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展览 > 当前展览 > 详情
云看展 | 一幅画的诞生:陈福彬《绿水青山粮满仓》2020-06-18


陈福彬简历

 
  陈福彬 又署复彬,1982 年出生于福建宁德。先后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上海美术学院。北京画院专业画家,中国画博士,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我怎么创作《绿水青山粮满仓》

陈福彬 绿水青山粮满仓 2019年
238cm×198cm 纸本设色
 

《绿水青山粮满仓》局部
 
  《绿水青山粮满仓》是为第十三届全国美展创作的作品,属于主题性创作。作品用大量的蔬果形象,借用山的外形,以一种分量感,表现大众对于丰满物质的期望。特别是在土地上耕作的劳动者对于收成的想象,有憧憬美好生活的意思。
 
  《绿水青山粮满仓》是继《群乡蔬谱图》之后,对蔬果题材进一步探索的系列创作。《群乡蔬谱图》以册页的形式,用点状的视角,完成了对于田园蔬果题材的框架梳理。粮满仓则更倾向于表达一种整体感,是对田园蔬果题材不同角度的新的尝试。
 

《绿水青山粮满仓》画稿一
 

《绿水青山粮满仓》画稿二
 

《绿水青山粮满仓》画稿三
 

《绿水青山粮满仓》画稿四
 
由《绿水青山粮满仓》延伸出的话题
 
画家是一个人在工作

  
  对于画家这个称呼,以前相对来说存在仰视,当下更多是平视,其实就是一个职业,和很多需要创作的职业没有本质区别。
 
  特殊之处在于,画家是一个人在工作。一个人工作有一个人的好处,就是他能很纯粹地表达对于世界的看法、对于生活的理解。画家有自己的绘画手段,一己之长,他能相对容易地做到表达自己,这是画家的幸福之处。
 
  因为是一个人工作,画家要忍受一个人在独立思考下,面对种种问题时产生的动摇和迷茫。面对这些问题,他需要通过自己的内心,不断咀嚼、消化、转化,然后通过绘画表达、解决。其实是难在解决一个人的孤独,如何享受孤独。
 
感动于这些创造者的状态
 
  我的启蒙老师对我的影响很重要。在我刚刚开始接触毛笔,接触书法、绘画的时候,他没有局限于让我学习他、学习具体的某一家,而是打开了中国书法史、绘画史,让我看到绘画的种种表达和不同的形式,我一下子就被吸引了。这种开放式源头,对我后面的艺术追求帮助不少,个人觉得是很幸福的,让我一直有学习的能力和冲动。
 
  看过很多画家的作品,也痴迷很多优秀的作品,一直在看,一直在学习。更多感动于这些创造者的状态。学画之初,曾把吴冠中所有的文字都看了一遍,对于他几十年深入田野,从生活中寻找感动,表达生活与自然的状态倾心不已。这种执念,一直在追慕,一直影响着自己。
 
睹物思艺

  
  进入画院之前,视线好像一直没有离开绘画,一直在这扇门前兜兜转转。进入画院,入门了,知道自己这辈子与艺术脱不开了。这个时候想出远差,回来后闭门造车。
 
  日常中也喜欢收集一些小东西,一些自己认为美的东西,凌凌乱乱,不是收藏的概念。理想的状态是把自己的绘画理念物化。睹物思艺,看到这些小玩意儿,好像感觉生活和艺术绑在一起了。
 
执着坚持,初心不断
 
  在美院求学的那段时间,在导师的指导下,很纯粹地花了五年的时间画白描写生,花开画花、叶黄描叶,也因此给同学和老师留下了我在学校各个角落,拿着画板画白描的印象。这五年纯粹的白描经历,自己感觉很享受,也很受益。这期间的坚持与执着,我想这应该就是源于初心,是自己对绘画的热爱。现在感动于当时的这份初心,也希望以后能够感动于当下的某些执着与坚持,初心不断。
 
重要是长好

 
  我一直受的是学院式教育,内心羡慕师父带徒弟的方式,一对一的教学,多奢侈。
 
  创作可以是绘画这棵树的分支,也可以是树上结的果。重要的是,从这棵树上吸取营养,而不是在意其他枝丫长成什么形状,又或者结出的果可以是甜的,也可以是酸的,重要的是长好。
 
生活和自然是粮食
 
  艺术来源于自然和生活,是句老话。重要的是怎么来。从生活和自然的表面来,还是因深刻认知有感而来?生活永远比艺术具体、繁复、琐碎。艺术更为凝练,是对生活的提升和个人内化。生活和自然是粮食,艺术是酒。粮食当酒,不醉人;酒替粮食,一顿可以,多了只能迷糊。
 
