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展览 > 当前展览 > 详情
展陈设计师容易么 | 何绍基展设计手记2017-12-11
  文/王焕然
 
  (“佳墨名楮纷相随——何绍基书法与湖湘传脉”展陈设计师)
 

何绍基书法与湖湘传脉 展览现场
 
设计主旨
 
  何绍基书法与湖湘传脉特展展出的场地为北京画院美术馆的三、四层展厅,两个展厅的空间在结构上基本一致,墙周均沿展线安装有橱窗式展柜。这样的空间条件利弊也十分明显:橱窗式的展柜适宜进行书画类文物的展示;作品的装裱形式的差异会对展陈效果有一定程度上的影响;如何有效利用多样化的展示手段,在有限的空间内引导观众乐看、看懂古代书法;适度设计,以保证展品能最大限度的融入空间环境氛围中……这些问题成为摆在策展团队及展陈设计师面前,亟待思索与解决的问题。
 
  何绍基是一位学养全面的书法家,他崇尚碑学,又兼收并蓄。如何用有度的空间语言讲述好一个“全”的书法家的故事,是本次展陈设计工作展开的核心。然而,“全面”并不是一个适合于视觉化展示的出发点,我们仍旧需要在他学养全面的基础上,去挖掘属于何绍基作为书法家个体的特点。经过数轮的讨论和尝试,我们找到了“金石气”“诗书气”两个关键词,以“碑”“石”“书”“写”为概念,打破原有的空间模式,为何绍基塑造一个专属的展览系统。
 
空间逻辑
 
  北京画院美术馆的三四层展厅,彼此相互独立,但又垂直相连。
 
  在展线设计上,依据展厅的空间结构特点,将展品的陈列进行单元化的分类,将展览中每个专题式的内容有层次的设置在相对封闭的独立展示空间内。三层展厅作为展览的上篇,包含了展现“综合学养” “皆为我师” “书传湖湘”三个子单元。上篇由“综合学养”起,通过日记、书稿、诗稿、批语册等多类型的展品去综合阐述何绍基其人;“皆为我师”则通过他的临习、收藏、研究集中体现对于碑学的推崇与研究;上篇以“书传湖湘”结束,展示何绍基对于湖湘书学的影响。展览的下篇位于四层展厅,综合的展示何绍基各个书体的作品,以“自成一家”为明线,串联起与三层展厅上篇整体的逻辑关系,又以书体风格为暗线,将行、楷、篆、隶全数收录。
 

何绍基书法与湖湘传脉 展品空间逻辑示意图
(两层展厅在空间上相互独立,但在内容与形式上却紧密的串连在一起)
 
  在展厅整体的空间逻辑上,三层的序厅位置(三层展厅门外空间)、四层的过厅位置(四层展厅门外空间)分别设置了何绍基出游路线图、何绍基的朋友圈、何绍基年表等内容。利用多媒体的技术手段,将大量的文献性资料从空间中压缩进时间轴内,作为展览的引子(过场),在内容逻辑上补充了展览的文献与背景,在形式上丰富了展出的形式与层次,在情绪上更好的保持了三四层展厅的完整性。
 
气韵营建
 
  书法是高度抽象的艺术,将这种抽象的艺术形式置于有形的区域之内再现。通过整体设计,将何绍基的金石气与诗书气营建成为一个可视的场域,以观者的身份展开设计,以观者的视角给观者留下思考的空间。
 

何绍基书法与湖湘传脉 展览现场
(“圆月”下,品读何绍基的诗句,感受他的综合学养)
 
  单纯性的书法展览在展陈设计上的一大难题便是图像性资料的不足。抽象性的书法作品在展陈设计过程中便需要找到适合的“图像”弥补这种不足所带来的“单调”问题——这里的“图像”既包含影像与、同时也包含实物、色彩、肌理、光影等。通过“图像”素材的重组,搭建故事化的场景,来向观众讲故事,并引导观众走入展览情境。
 
“碑林”“石屏”:引人入境
 

何绍基书法与湖湘传脉 造型设计稿
(“石屏”造型)
 

何绍基书法与湖湘传脉 平面制作设计图
(“石屏”造型)
 

何绍基书法与湖湘传脉 展览现场
(“石屏”造型)
 
  以“碑林”作为空间结构的造型概念,运用弧线与折线的造型、遮挡和错落的排布方式,重新分割展厅空间,设置引导观众进入展厅的参观线路。三层序厅设置了多媒体以展示何绍基远游的路线,层叠式的弧线墙勾勒了大幅的动态地图。展厅中的“石屏”作为核心,均施以取自石碑的“灰色”,并适度的辅之以颗粒状质地的表面处理。展厅内除标题及说明性文字,其余的图像(包含装饰性的汉字)减弱对比,不强化装饰性文字或图形。如三层展厅内雕刻的“石屏”,利用斑驳的表面处理效果,减弱文字因雕刻而产生的锐利感,在颜色上字与底不做明度上的区别,反而只利用厚度变化与光影效果产生对比变化,让整体保留纵深的立体感,却又不失统一。
 

何绍基书法与湖湘传脉 展览现场
(穿过弧线形的墙面,循着何绍基的出游路线,一起走进他的书法世界)
 
“书卷”“笔写”:造景述事
 

何绍基书法与湖湘传脉 展览现场
(为了能使观众更好的走进展览的氛围,在情境中观看作品,我们选择了一些小的器物,以增加展览空间中的故事性、趣味性,并有效调整展览的节奏)
 
