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展览 > 展览预告 > 详情
“经典·劳特累克”—— 执行策展人Mr. 想说的话2018-10-09
文/王加
 
本文转自王加的微信公众号“ 藝加之言”
 
  正所谓好事多磨,待到劳特累克展开幕的那一刻,看着中匈双方洋溢在脸上发自内心的笑容,瞬间觉得几个月来积压在胸中的压力骤然无形了。
 
  如今展览已开幕一周,有些关于策展想说的话,可以略述几句与朋友们分享了。



 
  平心而论,这并不是我经手的最具挑战性的展览。但劳特累克展的难度在于,在布达佩斯美术馆提供本馆策展人的前提下,如何协调策展人与我方执行团队在展陈方面的理念差异。要知道本次劳特累克展已经成功在布达佩斯和罗马巡展过并饱受好评,因此我们认为对方所提供的策展思路理应相当完善,可结果却颇为出人意料。当开幕前两周我们最终拿到匈方策展人所提供的布展方案时,除了展品按照主题的区分之外,整个方案竟毫无展陈设计可言!于是,身为本次展览的执行策展人,我与画院策展团队经历了最不可思议,争分夺秒的开幕前两周倒计时。
 
  在多数观众并不熟悉劳特累克作品的现状下,如何让他们走迈进展厅开始便对他的艺术有所感知呢?我们选择了两个切入点:一,19世纪末巴黎红极一时的红磨坊。身为红磨坊当之无愧的“代言人”,劳特累克海报艺术的广泛流传离不开红磨坊这个平台。于是,我们选择将一层主题墙打造红磨坊的风车,用外露的灯泡营造出舞台化妆间的氛围,给观众营造出一走进展厅就彷佛迈进红磨坊的错觉。



 
  而转过主题墙,除了展柜中的作品真迹之外,展厅用灰色墙面来和房间正中的黑白历史照片相得益彰。为了让观者在欣赏过程中有种走进历史的带入感,我拜托欧洲的友人在外网找了很多关于19世纪末巴黎蒙马特高地和红磨坊的高清历史照片,并在巨幅照片背景上悬挂劳特累克最经典的彩色复制海报。处于同一时期的照片和海报,通过色彩的巨大差异成为了一层展区毫无疑问的亮点。而第二个切入点则是和劳特累克同出生于1864年的齐白石。我将匈方策展人提供的画家年表做了大幅修改,加入了在相同时间轴内的齐白石年表,让观者能够对比地了解同年出生的两位大师迥异的艺术生涯和人生轨迹。于此同时,由于布达佩斯美术馆的收藏中并未有劳特累克的肖像,我们选择在主题墙背后做了一张巨幅的劳特累克油画《在红磨坊中》喷绘,因为作品包含了正在红磨坊中寻欢作乐的画家本人自画像。根据上述展陈设计,待观众来到2层继续参观时,便对画家和其生活的年代有了基本的认知,便于更好地解读劳特累克的艺术。





 
  区别于一层的主题墙,二层选择了19世纪巴黎报亭的外观设计,在上面张贴了本次劳特累克的展览海报,试图呈现一份带有穿越感的“应景”。二层左侧狭长的展示区域是我们在本展中最花费心思的环节。劳特累克曾长年在夜巴黎最繁华的风月场所留连忘返,因此他留下了大量极其私密的夜场女子就寝或更衣时的素描。将这类作品明晃晃地摆在展厅正中显然是不合时宜的,也有悖于劳特累克最初的观察视角和创作初衷,因此我和画院的展览团队商议再三,决定将“风月场”主题集中放置在二层最为紧凑的狭长空间内,不仅用粉色纱帘分隔区域,作品以红色墙面映衬,更是将本章节所有灯光调暗5度,营造出一份昏暗且私密的观展空间。









 
  为了凸显更好的视觉效果,我们截取了19世纪男女牵手慢舞的动态剪影投射在粉色纱帘上,也是给予“风月场”和“在剧院”章节一份相互衔接的关联性。抛开对视觉体验的关注,由于劳特累克的版画和手稿作品中含有大量的戏剧和舞蹈因素,音乐也是展览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我在背景音乐中加入了多首出自作曲家奥芬巴赫的康康舞曲,包括著名的《快乐的巴黎人》选段,这些旋律便是红磨坊舞者每晚翩翩起舞的伴奏。此外,在二层的休息区我还选择了一段红磨坊百年庆典的数据视频片段。通过背景音乐和视频的结合,想必观者能够在观展结束后对劳特累克笔下的红磨坊和19世纪夜巴黎有更为全面的认识。









 
  在开幕前3天与匈方策展人不断的交涉沟通过程中,我始终在思考一个问题:策划一个展览,究竟是呈现一篇论文还是做一场秀?在与匈方策展人的沟通中我们发现,对方的思路被学术死死地禁锢着。她们的策展方式如同撰写一篇论文,脑中仅考虑作品的摆放顺序和灯光的亮度是否有损作品;而对展厅内的设计,氛围的营造,陈列的美感毫无感觉。打个比方,如今展厅的布置乃是我和画院团队最初确定的方案,但按照她们的构想,现2层展厅内最私密的“风月场”章节是平铺在房间中央的,因为她们觉得最重要,且摆放顺序不能打乱。就这个问题我们争执了很久,我提出的质疑是:首先,劳特累克所描绘的鲜为人知的幕后情境怎能毫无遮掩地暴露在观众的视野范围内,如此陈列和光线怎能体现劳特累克与众不同的绝妙视角?其次,纵然12张出自版画集《她们》的作品不能分开需要集中呈现,但与其横七竖八地按照所谓的“作品顺序”进行排列,为何不能调整顺序选择具有对称美感的方式来摆放?最终,我们没有让步,硬是让她们将已经在狭长区域内已经挂好的“在剧院”章节作品挪到了主题墙背后的宽敞空间。类似于这样的争论在布展期间内屡见不鲜。诚然,按照她们的方式来做也没有错,就像我们中规中矩地写一篇学术论文一般;然而,展览并不是个人的学术著作。撰写学术论文未必可以照顾到读者的阅读体验和快感,但策划并呈现一个展览最需要考虑的是观者的感受– 他们是否看懂了?能否从这个展览中获取知识?观展体验是否愉悦?或者说,除了墙上毋需多言的大师经典作品,我们的展陈设计是否好看?能否起到对整个观展体验一个有益的辅助?在我看来,策展人的职能在某种范围内和导演相似,任何制作精良的展览都无异于是一场大秀。固然,展览内容需要学术研究来作为支撑,但作为观者而言,他们所在乎的则是是否好看和能否看懂。毕竟,展览是需要观者来欣赏与评判的。好的展览必须在学者和观者之间找到有益的平衡,这才是策展人存在的价值。







 
【展览信息】
“经典·劳特累克作品展
展期:2018/9/30 - 11/4
地点:北京画院美术馆一、二层
主办单位:布达佩斯美术馆、北京画院
承办单位:北京画院美术馆、匈牙利摩根斯达集团
策展人:布达佩斯美术馆版画与素描部 祖萨·贡达和卡塔·伯达
执行策展人:匈牙利金十字勋章获得者 王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