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展览 > 当前展览 > 详情
穿越时空的列车:延安→北京 展览设计手记2022-04-21
文 | 王焕然
 
设计主旨:穿越时空的旅行
 
  “延安→北京:北京画院院史研究展之一”是北京画院2022年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的重要展览,同时也是作为“庆祝北京画院建院65周年系列活动”的首个项目。展览借由8名“从延安归来”的北京画院艺术家的视角,讲述画院历史与延安相关的故事。展览以8名艺术家的书画作品陈列为主,配合文献、影像资料等内容,呈现一段从“延安”到“北京”的画院记忆。
 

“延安→北京:北京画院院史研究展之一”展览现场
 
  展览将8位艺术家放在历史的线索中,用“延安”与“北京”两个片段展开叙述。在对照了最终的展览内容大纲及展品清单之后,笔者确定了展览以“文献性”和“故事性”为2个展览设计与呈现的出发点及主要关注点。
 

“延安→北京:北京画院院史研究展之一”展览现场
 
  展览以书画作品为主,涵盖版画、油画、国画、书法等多种类型,展出作品的材质、装裱及画面形式感差异较大。因此,要在兼顾叙事逻辑与展品形式间的和谐关系的前提之下,开展本次展览的整体设计工作。具体来说,所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包含:(1)内容与形式排列与组合的关系;(2)建立完整的视觉叙事线索,以图像展开故事的串讲;(3)构建展览的空间气氛,注重渲染空间的主题性及专属性。
 

“延安→北京:北京画院院史研究展之一”展览现场
 
逻辑讲述:从延安到北京的旅程
 
  认识空间是开展展览设计的第一步。“延安→北京:北京画院院史研究展之一”使用的是北京画院美术馆一、二层两个展厅,展线长度共约170余米。同时,结合展览经济的设计原则要求,在前序展览的空间进行再利用,实际展线累计可达200余米。展线长度充足,展厅分割较多、自然地形成了多个围合或半围合式的“子空间”。
 

“延安→北京:北京画院院史研究展之一”展览平面图
 

“延安→北京:北京画院院史研究展之一”展览叙事逻辑示意
 
  根据展览大纲的内容设置以及展览依据时空概念展开叙事的整体思路,展览以“地理空间”划分为2个大组(“延安”与“北京”)、3个展览板块,对应馆内的2个展厅,具体安排为:1层展厅涵盖“点亮文艺的灯塔”“一刀一木为群众”两个板块,分别围绕文艺座谈会及延安鲁艺的相关文献、资料,展示了以夏风、庄言、邹雅为代表的北京画院“延安画家们”在“延安”时期的版画作品。2层展厅则安排“延安力量在传递”,呈现来到北京画院以后的8位“延安画家们”在艺术上的发展、转变、传承与创新。
 

“延安→北京:北京画院院史研究展之一”展览现场
 

“延安→北京:北京画院院史研究展之一”展览现场
 
  在空间排布的过程中,依照主题叙事的推演,利用了空间中的围合式的子空间,将每个专题内容尽可能的置于连贯的观看空间内,形成一个个小的专题展区。如1层展厅部分,以“座谈会”“鲁艺与延安”“延安时期的版画”三个专题划分三个小空间;2层展厅部分则按照艺术家为组,划分多个展区。在专题空间的划分与内容对应上,综合考量将展览中的文献以及不同材质、不同风格的油画、版画、油画、书法、素描等绘画作品,根据空间的结构条件(包括限制)、逻辑内容及形式美感进行划分与排列,保障整体观看效果与深入阅读间的统一与协调。
 

“延安→北京:北京画院院史研究展之一”展览现场
 

“延安→北京:北京画院院史研究展之一”展览现场
 
空间视觉:抽象概念的具象包装
 
  “延安→北京:北京画院院史研究展之一”在内容上分别对应着“延安”与“北京”两个地理空间符号。为了让这两个看似并无关联的空间符号,能够在展览视觉叙事中产生逻辑上的联结,构建形象上的完整系统,在展览整体视觉的设计,引入了具象的符号,进行比喻和串联。具体符号的选择上,规避了提及“延安”概念惯常联想到的“窑洞”等符号,反而转用以“火车”作为符号元素,建立穿越时空的列车这一视觉概念,去包装展览的整体形象。
 

