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文脉传承与发展之当代人物篇·南海岩 [摘自个人官网]2011-05-10

南海岩简介:南海岩也是60后画家中的翘楚,他通过对西画体面光色手段的转译,以富有视觉张力的彩墨形式,具有深切感受的写实形象,在描绘当代雪域藏民的精神风貌上取得了突出成绩。

概说:出生于山东德州平原县的南海岩,自幼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考取德州师专艺术系前后,苫练素描、速写基本功,打下了良奸的造型基础。在平原师范任教的12年中,他曾效法海派灵秀风格的写意人物,也受到长安画派传人面向生活的影响,感染了深沉雄大的汉代艺术,还在当代画家启发下,尝试构成和肌理。32岁他进入北京画院深造于王明明工作室,并受益于卢沉、周思聪之后,终于选择了彩墨写实的道路,在描绘西藏题材中颖脱而出。他的艺术继承了20世纪融合中西的传统,在陈丹青油画西藏组画和俄罗斯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油画的启发下,为增强水墨人物画的厚重感和色彩表现力,做了大量的中西绘画的嫁接与融合工作。他以写实的观念,现实主义的精神,摆脱一切旧有的中国人物画成法,以大胆跨界的理念,把发扬传统中国画的韵味、发挥笔墨和材料的性能,与更开放地翻译西方的造型观和塑造形象的体面手段与光色技巧结合起来,吸收广告色、丙烯、日本色彩,形成了骨子里传神写意而形态超级写实的朴实、厚重、深沉、温暖而明丽的风格。自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他的人物画大多取材于雪域藏民的生存状态,多作肖像式的人物,或者兼具民族风情的人物,以一种平易的方式、来自敏锐观察的深情感受,自然而没有矫饰地描绘对象的生存状态、人性之美与内心憧憬。他的人物肖像,有艰苦生存条件的痕迹,有民族性格的纯朴、真诚、开朗、坚强、沉稳、凝重、庄严、更有乐观顽强的生命。

赏析:

1,《阳光璀璨》1998年,这是南海岩的成名之作。描绘的是藏区的平凡生活。画中的人物,无论中年妇女、少女、还是儿童,都异常生活化,细节尤其平凡,不浮光掠影,不追求表面的美丽,也不以猎奇心态夸大丑的因素,而是充满感情地揭示单纯、质朴的内美,不是渲染严峻、艰苦,而是注入了诗意的温情。画法非常独特,与流行的水墨写实风格极大地拉开了距离。人物是具象写实的,但刻画得非常深入,背景又是比较抽象的,对雪山的表现意到而止。笔墨块面与于湿形态的发挥,仍然具有重要作用,但笔墨与色彩是浑融一体的,不让技法游离于对象之外,强化了光与色的表现力,表现了体感、光感与质感,突出了如临其境、如对其人的真实感,看他的画就好像面对真实的生活。

2,《晨韵》1999年,画的是明朗清新的早晨,藏族少妇背着娃娃行进在雪山中,一切行进,一边与身边的藏女说笑,她一脸幸福,一脸阳光。南海岩画的不是宗教信仰的虔诚,也不是历史岁月的沧桑,而是生活中的诗意,是感觉不到任何艰苦的心底光明。在画法上,人物的角度与动态,选择了最有表情力的视角,水墨与重彩浑融无间的结合,形成了淡而厚、暗而明的灰调子。这一切都离不开素描与色彩的坚实基本功,离不开用色彩冷暖和水墨干湿的技巧,更离不开对雪域高原生活中诗意的挖掘。作者在画上题道:“对于未来者,西藏是个令人神往的佛界净土,对于在此者,西藏是是一种生活方式,对于离去者,你这曾经的家园令人魂牵梦绕。”可见他是以魂牵梦绕的深情,表达对藏族精神生活方式的讴歌。

3,《春的期盼》2000年,仍然是一幅洋溢着诗情的生活图画,画的是藏民最平凡的宗教生活。带着儿童来寺庙礼拜的老人,和儿童一起在寺庙红墒外,或坐或卧,迎着清早的阳光,等待着庙门的开启。人物的表情,自然、朴厚而没有一毫愁苦,半卧老汉与喝水的儿童用目光对话的描写,尤为生动。地上的雪正在缓慢无声地融化,春天行将到来。画家克服了传统宣纸水墨人物画的概略和平面,通过对西方写实绘画的吸取融合,使鲜活如生的人物融入一定光线下的空间背景中,取得了像油画一样的丰富表现力,有俄罗斯巡回展览画派的厚重,却不是犀利地批判现实,而是以平淡的景象、平实的手法,表现一种平凡的精神生活的境界。

