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展览 > 当前展览 > 详情
“乾坤清气”亮相北京画院美术馆——讲述邓福星的画梅实践2018-04-11

  本报讯 “邓福星,不简单。”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这样评说著名史论家邓福星。为什么不简单?因为邓福星作为副总主编历时17年之久协助王朝闻先生编撰了《中国美术史》《中国民间美术全集》两部大型学术著作,因为他对艺术抽象性、艺术发生学、艺术史学方法论等等都有深入研究,还因为他在美术理论研究硕果累累的同时,还能画一手与众不同的梅花。
 

  4月3日,“乾坤清气——邓福星画梅作品展”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开幕。开幕式上,刘大为把邓福星从美术理论研究向中国画创作转型的行为称作“华丽转身”。
 

  与邓福星共事十多年的文化部原副部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名誉院长王文章,在展览开幕式上的讲话中也称邓福星“贡献非常大”,因为他是中国美术研究领域的第一位博士,他的《美术概论》作为大学教材是美术研究者和入门学生的必读之书;他的很多美术批评具有自己独立的见解,经得起时间的推敲;作为教学工作者,他对学生负责,学风纯正。而对于这次展览的作品,王文章更从其中看到了老辣、遒劲的笔墨,看到了清新、蓬勃的活力。王文章认为,这是“邓福星对中国绘画有深刻的理解、对中国绘画精神有深刻的把握”的缘故,也是“他作为一个学者对自我品性和灵性的抒发”。
 

  “乾坤清气——邓福星画梅作品展”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学会和北京画院主办,北京画院美术馆、北京雍阳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承办,展出了邓福星的以梅花为题材的中国画作品和部分书法作品百余幅。
 

  邓福星今年73岁,从退休后开始拾起画笔,曾经画过工笔人物画,后来改画小写意花鸟。他自己说“总是画不好,不敢展示”。这次展览是应北京雍阳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裁李明的邀请举办的。这批展品,邓福星还是觉得不够满意,因为他说自己有很多想法,但是表现起来总是力不从心。但雍阳文化总裁李明却不这样看,他觉得“邓福星先生画的梅,继承了历代大家的笔墨传统,又有自我的审美情趣,着力刻画出梅的内在气质,体现了画家本身极高的艺术修养”。他是“以一名参与者与发现者的身份”与观众一同领略邓福星先生画梅艺术的美好的。
 

  开幕式上,邓福星先生有一番肺腑之言最能打动观者:“这些作品作为我的亲生孩子,虽然不够漂亮,但是和我很亲近,是我退休后十几年生活、心境的记录,也是关于我的一种记忆和见证。人到了这个年纪,进入人生的暮年,所谓艺术创作对我来说不是为了完成什么任务,也不是为了达到什么目的,没有压力、兴之所至地信笔涂鸦,所以心情很轻松、很愉快。”他告诉大家,书画是他退休生活的主要内容,也是他精神和感情的寄托和表现。退休之前,他的工作主要是思考和探讨一些关于艺术和美学的理论问题,比如艺术是什么?艺术的发生、艺术的形态、艺术的功能、艺术的本质等问题。如今有了绘画实践,他更直接、更深切地有了新的体悟,真切地感受到艺术与人的生活、与人的精神情感,在深层上有一种共同性和紧密联系,而这些感受回过头来对他多年从事的理论研究也有深化作用。
 

  展厅里,百余幅梅画作品各逞姿态,有的老干虬曲、红花烨烨,有的新枝横斜、白艳点点,有的笑绽冰雪,有的傲立东风。这些红梅、绿梅、白梅,或肥或瘦,或疏或密,既有别于传统文人孤芳自赏式的荒寒孤寂,又不同于关山月笔下的热烈奔放,它们端庄而不失秀逸、无畏又不乏坚忍,这大约就是邓福星心境与品质的写照。于笔墨,刘大为赞其放笔直取,干湿浓淡、曲直虚实,无不变化多端,于传统的画梅有所突破,个性突出。中国美协副主席、北京美协主席、北京画院艺委会主任王明明则认为,邓福星搞了那么多年的美术理论研究,但心结最终还是落在了书画上。他觉得邓福星的作品是按照中国画的规律和法度画的,其笔墨成果更多地得益于他对书法的坚持,他的画具有书写性表达。
 

  尽管邓福星先生一再表示自己在创作实践方面缺乏经历和经验,“眼高手低”,但是,他的《清气满乾坤》《一任群芳妒》《梅花欢喜漫天雪》《孤山逸事》等作品还是受到出席展览活动的专家学者、著名艺术家的高度赞誉。用展览的主持、中国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吕品田的话说,邓福星的画梅实践,体现了中国艺术研究院一贯的学术传统——黄宾虹、王朝闻、冯其庸开创和奠定的理论联系实际、学术创作艺舟双楫的优良传统。他是这个传统的优秀践行者。
 

邓福星《岁寒双馨四条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