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展览 > 展览回顾 > 详情
年会综述 | 纪念叶恭绰先生诞辰140周年,北京画院两个中心年会2021-12-11
  1881年叶恭绰出生在北京米市胡同祖父叶衍兰家中,2021年叶恭绰先生诞辰140周年。
 
  2021年12月6—7日,北京画院迎来了“齐白石艺术国际研究中心”暨“中国传统绘画研究中心”2021工作年会。2021年时逢叶恭绰先生诞辰140周年,叶恭绰是北京画院的首任院长,如何在这样一个重要的时刻研究他、纪念他,成为北京画院同仁思量已久的课题。自2018年开始,我们就启动了叶恭绰研究项目的三年计划。三年来,大家怀着对叶恭绰先生的崇敬之心,以艺术为切入点,在学术界、文博界的学者、专家、同仁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不仅出版了《叶恭绰研究(第一辑)》,如今第二辑、展览及画册也将与大家见面。
 
  北京画院两个中心成立八年来,本着坚守传统、笃力前行的工作宗旨,踏踏实实做研究,勤勤恳恳搞出版,多年来团结国内外各界专家学者,为齐白石艺术研究以及中国传统绘画研究作出了积极贡献。因防疫需要,今年北京画院两个中心的工作年会采取现场会议与网络会议相结合的方式,并通过“在艺”直播平台进行全程网络直播。
 

北京画院副院长蔡玉水先生主持开幕式
 
  12月6日上午9时,两个中心工作年会在北京画院美术馆五层会议室开幕,20余位北京本地专家及十余家媒体来到现场共飨学术盛宴。开幕式由北京画院副院长蔡玉水先生主持。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先生首先致欢迎辞,吴洪亮院长提到齐白石是北京画院首任名誉院长,应该说名满天下,但是对于北京画院首任院长叶恭绰大家却不是那么熟悉,他对奠定今天北京画院的基础,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建院之初叶恭绰先生就奠定了北京画院以创作、研究和教学为基础的三大任务。叶恭绰先生诞辰140周年了,如何在这样的一个日子里,还研究他和纪念他,成为了北京画院同仁思量已久的问题。对于叶恭绰的研究也一如北京画院的研究——一叶知秋,希望能通过个案研究,和对专业问题的探究,找到一条北京画院理论研究发展的道路。
 

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先生致欢迎辞
 
  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文史业务司司长耿识博先生在致辞中论及了叶恭绰先生除了担任北京画院院长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职务,是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耿识博先生先后陈述了中央文史研究馆和北京画院的历史渊源、叶恭绰先生在中央文史馆工作期间的突出贡献,以及对于叶恭绰研究的期望。
 

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文史业务司司长耿识博先生致辞
 
  之后由齐白石艺术国际研究中心秘书长吕晓女士和中国传统绘画研究中心秘书长乐祥海先生分别做工作汇报,展示2021年两个中心的工作成果。接下来举行了由北京画院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叶恭绰研究》(第一辑)、《叶恭绰研究》(第二辑)、《衣被天下谁识恩——叶恭绰书画鉴藏》、《齐白石研究》(第九辑)首发式。
 

齐白石艺术国际研究中心秘书长吕晓女士做工作汇报
 

传统中国绘画研究中心秘书长乐祥海先生做工作汇报
 

耿识博先生与北京画院党委书记刘宝华先生为新书启幕
 
  简短的开幕式之后,开始了学术研讨。今年的学术研讨部分以“叶恭绰书画鉴藏”“叶恭绰的交游圈”等为主题,6日在京专家在北京画院报告厅展开现场报告与研讨,7日北京地区之外的专家进行网络会议,两天的会议28名学者进行了30个主题发言,面向全社会呈现了一场关于叶恭绰交游、鉴藏、书画创作、人生事功的学术盛会。
 
  此次会议的参会学者在研究叶恭绰先生的道路上,在新材料、新观点、新发现等方面均有所突破,会前提交的学术论文均辑录于《叶恭绰研究》(第二辑),参会学者根据自己的研究进行报告,并展开讨论,为北京画院进一步提升叶恭绰研究水准与拓展叶恭绰研究范畴,做出了积极贡献。与此同时,对于叶恭绰研究初步探寻,北京画院理论研究领域的边界也得到极大拓宽。
 
  6日会议间隙,与会嘉宾参观了北京画院美术馆正在展出的“衣被天下谁师恩——叶恭绰的书画、交游、鉴藏”展览。学者们结合展览作品与学术研讨主题,以及《叶恭绰研究》(第二辑)中涉及的论题,展开了轻松而具有深刻见解的探讨。
 
