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再合作,经典出新意——北京画院精品在首都博物馆展出2022-10-22
文│陈倩
 
  首都博物馆承办的“山河日新——新中国成立以来绘画作品展”,已于2022年10月1日在首都博物馆精彩启幕,展品来自北京画院、天津博物馆、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北京市文物交流中心等多家单位。
 

展览现场
 
  北京画院自建院以来积累了具有很高文化、历史、艺术价值和浓郁地域文化特色的藏品资源,至今已经建构起以齐白石与“京派”绘画为特色,以近现代名家为方向,兼及当代优秀美术作品的收藏体系。近年来北京画院通过举办各类优秀展览输出藏品资源,不断活化藏品,使岁月经典,历久弥新。
 
  1956年,毛泽东主席提出“百花齐放”的文艺方针,给当时正处于困境中的中国画指明了发展方向。1957年,北京中国画院(北京画院前身)成立,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国家级画院。在成立大会上,周恩来总理明确提出北京画院所肩负的三大任务为创作、研究、教学。60多年来北京画院一直强调研究与收藏相结合、创作与创新相结合、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对社会有使命、对文化有责任、对艺术有态度,是北京画院始终坚守的信念与作为。此次首都博物馆精心策划的“山河日新——新中国成立以来绘画作品展”分为“日月换新天”“建设新中国”“创造新生活”“山河新气象”四个部分,共展出了北京画院院藏作品30件。这些作品创作于1953年至2008年,记录了一代代美术工作者积极投身时代洪流,把握时代脉搏,弘扬时代精神。他们在题材、技法和图式等方面,开展了积极探索与实践,不断在继承中革新和发展传统中国画,丹青笔墨之中展现出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建设与人民生活的时代图景。
 

展览现场
 
  展览的“建设新中国”部分,主要表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画坛上涌现出一批具有家国情怀的名家巨擘,创作了大量讴歌祖国壮美山河、社会主义生产建设的绘画作品,他们以鲜活的精神力量,对传统绘画语言进行变革,用手中画笔描绘了火红的建设年代。如:北京画院藏品白雪石《向自然进军》,罗铭、陈志农、陆鸿年、黄均《移山造海众志成城》,溥雪斋、陈志农、陶一清《新建成阿公路》以及周元亮《官厅水库》,卢沉《机车大夫》等。
 
  展览的“创作新生活”部分,展示出和平时代人民生产、生活,工作、休息的场景,紧张的集体劳动与平静的家庭生活的美好画面。人民在努力奉献、尽情创造的同时畅想着美好的未来生活。虽然百废待兴,困难重重,但是在人民一张张纯真质朴的面孔上,都写满笃定与从容。这一部分北京画院藏品主要有姜燕《读红旗》《人民代表》、黄胄《丰乐图》、古一周《收音机里论英雄》、周思聪《耕读小学》、蒋兆和《女民兵》等。
 

展览现场
 
  展览的“山河新气象”部分,展示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的砥砺奋斗下,神州大地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飞速发展,国家繁荣进步、日新月异。强大的祖国,壮美的山河,惬意的生活,使画家们豪情满怀,尽情抒写这欣欣向荣的新气象。这一部分北京画院藏品主要有吴镜汀《瞿塘峡》、秦仲文《鹫峰》、陈少梅《樱桃沟》、郭传璋《黄山云海》、周怀民《水泊芦丛舴艋舟》、张仁芝《施工中的北京南站》等。
 

秋晖 王明明 镜芯 182cm×102cm 2008年 北京画院藏
 
  参加此次展览的作品还有王明明《秋晖》、莫晓松《京华春意浓》、彭薇《瑞翔2008》,从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到作为新时代下成长起来的北京画院艺术家,专注于艺术形式的探索与试验,不断完善各自独特的艺术语言与风格,讴歌新时代与新生活,自觉承担一个公益机构美术工作者的文化担当与作为。
 

京华春意浓 莫晓松 180cm×720cm 2021年

瑞翔2008 彭薇 镜芯 85cm×155cm 北京画院藏
 
  新时代下,北京画院的创作队伍秉持继承发展、守正创新的艺术理念,以艺术的方式记录社会发展文化职责与使命担当,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画家集体创作的《首都之春》到“九三”阅兵时天安门城楼上气势恢宏的《众志成城》,再到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党史馆创作的主题性绘画,每逢国家重大节日、庆典、会议时,总会有北京画院创作团队的身影。在党的二十大召开之际,站在历史新征程的起点上,我们回望这些熠熠生辉的作品,串联起八十年来中国艺术长河里生生不息的人民情怀、奋斗底色和时代脉动。《官厅水库》《新建成阿公路》为建设新中国而歌,《耕读小学》《街头诗画》为创造新生活努力奉献而歌,《屹立千秋》《瑞翔2008》为神州大地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歌。日月开新元,万象启新篇,在艺术的回望与传承中,这些作品彰显了信仰的理想,勾勒出传承不息的家国情怀,坚定着深厚广泛的文化自信,更鼓舞并引领一代代美术工作者在幸福的创作环境里传承精神,潜心创作。
 
