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展览 > 当前展览 > 详情
还有两天撤展 | 徐悲鸿眼中的齐白石,你是否懂得?2018-04-09
  文/罗元欣

 
  2月2日“白石墨妙·倾胆徐君——徐悲鸿眼中的齐白石”开展之后,已经过去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展览逐渐进入了尾声,将在4月11日中午12点结束。
 
  今天将和您分享二维码导览中的一些展品,一起以徐悲鸿的视角来观看齐白石的艺术。
 
【二人交往篇】
 
  1、 1928年徐悲鸿再聘齐白石做教授
 

寻旧图 轴 纸本 设色 151.5 cm×42 cm 无年款 北京画院藏
题款:草庐三请不容辞,何况雕虫老画师。深信人间神鬼力,白皮松外暗风吹(戊辰秋,徐君悲鸿为旧京艺术院长,欲聘余为教授,三过借山馆,余始应其请。徐君考试诸生,其画题曰:白皮松。考试毕,商余以定甲乙,余所论取,徐君从之。)一朝不见令人思,重聚陶然未有期。海上风清明月满,杖藜扶梦访徐熙(徐君辞燕时,余问南归何处?答云:月缺在南京,月满在上海)。作画寄赠徐君悲鸿并题二绝句,犹有余兴,再作此幅,借山吟馆主者。
钤印:木居士(白文) 白石翁(白文) 甑屋(朱文)
 
  1928年11月至1929年1月间,徐悲鸿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并继林风眠担任校长后继续聘任齐白石做教授。他做校长之后,同林风眠一样,数次登门拜访齐白石,和齐白石谈心,听取他的建议,获得了齐白石的信任。
 
  徐悲鸿在北平担任院长几个月后,由于种种原因,不得不辞职南下,离别之际,齐白石为了表达离别之情,作了《寻旧图》送与徐悲鸿。而北京画院所藏这张,是齐白石画完送给徐悲鸿的画作后,觉得仍有兴致,又画了一幅留给自己。
 
  在画中的题款中,齐白石回忆二人交往的始末与节,感慨徐悲鸿对他的信任与尊重,尤其是在商定考试结果时,徐悲鸿非常尊重齐白石的意见,由齐白石“定甲乙”。齐白石问徐悲鸿“南归何处?”,徐悲鸿回答:半个月在南京,半个月在上海。徐悲鸿虽然人不在北平,但二人交往一直未断,并越来越深,终于成为忘年之交、知己之交。
 



国立北平大学聘书 1928年 北京画院藏
 
  2、1932年徐悲鸿推荐齐白石作品参加中德展览
 

信札 徐悲鸿 托片 纸本 24cm×36cm 无年款 北京画院藏
部分释文:
白石先生尊鉴:
……
後年德京欲开一中国美术展览会,请翁准备大作一二十幅。鸿为政府聘为委员,与闻其事。
……敬颂
道安。
悲鸿顿首
六月廿七日
 
  徐悲鸿除了收藏齐白石的作品,并带动周围的朋友收藏,更是大力在国外的展览上推介齐白石。
 
  1932年6月,徐悲鸿确认自己被聘为中德展览会的委员后,立即写信给齐白石告知此事,并让齐白石准备“大作一二十幅”参加展览,计划在这次展览会中推介齐白石的艺术。
 
  在8月的信中,徐悲鸿向齐白石提到,他曾向教育部推荐齐白石为委员,并写下令人印象深刻的话语:“要之,先生一代宗匠,鸿有所谋,必欲先生俱”。
 
  11月时,徐悲鸿推荐齐白石为委员的事情有了结果,徐悲鸿在信中提到“中德展览会事,鸿推翁为委员,已见中央议决案矣”。北京画院藏有齐白石的“柏林中国美术展览会筹备委员”聘书,发放时间为民国二十一年十一月二日,即1932年11月2日。徐悲鸿果然践行了向齐白石许诺的“鸿有所谋,必欲先生俱”的诺言。
 

信札 徐悲鸿 托片 纸本 23cm×62cm 无年款 北京画院藏 (1932年8月12日)
部分释文:
白石先生赐鉴:
……
後年中国将在德京柏林开一现代中国绘画展览会,鸿曾请教育部聘先生为委员。此事近行状况尚未确定。要之,先生一代宗匠,鸿有所谋,必欲先生俱。
……敬颂
道安。
悲鸿顿首
八月十二日
 