衣被满天下,谁能识其恩,
一朝功成去,飘然遗蜕存。
作茧忘躯命,辛劳冀少功,
丝丝虽自缚,未是可怜虫。
 
  叶恭绰十五岁时作诗《茧》,他的人生亦可谓“衣被天下”。北京画院的研究、出版、展览等工作都将叶恭绰研究作为长期项目,北京画院仍将在学术研究与出版、艺术创作与展览等多方面,走出一条坚实无华的道路。
 

北京与会代表合影
 





研讨会现场
 

展览现场
 
附录:年会演讲综述
 
初枢昊:非袭眉山窠臼也——叶恭绰画兰竹的内在焦虑与出新
 


 
  中央美术学院副研究员初枢昊研究中认为,叶恭绰画兰竹,在颜世清、余绍宋等友人建议下,画竹自元人入手,取法乎上,理法既明之后,又不汲汲于教条,敢于破执,出入余绍宋所不屑的明人,以“非袭眉山窠臼也”为快。画兰,将东坡朱竹之法,化而用于朱砂画兰,自成理法,不只突破东坡之法,更是阐扬东坡创造之心。这一切,既与他在诗文书法上的修养有关,也离不开其明确的目的性。因而在笔墨形式之外,复得题外之趣。
 
吴洪亮:物化的态度——从《甲申册》看抗战期间的叶恭绰

 
  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先生的研究以现藏苏州博物馆的《傅山傅眉父子尺牍册》为中心,可以将其看做是叶恭绰在抗战时期一份物化的态度。叶恭绰曾藏有傅山作品多件,此册即是其中佳品。1940年,他将这套册页赠予了好友何澄。而叶恭绰认为《甲申册》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书法成就本身,更在于其文学价值和其中的内涵深意。
 
倪 葭:好与花间留故实——叶恭绰二三事
 
 
  2021年是叶恭绰先生诞辰140周年,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典藏部副主任倪葭主要谈到了两个问题,一是倪葭发现在叶恭绰有关的博物馆书画藏品中,叶恭绰与重效寺《红杏青松图》及寺中牡丹有着不解之缘。原藏于崇效寺的《红杏青松图》(正附卷)中,附卷前隔水处有叶恭绰相隔二十五年所题写的两跋,反映了作者由少年至中年因世事变迁所产生的心境变化。其二,则是自晚明吴伟业提出“画中九友”,其在清代影响甚微。至民初 “九友”号召力骤升,当时有若干以“画中九友”自命的画家群。吴湖帆将所藏画中九友并吴梅村的作品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叶恭绰反复思量拟定 “后画中九友”的人选,这一切均显示出“画中九友”在当时已经成为一种标志性的符号,具有强大的号召力。
 
奇 洁:烟云供养劫余灰——叶恭绰的幻住园与凤池精舍
 
 
  北京画院理论研究部研究员奇洁以叶恭绰营建的幻住园,以及在苏州购置的凤池精舍为研究中心。1917年,叶恭绰在北京西山四平台安葬了他挚爱的张氏之后,建造了幻住园,曾经在诗文辞赋中提到身后也将葬于幻住园,与张净持长伴,但叶恭绰最终落葬其捐建于南京中山陵旁的仰止亭。1933年后,叶恭绰于苏州购置房产,备以养老长居,最终废弃,取名凤池精舍,新中国成立后叶恭绰在北京生活。颠沛流离的时光里幻住园和凤池精舍两地成了叶恭绰心心念念的牵挂。而林纾所绘《遐庵梦忆图》与吴湖帆绘制的《凤池精舍图》,便成了他一生的精神寄托。
 
刘 洁:叶恭绰与上海文献展览会
 
 
  中国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刘洁的研究以叶恭绰在上海期间积极筹办上海文献展览会的始末为中心,系统总结与剖析了近代文献展览中的组织管理机制,其中涉及组织机构和管理团队组建、展品征集管理等展览筹备与举办的各个方面,为我们呈现了中国近代展览运行管理机制中具有现代社会治理特色的一面;同时,进一步揭示出文献展览会对保护、传承中华古籍、中华书画、中华传统技艺、珍稀史料等珍贵文物所具有的重要作用与价值。
 
