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展览 > 当前展览 > 详情
云看展 | 一幅画的诞生:刘旭《雨歇幽山积翠来》2020-05-14




刘旭简历
 
  刘旭,1973年生于北京。北京画院专业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吴昌硕艺术研究会会员。
 
我怎么创作《雨歇幽山积翠来》
 

刘旭 雨歇幽山积翠来 2017年
145cm×55cm 纸本设色
 

《雨歇幽山积翠来》局部
 
  作品的材料是民国老绢,这个绢在用笔上可以很收敛地表现细节,在水墨运用上也可以有生宣纸晕染的效果,所以我就利用这两种特点进行创作。作品还是传统的三远法构图,近景的竹子双钩填色,松树也是细笔表达,远景突出云雾的虚无缥缈,山势峰回路转,以虚实对比表现意境。我追求画面远观其势、近观其质的效果,想表达出那一份安静的气息,使观者有所共鸣,产生如入深山般的感觉,可居,可游。
 

《雨歇幽山积翠来》画稿
 
由《雨歇幽山积翠来》延伸出的话题
 
画画是我的“生活方式”

 
  画画是我的“生活方式”,是我生活的一部分,不是简单的职业,不是朝九晚五8小时之内的事情。
 
  喜欢画画是每一个小孩的天性。记得小学二年级时,班里同学都在画儿童画的时候,我临摹了一张舅舅画的传统山水画,得到了老师的表扬,然后在老师推荐下去当时的中国画研究院学习。在中国画研究院跟老先生们学习最基础的小鸡啊、虾啊等中国传统水墨。之后随 着年龄的增长,对传统绘画产生浓厚的兴趣,比如明代绘画。明代承袭宋代宫廷绘画,一批文人画家的画风在严谨细密的同时,多以水墨工写结合、小青绿的面貌开始出现,下笔轻快,清新雅致,如明四家。对明四家的大量临习奠定了我现在画青绿山水的基础。
 
严谨的习惯
 
  进画院之前,我从事了多年的平面设计工作,养成了严谨的习惯,对色彩的敏感可能对我的青绿山水画创作也有不小的影响。画画之余喜欢收藏老字画、书札、文玩,最喜欢的还是古典家具。当初对古典家具感兴趣,还是早年大量临习明四家的作品时,他们的很多作品里面会出现禅榻、香几、画案、书搁等。当时为了搞清楚这些家具的具体形制和准确名称,就研究起家具来,到现在反而形成了割舍不掉的爱好。
 
我的第一口奶是传统绘画的训练

 
  王明明院长总说第一口奶很重要,我的第一口奶是传统绘画的训练,10岁开始学习齐白石的虾蟹、小鸡,直到十七八岁知道考美院要考素描和色彩,才开始接触这些。除传统绘画外,对其他传统艺术的热爱也逐渐深入骨髓。
 
  我有一段时间的创作想另辟蹊径,标新立异,其间也走过些弯路,最终还是回到传统艺术上来,有传统经典艺术的不断滋养,我的绘画之路才能走得更远。
 
或互为弥补或相互冲击
 
  可以说青绿山水产生于皇家,材料昂贵,耗时费力,当时的宫廷画家不惜工本。夸张的色彩、艳丽的装饰感更符合皇家对政治的需要,用来粉饰太平。如今的欣赏受众更为多元化,对青绿山水的审美需求也不仅是富丽堂皇,还可以是清新雅致、活泼轻快。颜色本身没有俗雅,如何搭配、程度多少都会决定画面的气质!我尝以水墨与青绿相结合,希望水墨的生动与偶得、青绿的相对刻板与装饰化或互为弥补或相互冲击,以全新的视觉感受对传统青绿山水做另一种诠释。
 
有规范,有法度

 
  青绿山水是一个古老的画种,中国画历史上形成这个画种,应该是有规范、有法度的,是区别于“彩墨”“岩彩”等绘画形式的。
 
  后期水墨意笔的盛行,与青绿山水碰撞出全新的面貌,水墨多“文人画”,这样青绿也变得“文人”起来,这是时代审美的需要,所谓“小青绿”就产生出来,可以说是早期工整青绿山水意笔的表现形式,水墨情趣加色彩的表达,使画者不烦,观者不累。笔墨当随时代,所以小青绿舒缓的情趣、轻松的笔墨,将会更加讨人喜爱。
 
  水墨和颜色同属于中国传统绘画的绘画语言形式,它们应该没有本质的区别。水墨画可以独立存在,青绿山水是在水墨画的基础之上再施以颜色,所以一张好的青绿山水画是以一幅好的水墨画为基础的。
 