柏林中国美术展览会筹备委员会聘书 1932年 北京画院藏

信札 徐悲鸿 托片 纸本 24cm×27.5cm 无年款 北京画院藏(1932年11月4日)
释文:
……中德展览会事,鸿推翁为委员,已见中央议决案矣。
……,敬颂
道安。
悲鸿顿首
十一月四日
 
  3、1932年为齐白石出版画集
 

信札 徐悲鸿 托片 纸本 24cm×27.5cm 无年款 北京画院藏
释文:
画集事请放心,必以全力为翁刊四集。(此集不算,因照片太小。)……
……,敬颂
道安。
悲鸿顿首
十一月四日
 
  1932年徐悲鸿为齐白石策划出版了《齐白石画册》(二集)和《白石画集》(第三册)。从北京画院所藏的徐悲鸿致齐白石的信札,以及中华书局所藏的徐悲鸿致中华书局编辑的信札中,可以看出出版画册的不易。
 
  大约在1930年至1931年6月间,徐悲鸿开始萌发为齐白石出版画集的想法,他为出版画册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和书局编辑讨论版式、作品摄影等问题。并在后来不断致信编辑催促齐白石画册的出版事宜,向编辑解释齐白石艺术的重要性,正是在徐悲鸿的努力之下,画册的出版终于提上了议事日程。
 
  而出版的过程又不甚顺利,徐悲鸿不断致信书局编辑和齐白石,协调各项事宜,甚至愿意延迟出版自己的画集,来推进《齐白石画册》的尽早出版。从书信中可以看出,徐悲鸿对齐白石恭敬有加,齐白石每有问题,他必然耐心细心周到解释,可谓事无巨细,倾尽心力。
 
  而因为一些情况,《齐白石画册》的最终效果并不理想,徐悲鸿又致信齐白石,表示将为齐白石出版《白石画集》,其推介齐白石艺术的真心可见一斑。
 

信札 徐悲鸿 托片 纸本 23.5cm×66cm 无年款 北京画院藏
释文:
白石先生尊鉴:
……
自印画不甚妥,因发行至为麻烦。倘未交印,鸿尚有法令他处印。惟须有照片乃可。
……敬颂
道安。
悲鸿顿首
九月十八日
 
(注:本文内容参考吕晓《民国时期出版的四本齐白石画册研究》一文)
  
  4、1934年代齐白石向欧阳渐求字
 

信札 徐悲鸿 托片 纸本 29.5cm×23cm 无年款 北京画院藏
释文:
白石先生赐鉴:
天寒,伏惟安善,竟无先生为先生书『白石山庄』,苍劲已极。谨寄奉,望收到後复我一书。……。敬请
道安。
祝潭第吉祥。
悲鸿顿首
十二月十九日
  
  这封信札写于1934年12月19日,徐悲鸿写信告诉齐白石,他已经请欧阳竟无先生写好了“白石山庄”,并随信寄到。在北京画院的藏品中确有欧阳竟无写给齐白石的“白石山庄”双钩字稿。
 
  欧阳渐,字竟无,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佛学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不仅精通佛学,书法造诣深厚,对当时的书画界颇有影响。北京画院所藏的徐悲鸿致齐白石的信札中也多次提到,齐白石请徐悲鸿代为向欧阳渐题字的事情。如1932年齐白石就曾请徐悲鸿代向欧阳渐求对联和扇面各一,以及为他的《借山图》题诗。同时齐白石还请徐悲鸿请当时的其他书法名家为他的《借山图》题诗。
 
  在求名人题字题诗的这件事情上,徐悲鸿也可谓替齐白石思虑周到,从找谁题字,怎么求题字,纸张大小,如何不被人找理由推脱,都一一考虑进去,并提供建议,且因他了解齐白石敏感细致的个性,出现问题又极其耐心地解释原因。
 



图22 白石山莊 欧阳渐 托片 纸本 每页31cm×24cm 1934年 北京画院藏
释文:白石山莊 民国二十三年冬,欧阳渐题。
钤印:欧阳渐印(白文) 竟无(朱文)
题记:双钩四大字:“白石山莊”。欧阳渐君书赠,悲鸿寄来。
 
  5、1938年齐白石生子徐悲鸿赠送画礼
 

奔马图 徐悲鸿 52cm×78cm 纸本墨笔 1938 徐悲鸿纪念馆藏
题款:白石翁七十八岁生子,字之曰良末,闻极聪慧,殆尚非最幼之子,强号之曰末耳,故人固无长物,且以远方,因写千里驹为贺。 廿七年九月悲鸿在桂林。
钤印:东海王孙(白文) 质诸鬼神而无疑(白文)
 