刘 芳:考文献而爱旧邦——叶恭绰与张元济交往摭拾
 
 
  商务印书馆副编审刘芳的研究以叶恭绰和张元济一生交往为中心。叶恭绰作为活跃于20世纪中国政商文教多个领域的传奇人物,一生交游极广,友朋众多,张元济是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刘芳围绕张元济与叶恭绰往来书信等相关资料,对二人交往史实做一考察,以期从文物保护、文献整理出版、文教事业建设等角度,进一步发掘叶恭绰在危难时局中倾注大量心力保存传统文化的深远意义和深厚爱国精神。
 
张 涛:黄花可知雁影思——叶恭绰、陆丹林过往小议
 
 
  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张涛先生在研究中发现,叶恭绰与陆丹林的交谊过往,在之前的相关学术研究中并无深究。非常有意思的是,两人都与道路交通渊源颇深,同时又雅好丹青,热衷收藏勤于著文,社交圈也多有重合。审视叶恭绰民国时期庞大的“朋友圈”,能有如此之多共同点的友朋,似乎也是凤毛麟角。张涛的研究在详细梳理两人过往渊源的同时,试图折射出在一个激荡时代,沐浴过辛亥革命余晖的文化精英群体,尤其是在1928年之后的,对于社会角色的选择路径与文化身份的认同方式。
 
齐凯:叶恭绰、梅兰芳交游点滴
 
 
  叶恭绰是高级政客、著名学人,梅兰芳是戏剧大师,二人都是二十世纪的风云人物。虽然他们涉足的领域不同,但因志趣、爱好、遭遇等方面的重叠,一生多有交集。梅兰芳文化研究学者齐凯在研究中发现,叶恭绰和梅兰芳交往近五十年,时断时续,若即若离。从中不难发现,个人命运与世事变幻息息相关,但二人惺惺相惜,如“九一八”事变的爆发,促使叶恭绰等人为梅兰芳编写了激发民族斗志的新剧《抗金兵》;抗战中早期,二人均避难于香港,后期又在上海共同举办书画展卖会,以度时艰。
 
朱万章:叶恭绰与胡根天交游考——以信札和日记为中心
 
 
  叶恭绰和胡根天都是广东籍学者、书画家和文物鉴藏者。1949年以后,两人分别在北京、广州两地,并各自担任当地文化部门要职。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朱万章先生通过对未刊信札和日记的梳理,分析出两人的交游轨迹,认为这些材料对于岭南文化、文物的研究,可起补证作用。
 
孟繁之:读《遐庵汇稿》书后
 
 
  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项目负责人孟繁之先生读《遐庵汇稿》公牍、诗文、演讲三编感会颇深。按中国近现代的历史,以主题而论,虽然有如李泽厚等先生所谓的“启蒙论”“革命说”,然就更深层之实质而言,无外二端——“民族振兴”与“走向世界”。“民族振兴”过去大家谈得已多,“走向世界”即是“走向未来”“走向现代”“全球化”,套用陈旭麓先生的话,即是“近现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叶恭绰先生为民国政坛要角,是历来谈新旧交通系及民初政治者,绕不开的一位人物。《遐庵汇稿》所收各种,雪泥鸿爪,从一个个侧面反映出叶恭绰先生在清末至上世纪一九四〇年代间之思想论议,所经所历。孟繁之认为《遐庵汇稿》对于后人了解及研究此段政治史、社会史、文化史,乃至中国近现代史,均具有无可替代之参考价值。其中既可见爱国主义的导使,也有中国逐步走向世界、走向现代的点滴努力。
 
张 楠:将作能钩大匠沈——叶恭绰、朱启钤与中国营造学社关系考辨
 
 
  北京画院副研究员张楠,通过详实的史料梳理和深入研究,钩沉出叶恭绰与朱启钤一生交往的点点滴滴。叶恭绰与朱启钤同为民国时期交通部的要员,又共同创办了中国营造学社,二人私交甚。也正因此,身兼管理中英庚款董事会董事和中国营造学社创立者双重身份的叶恭绰,为中国营造学社得到中英庚款会的资助起到了很大帮助。而叶恭绰也通过中国营造学社在多年古建上的调查研究为1936年中国建筑展览会的召开奠定了基础。本次发言试图梳理叶恭绰、朱启钤与中国营造学社、中英庚款董事会、中国建筑展览会的相关文献,来探究二人对中国近代建筑事业所做出的贡献。
 