  写生,写的是生动、生趣、生意。历来花鸟画重观察生活、总结自然。宋代就出版有各种专门的图谱,竹谱、梅谱、菊谱、蟹谱、笋谱、荔枝谱、橘录等。这些都是写生观察的方法和成果,成为创作的资源。
 
  写生是创作的基础,优秀的画家能够做到把写生与创作融为一体。更多优秀的作品,是对写生的升华和再现。写生到创作,表达的是对自然和生活进一步的关照,有更多的作者主体情感。
 
  自然有四季更迭、有朝暮变化、有阴雨晴明、有动静、有态度、有姿势,这些都成为绘画表达的情态。自然有变化、有性情,花鸟画写生也要有神、有情境。
 
循序渐进,孜孜以求

 
  我希望自己有顿悟。有的人以为顿悟,等着就行了,有一天突然就会了,但不太可能。追求艺术,能做的只有循序渐进,孜孜以求。如果不持续渐修,我想等到的不是顿悟,而是“顿迷”。
 
  对于自己的创作,希望找到的是一种语言,一种表达方式,而不是实现一种图式。如果图式就是风格,那找到一个大家都没画过的东西,一下子就顿悟了。
 
  表达方式是一种语言,那就需要学习。学习这种语言的单字、词语、句子、发音、声调、情感表达。这个过程必然是一个慢慢积累的、渐修的过程。
 
画如其人
 
  自己谈满意,有得意之嫌,会因某些作品而感动,如果现在重画,却画不出来。风格是一个合体,它包括风貌、风神,格体、格式,最后定格。风貌和风神是个人的,有时也是天生的,最终是要实现画如其人。而最后定格在哪里?以什么格式定格,又由画家个人的经历、修养、学识、领悟力等决定。有些人选择定格于当前的满意,也可以志趣高远。
 
见心见性是创作的追求
 
  大胆落笔,细心收拾。对于每张画创作之初的激情,要选择大刀阔斧,把最初的感受以最直接、最肯定的方式捕捉下来,然后不断完善。往往有感觉的画面,在创作的过程中,多数是比较畅快的。画风是否细腻,取决于表达的需要,见心见性是创作的追求。
 
守住“中”

 
  传统是一座大山,我们要背靠大山。背有依靠,才不会四顾茫然。但艺术要往前方走,如果执意往后翻山越岭,山太高,就碰壁了。
 
  “中”和“西”是个跨越百年的话题。中西结合也好,调和中西也好,这里不变的只有“中”。守住“中”,保持我们自己的传统理念、民族习惯、审美方式,吸收进来的就都能消化,成为养料。穿了西装,还是中国人。丢了“中”,没有东方内涵,形式上再“黄”,里面是“白”,只能是“香蕉人”。
 
两种到达山顶的方式
 
  如果艺术是一座高峰,形而上和形而下,可以是到达山顶的两种方式。形而下者,选择攀登,慢慢行走,一步步地接近顶峰。形而上者,选择坐飞机或者热气球直接到达山顶。有人坐的是文学的飞机,也有人坐的是修养的气球。两种方式都有利弊。选择形而下者,慢慢攀登,要有耐力,要不断坚持,中间可能因吃不消,放弃攀登。选择形而上者,也可能因文学或修养的飞机不够牢固,有坠机的危险。
 
创作的过程痛并快乐
 
  创作的过程,痛并快乐,就像分娩,“生”出满意的作品后,离开自己,又舍不得,也不能一直养,仿佛嫁女的心情,希望别人也爱她。
 
修养和学问,是创作的两个轮子
 
  技艺是画家的必修课。画家必须要有超强的表现能力。画家要不断地打磨自己的技术,打磨自己的能力,让自己能够轻松驾驭画面,轻松掌握画面的各种关系—空间、疏密、节奏、对比、黑白灰等,解决画面出现的各种矛盾,最后实现画面统一。
 
  艺术家从事的是专业创作。修养和学问是创作的两个轮子,能够让艺术家跑得更快,更容易接近高峰。
 
把艺术和物质生活拉得开一点

 
  记得启功先生说过,他的职业不是书法家,而是一个教书匠。艺术创作是个人的事情,太多人掺和,自然变得世俗。把艺术和物质生活拉得开一点,这样有助于自己看清楚艺术,明白自己的艺术方向,不被艺术牵着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