墨虾 齐白石 24cm×29.5cm 纸本墨笔 1938 徐悲鸿纪念馆藏
题款:戊寅夏,悲鸿道兄在桂林闻予生第七子,遂画千里驹寄赠,予画此小册拾页报之。时冬初也,璜。
钤印:木人(朱文)
 
  根据《徐悲鸿年谱长编》,1938年7月到9月,徐悲鸿在桂林筹备出国举办抗日赈展。在此期间,他得知齐白石的七子齐良末出生,于是画《千里驹》赠与齐白石,在题款中,他说听闻良末出生,自己也没有什么长处又相距遥远,就画一匹千里驹祝贺吧。
 
  而同年的冬天,收到赠礼的齐白石画了一幅自己最擅长的虾,回赠给徐悲鸿。
 
  如今,将两幅画并置来看,更有趣味。二人都是画了最拿手的题材,精心绘制,赠与对方,并郑重题款,体现了对彼此的重视,由此见二人情谊,非一般友人可及。
 
  6、徐悲鸿致齐白石端午节的信
 

便笺一通+信封 廖静文 徐悲鸿 24x17.5cm 无年款 北京画院藏
释文:
白石先生:
兹着人送上清江鲥鱼一条, 粽子一包。並向先生拜节。鲥鱼请嘱工人不必去鳞, 因鳞内有油,宜清蒸,味道鲜美。敬祝
节禧。
廖靜文 徐悲鸿
 
  此信是上世纪50年代初端午节的前一天,徐悲鸿附带着拜节的礼品差人送给齐白石的。从信封上就可以看出徐悲鸿对白石老人的尊敬,写着“面陈,齐老先生”。
 
  信中内容写得很清楚明了,因第二天要过节了,送上一条鱼和一包粽子给老先生拜节,表示一份心意。而这“鲥鱼”却不一般,不要说在上世纪50年代初,物资匮乏、交通不便时倍显珍贵,就是今天在北京吃到,也算是难得了。这鲥鱼因其肉质细嫩、味鲜异常,故与河豚、刀鱼并称“长江三鲜”。鲥鱼属于溯河产卵洄游性鱼类,每年初夏由海入江产卵后降河入海,其他时候则不出现,故而得名“鲥鱼”。而且因其鳞片含优质脂肪和胶质蛋白,营养丰富,故而做法也就更不一般了。正如徐悲鸿所叮嘱“不必去鳞,因鳞内有油,宜清蒸,味道鲜美”,不仅送来美味,还考虑到如何烹饪,徐先生可算周到之至。
 
(注:此文内容节选自吴洪亮《一封来自徐悲鸿和廖静文的带着粽香的来信》)
 
【齐白石墨妙篇】
 
  1、齐白石山水和徐悲鸿童年的回忆
 

春水绿弥漫 齐白石 徐悲鸿 240cm×92cm 纸本墨笔 约1940年 徐悲鸿纪念馆藏
诗堂:
春水绿弥漫,春山秀色含。一帆风信好,舟过万重峦。
本世纪初,余方髫龄,先君达章公载余赴溧阳,过寄陶趾祥先生家,舟经宜兴东西氿,写景咏此,将五十年犹能记忆此画,上虚一纸为识此事。
白石翁画约在1940之际。越二十余年重装。悲鸿。
钤印:白石翁(白文)徐悲鸿(白文)
 
  此幅中齐白石画孤山立水,烟波远帆,近景屋宇几间,用笔极简。徐悲鸿看到此画后,在诗堂题写“春水绿弥漫,春山秀色含。一帆风信好,舟过万重峦。”此诗是他十岁时,随父亲乘舟赴溧阳时,即景成诗。齐白石的这幅画作,牵起了徐悲鸿将近五十年前的回忆,并题记之。
 
  齐白石的山水开始时多临摹“四王”,四十岁以后,五出五归,在身行半个中国的旅途中进行风景写生,他尤爱桂林风景,旅行开阔了他的胸襟,他见到石涛、八大许多山水作品,悟到只有摆脱前人习气,向自然学习,才能自成一家,不落前人窠臼。他曾在题画诗中写道:“胸中山水奇天下,删去临摹一双手。”还写道:“用我家笔墨,写我家山水。”然而能懂得齐白石山水良苦用心的人,当时并不多,因此他的山水画作品并不被常人所识,他为买家所画的山水作品,比起花鸟、水族等要少之又少,但山水画的创作在齐白石的艺术生涯中占有重要地位,不容忽视,并具有独特的价值。
 
