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展览 > 展览回顾 > 详情
打开花鸟新境的大匠之门——“门人半知己”展览设计手记2022-08-01

门人半知己展览设计方案图纸(封面)
 
设计主旨:“门人·知己”的花鸟新境
 
  “门人半知己:齐白石·于非闇·王雪涛 花鸟画新境”展览以齐白石、于非闇、王雪涛三人作为展览研究与呈现的起点坐标,以师承关系、书画探究与艺术表达的三个维度展开叙事。通过书画作品与文献资料的陈列,以三条线索并行的叙述逻辑,讲述“门人·知己”的花鸟新境。
 

门人半知己展览现场(3层展厅)
 

门人半知己展览现场(4层展厅)
 
  2020年,“知己有恩——齐白石的师友情缘”展览,讲述齐白石与其师、友之间的交游经历与故事,用“知己”的视角阐释齐白石的艺术与人生。2021年,“隔花人远天涯近——齐白石·黄宾虹花鸟画展”,则将同时代的两位艺术家放到一个坐标体系中对照探讨,对比呈现两位艺术大师的花鸟画风貌。延续了“齐白石+”的展览研究与呈现思路,在展览内容上,此次的“门人半知己”展览则主要围绕三位艺术家“花鸟画新境”的生成路径展开叙述。
 

知己有恩展览海报及展览逻辑示意图
 

隔花人远天涯近展览海报及展览逻辑示意图
 

门人半知己展览海报及展览逻辑示意图
 
  综合考量展览的主体内容与叙事结构,通过对展览内容大纲与展品清单的研究之后,笔者确定以“结构化”的处理方式,开展本次展览的设计工作,具体来说:(1)对展览内容进行解构重读,在保障展览主题及内容准确、完整传达的前提下,着重关注信息的整合,合并“同类项”,删减“干扰项”,结构化、单元化、模块化的考虑展示内容陈列的编排。(2)将展览的视觉形式与空间情境在内容的逻辑框架下思考,将“门人”作为视觉概念发想的初衷,建立完整的视觉形象及空间情境系统。
 

门人半知己展览现场(3层展厅)
 
空间逻辑:从“门人·知己”到“花鸟新境”
 
  “门人半知己”展览使用的是北京画院美术馆的3、4层两个展厅,展线总长合计约140余米,两个展厅垂直分布,相互独立。展览包含70余件书画作品、文献等内容。由于展览中齐白石、于非闇、王雪涛三人的花鸟画作品分别选择了以大写意花鸟、工笔花鸟及小写意花鸟为主,展出的书画作品在画面风格与表现形式上各具特色。不同的板块由于内容的不同,展品的属性及形制的不同,在呈现方式上也需注意差异化的呈现,一部分未能到场的文献性展品,以印刷品或图文展板形式呈现,压缩非原件的展示占用空间。因此,本次展览中,注意处理好“花鸟”形象在空间中的排布,协调画面与画面、展品与展品、空间与空间之间的关系,成为十分重要的课题。
 

门人半知己展览空间规划分布示意图
 
  展览的叙事建立以“门人·知己”与“花鸟新境”作为两个展示的基本立足点,将展览划为四个章节,对应两个展厅的四个展示区域,依次对应如下:3层展厅安排溯师承、法古人、师造化三个单元,分别展示了齐、于、王的师承关系和交往轶事、三人在艺术探索过程中对前人的临习与借鉴以及对自然的观察与描绘。4层展厅安排言心迹单元,展示了三人艺术成熟期自我表达的代表作品。3层的三个单元根据内容的叙述逻辑依照齐、于、王的顺序进行混排,强调突出书画原作展品的陈列,协调空间位置与展出对象。4层则只安排了一个单元,但依旧以齐、于、王三个人划分三个段落,以人为中心,突出强调其代表性的作品。
 

门人半知己展览现场(3层展厅)
 

门人半知己展览现场(4层展厅)
 
  在空间排布的过程中,根据展示主题的计划,针对每个单元的展品结构,捋顺叙述逻辑,厘清并强化展示重点的陈列,弱化并合并非重点项目的空间。尤其是包含3个展示板块的3层展厅,特别注意了将每个板块能够控制在连续的参观路线且相对封闭的空间内呈现,处理好空间整体的呈现氛围与单元陈列内容的相对独立性间的关系。
 

门人半知己展览叙事逻辑示意图
 
视觉系统:打开花鸟新境的大匠之“门”
 
  “门人半知己”在视觉形象设计以“门人”作为视觉概念发想,呈现花鸟之“门”。延续“结构化”的设计工作思路,建立起展览的视觉形象系统,强化平面版式中的空间层次感与展览形象中的视觉戏剧性。用“门”作为具象的符号,构建花鸟新境的大匠之“门”。
 