李方红:文献可征:叶恭绰宋代绘画鉴定刍议
 
 
  叶恭绰是近代中国书画收藏大家,其书画收藏中不乏中国美术史上的巨迹,包括晋唐宋元明清书画名家作品。叶恭绰对于收藏的书画作品皆有较为详细的记录,其中一部分以题跋的形式留存在所收书画的尾纸,并且全部以书画序跋的形式著录、刊载于其著作中,如《矩园余墨》《遐庵清秘录》等。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李方红经过整理研究,发现叶恭绰宋画鉴定的主要特征是:注意著录文献,考证作品的递藏、题跋状况,并分析作品的形式、题跋是否完整,以此考证作品是否剪裁及真伪问题;充分利用印章,借助历史文献考证机构制度,以此进行印文考证,判断作品的真伪;借助笔墨、构图等绘画风格,甚至是作品的材质等确定作品的真伪。
 
陶怡霖:关于叶恭绰的知己意识研究——从对良友全国摄影旅行团的赞助谈起
 
 
  北京画院助理研究员陶怡霖认为,东塾学派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叶恭绰作为民国智识界的代表之一,民族国家的忧患促使其个人意识觉醒,进而在推进民族文化的复兴之路上努力。中国传统文人具备的忧患意识正是作为一个从传统中走出来的知识分子拥有知己意识的动力。陶怡霖的研究从梳理叶恭绰与良友全国摄影旅行团的关系出发,结合叶恭绰发表的相关文章,探讨叶恭绰对“知己”不同层面的认识、理解,以及在践行层面的努力。
 
高 磊:叶恭绰的书法艺术赏析——以行书《题陈献章行书诗卷跋》为中心
 
 
  北京画院高磊从现藏于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题陈献章行书诗卷跋》入手展开研究。于严格意义而言并叶恭绰的独立书法创作,而是写在陈献章行书诗卷后面的跋文,是1939年叶恭绰为简又文先生的藏品所作,用寥寥数语记述了他对于其真伪、风格与形式的判断。通过《题陈献章行书诗卷跋》,鉴赏叶恭绰创作高峰期的艺术面貌,从时代关怀、碑帖相证、书画交融三个方面赏析其书法艺术,分析其形式特点与艺术风格,并探讨形成的原因与其在当下的时代意义。高磊认为叶恭绰的书法艺术,在本质上体现了独特时代背景下的文人心性,注重学问与品格相统一,其背后有文人意识的支撑,也有着丰厚家学的积淀,更有广博的视野与丰厚的艺术实践,这使得其作品的审美意趣不只在于点画线条构筑的形式语言,也在于诗、文、心交融的意象世界,更在于作为文人阶层的时代关怀。
 
于 洋:从“士”到近代知识分子的身份转换——兼谈民国画坛生态中的叶恭绰
 
 
  晚清民国时期,随着西学东渐文化历程的演进,文人主体身份及其知识结构的转换,构成了近代中国画坛新旧论争的深层背景。由此,中央美术学院于洋教授认为,文人士大夫为官掌权政局的一去不返和传统文人身份的消失,也成为20世纪初期文人画价值危机的重要内在动因。研究从“士”与近代知识分子的身份转换这一现象的讨论入手,兼论民国时期重要的美术活动家、鉴藏家叶恭绰在民国美术展览、社团生态中的重要作用与影响,特别评述了其上海时期(1928-1937)的美术活动,并以此为案例,阐析了以叶恭绰为代表的近代官宦文人知识分子的艺术趣味和文化人格的复杂性与丰富性。
 
叶康宁:叶恭绰与生春红砚
 
 
  林白水藏生春红砚闻名遐迩,但叶恭绰藏生春红砚却鲜有人知。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叶康宁通过叶恭绰藏生春砚的相关资料梳理,讨论了叶、林所藏生春红砚的真伪;20世纪上半叶赏玩古砚的风气,以及与之相关的“十砚千墨之居”印章的断代。
 
吕作用:叶恭绰寓赣期间的学业与交游
 
 
  宁波大学潘天寿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吕作用以叶恭绰寓赣期间的学业与交游为讨论中心,注意到叶恭绰于1892年至1902年间断断续续寓赣九年间,不仅随数位塾师习举子业,从文廷式、皮锡瑞、王以慜等大家学诗词,还受师友影响涉猎文艺、史地、哲学诸科。此间他结识了一大批师友,包括文公达、梅光羲梅光远、桂伯华桂木仲昆季、杨昀谷、夏剑丞、欧阳竟无、刘未林刘玉珩昆仲、诸贞壮、蔡公湛、陈师曾等,与之时相唱和,这些师友对他后来的事业和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之间的深厚情谊,堪称传统文人交游的典范。
 