  2、难得一见的齐白石与张大千的合作画
 

荷叶群虾 齐白石 张大千 100cm×34cm 纸本墨笔 1948 徐悲鸿纪念馆藏
题款:白石八十八。大千补荷。
钤印:齐大(白文)
 
  齐白石与张大千虽然生活在同一时代,又同在当时颇有名气,但二人的合作画极为少见,这次展出的两张齐白石和张大千的合作画,可谓难得一见。由于这是徐悲鸿生前的收藏,里面的意味更值得寻味。齐白石和张大千都与徐悲鸿交好,齐白石与徐悲鸿是忘年之交,徐悲鸿对齐白石的艺术极为推崇,邀请齐白石做教授,帮他出画册,办展览,甚至私人事务也尽心帮齐白石办理。而张大千与徐悲鸿,早在三十年代初期,徐悲鸿任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时,二人之间就有交往,徐悲鸿曾为张大千画过一幅全身正面立像。
 
  这幅画齐张二人的合作画,很可能是在徐悲鸿的提议之下,二人才合作完成。画中白石画虾,大千画荷,都是各自极为擅长的题材,白石的虾生机灵动,大千的荷超凡脱俗,在黑与白的笔墨变幻中,中国画的精神尽显其中。
 
  3、齐白石横幅荷花很少见
 

残荷 齐白石 96cm×178cm 纸本设色 无年款 徐悲鸿纪念馆藏
题款:白石山翁
钤印:白石翁(白文)
鉴藏印:悲鸿欢喜赞叹欣赏之章(白文)
 
  齐白石一生画过的荷花很多,但多为竖轴,横幅的荷花比较少见。徐悲鸿所藏这件齐白石荷花不但为横幅,而且尺幅较大,很可能是齐白石根据徐悲鸿的要求所绘的,从北京画院所藏的徐悲鸿致齐白石的信札中,能看到徐悲鸿曾多次请齐白石作画,将这些画作或带出国展览,或由自己收藏。
 
  据胡佩衡记载,齐白石在五十岁时才正式试笔创作荷花,一开始的荷花画得比较板稚,也没有自信,多以临摹古人风格为主。六十岁之后画荷大有进益,他进行了大量的写生,还曾去北海公园看荷花,由于面对池塘写生,齐白石的荷花向繁密方向发展,体会到画荷花宜繁不宜简,要画外有画,左右上下意趣无尽。经过写生再提炼,与前又不同,内容简练,虽只画二三荷叶,依然画出了整个荷塘的繁茂。
 
  齐白石还常画秋天的残荷,格调却不颓废,而有秋天的无限情趣。在这幅画中,齐白石荷叶、荷花、荷梗、莲蓬前后左右穿插茂密,变化无穷,设色浓淡相应,苍演相衬,画出了荷塘秋天的风光。
 
(注:本文内容参考胡佩衡、胡橐《齐白石画法与欣赏》一书)
 
  4、齐白石画白山茶花的故事
 

白山茶 齐白石 134cm×33cm 纸本设色 1938 徐悲鸿纪念馆藏
题款:悲鸿先生教,戊寅画藏,己卯寄行,白石。
钤印:齐大(朱文)
鉴藏印:暂属悲鸿(朱文)
 
  齐白石五出五归游广东、广西时,最喜爱山茶花,曾对花写生很多次,所以能掌握山茶花的精神。他画茶花也和一般画家一样,只画单瓣的一种,颜色画红的时候多,因为红的美艳,容易着色,若画白的,必须是有颜色的纸才能衬托出来,所以齐白石画白茶花极少。
 
  一天,胡佩衡先生拿一把象牙骨细雕的大扇,扇面是泥金的,问白石老人:“金扇面上是不是可以画白茶花?”老人认为金黄色扇面上画白花,色调最相宜。一挥而成,色调柔和而清爽。徐悲鸿看到了很称赏,也用一张米黄色的旧纸,请白石老人画了一幅白茶花。徐悲鸿收藏的白茶花曾被荣宝斋木刻成复制品,受到很多人的赞赏。齐白石擅于运用色彩对比的效果,没有金黄色的纸,茶花的洁白是画不出来的。
 