  “碑林”与“石屏”在展示空间中体量都相对较大,而利用“书卷”与“笔写”的理念营造小的景,在空间上形成节奏的对比变化。如“皆为我师”单元的开篇处,圆月当空, 对月品诗,而背景以何绍基的山水作品做底装饰,虚实结合,引观者入画中,去体悟何绍基的心境。又如“自成一家”单元,在原有展厅不可移动的齐白石复原画室位置,采用了全包围的处理方式,将原有的画室四面封住,并以“笔写”为概念,造设探讨何绍基执笔与书写的体验专区,从正面起沿逆时针方向向前,分别设置以何绍基“墨饴”(晚年作品)、古书、盆景为内容的形象景观、探讨何绍基执笔法的说明性展墙、引导观众体会何绍基执笔法的书写体验区、何绍基书论等内容,在内容上完整、连贯,也同时拉近了观者与展览的距离。
 

何绍基书法与湖湘传脉 展览现场
(我们设置了一个开放的互动区,不妨在这里学着何绍基的回腕法写一写)
 
色彩系统
 
  影响展厅空间整体氛围的最直观的要素就是色彩。在展陈设计的工作程序中,我们或从展品中寻找色彩的灵感,或从艺术家身上捕捉色彩的来源,寻找并建立适合的展览色彩系统。这类色彩的系统,除了我们从艺术家身上能找到的,也会有我们通过研究而赋予他的,如同借由我们之口,转述艺术家的故事一般。对碑学的推崇,对金石的热衷,何绍基笔下的金石气韵成为寻找色彩系统的突破口。
 
  此次展览的色彩系统中以灰色调作为基础,整体墙面颜色配合展厅光环境,适度向暖色靠拢,形成颇有石碑斑驳与古朴样式的主色调。在说明性展板、说明牌及标题文字的处理上,以暖金色为主,以哑光银色、黑色与暗红色辅助,共同构成完整的色彩系统。
 

何绍基书法与湖湘传脉 展览色彩系统
 

何绍基书法与湖湘传脉 展览现场
(色彩系统在展厅空间中的应用:灰色展墙、暖金色说明展板、小的深红装饰色块)
 

何绍基书法与湖湘传脉 展览现场
(年表区)
 
纸上故事
 
  展陈设计的细节,除了展厅现场的作品排布与情景营造之外,更包含在展览的平面设计中,这里既包含展览现场的说明牌、背景画面,也包含了展前与展中宣传物料的设计。
 
  邀请函设计是一个展览设计工作最先实施完成的子项目。在设计的过程中,为凸显何绍基学养全面、兼收并蓄的特点,共设计邀请函一套四款不同的邀请函,利用印刷时的拼版,以相对经济的方式完成。四款邀请函的封面保持一致,以碑文拓片的斑驳肌理为底,翻开邀请函后,每款邀请函分别选择了何绍基不同书体的代表作品,并分别附有何绍基与之相关的诗句。既将策展理念巧妙地注入邀请函中,也增加了邀请函本身的趣味性与纪念性。
 

何绍基书法与湖湘传脉 展览邀请函(实物)
 

何绍基书法与湖湘传脉 展览邀请函(四款内页设计图)
 
  导览手册是一场展览在纸上空间的浓缩与记录。在导览手册中,更大的发挥其导览的功能性与自身的纪念性,是这次设计过程中核心突破的问题。以观众为“视角”从展览的序言、展览结构的简介、观展方式的介绍、背景资料的补充、作品的解读、重点作品的图释、展出作品的目录清单等,丰富的内容与观众“第一视角”的理念使得导览册不只是一本画册的缩小版或是一本展品的图录而已。
 

何绍基书法与湖湘传脉 导览手册内页设计图
 
服务为先
  
  展陈设计是面向观众的设计,展览现场亦是观众体验艺术的场所。在展陈设计中,也就要求设计者注入服务为先的理念,关注展览的服务细节,以创造更好的观展体验。
 
  本次展览在书法作品的释文与解读、导赏做到了层次化的处理,在常规的作品说明牌中,我们精选加入了简短的作品介绍,清晰的说明展品的学术价值与其背后的故事;较长的释文与背景性的解说文字浓缩入小小的二维码中,观众使用手机扫描后,即可详细查读。对于不同完全展出的册页、长卷等作品,则设置了查询全部展品信息的电子索引等设施。这样的处理使文字信息结构化呈现,保证了文物作品的展出效果,分层次的补充相关信息与资料,同时满足不同类型观众的观展需求。
 

何绍基书法与湖湘传脉 作品说明牌的层次关系
 
后记
 
  一个展陈方案的成型需要经历无数次的打磨与探索,在前期研究与展览策划的指导下,在施工时间、展览预算、作品状况、委托方施工情况等的多方面制约下,逐步的让展览从一篇策划案转变成可以向公众开放的展览现场。而这里我们所能呈现出来的只是设计工作的冰山一角。在现代的语境下,给现代人讲述古代书画的故事,引领现代人读懂传统书画之美,这是新的“观看时代”之下,展陈设计工作的发展路径与要求。既不负于对自身的品质要求,也不愧于公众对我们的期待。
 
【展览信息】
 
佳墨名楮纷相随——何绍基书法与湖湘传脉
 
开展时间:2017/11/24 14:00
 
展期:2017/11/24 - 2018/1/21
 
地点:北京画院美术馆三、四层展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