冯天虬:谁识先生本岁星——叶恭绰与冯超然
 
 
  冯超然(1882-1954)是近代海上画坛有代表性画家之一,他与海上画坛的领军人物吴湖帆在一弄内对户而居三十年。时已有人称“冯超然与吴湖帆相紧邻,当时两人的山水画,被目为一时‘瑜亮’。”叶恭绰与吴湖帆订交后,即与冯超然亦成为好友。冯天虬先生认为叶恭绰与冯超然的结交,首先在于对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认同,继而发展为两人同在保护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用功发力。研究中所提供的资料,如叶恭绰所题冯超然作品的跋语,所赠冯超然的诗词,以及叶恭绰所作《后画中九友歌》等文辞,可了解叶恭绰与冯超然交游的具体情况。
 
孙 方:叶恭绰对甪直保圣寺的整修和保护
 
 
  盐城市郭猛实验学校教师孙方的发言以时间为主轴线,从顾颉刚等游甪直发现保圣寺尴尬困境至叶恭绰等促成专门保护机构“教育部唐塑委员会”的成立,研究旨在通过详实文献还原特殊时期修复保存甪直保圣寺的一段鲜为人关注的历史。研究考证了叶恭绰在“保护委员会”成立、资金筹措、建筑设计、塑壁罗汉还原、人事调解等,各项事务中实为主要操作者的角色,由此可推断出其对保圣寺及塑壁罗汉得以修复、保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而析出叶恭绰保护古物的原因——“凡先民手泽之所留,皆民族精神之所寄”,古物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象征、是一个国家及人民生产的凝聚力。
 
黄大德:浩荡灵脩感 天风那可寻——叶恭绰与高奇峰
 
 
  黄大德先生研究叶恭绰与高奇峰交往的时间起点是1932年3月,叶恭绰来到广州,便开始与高奇峰说文论艺,谈人生,短短的四个月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后高奇峰赴德国途中道经上海,命丧大华医院,叶恭绰又一直陪伴左右。在高奇峰离奇曲折的葬礼过程中,叶恭绰又竭尽全力助之。天风楼,成了叶恭绰挥之不去的蓬莱。
 
黄大德:叶恭绰先生的南国行(1937—1949)——兼谈黄般若与叶恭绰的交往
 
  叶恭绰先生1937—1950年有两次南国之行,与黄般若有公、私之谊。黄大德先生从黄般若与叶恭绰的交往中,梳理叶恭绰在粤港地区的重要活动,并分析叶恭绰致黄般若信函,以及赠黄般若书画,力图勾勒叶、黄两人的友谊。
 
童 宇:数种新见叶恭绰书札文献考释
 
 
  近年来,大量书札、文档的出现为近代史研究提供了不少新的材料。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副研究员童宇先生根据一批高奇峰、张坤仪致叶恭绰的信札,东方绘画协会给其的收据,以及柏林艺术展览会作品征集的文件数据,因对这批数据的年代以及所述事情进行一番考订。从这些数据中,可见叶恭绰除与传统文人画家交往密切的同时,也与高奇峰、张坤仪、徐悲鸿、齐白石、刘恩涵等近代艺坛人士的有着密切的交流。也可窥这些近代画家参与图册出版、以及国际化展览等事迹之一斑。
 
童 宇:遐庵鉴画
 
  叶恭绰以其爱好广泛,收藏品类丰富而著称。而其鉴藏中最值探讨者,则莫过于绘画。先是同光以来,内府旧藏的不少重要画作散出,或见于厂肆,或入藏故宫后又通过展览、出版等方式公之于众;珂罗版技术普及也使图像广为流传。与此同时,北上广画坛中亦正经历变革,画人们或保存国粹,或吸收西洋技法,流派层出不穷。总而言之,清末民初时代对古画认识转变极大,影响亦极深远。叶恭绰在不少作品中留下了题跋文字,其经眼者亦丰富,能言之有物,非抽象艺术评论可比。透过这些文字,不仅可以知道当时藏家的判别手法及鉴藏品味,同时也足窥时代转变下文人对于传统艺术认识的转变。童宇先生通过叶恭绰的书画题跋及艺评文字,整理归纳了叶恭绰的鉴定方法、鉴藏品味及画史观。
 