【参展作品赏析】

向自然进军(与严寒博斗) 白雪石 镜芯 98.5cm×196cm 1958年 北京画院藏
 
  白雪石《向自然进军》,创作于1958年。新中国成立初期,关于传统中国画如何表现新的社会生活,塑造新的人物形象的问题曾引起美术界讨论,国画家们进行大胆探索。白雪石在50年代和60年代参与变革中国画的艺术实践,创作了一批反映农村新面貌和农民生产劳动及新生活的优秀作品,用新的艺术观念和思想感情来表现农民的劳动场面。这些作品创造了新中国人物画的崭新面貌,呈现出新时代社会生活的视觉图像,是新中国初期人物画创作探索的重要收获之一。
 

移山造海众志成城 罗铭、陈志农、陆鸿年、黄均 镜芯 98.5cm×176.5cm 1958年 北京画院藏
 
  罗铭、陈志农、陆鸿年、黄均《移山造海众志成城》,创作于1958年。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及早免除水患,扩大郊区农田灌溉面积,北京市决定修建十三陵水库。1958年1月十三陵水库开始动工建设,几十万义务劳动者不计报酬,自带干粮和铺盖,投入了热火朝天的建设中。同年5月,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领导人来到十三陵水库建设工地,听取工程建设汇报,毛泽东主席当即为十三陵水库题名。随后,周恩来与朱德均为水库题词。此件作品采用朱德题词“移山造海,众志成城”为作品名称,描绘了那个火热的年代人民建造十三陵水库时的壮观景象。
 

机车大夫 卢沉 轴 135cm×269cm 1964年 北京画院藏
 
  卢沉《机车大夫》为卢沉的代表作品,创作于1964年。作品歌颂了铁道工人师傅的奉献精神,借用大夫比喻铁路机车的维修工人,塑造了老中青三代机车工人朴厚的形象。作品中工人们在老师傅带领下,看着刚被维修好的机车开出去的一刹那,会心地欢笑。这幅作品在当时参加了第四届全国美展,是当年表现工人形象的红色经典优秀作品之一。它的可贵之处在于再一次证实了传统水墨人物画完全可以在题材和语言的转换中,成功地表现现代化工业题材,塑造现代工人形象。
 

丰乐图 黄胄 镜芯 146cm×282cm 1962年 北京画院藏
 
  黄胄《丰乐图》,创作于1962年。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前期是黄胄创作的黄金时期,形成了以边疆少数民族为题材,“写生--速写--创作”的范式,闯出了一条新时代人物画的独特道路,成为徐悲鸿、蒋兆和之后中国画人物画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丰乐图》便是黄胄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之一,表现的是新疆人民庆丰收的场景。黄胄深入边疆写生,勤奋作画,在丰厚的生活根基上,逐渐形成了鲜明的个人绘画风格。
 

跋山涉水为人民 潘絜兹 镜芯 108.5cm×59cm 北京画院藏
 
  潘絜兹《跋山涉水为人民》,20世纪50年代“如何改造中国画”是当时画坛的一大课题。很多画家以不同的方式深入到工农群众的生活中去,传承古人“师造化”的传统,使中国画面向当代现实生活,力图恢复它的生命与活力。人物画家在加强造型训练的同时,借鉴西方绘画和连环画等画种的创作经验,开始注重写生的重要性。潘絜兹主张“工笔重彩应源于生活、表现当代”,并创作了一批反映人民生活的作品,作品多采用现实题材和浪漫主义风格相结合的创作方式,《跋山涉水为人民》便是他这一时期的作品,作品感情诚挚深切、发自肺腑,富有浓重的时代印记。
 

春雨 蒋兆和 镜芯 106cm×100cm 1963年 北京画院藏
 
  蒋兆和《春雨》,创作于1963年,蒋兆和在传统绘画技法的基础上学习并吸收了西画中素描与油画特有的严谨、准确的比例结构和透视关系,逐步形成一种中西绘画相互融合,相互借鉴的新式绘画风貌。他将西画的“形似”与中国画传统精神的“神似”进行了生动的结合,从而找到了较之于传统中国画的新的绘画语言,挖掘出了符合时代特征的人文精神和苦难关怀,在美术史上开创了写意人物画的新局面。
 

硃砂冲哨口 张仁芝 轴 127.5cm×58cm 1977年 北京画院藏
 
  张仁芝《硃砂冲哨口》,创作于1977年。张仁芝先生认定了艺术为人民,笔墨当随时代,始终坚持深入生活、深入自然山川,以置身其中的感悟来创作山水画作品,用传统的笔墨为不同地域、不同形态的自然山川留下多姿多彩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