“延安→北京:北京画院院史研究展之一”展览海报
 

“延安→北京:北京画院院史研究展之一”展览海报设计示意
 
  展览的主视觉形象以两个不同时空的列车形象——一列老式绿皮火车车厢及一列高铁列车车厢的形象进行拼接同构而成。绿皮列车象征对“延安时期”历史的回顾,高铁列车则象征对“北京时期”发展的眺望。图像形式的处理上参照了版画的绘画语言,对图像素材进行了形式处理,并在主题形象墙实际布置过程中,选择以丝网印刷的形式进行还原,呼应了从延安启程的版画这一重要的创作形式。
 

“延安→北京:北京画院院史研究展之一”展览请柬
 

“延安→北京:北京画院院史研究展之一”展览导览手册
 

“延安→北京:北京画院院史研究展之一”展览导览手册(内文)
 
  色彩的设计上,主视觉形象以绿、橙两色为主,分别对应了“延安”和“北京”两个概念,将两个概念赋予空间色彩的意义。展厅整体空间色调以灰色为主,以浅金色调和整体色彩的节奏与串联。
 

“延安→北京:北京画院院史研究展之一”展览现场(丝网印刷墙面)
 

“延安→北京:北京画院院史研究展之一”展览现场(主题标志)
 
  展览标志的设计参照了火车车票以及站牌字样的样式,用横向向前的箭头。打破了两组背景画面的轮廓,连接了“延安”与“北京”两个车站之间的关联。标题字体选用了具有复古风格的字形样式,这一字体同时也贯穿在展览文献部分的一级标题的文字中。将展览的信息文本,也以简明、扼要的方式,结构化的传达出来。
 

“延安→北京:北京画院院史研究展之一”展览现场
 
沉浸氛围:“不见列车”的时光列车
 
  展览空间就是一个容器,将内容盛装在现场“容器”中,将观者沉浸在实时的展示氛围之中,使之随着展览的叙事逻辑,体会展览传递的主旨,阅读展览呈现的信息。“延安→北京:北京画院院史研究展之一”展览内容较为琐碎,除了用相对完整的视觉形象系统进行串联之外,还要通过营造恰当的空间氛围,将多个专题及琐碎的内容要点进行串联,同时通过选择并在空间中使用呼应概念的符号与造型,渲染展览整体的空间氛围。
 

“延安→北京:北京画院院史研究展之一”展览现场
 
  在展览整体空间氛围的渲染中,笔者以“看不见列车的旅行”这一概念发想展开氛围设计,具体来说:
 
  首先,引入“站台”的概念,将展厅空间设计为“延安”站与“北京”站两个站台,同时利用复古立式站牌、悬吊站牌等的符号,配合整体展览空间的灰色调色彩氛围,营造老式火车站台的感受。使观者如沉浸于“时光的站台”,不见“列车”,却在展览空间中沉浸,正等待列车;不见“列车”,却随视觉叙事而前行,已踏上旅程。
 

“延安→北京:北京画院院史研究展之一”展览现场
 

“延安→北京:北京画院院史研究展之一”展览现场
 

“延安→北京:北京画院院史研究展之一”展览现场
 
  其次,将展览的视觉系统与“听觉”系统进行结合。除去视觉要素外,听觉感受同样是空间氛围中重要的感官要素。一方面借助背景音乐的选择,构建了带有“电影感”的氛围感,在空间背景音乐的选择上剪辑了3段逐渐情绪变化的乐曲,同时在约每相隔半小时加入了一段列车由远及近、呼啸而过的音效,从听觉角度,让人感受不“列车”真面目,只缘身在“旅途”中的沉浸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