万君超:抗战时期毛公鼎流传始末简述
 
 
  万君超先生在编写《叶恭绰鉴藏编年事辑》一书的3年时间中,发现叶恭绰先生一生的众多藏品中,毛公鼎无疑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件国宝,也可以说是“国之重器”,但叶恭绰一生从未亲口承认自己曾收藏过毛公鼎,再加之有关史料的严重缺失,所以有关叶恭绰收藏毛公鼎之事,历来众说纷纭,真假参杂,使得这一原本较为清楚的事情充满了以讹传讹和道听途说,且流传甚广,以致成为“信史”。万君超先生根据目前所获得的有限史料,对叶恭绰收藏毛公鼎,尤其是抗战时期毛公鼎的流传情况,做了梳理与辨析,但某些观点可能并非是最终的结论,也只能以待将来有新史料的发现,再予以进一步的补充与完善。
 
孟召汉:早岁神州阐国光——寓沪时期的黄宾虹与叶恭绰
 
 
  1928年夏秋间,蛰居沪上二十年的黄宾虹与叶恭绰相识,二人以上海为中心,开启了此后长达十年的以“中国本位”为中心的文化事业建设,并与汇聚上海的文化精英一道将民族文化复兴运动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湖北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孟召汉先生通过对二人美术教育、美术展览、保存古物等多方面的互动研究,发现他们既实现了发扬国光、保存国粹、阐扬美育的“艺术救国”理想,又达到了振兴画学,重立东方艺术之丕基,提高中国国际地位之目的。
 
柳向春:叶遐庵与王欣夫二三事
 
 
  叶恭绰与王大隆都以搜集、传布文献为己任,自上世纪三十年代相识以来,曾先后以善本收购、文献展览会、《清代学者象传》及《流翰仰瞻集》等事结缘。上海博物馆研究馆员柳向春先生以此数事为基础,陈述二人相交之二三事,以为知人论世之助。
 
叶公平:叶恭绰与欧洲学人交往略考
 
 
  常州工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叶公平通过对瑞典、德国和法国藏叶恭绰手迹进行研究,考证叶恭绰与喜龙仁、孔达和伯希和等人的交往。并且谈到研究近代人物要重视海外史料,指出海外出版物也有可能含有相关史料,并且展示了长期旅居海外的华人作家蒋彝英文著作中的叶恭绰手迹。叶公平指出与叶恭绰可能只有间接联系的人士的诗集、文集、书信和日记中也有可能有相关文献,其中包含吴宓著作等。
 
黎丽明:南海衣冠有叶公:叶恭绰的广东文物收藏与捐赠
 
 
  叶恭绰是现代书画鉴藏大家,其收藏除了众多著名的宋元名迹外,广东文物也是他关注的重要部分。广州艺术博物院副研究员黎丽明以叶恭绰在1960年捐赠给广州美术馆(广州艺术博物院前身)的数件藏品为中心,谈及叶恭绰广东文物之收藏观,以此展现其坎坷忧愤的一生中常怀家国、乡邦之情。
 
陈 滢:叶恭绰鉴藏书画之格局——以《南园诸子送黎美周北上诗卷》为例
 
 
  叶恭绰的中国书画收藏,既有全国性的“唐宋元明清名迹”,亦有地域性的广东书画。叶恭绰鉴藏乡邦书画,以“史”为宏观框架,以文献考证及书法辨析做鉴定,以私藏变公有为归宿,呈现出独特的历史观、方法论与价值观。广州艺术博物院研究馆员陈滢女士发现,叶恭绰鉴藏的理念与格局,在他挚爱的《南园诸子送黎美周北上诗卷》上,有着最为集中的体现。
 
丁小明:《上图藏叶恭绰友朋尺牍》研究两题
 
 
  叶恭绰先生为现代中国文化钜子,其在民国期间,主持风雅,佐文佑艺,事业鸿丰。先生逝世五秩之际,念其贡献伟卓,上海图书馆与上海辞书出版社合力推出《上海图书馆藏叶恭绰友朋尺牍》这一大型尺牍丛书。受上海图书馆所托,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古籍所副研究员丁小明先生幸逢其事,董理三载,上下征考,始成规模。此批尺牍为现存叶恭绰友朋尺牍之大宗所在,其中所关涉叶氏生平及现代文化、学术之事项甚夥,本研究仅就这批尺牍中参编《全清词钞》者及叶恭绰与参编者间的往来尺牍的搜集、拼合的情况略作申述,以期为《全清词钞》编纂的全面研究提供资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