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展览 > 展览回顾 > 详情
国博展览解读 | 贾浩义、闫振铎、李小可、杨刚、艾轩、王明明、王沂东、袁武、白羽平作品赏析2021-10-25
以下顺序按年龄大小排列
人之初 贾浩义
68cm×68cm 1987年 纸本设色
 
  《人之初》画面极其简单:在一团红日的映染下,大地上站着一赤体小男孩,他在旁若无人的撒尿,此外别无他迹可寻。作品空灵、超然、意韵深远。当我们面对它时,首先想到的就是三字经中的一句话“人之初,性本善”。这幅题名为《人之初》的画,描绘了一个新的生命,面对自然,面对社会,以一颗纯洁无瑕的心,扬起了人生旅途之帆。这也预示着画家老甲开始了向中国传统绘画语言进行突破的尝试。(摘自贾卯清主编《中国当代书画家散记》)
 
贾浩义简介

 
  贾浩义(1938-),生于河北遵化。1961年毕业于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1978年调入北京画院。现为老甲艺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荷 闫振铎
95.5×106cm 2002年 布面油彩
 
  在中国油画界,闫振铎的绘画是独树一帜的,他是一位开拓者,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艺术风格。在闫振铎50多年的艺术实践中,绘画风格从具象到抽象,从写实的色彩把握到浓烈强劲的色彩控制,通过这些变化我们可以看出闫振铎对形式美的不断探索和追求。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闫振铎的作品慢慢不再具备完整的具体形象。比如他画秋天的荷塘,想要表达的是破败的秋天的感觉,但是却不想只让观众看到荷花的消亡,还想呈现孕育新生命的感觉,因此在他的笔下秋荷在精神上感觉并不是颓废、悲哀的,画面中线条的运用、色彩的处理,都预示着一种新生命的感觉,破败的线条也有一种力量,并没有泯灭。
 
  闫振铎认为要表达精神审美的需要借助客观的物象进入,才能让人去欣赏和感受。但是纯抽象的表达,那种精神指向又是非常模糊的,很难捕捉到那种精神和震撼的力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艺术表达精神审美并不是要强迫给观众看到什么,而是一种启发,一种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感觉。这正是中国哲学、人文和中国文化的本质。比如中国人讲究的并不是剑拔弩张,而是一种慢慢浸染的过程,随着时代的演变,人们慢慢感受到其美好,不是说教。是不断浸润,不断修改,创造艺术的人也在不断地修改自己,也在不断地创造一种更符合自己理想的艺术出来。(摘自闫振铎老师以往采访内容)
 
闫振铎简介

 
  闫振铎(1940-),河北蓟县人。196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曾为北京画院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油画学会副秘书长,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市艺术系列高级职称评委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教授、绘画系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家园 李小可
180cm×97cm 2006年 纸本水墨
 
  在画家李小可看来,“家园”不仅是我们所处时代和赖以生存的自然,传统文化同样是一种“家园”。当你走进去时,它会给你带来深深的感动和无限的表现空间:“父亲李可染先生讲‘千难一易’苦学派’‘实者慧’表明了这个过程的艰辛。‘学步’、‘问道’、‘以学为进’则是我的坚持。而‘吸纳’、‘为我所用’是我对待外来文化和当代视觉经验的态度。”李小可寻求着自己的语言方式,在渐变中以求质的跨越。这其中流淌着其父李可染所创建的“李家山水”的血脉,而更多的是李小可自己生发与锤炼后的笔墨,他一直努力把传统与自然、生活连接起来,不断寻觅水墨表现新的可能。
 
  在曾经的一次采访中,李小可这样来解读他的作品《家园》:
 
  北京是个回忆与现实交织的家园。小时候我家住在大雅宝胡同甲2号,中央美术学院教工宿舍。实际上人文、历史、情感相连的,北京既是我的生活家园也是精神家园,是人们对北京过去历史的记忆,也是北京符号。这里头也运用一些当代的视觉经验,语言很丰富,很有秩序。中国的笔墨是具有表现力的,比如这个构图,我想如果用油画去画、用西画或者拍一张照片来表现,都不会有这么集中。“气”像这条路,这个骑自行车的人,使很满的画面里有一种透气,有种生气。这是我理解的北京特色的一种宁静。我认识的北京有种宁静中的生命力。过去的中国画一般都是有一点世外桃源比较冷清的,而这个作品呢,带有一种生命感,我把我感觉到的北京的意境符号,转化成笔墨性的语言。(摘自李小可老师以往采访内容)
 
李小可简介

 
  李小可(1944-2021),江苏省徐州人。1979年入北京画院。曾为北京画院艺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李可染基金会副理事长。
 

花样滑冰 杨刚
9.9×7cm 2014 纸本速写
 
  杨刚(1946-2019)作为北京画院的专业画家,一生精研业务、念兹在兹,艺术造诣深厚、博涉多优。他兼收中西、并蓄古今,于中国画、油画、速写、版画、连环画、书法都有很深造诣,工笔能惟妙惟肖、写意则放在精微,其创作实践“演绎了中国美术百年来的变化与演进历程”;他注重笔墨语言和形式创新,简笔写出所绘对象的典型特征,其所创当代水墨表现性绘画语言独具一格;他创作题材广泛,具象、抽象相结合,笔墨奔放、粗犷,画面始终表现出理性与感性交融的思考状态;他强调中西格义,创作出融通中西的大写意、写意油画《望春归》、《毛毛雨》、《白毛风》等作品,是中西相遇以来绘画创作的重要收获。
 