(注:本文内容编辑自《齐白石画法与欣赏》一书)
 
  5、齐白石的水墨青蛙
 

齐白石 101cm×34.5cm 纸本墨笔 1948 徐悲鸿纪念馆藏
题款:白石老人
钤印:老白(白文) 吾年八十八(朱文) 容颜减尽但余愁(朱文)
 
  齐白石画青蛙,据胡佩衡讲是起步最晚的,是因为画四条屏的需要,才增加了青蛙一项,否则鱼、虾、蟹就只够三条屏的内容,增加了青蛙就完整了。但是从哪年开始的,找不到记载。齐白石的青蛙大多表现他儿时的记忆,把青蛙当做小孩的化身。起初画的蛙也不能表达出质感,他曾说:“蟹是有壳的,蛤蟆是无壳的,若画蛤蟆的身子和腿同螃蟹一样,那算什么艺术呢?”经过长时间的研究与练习,并且不断观察蛙的跳跃和在水中游泳等姿势,前腿与后腿的区别,最后终于用笔墨画出了生动活泼的青蛙来了。
 
  此幅画中,一只青蛙想要和同伴一起游走,一条腿却被水草缠住,它奋力向前想要追上同伴,其中一只青蛙回身观望,似乎在等后面的伙伴。齐白石擅长将小动物赋予人的情感,图中五只青蛙,各俱姿态,仿佛五个一同玩耍的孩子,颇有童趣。
 
(注:此文参考李树声《乡情与童趣的完美再现——齐白石的水族画》一文,以及胡佩衡、胡橐《齐白石画法与欣赏》一书)
 
  6、齐白石的虾好在哪儿?
 

白石墨妙册页 齐白石 33cm×47.8cm 纸本墨笔 无年款 徐悲鸿纪念馆藏
题款:濒生
钤印:白石(朱文)
 
  齐白石画虾从青年时期就开始了。他曾对好友胡佩衡说:“吾画虾,几十年始得其神。” 齐白石六十岁以前画虾主要是摹仿古人,学习八大、郑板桥等人的虾。
 
  六十二岁时 ,齐白石在案头养了一小盆虾,日日观察。六十三岁画的虾已经很生动,外形很真实,但精神不足,虾的透明质感也还表现不出来,也少变化。
 
  到了六十六岁,画虾有了很大进展,用笔用墨的变化更多,虾的身躯已有质感,头、胸部前端有了坚硬感,表现了虾的硬壳,腹部节与节若连若断,中部拱起好像也能蠕动了。虾的长臂钳也分出三节,最前端一节较粗,更显有力,前腿已伸直,不再弯曲。虾和虾也有浓淡的不同区别。
 
  六十八岁画虾更进了一步,除去画虾眼用两墨点稍外横,腹部小腿由八只减到六只,长须更有弯曲变化外,最难得的是头、胸部分,淡墨加了一笔浓墨。白石老人认为对虾写生了七八年,这一笔创造是最成功的,他说:“这一笔不但加重了虾的重量,并且也表现了白虾的躯干透明。”这时白石老人认为画虾算成功了。
 
  七十岁以后又有意地删除了一些不损害虾的真实性的腿。七十八岁画虾,后腿只有五只了,更趋简约。八十岁时认为删除得过分了,又添加了一部分和虾的形象有关的短须。胡佩衡认为白石老人在七十岁以后画虾已经定型。
 
  从七十岁到八十岁,只是在用笔、用墨上更精益求精了。八十岁后的虾才真正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这幅《白石墨妙》册页中的虾,应该是齐白石八十岁以后所作,笔墨更加简练、精湛,虾的精神、形态都已极富生气。
 
(注:本文内容选自李树声《乡情与童趣的完美再现——齐白石的水族画》一文)
 
  7、一只小鸡琢磨二十年
 

玉米小鸡 齐白石 112.5cm×41cm 纸本设色 1949 徐悲鸿纪念馆藏
题款:八十九借山老人白石。
钤印:白石(朱文)
 
