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展览 > 当前展览 > 详情
云看展 | 一幅画的诞生:郭宝君《对影之一》2020-04-02


郭宝君简历

 
  郭宝君 男,1965 年生于河北曲周县。1986年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美术系,1988 年进修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北京画院副院长、画家、艺委会副主任、创作室主任,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我怎么创作《对影之一》
 

郭宝君 对影之一 2017 年 186cm×90cm 纸本设色
 

《对影之一》局部
 
  这些年的冬天,每到天空飘雪时,必开车进山,在寒风飞雪中沐浴,感受雪中大山的景象。在雪中的山里,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每一次在雪中进山,都有不同的感受。从山里回来后,沉淀一个时期,有些景象还时时萦绕在脑海里,如不画出来,心里总也不清净,时时有一种冲动。这幅作品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完成的。作品的板面材料采用一种粗厚的麻纸,墨画上去后有一种生涩的感觉,很符合我想要的。上半部的山头,先用清水晕湿,再用半浓的墨画上,不等干透,点以浓墨,边缘自然渗化。下半部的岩石,勾线后用墨点皴,反复几遍,注意虚实、节奏变化,最后用赭石在树干和岩石的结构部分再加皴,使画面丰富而润泽。最后,因画面上下相对、虚实相对、黑白相对、阴阳相对,所以取名为《对影》。
 





《对影之一》画稿
 
由《吉祥颂》延伸出的话题
 
一生的职业

 
  我很幸运能把画家作为自己一生的职业。小时候的喜欢是自觉的喜欢,长大以后的喜欢还是自觉的喜欢。小时候描绘的是自己对世界懵懂的憧憬,长大以后描绘的是对世界的认识,不仅是对世界的认识,更是自我内心说不太清楚的一种感受的自然外泄。她很神秘,召唤着你,使你前往,在前往中,去痛苦、去收获、去欢乐。
 
自我的要求就不一样了

 
  最初喜欢绘画,在20世纪70年代,看得最多的就是小人书,后来有了《工农兵形象选》《河水画刊》等,再往后就有了费钦的素描选,得到这本书,如获至宝,整天琢摸、临摹。说实在的,在那个时期,费钦的素描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县城里,和几个喜欢画画的小伙伴,白天结伴骑自行车到较近的村庄去画老农的头像素描,晚上在家研究临摹费钦的素描,乐此不疲。1982年考上河北师范大学后,眼界逐渐开阔,当时我们学校的授课老师,像李明久先生、刘进安先生、唐勇力先生等,给了我很大的影响。明久先生是山水画家,他的作品从传统中来,又走向自然,在自然中感悟,画面整洁、单纯、清凉,创造了自己独特的面貌。在20世纪80年代初,进安先生画的太行老农形象在河北以至全国都产生了很大影响。笔墨酣畅、老辣、沧桑,给画面注入更多的是自我的感受和灵性。之后他不断探索,不断发现,回到内心深处,吟唱自我的灵魂。唐勇力先生是我大学时期的工笔人物课老师,他的作品细腻生动,在写生的基础上夸张变形,打破后又重新组合,他从古壁画上学习了很多的技法,使画面既是现实,又越过现实,给人一种遐想,不知不觉融入其中。在大学期间,成为他们的学生,真是幸运。1986年大学毕业,分配至河北邯郸师范专科学校美术系任教。1988年至1989年通过努力,到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蒋采萍先生主导的工笔画室进修一年。这一年学习收获多多,不仅在艺术技巧上有所提高,最关键的是开阔了眼界,提高了对绘画的认识。在此接触到了蒋采萍先生、胡勃先生、田黎明先生等,并得到他们的指导。他们不仅在教学上是我尊敬的老师,在为人处世、朴实做人上也成为我以后成长的典范。直到2001 年年底,我一直在邯郸师范专科学校任教,这个时期正是自己努力的15年,也是自己对艺术认识进步最快的15年,在这些年里,我的学校给予我特别多的支持和帮助,也给予我太多的荣誉,真的难以忘怀。
 
