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展览 > 当前展览 > 详情
云看展 | 一幅画的诞生-谢永增2020-03-17


关于“一幅画的诞生
——北京画院画家作品展”之云展
 
  为了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北京画院画家和画家们创作状态,北京画院开启了“一幅画的诞生”系列研究与展览工作,以一幅画作为切入点,深度解读北京画院艺术家和而不同的创作状态,为未来留下时代的艺术记忆。展览本计划于春节后展出,因疫情推迟。于是,我们将以云看展的方式,在北京画院微信公众号于每周二、四,分别推出两位画家的创作故事,与您一起去了解“一幅画的诞生”过程,与画家们一起去寻找属于时代的艺术记忆和我们自己的精神家园。
 
谢永增简历

 
  谢永增 1961 年生,河北深州小榆林人。北京画院专业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美术展览,多次获得国家美术奖项。代表作有《绿源》《沃野》《故乡》等,作品被多个政府机构、美术馆、博物馆等收藏,出版多部个人画集。
 

孙家沟机要处旧址 2018 年 136cm×68cm 纸本设色 谢永增
 
我怎么创作《孙家沟机要处旧址》
 
  孙家沟在 1947—1948 年是中央后委三局和中央机要处所在地,中央后委把大部分电台秘密集中在这里,党中央、毛主席及中央军委的命令、指示,绝大部分由机要处转达给全国各地。打的是看不见的战争,是没有硝烟的战场。

 
  我在孙家沟写生多次,从多个角度画过机要处旧址,最吸引我的不只是红色历史,机要处的院落依山而建,大院套小院,错落有变化,这种布局很打动我。2018 年 11 月,我与临县人民政府签订了建立“谢永增孙家沟艺术馆”协议后,为了开馆首展,创作了《梦回孙家沟》系列作品,我首先画的就是机要处旧址,展出时受到了当地观众的欢迎。
 
  对吕梁这片土地的情感源于我家乡深州小榆林。我儿时家乡的地貌很原始,虽说是平原地区,但也是高低不平,有土岗子、水沟子、坑塘等,我是在这样的环境里成长的,她给了我无限的快乐和深刻的记忆,也是我成为画家后最挂念的地方。后来,一场平整土地、打造良田的运动,把原有的沟沟坎坎全都推成了平地,我儿时的故乡面貌消失了。自从遇见吕梁山,我心里对家乡的那团火又点燃了,从此吕梁在我心里扎下了根。我画吕梁其实就是表达对家乡小榆林的那份情感,很多人也问过我,你怎么那么喜欢吕梁?
 

写生一
 
  说实话就是在画家乡。艺术需要一方水土的养育,我服了吕梁这方水土,她给了我创作的动力,没有吕梁就没有今天这样的成就。“谢永增孙家沟艺术馆”的设立意在用艺术点亮乡村,回报吕梁父老对我这个外乡之子多年的厚爱。
 
由《孙家沟机要处旧址》延伸出的话题

 
成功率非常低
 
  画画是有天赋、有兴趣的人干的行当,其成功率非常低,很多人一生都会因此受苦受累,甚至一无所获。我常奉劝那些不适合还想当画家的朋友,趁早去干别的。
 
  在学画这条路上我没有走太多的弯路。我 1961 年出生在深州农村,小时候就爱乱画。爱画画在那时是件很不靠谱的事,但家长没有阻止我,让我由着自己的性子画。上课时别的同学听课,我却偷偷地画讲课的老师,有同学打小报告,老师拿起来看了看,笑了,不但没有训斥我,反倒说:“还真挺像我。”这是多大的鼓励呀!在我十三四岁的时候,还遇到了县里在我们村下乡的干部,他看到我画的画很惊奇,让我父亲把我送到深州文化馆参加培训,这是第一次受到启蒙教育,从此走上了学画的正规道路。
 

写生二
 
  1977 年恢复高考,我被河北轻工业学校美术专业录取,虽然是所中专学校,但在河北省美术类的学校中是比较好的,在校三年打下了绘画基础。
 
  我毕业后回到家乡衡水工作,先在工厂从事产品设计,后又调入衡水文化馆,真正的绘画创作就是从这时开始的。文化馆主要有两项工作,一是辅导业余爱好者,更多的是教孩子画画,再就是对乡镇文化站进行辅导,每周要求有一两天下到乡镇。一辆自行车是我的交通工具,一个速写本画满了我的记忆,我从此开始从艺术的角度关注乡村生活,积攒了大量的农村素材,也奠定了我乡土画家的根基。现在看,这条路走对了。

 
  在绘画的道路上,对我直接产生影响的画家是河北刘文甫和梁占岩。刘文甫是我中专老师,刘老师的造型能力和绘画感觉特别好,在校学习期间我深受其影响,经常观察他的作品,并得到了很多指导。毕业后,在我创作“玉米地系列”初期,刘老师给予我认真的点拨,对我以后的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梁占岩是我的同乡,当年他在河北省群艺馆工作,是河北最突出的人物画家,他的连环画《老井》是我喜欢的作品,苍老的用笔及独有的表现力,在 20 世纪 90 年代前期对我很有影响。
 

写生三
 
把自己内心的真情实感画出来
 
  进入北京画院之前,我在家乡衡水工作。1981 年中专毕业后分配到工厂从事产品设计,三年后调到衡水文化馆做群众美术工作。文化馆是一个既单纯又闲杂的单位,没有硬性的工作任务,但又不是安静的环境,我创作之余最大的兴趣就是到农村写生和搜集民间艺术品。在衡水工作了 20 年,其间我摸索出了重彩山水画法,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绿源》是代表作,1993 年参加全国首届中国山水画展览,获得银奖。

