共生的一份子,才能产生来自生活的独特感受,并物化为可感的艺术作品。
 
  比如他的《嘉木开芙蓉》。画面中的奇石,仅以墨色刻画,奇石旁边的芙蓉花,也只写出素淡的两朵。两只体态丰腴的白孔雀,悠然走在坡地上,它们才是画面的主人。前面的雌性孔雀引颈前行,似乎发现了什么。相傍而行的雄性孔雀,眼神炯炯,正要振羽展屏——画面是简静的,但是温暖流荡,早春淡雅朦胧的气息弥漫开,一直洇化了我们的心境。
 
  华平是一个严谨而细致的画家,他的画在立意、设色、布局、线条、技法等方面,都展现出工笔花鸟画的完整审美体系。而这种看似程式化的画面,渗透了作者对物象的细致观察和内心体贴。他的画,理想和感情色彩融化在实景之中,含而不露。他似乎特别注重通过画面形象生发情绪联想,继而通过看画人的联想去无限地延伸了画面。这种艺术上“通感”的产生,就使画面的语境进一步阔达了。
 
  对于一个优秀的画家而言,工笔花鸟画创作,并非纯客观地再现自然,而是以主观精神倾注于其中,即所谓情思与对象的“神遇而迹化”。安华平工笔花鸟画,托物寓意,情景交融,这和他追求高逸的艺术理想境界是一致的。他强调“意” 与“形”的统一,他创造的“意”,往往是具体景物与内心感受的统一,是真情真景的交融。他不用奇特怪异的构图和夸张扭曲的形象去标新立异,而是以写实为主,强调情感内化,“意由心生”,因此笔下的形象都有鲜明的个性,使人觉得有一种亲切感,并在品味中得到启发和陶冶。
 
  华平喜欢与世无争的安静,喜欢遗世独立的洁白,或许因缘际会吧,在他工笔花鸟画创作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他以雨林为背景的孔雀系列创作,这些作品无一例外地充满着不染纤尘的圣洁与超然世外的宁静。《版纳清韵》中,9 只洁白的孔雀,或栖息或矗立,洁白的羽毛与无尽的绿意相映,氤氲出淡淡的奇妙幻境,恍兮惚兮,眼前的孔雀变幻成为隐逸的仙客,又仿佛是“竹林七贤”的羽化重生?在另一幅作品《雨林之春》里,遒曲交错的根藤,以简劲的线条写出,辅以浓淡相宜的色彩,传递出宁静闲雅的生态。在这种亘古宁静的氛围里,两只白孔雀双栖古树,宛然相濡以沫的人间仙侣。
 
  一年前,华平开始构思一幅以孔雀为主题的创作,之后,我看到微信朋友圈中发来他创作中的图片,一张巨大的宣纸,有时候铺在地上,有时候悬挂在墙上,一旁的他或凝神构思,或濡墨走笔。春风秋雨间,一年半的时间过去了。前不久他打来电话,告诉我他刚刚完成了这幅横8 米、竖2.5 米的巨制《雨林晨雾》,我在内心里为他感佩不已。在这个日渐繁华也日渐浮躁的时代,他像一个艺术上的苦行僧一样,一笔笔描画,一点点敷彩,一遍遍濡染。画面的情境,不正链接着画家的内心情境?看着这样的画面是神怡的,蓬蓬勃勃的热带雨林里,12只孔雀或悠然觅食,或开屏示美,画幅右上角的一只白孔雀正敛翅欲栖。孔雀和孔雀是呼应有致、顾盼有情的样子,背景中的榕树枝叶覆盖,各种热带植物丛生蔓长。孔雀的动与植物的静,有着和谐一致的韵律。这样的情境,或许是大自然中的一个常态,难得的是作为艺术家的安华平截取下来,舍去芜杂,只留下孔雀的怡然和植物的蓬勃,在创作中,华平工写孔雀,纤毫毕现,栩栩如生;而背景多用淡墨淡彩,色调单纯清轻,如梦如烟,似有若无,呈现朦胧之美。通览画卷,浑然一个安静祥和、离尘脱俗的美好家园。这样的作品意味隽永,我们从中体验到的,还有作者寄寓其中的某种人生理想与文化境界。
 
  是啊,在熙熙攘攘的现代城市里,我们需要有一个可以安妥灵魂的宁静家园,这样的家园也是我们注视中的华平视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