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展览 > 当前展览 > 详情
“红”的百科全书:“红·色彩与中国画研究系列展”设计手记2021-07-19
文/王焕然
 
  “红·色彩与中国画研究系列展”展览于7月1日起与观众朋友们见面。本文以展览的设计师视角,与您聊聊这场展览筹备过程中的一些设计思考与展览故事。
 

“红·色彩与中国画研究系列展”展览设计方案(封面)
 
设计主旨:关于“红”的百科全书
 
  “红·色彩与中国画研究系列展”聚焦于中国绘画本体语言的研究与呈现,以色彩作为展览策划的切入点,从多样的视角呈现中国传统绘画中“红”的意义和内涵。不同于以艺术家(人)为内容主体的展览,“红”展览以专题的视角,突出“红”这一艺术要素,以红色作为展览叙事的核心,围绕色彩的物质属性以及色彩作为视觉符号在历史、民俗、艺术等方面的价值展开。
 

“红·色彩与中国画研究系列展”展览现场
 
  依据展览的内容规划,我们将展览定位为一部关于“红”的百科全书,通过科学、历史、文化等多学科的角度去解构、探究、发现、呈现“红”的不同侧面。因此在展览空间的排布工作中,要首先明确展览关于讲述“红”这一概念的视觉脚本,即怎样用视觉的手段与陈列的语言传达“红”的哪些内容。其次,要将上述“红”的内容有组织地安装到展示空间中,最终形成一个可供观者阅读、探索、欣赏、融入的“场”。
 
  展览陈列的内容包含了书画作品、与颜料相关的实物、文献资料、影像资料等内容。同时,由于展览以“红”作为陈列设计的线索,且在书画作品的部分涉及到了数十位艺术家,其作品的尺幅、装裱形式、创作风格均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处理好这些形式复杂与类别多样的展示内容间的关系,在展览逻辑与呈现形式间找到平衡,则是本次展览整体设计上要解决的最重要课题。
 

“红·色彩与中国画研究系列展”展览现场
 
空间逻辑:从理性到感性的立体阐述
 
  “红·色彩与中国画研究系列展”使用的是北京画院美术馆的1、2层两个展厅,两层展厅展线累计170余米,两个展厅垂直分布,相互独立,且展厅面积及空间的结构有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在空间的呈现上要注意两个展厅在逻辑上的关联性与连贯性,通过视觉符号、色彩系统、空间节奏、文本版式等手段保障空间叙事与视觉风格的完整。
 
  展览共分为“几点朱砂花更红”“芙蓉国里尽朝晖”“春来喜气绕华堂”三个大的部分,分别对应了红之于艺术本体、家国情怀、文化传统方面的呈现。在空间陈列的逻辑上,“几点朱砂花更红”安排于展览的第一层展厅呈现,作为展览的起始,涵盖了序、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红颜料以及与红颜料相关的书画作品的展示;“芙蓉国里尽朝晖”与“春来喜气绕华堂”安排于展览的第二层展厅呈现,二者分别占据展厅的右侧与左侧两个半区,均以书画作品的展示为主,依照题材内容进行分组陈列。二层展厅外的过渡空间安排了“中国‘红’色文化的发展”的文献资料展示区,以扼要的文字讲述“红”的意义在历史中的发展,一方面作为二层两个展示单元的与一层内容的连接与铺垫,另一方面作为观者继续观看的缓冲与休息区域。
 

展览空间示意图
 
  展览在空间呈现的逻辑遵循了从理性到感性的叙述结构,就如同一个棱镜,一层的“几点朱砂花更红”部分折射了“红”的具象与物化的侧面,而二层的两个部分折射了“红”的抽象与符号化的侧面。展览从理性到感性,从具象到抽象,从科学表达到符号传达与氛围渲染,层层向前推进,展开空间的叙事。
 

“红·色彩与中国画研究系列展”展览现场(第一展厅)
 

“红·色彩与中国画研究系列展”展览现场(第二展厅)
 

“红·色彩与中国画研究系列展”展览现场(第二展厅)
 

“红·色彩与中国画研究系列展”展览现场(过渡空间)
 
情境呈现:专题区域的设置与利用
 
  展览在空间情境的呈现上以简洁、抽象、意象的风格展开。主题形象墙在设计上采用了大块面的折线式造型,用一深、一浅两个层次的红色塑造层次的起伏与变化,并用平滑与粗糙的肌理对比强化了墙体的厚重感。同时,将“前言”“引言”“导语”等部分与主题形象进行结合设计。整体来看,视觉上相连的主题形象墙如折线状的海潮,比喻了红色的生命力;又如堆叠式的壁橱,展现了展览内容的丰富性与厚重感。
 

主题形象墙设计图(模型图)
 

第一展厅空间设计图(模型图)
 

主题形象墙设计图(立面设计图)
 

“红·色彩与中国画研究系列展”展览现场(主题形象墙)
 

“红·色彩与中国画研究系列展”展览现场(第一展厅)
 