  齐白石曾在画中题款中说过:“余画小鸡廿年,十年能得形似,十年能得神似。”其实何止二十年。
 
  齐白石三十岁以前画鸡就已经很生动了。六十岁后又开始进一步研究画鸡雏。他画鸡雏最初用大笔圆点法表现小鸡的外形,然后添嘴、眼和爪。自己感觉不很生动,只有其形,未得其神。六十三岁时画的小鸡已有改进,他能以鸡爪的安配,巧妙地表达出小鸡的各种动作。七十岁后,他又感觉圆点画法还不够恰当,再进一步以圆点笔和平涂笔合用,显然能把小鸡的胸部与腹部分开。八十岁以后,老人画小鸡的技法才算最后成功。可以看出,在用笔用墨上、浓淡墨变化上、圆长笔的应用上,显然与从前完全用圆点法又不相同了,从而看出老人已经熟练地掌握了墨色的浓淡和干湿。由于蘸到笔头上哪一边墨多水少、哪一边墨少水多的不同和用笔法的不同,就巧妙地把小鸡身上的绒毛质感画出来了,小鸡的各种神情动态也画出来了。
 
(注:本文内容编辑自胡佩衡、胡橐《齐白石画法与欣赏》一书)
 
  8、齐白石关于荔枝的美好回忆
 

白石墨妙册页 齐白石 33cm×47.8cm 纸本设色 1947 徐悲鸿纪念馆藏
题款:多利。老馋长作天涯客, 纤手为能剥荔枝。 亭名(二字颠倒)八砚楼头久别人。白石
钤印:木人(朱文) 吾年八十七矣(白文) 吾草木众人也(朱文)
 
  荔枝之谐音,有大吉大利之意。齐白石的家乡湘潭不产荔枝,他早年“五出五归”三客钦州,对荔枝一见钟情。他第一次尝到荔枝是在1907年,时年45岁时出游至钦州,看到沿途田里的荔枝树硕果累累,碧绿的叶子中间衬着紫红色的果子,美观之极,令人垂涎三尺。在广西钦州时,常有文人雅聚,一名歌女,抱琴浅唱,用纤纤玉手剥荔枝给齐白石吃。多年以后,此情此景仍令齐白石回味无穷,还写了一首《与友人说往事》诗:“客里钦州旧梦痴,南门河上雨丝丝。此生再过应无分,纤手教侬剥荔枝”,追忆他在钦州这一段情缘。
 
  荔枝令齐白石一生魂牵梦绕,也使其终其一生不断创作“荔枝图”。齐白石早期的荔枝作品风格写实,粗笔树干,工笔果叶。1920年齐白石回京居住后,开始进行“衰年变法”,从而创立“红花墨叶”画派,他认为荔枝红果绿叶,正是他变法的绝好素材,他常说荔枝“入图第一”。因而到三四十年代的作品多折枝法,或将荔枝置于提篮中,极力夸张鲜艳的果实。晚年时期,齐白石甚至直接只画几颗荔枝果,沉而透,苍而润,注入深沉的感情,以情动人,体现了齐白石大写意的思想和实践能力。
 
(注:本文参考张楠《北京画院品读经典系列·齐白石》中文章)
 
  9、齐白石画别人不画的农具
 

农具图 齐白石 131cm×41cm 纸本设色 1949 徐悲鸿纪念馆藏
题款:到老益贫谁似我,此翁真是把(负)锄人。白石老人自题十四字。己丑八十九岁杏子坞老民一挥。钤印:杏子坞民(白文) 借山翁(朱文)
 
  在齐白石的画中,往往能见到其他画家不常画的农具。白石老人是农民出生,他热爱故乡的土地,常常思念家乡的风物。儿时砍柴放牛的情景,是他人生中最难忘的回忆之一。那些曾经熟悉的农具,让他感觉作为农民的踏实。他常有印语,将自己比喻为老农,如:杏子坞老农、星塘白屋不出公卿等。
 
  在这幅画的题款中,八十九岁的齐白石还是以杏子坞老民自称,慨叹自己画画一生,到头来依然不富裕,仍要如农民一样耕种。他画一把锄头,一个簸箕,锄把斜穿出画面,形成了新奇有趣的构图,与簸箕中细密的纹理相呼应,一繁一简相映成趣。他还注重用墨的干湿变化体现物体的质感,用干墨表现簸箕上麻绳的粗糙感,用较湿润的笔墨表现锄把的被人经常使用后的光润感。
 
  齐白石画农具还擅于用题款补充画面,用诗句来表达情感,把大俗的东西画出了雅,大俗大雅中见到白石老人的真性情。
 
【展览信息】
白石墨妙·倾胆徐君——徐悲鸿眼中的齐白石
展期:2018/2/2 - 4/11(周一闭馆)
闭幕时间:2018/4/11 12:00
地点:北京画院美术馆三至四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