内心向往的一个山水的境界
 
  青绿山水画起来是需要相对严谨的,每块颜色附着在什么样的一个造型上应该是明确的,正所谓“随类赋彩”。
 
  我的画面没有表现哪一地貌特点的真实山水,它是我对所见真山真水的一个概括,或者说是一个主观认识,是我内心向往的山水的境界。我不经常拿着画板对着实景写生,更多的是观察和体会,在游历中感悟自然,最终的作品是自己的心性的表达,我觉得一张山水画应该先感动自己,再打动观者,中国画有标准、有方法,尤其是山水画的画理、画论非常多,学习揣摩,方得真味。
 
风格是水到渠成的

 
  从小学画画都是一个一个磨炼的过程,我觉得这个整体上的学习过程是“渐修”,但是其中有些时间段,可能会有所“顿悟”。临习了大量古人技法后,会在画中反复流露一种面貌,审美疲劳,停滞不前,这时突然感受到自然之中的某一物,再结合前人的总结,一个新的有自己特点的符号就会产生,突破瓶颈就是我理解的“顿悟”。
 
  这些年心里更安静了,不再考虑一幅画的时间,要把它画充分,力求尽善尽美。进画院之后创作了一批绢本的细笔山水,可能在目前还算是比较满意吧。
 
  风格不是创造的,风格是水到渠成的,它是真实的画家的心性、习惯、品位、兴趣的艺术表达和情感流露,书法讲字如其人,画画也是画如其人。
 
我喜欢画中国画传统的形式

 
  中国画不适合画得太大,现在画大点的画也多是某个特定场景的任务或是为了展览。
 
  我喜欢画中国画传统的形式,比如说手卷、竖幅、册页、扇面等,最不喜欢画斗方。近些年创作了很多圆扇和扇面。圆扇一般也叫宫扇,现在在生活中人们已经不太使用了,作为一个纯观赏的扇子品种,一般在圆扇上用绢本,可以表现得更细腻、精致,观赏性更强。还有就是扇面,纸本为主,利用生宣纸的特点,水墨和青绿结合,
 
  这样更轻松、活泼,趣味性强。成扇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使用。
 
  手卷是我最喜欢画的一个形式,也非常适合中国山水画的表现,可以移步换景,多种透视空间转换、技法、景致随心所欲,画画时如在山中游。
 
它们应有各自发展的路径
 
  中国画的学习标准一直就是师古人和师造化。中国画和西方绘画都有一套独立的体系标准。中国人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不同,对艺术的理解和审美习惯都不一样。我对西方艺术没有深入的了解,也没有能力对中西绘画做什么妥当的融合,它们应有各自发展的路径。我并不排斥“西”,我可以很愉快地欣赏“西”,但是我更想在“中”的领域里发展“中”。
 
能坚持下去需要勇气与耐心

 
  传统青绿山水在当下的各种艺术类别中可以说是一个小画种。从艺术院校专门师资的缺失,到对青绿山水认识理解上的偏误,都制约了传统青绿山水画的发展。
 
  传统青绿山水技法的掌握有一定难度,并不是简单地画一张水墨画加上青绿的颜色就叫青绿山水,我认为青绿山水绘画从墨稿开始就是很严谨的,勾勒清晰,皴法明确,一木一石相对具象,每一笔都是清晰的。但是中国画一旦被认为过于具象,就容易落于俗气,所以对度的把握至关重要。另外,在设色上青绿山水采用矿物色,需要研磨调和,运用起来也很烦琐,需要勇气与耐心,还有正确的方法,才能坚持下去。很多复杂的原因在妨碍这个画种继续前进,社会节奏很快,画青绿山水反而要慢下来。
 
通过“技”才能体会“道”
 
  “有道有艺”,好的艺术家既有思想,又有技巧,“技”对于艺术家来说还是很重要的,是一个修炼的过程,是思想的载体。看一件艺术作品,首先看到“技”,或者说通过“技”才能体会“道”。随着“技”的成熟,会更好地展现“道”。思想取决于艺术家的修养、兴趣和对艺术的理解。最终由技术层面上升到艺道境界,从“勾皴点染”到“气韵生动”是境界的提升,是由内心自我修行的程度决定的,展现“自然之美”,所谓“艺即是道,道即是艺”。
 
是为自己画的

 
  其实又回到“不忘初心”,不停地警醒和审视自己,常常回过头看看自己走过的路。从儿时的艺术梦想,到今天能成为一个画家,都是对艺术本真的不断追求。艺术家应该是“自我”的,是为自己画的,是对自己艺术情感的表达。我希望我的作品是流芳百世的,或者是为了这个目标而创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