  2001年年底,我有幸调入北京画院,成为一名专业画家。从一名教师到一名专业画家,思想压力还是很大的,它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关键是自我的要求就不一样了。最初的几年真的是很痛苦,画不出作品来,每天在画室里煎熬,三年后才慢慢适应。那个时期唯一能使自己放松一下的就是每周和画家庄晓雷老大哥打两场乒乓球,并一起谈天,那个时期晓雷大哥给了我很大的支撑。乒乓球是除画画外我最喜欢的,从小就喜欢,后来20年没打,到画院后才又捡起,在北京市文化局系统每年的乒乓球比赛中也是主力。
 
痴心不改,努力前行

 
  什么是初心?我觉得就是你最初的理想,我觉得我实现了。这么多年能走下来,是自己的热爱,更是自己的坚持,其中的乐趣、痛苦只有自知。大学毕业后就进入了一所大学的美术系教专业课,没离开绘画,十几年后又因画画调入北京画院,做专业画家,始终都是画画,而且条件越来越好。最初是画画,最后还是画画,画画就是我的生活,生活的目的就是画画,画出自己满意的作品,我觉得我很幸运,感谢帮助过我的老师和朋友们,你们使我痴心不改,努力前行。
 
是个体的觉醒

 
  好的绘画创作最基本的要求就是真诚,画面所反映的是你对世界、自然的认知和感悟,是个体的觉醒,是你的感动,是你用自我的笔法来描绘自己的心境和灵魂,感动自己,也感染观者。如果画家考虑别人太多,画面出来后就没有那么纯净了,艺术没有自我,不能成为艺术。
 
愿待到蓦然回首时

 
  我对待创作比较严谨,可能是性格的原因,也可能还有一种敬畏。作品从对现实生活的感悟中来,又越过现实,回到内心,把内心的镜像流露于画面,它就成了作品,因里面有你独自的思想和灵魂。
 
  每个人都是慢慢长大的,一口吃成胖子是不可能的,不经苦寒哪有梅花的香气,绽放的梅花一定是经历了寒冬,经历寒冬的不一定都能绽放。我的创作之路也是这样,苦苦找寻,艰难行进,愿待到蓦然回首时。
 
我追求安静

 
  我是一个好动的人,可我追求安静,在安静中观看这个躁动的世界,在安静的画面前给人一个平静的喘息。说实在的,我是一个要求完美的人,对有些作品的满意也是暂时的,过后它仍在路上。风格是不能追求的,不能设定的。就像一个人从诞生开始就是一个独特的自己,随着时间慢慢成长,自然而然。
 
都是你的心境

 
  最初学画是画小人书,考大学考的也是人物画,上大学学的也是人物画,毕业后教学教的也是人物画。对中国人物画的鉴赏和理解也都达到一定的水平。1988年到中央美院工笔人物画室进修,恰好中国工笔画学会在全国组织了一个工笔山水画大展,我的导师就鼓励我画一张山水画参展,那个时候我刚从陕北写生采风回来,对陕北的黄土高原的景象感触较深,就用自己的方法创作了一幅《黄土坡》参展,还获了“金钗奖”。这是一个契机,给了我很大的鼓励和信心,后来其实还是以人物画为主,山水画只是偶尔为之。直到2001年的元旦,和一位朋友再去黄土高原,赶上了一场大雪,大雪纷飞的黄土高原,天地一色,惚兮恍兮的景象使我激动,心跳怦怦,当时的那个景象正是我多年想得而没得的,在此时得到,怎么能不激动啊!回家后就着手创作,一个多月的时间画了三幅大画。现在看来,当时创作时的内心很单纯,很干净,没有利益的驱使,只有自己的感受。所以现在看这几幅画,虽有不成熟的地方,但自己的纯粹和真诚都留在了画面中。2001年9月,北京画院招聘画家,我就拿这几幅作品去应聘,运气很好,如愿以偿。入职画院以后成了山水画家,真正画山水可以说是从到画院开始,人物画了十多年就再没画。直到2013年和朋友再去甘南,又遇到大雪,被它的景色和人物所感动,勾起了创作冲动,在后面的几年里画了一批人物画。就这样,这些年只要有感触了就去创作,不用管是人物还是山水,总之都是自己的心境。
 