 
  “初心”这个词当前说的频率比较高。从大了说,我绘画的初心就是把自己内心的真情实感画出来,用作品表达我对祖国山川的热爱。从小了说,就是画好我心中的乡村美景,让我的作品照亮更多的乡村。所谓“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初心易得,始终难守。我从学画至今有 40 多年了,在京城闯荡也快 20 年,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没有放弃绘画的念头,到目前依然觉得自己最好的作品没有画出来,还有广阔的可探索的空间。我的内心情感根植于家乡,后来又扩展到了吕梁山,本质上还是朴素的农村情结。画了 30 多年农村,乡土题材与我分不开了,这辈子不好改了。
 

写生四
 
  创作是画家自己的事,如果在创作时过多地考虑别人的想法,就会失去自己。创作是画家主观意识的表达,不是大众意识,是画家对个人感情和主观思维的表现,感动了自己,才会感动大众。每个画家都生活在大众之中,本身就带有大众的认知观点,无须再考虑别人的想法,故意而为会失去自己的初衷。
 
  以我本人为例,与我同时代的、农村走出来的人就更愿意欣赏我的作品,他们往往认为我的作品表达的就是他们自己的情感,更容易唤醒乡愁乡情。
 


生活、自然、艺术三位一体
 
  艺术来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这是名言。我的作品就是从自然中生发出来的。自然状态不是艺术状态,要通过主观处理,把自然形态转化为艺术形态。这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不轻松。在实践中体会到,生活、自然、艺术三位一体,不可分割,如果没有自然提供的良好的视觉因素,再有经验的画家也生发不出好的画面来,缺少生活经历的画家也发现不了触发灵感的自然状态。
 

写生五
 
耐得住寂寞与孤独
 
  就我本身而言,有一个漫长的修炼过程后,才有了顿悟,并不是非此即彼,而是因果关系。我用十多年时间打磨重彩“玉米地系列”,又用近 20 年时间练习写意山水,下的就是苦功夫,用的就是心力,耐得住寂寞与孤独,没有这个过程是不会“顿悟”的。
 
  我的创作经历了两个阶段,进画院之前主要是画重彩山水“玉米地系列”,这批作品创作出来快 30 年了,现在看还是很新鲜,在美术界依然独一无二。进画院之后,开始创作写意山水,比如近几年的故乡系列,也是我比较满意的作品。
 
  艺术风格是画家的面貌特征,独一无二的品质是作品生命力,没有风格的作品,没人能记得住,更不会进入美术史。
 


用发展的眼光看传统
 
  在信息发达的时代,我们也需要传统的文化。传统文化是主脉,传统文化是宝贵的资源,要用发展的眼光看传统,学习传统也要与时俱进,优秀的传统文化是照亮我们前行的灯塔。
 
  “中”“西”观念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了,这是一个融合发展的时代,融合是大趋势,我们要适应这个时代。我在创作中关注的不是中西问题,而是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把握好自然形态的主观表现。不管它是中或西,只要对艺术有益就要吸收运用。这就好比中西医结合治病,只让中医把脉吃药,不采用先进的科学医疗器械检查,能解决问题吗?
 


困境、挣扎、蜕变
 
  由重彩山水转向写意山水时,我经历了痛苦的转换过程。我的重彩风格是从 1992 年开始形成的,到 2001 年时感觉不适应自己内心的变化了,开始尝试着转向写意山水。毕竟画了十年的玉米地,要转向谈何容易?内心十分挣扎。用了近三年时间摸索,成功地蜕变了。
 
  2003 年“非典”期间,北京画院主导北京风韵的创作,主要是描绘北京的城市园林风景,这种题材我以前没有画过,束手无策,一筹莫展,又因“非典”出行受限,内心无比苦闷。经过几个月的摸索,终于走出了困境,如今我把全部精力转向了画古村落,迷恋古村落与那段痛苦磨炼是分不开的。
 

写生六
 
得乎道而进乎技
  
  技巧是构成一幅好画的基本要素,有了炉火纯青的技巧就能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所以,评判作品先看“技”没错。但绘画技巧不是全部,应与作品表现内容和形式相适应。在艺术创作中,技巧是语言,不会说话怎么表达?有恰当的语言,才能充分表达思想感情,才能最充分地呈现出个性与魅力,这也就是画家的表现能力。
 
  艺术家应该是个文化人,这很重要。中国文化具有很强的内倾特征,重视人格完善以及达到这种完善的自省方式,并相信人有一种价值自觉能力。中国艺术一向强调技与道相通,“得乎道而进乎技”,强调画品与人品的一致。在传统画论中,格调的高下比风格更重要。人们可以说风格难分优劣,却必须承认格调有高下,而格调反映的是画家的人格、精神品位与文化素养。历代杰出的画家都熟读诗文,重视精神人格的塑造。中国的山水画要求“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发掘胸中丘壑,以笔墨表现“内美”。“内美”就是文化力。
 


把自己的心声表达出来
  
  一味地追求效益去迎合市场的世俗谄媚作品不是好作品。就我个人来讲,我画画不是为了追求市场有多大占有率,如果考虑市场过多,就会被市场左右。画画的时候一定要顺应自己内心的感受,把自己的心声表达出来,这就够了。至于如何避免,我认为生活是第一位的,有了生活才会有艺术,生活稳定,搞艺术才安心,为了艺术放弃生活,谈何艺术?有市场的画家不一定是好画家,好画家一定会有市场。曾经有朋友开玩笑,“出名以前的画是创作,出名以后的画是创收”,不敢苟同,当引以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