  “门人半知己”展览的海报在色彩上选择了以低纯度、弱倾向的中性灰作为视觉主色调,与明快的花鸟画素材形成反差与对比。海报在形式设计上用错位层叠的方形以及象征三人的花鸟画素材、以绘画作品作为丰富层次的布纹效果的图样,构成了具有旋转动势的“大匠之门”的结构,“大门”旋转错动。图像在一层层递进的分割造型中,找到了展览的形象要素在二维空间中的动态关联与空间结构。寓意师徒三人既有着相似的艺术追求,又展现各自艺术风貌上展现出的不同侧面。展览的主标题字样由齐白石花鸟画作中的题跋手写字体集字而成,主副标题上下分隔并置,以“题签”的形式呈现,使其更加强调、突出。
 

门人半知己展览海报
 
  海报设计过程中确定的错位层叠的方形形式,作为整个展览视觉形象的一个要素,被应用于整个展览的视觉设计中,贯彻于整个现场展示物料的设计与制作中。当一个鲜明且统一的形象成为一场展览的代表符号,在展览中得以贯穿,那么这场展览的整体形象系统就完整地被建立起来,这时所谓展览空间的“场”才能够形成。这种“场”,既是观众区分从展览外走进展览中“情绪入口”的标志,也是展览串联内容,展开叙事,开始去讲故事的一个主题空间。
 

门人半知己展览邀请函
 

门人半知己展览导览手册
 

门人半知己展览亲子导览读物
 

门人半知己展览亲子导览读物(内文)
 
  信息传达是展览视觉设计的又一重要工作职能。为了能够更加清晰地呈现展览的逻辑框架及具体内容,在这次展览空间里的视觉形式设计中,引入“栏目”的模式,通过综合协调栏目内的内容排列,突出强化展示的章节、板块及段落关系及展示的节奏。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览中,结合亲子观展的信息传播需求,在常规的展品信息说明牌旁,特地以“气泡”签的方式呈现给儿童、学生参观展览时的一些观展指导与启发问题。
 

门人半知己展览现场(单元栏目设计)
 

门人半知己展览现场(单元内的段落设计)
 

门人半知己展览展品说明牌设计示意图
 

门人半知己儿童导览“气泡”签
 
氛围构建:踏入“门人·知己”的花鸟之园
 
  在分析展品的形式特点基础之上,尤其是结合三人花鸟画的画面风格与表现形式,确定了“门人半知己”空间氛围的构建中,采取“简”的设计策略,在展览空间的氛围中做减法,用“简”法,用几何、抽象、弱对比的形式,让展示的环境“沉”下来、“静”下来,让展品“浮”起来,显出来。具体来说:
 
  首先,主题形象墙的设计延续海报中“门”的形式,依据空间的尺度关系及整体规划重新进行造型的调整。主题形象墙正面外形由海报的长方形调整为正方形的套叠,结构调整为同心错位的形式。整体远看主题形象墙正面造型,犹如花的形态。
 

门人半知己展览空间设计示意图(3层展厅)
 

门人半知己展览现场(3层展厅)

门人半知己展览现场(3层展厅)
 
  其次,用空间造型语言呈现层叠“门”的造型结构,在墙体的造型上利用凹、空、凸的变化,配合墙体色彩的变化,在多个墙体之间,形成结构上的呼应与关联以及视觉上实与虚的对比和变化,使得墙体间有了动态的变化。同时,将空间中的平面视觉要素与空间造型的视觉符号相互呼应串联,将斜与正两个方形的“门”的符号,简化为两个角度的方形,通过层叠关系的重构,作为串联整个展览空间情境的一个重要的线索。
 

门人半知己展览现场(3层展厅)
 

门人半知己展览现场(3层展厅)
 
  最后,引入园林造景的概念,用造园的理念进行空间分割,用折线形的围合结构模拟出穿插、交叠的空间形式。通过园林符号的使用,结合展示的功能需求及观众的参观体验,借鉴透景、框景、构景等的方法,实现展览空间丰富性的同时,延伸展示的新的空间与容量。如在三层的主题形象墙中间的第二组墙正中,设计了镂空的正方形冰裂纹窗格,用透景的方式与穿后的展板画面形成呼应,同时打破全封闭墙体的拥堵与沉闷感。
 

门人半知己展览现场(3层展厅)
 
  与此同时,空间设计过程中,优先考虑展览场地内已有的陈列资源进行有效的二次、甚至多次的循环利用,对于一些临时性的搭建结构,在尽可能在保障其安全性的前提下,综合考量制作工期与工艺要求,进行适合主题的“动态改造”,使每个展览那空间能够在有限的条件限制下“常展常新”,尽可能实现节能、经济布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