艺术必须是真诚而有情感的

 
  大画除有整体构架外还要有细节,这样能引观众融入其中,小画更多的是感觉,一时的冲动被留在画面,画面更容易鲜活。时过境迁,再想重复也难。小画是近几年才开始画的,前几年画院专门做了一个小幅作品的展览,很别致。那个时候为展览画了一组特别小的山水画,画了12幅,我选了8幅参展,这12幅我记得是在两天内画完的,画的时候很轻松,很自在,也很激动,展览时也得到同事们的首肯。后来想用这种方法再画,可屡屡失败,现在想来是激情已过,灵性就不再闪现。所以就我而言,艺术必须是真诚而有情感的,不然只能算是复制,笔墨虽精,可里面缺的是灵性和鲜活的生命。
 
流淌的是中国文化的血脉

 
  学习中国画,向传统学习肯定是不能绕过去的。特别是山水画,发展到宋元就已是顶峰,大家辈出,历经千年也只是求变化,而画里鲜活生命的呼吸越来越弱。到四僧,他们不仅向传统学习,更多的是走向自然、师法造化,创造了很多富有生命力的作品,也成为后人学习的经典。近代的黄宾虹,精研传统,70岁后走出画室,面向自然,方寻得自己,成为近代又一高峰。传统是前人积累的一个宝库,从里面拿取什么,就看你的造化了,“中西” 问题也一样,总之学习方法很重要。我觉得李可染先生的方法很好,不管你借鉴多少,最后画面还是一张大中华的脸,里面流淌的是中国文化的血脉。
 
要表达自己的冲动

 
  去自然中采风写生,不仅仅是走马观花,画几张写生,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寻找与自己心灵契合的那个点的撞击,要表达自己的冲动。一旦有了那撞击,它的影像就会印刻到你脑海里,使你日日思、夜夜梦。不把它表达出来心就不能安宁,把它表达出来才可释然。因你在无意识中把你的思想、你的灵魂注入其中,这样产生的作品就有了生命,有修养的观者是能感受到的。当然,只有冲动是不够的。
 
  创作的过程艰辛而美妙,痛并快乐着。因为你对自我有要求,要求一旦达不到,心情就郁闷、纠结,在郁闷、纠结中再去探索,反反复复,很是折磨人。但有时有光亮,为了那一点光亮,多难你都得坚持,每一次的坚持和探索,你都会有一点进步,每一点的进步又都会使你对自己充满希望。作为一名专业画家,一生可能将轮回在其中。
 
好的画家一定得有修养、有学问

 
  “技”是“道”的前提,无“技”则不能得“道”,有“技”不一定能得“道”。一个画家,要能把思想和灵魂注入“技”,才可能创作好的作品。一幅作品首先得到的是画面,是图式,是笔墨线条,是黑白色块,继而透过这些表象,你能感受到画面背后的那个东西,从而被感动,被吸引,“越于技上”,如倪瓒、八大山人等大家的作品。
 
  有修养、有学问的人不一定是好画家,但好的画家一定得有修养、有学问。修养、学问是画面背后的支撑,支撑面越广,画的恒久性就越稳定,它的内光向外浸滋得就越亮。
 
  能在世上越千年流传的经典作品,画家在创作时的感情无非就是一个“真诚”,离开了真诚,不管画面多么绚丽,也只是一个外壳。
 
  你的态度、思想就是你的画面,你是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画面,归根到底是你对艺术有没有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