4,《祈祷》2000年,看到这幅作品,谁都会想到罗中立的《父亲》。两幅作品都在真实地描绘普通人,都有巨大的精神容量。然而那幅是油画,这幅是国画。那幅画一反文革中的红光亮,以人道主义精神,揭示农民在艰难中从容担当的内美,这幅则立足于表现伟大母亲的无私祈祷与美好憧憬。由于作者参照了乡土写实油画对照相写实主义技巧的吸收,放大了人物的面部和双手的表情,所以不仅刻画了母亲的面部的沧桑,更突出了她内心的纯净、朴素的大爱,她发自心底的祝福与渴望。

5,《虔诚》2000年,《远思》2000年,这两幅作品,具有肖像化的特点,但选择的姿势与情态,刻画心理的深入,艺术概括的容量,可以说超过了很多水墨肖像画。前者的淳朴、慈爱、希望,既是藏族母亲的,也是中国母亲的。后者边吃面条边沉思微笑,忘记自身的欣慰遐想,也是在生活中扑捉而来的具有普泛意义的动人情态。可以想见,他观察体验的深入,也来自对家乡父老的深情理解。作为肖像画,他没有采取任伯年的勾勒淡彩形式,而是吸收了油画塑造形体发挥色彩表现力的手段,使浓墨重彩处于和谐而富于微妙变化的统调中,这种与时俱新,极大丰富了彩墨肖像画的表现力。

6,《净土》2002年,这幅作品,描绘甘南藏民的生活风情,把乐天的生活与天人合一的野趣结合起来。环境是雪原,人物是平凡而坚毅的母亲、天真无忧的男孩与微笑远望的少女,母亲像一块大石把子女团结在周围。人物是·写实的,但有虚有实,融入了空间。构图在焦点透视中吸收了传统的折高折远。画家在上面题着:“在那片神奇的土地上,我不仅看到了澄澈的天空,壮美的山川,更看到体现在藏民身上的坚强意志、坚定信念、乐天精神,看到了一个自由倘佯的生灵和赤诚探路的胸怀,看到了人性的真谛所在。”题跋反映了作者在作品中要表达的内涵。

7,《言徒》2002年,他画的这位藏民,可能是位高僧大德,他静坐袖手,和蔼睿智地看着前下方。画家不是画信徒的虔诚,而是画佛在心田的智慧。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吸取油画的严谨造型和色彩冷暖之外,特别在画衣服的笔墨上,透漏出体感质感的表现与书写皴擦随机趣味的统一。

8,《幸福时光》2003年,还是风情画,画一脸幸福的年轻母亲领着孩子行路,环境比较暗也比较抽象,可能是有树木的村镇,大概他们是外出归来,就要到家了。从母亲的表情看,这是一个乐观干练的女性,画的栩栩如生,又有内在意蕴。在光线的处理上,像伦勃朗一样,把光线集中于衣服亮丽的母亲,通过水墨与色彩的对比,突出了鲜艳的粉色与黄色,厚重而鲜丽,在强烈的视觉冲击中,有效地突出了人物的精神面貌。

9,《回眸》2003年,画的是一个天真开朗的少女,侧头回眸微笑。右下方盖着印章:古原寻梦。他画的是鲜活的形象,更是心目中的真善美。人物画法仍然是写实的,有一定的立体感和光感,但以往南海岩的彩墨画,大多以挥笔运墨兼以没骨开始,而后以国画色、广告色和丙烯,逐层累积,留出的笔触多被色彩覆盖,形式是融合了中西的又紧紧贴附形象的。此图则显现了有三个新的特点。一是加强了笔墨挥洒的写意性。二是使用了极为纯粹的粉红色,虽以白粉描绘亮部,但笔触鲜明。三是抽象的背景在发挥水墨晕散的同时形成了某种略有粗糙感的肌理。这三个特点表明他的艺术在进一步写意画传统和民间色彩传统中,挖掘营养。

10,《唤起记忆的歌》2003年,这幅作品,在艺术表现上,与上一幅相近,一会我们再讲。先来看看画的内容,内容是牧场的亲子之爱。主人公不是少女,而是牧场—上怀抱幼儿的少妇,她的表情甜蜜而沉醉,背后放牧牦牛的男子则处于辽阔大地上一望无际的牦牛之中。画面的光感接近黄昏,温暖而迷蒙。为了突出母子间的朴实温馨,画家在使用近大远小的焦点透视时,夸大了母子与放牧者的比例,同时还纯化了母亲围脖和小儿衣服上的红色。为了以少胜多地展现牧群,他充分发挥了写意画的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看来,怎样在与时俱新中,充分运用水墨画与民间绘画的资源,已被他注意到了。

  -----薛永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