  展览空间结构的设计以直线形态为主,对空间进行了再划分,进而形成多个围合或半围合式的小空间。由于展示的内容较为庞杂,为了能够更有系统地在现场呈现展品与信息,本次展览在情境呈现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加强专题展示区域的设置与利用,将相关的展示内容集成化、单元化、块面化。为了使得专题展示区域的主题更加鲜明,同时更便于传达信息,在多个区域的形式设计上引入了“栏目”的概念,借用“栏目”的形式,以简短的标题、文字解说的组合,使展品与主题之间快速形成清晰的视觉联系,便于观者捕捉专题区域内传达的信息。
 

专题区域排布示意图
 
具体来说:
 
  一层展厅的“几点朱砂花更红”部分,共划分了3个展示子区——序区、颜料本体的展示区、与颜料相关的书画展区。其中颜料本体的展示区结合颜料粉末与原料的实物、文献、解说、图表、影像等方式呈现了一个关于“红”的物质本体——红颜料的图示化展示装置。而在书画展区中,专门设计了与作品中所使用的红颜料对应的色彩卡片,供观者取阅。卡片被设计成书签的形式,正面为颜色的名称与色块,背面为对应作品,既作为观者认识色彩与书画对照关系的媒介,也作为其参观展览的纪念礼物。
 

第一展厅中颜料展示部分的设计图(模型图)
 

第一展厅中颜料展示部分现场
 

第一展厅中颜料展示部分的设计图(立面图)
 

第一展厅中颜料展示部分现场
 

配合展览设计的书签式“色卡”
 

“色卡”在书画展示部分供观众免费取阅
 
  二层展厅的“芙蓉国里尽朝晖”与“春来喜气绕华堂”部分。两个大的部分分别形成独立的展示板块。在这两个展示板块中又分别依据展品规划进行了专题展区的二次归类。如在“春来喜气绕华堂”部分,分别依照尊贵·庄严、生命·活力、吉祥·喜庆三个主题整合展品的排布,强调每个专区视觉中心的展品,并在专区起始处以“分隔符”的形式进行提示。
 

第二展厅中针对不同的书画作品主题与风格对展品进行归类并集成地进行展出
 

“红·色彩与中国画研究系列展”展览现场(第二展厅)
 
形象系统:描绘“多姿多彩”的“红”
 
  展览在视觉形象的设计上依旧以“红”为核心展开。包含了“红”字标识的使用、红的形象色彩系统的使用以及相关视觉符号的设计等。
 

“红·色彩与中国画研究系列展”展览海报
 

“红·色彩与中国画研究系列展”展览海报设计过程说明
 
  “红”展览的海报设计仍旧是本次展览视觉系统设计工作的起点。海报的主色调以红色为主要基调,扣合展览的主题以题眼“红”字作为视觉设计的主要元素,其中“红”字取自齐白石书画作品中的手书“红”字。海报的设计用粉末模拟颜料堆砌“红”的文字形态,拍摄之后再经过斑驳的效果处理,最终以一种经历岁月沉淀而浮现出的文字形态为主视觉要素完成整个海报的创意。
 
  借由海报设计所确定的展览的“红”字标识、整体的色彩系统及整体版式风格,分别被应用到了展览的邀请函、导览手册、短视频海报及展览空间的设计中,使视觉要素得以系统化的贯彻在展览的形象中。
 

“红·色彩与中国画研究系列展”展览纸质邀请函
 

“红·色彩与中国画研究系列展”展览导览手册

“红·色彩与中国画研究系列展”展览导览手册(内页设计图)

第二展厅中以文本的排布组合设计的单元说明
 
  本次展览利用文本排布与组合建立起展览单元的信息层级,将章、节、栏目等的展示单元的用不同的文本组合方式将信息的层级划分清晰。同时运用形象符号贯穿特定信息传达间的关系。如在一层展厅颜料展示去引入形如对话框的“气泡”符号作为颜料名称的名片,而在与之相对应作品的展示说明牌中,“气泡”则被用于说明作品中对应使用颜料名称的提示中,用同一符号呼应相关联的信息,保持展览整体视觉的关联与完整。
 

对话框形的“气泡”在颜料展示区域的应用
 

对话框形的“气泡”在相关展品说明牌上的应用
 
写在最后
 
  已经不记得是笔者写的第几篇设计手记,很荣幸能够用这种机会与读者、观众交流。这篇小文的撰写一方面是想与关注“红”这场展览的观众与同业朋友们简单聊聊,作为一个展览设计的工作者,在展览筹备过程的一些看似琐碎的小思考,同时也想是借此跟大家谈谈从笔者的角度,如何去观看这样一场展览。做“红”的展览,既是一个呈现艺术研究、思考与佳作的过程,同样也是一个让人持续学习的过程。“红”是我们每个人都十分熟悉的一种颜色,但也的确是值得我们去深入的看一看、想一想、研究研究的色彩。“红”是我们中国人最喜爱的颜色之一,在这个夏天,也希望是您最喜欢的展览之一。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