  草原是杨刚绘画的主要题材,青年时期的草原生活及在内蒙古的工作经历,开启了他探究自然、生命和艺术的通道,使他的人生变得更加丰富,画路变得更加宽广,那里的蓝天、白云、草地、牛羊、骏马、毡房一直定格在他的记忆里,成为他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他从生活的各个细节出发,多维度地刻画大草原的天地大美、风土人情、时代变迁,创作了一大批草原风情作品。这些描绘深入、鲜活生动而独具风格的作品,在当代画坛显得尤为耀眼。他还擅于表现音乐、舞蹈、体育等题材,以简洁有韵味的线条展现人体律动的姿态,以或粗犷或纤细的线条展现出不同的舞风,篮球、足球、游泳、乒乓球、滑冰、太极等题材的创作,能取大体、得其神。
 
杨刚简介

 
  杨刚(1946-2019),生于河南。1978年入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班。生前为北京画院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雪覆盖了米拉山 艾轩
100×100cm 2003年 布面油彩
 
  艾轩风格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怀”。他画西藏高原景色和孤独的人物,主要是抒发自己内心世界的感情,因此,他的作品与其说是西藏风情画,毋宁说是他内心的独白。在这一幅幅画中,都有艾轩的影子。沉默无语和静静思考,无名的孤独渗透在画中人物的形象和画面整个气氛之中。独自一人在一望无际的草地、雪野、荒原,他们生活在与大自然皆要避开观众的视线。在极少的情况之下面对观众的形象,也用冷漠和陌生的眼光,静观这与他们有隔阂的世界。艾轩在写实的物象中寄托了自己的思绪和感情,他用借景写情的方法,创造出一幅幅情景交融、富于意境的画面。艾轩风格中还有一点值得特别提起,那就是他绘画语言的凝炼与精致,这种绘画语言的求得,既与制作的技术有关,又不全是制作的技术问题。他把粗俗的生活往“雅”里面精心安排,着意推敲。轮廓线的分明、外轮廓的大效果和由此形成的空间分割、轮廓内的微妙关系,都使他迷恋和陶醉。但他处理得很谨慎和有分寸,既保有来自生活的感受,又赋予理性的秩序,同时避免了“做”的痕迹。艾轩的目标是既明确而又朦胧的,他很善于思考,他会沿着他自己选定的路向前走。至于那路的尽头是什么,他自己似乎也说不清楚。他要不断变化、不断创新。(摘自邵大箴先生《艾轩:借景抒怀的内心独白》)
 
艾轩简介

 
  艾轩(1947-)年,生于浙江金华人。196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1973年分配至成都军区文化部创作组任美术创作员。北京画院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北京市政府高级文艺职称评审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晓霜幽寂静心斋 王明明
210×145cm 2003年 纸本设色
 
  静心斋原名镜清斋,在北海北岸,西邻天王殿,正门与琼华岛隔水相望,四周以短墙围绕,南面为透空花墙,内外景色交融。碧鲜亭紧贴花墙外,起点睛之妙。斋内遍布太湖石山景,玲珑剔透,与隐现在翠竹花木中的亭、轩、桥相互辉映,景色幽雅,有“小乾隆花园”之称。
 
  此幅作品描绘的是秋日早晨的静心斋,石上瓦上甚至于空气中,都仿佛笼罩着一层清霜,于晨曦中闪动细微的光芒。而近处的一簇簇红色的秋叶,似乎愈冷愈艳,与远处的红漆的柱子相呼应,反而衬出这秋晨的冷寂,令人想起曹丕的诗:“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或许这就是画的意味所在,于景于画入情入诗中,画情中自有诗情在,画意唤起诗意,诗意又入了画境,观者所观的是画家的精神之境,并由此唤起自己精神的升华,共同品味诗与画的美好。
 
  王明明在花鸟、山水画创作上,强调回归自然,返朴归真,指出花鸟、山水画不应该是单一地表现“格高调雅”,还可以表现现实生活和大自然,有民族精神更要有时代气息。在他的花鸟画中,保存了传统的静气和雅气,但背景中出现的那些抽象的概念组合与斑斓的色块,是他在花鸟画表现上的大胆尝试,他能自如地掌握一个度,使其没有偏离传统中国画的轨道。他的山水画在传统的构图原则和笔墨程式的基础上,大胆吸收西画的光影、造型、透视的理念,视野开阔,场景宏大,构图力求饱满,作品中传递出行云流水般的韵律感,让人体会到那种“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审美取向,体现出其对传统绘画的现实思考。
 
王明明简介

 
  王明明(1952-),生于北京, 山东蓬莱县人。自幼酷爱绘画,青年时期求教于吴作人、李苦禅、蒋兆和、刘凌沧、卢沉、周思聪、姚有多等诸位名家。曾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北京美术家协会主席、北京画院院长,现为北京画院艺术委员会主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004年被北京市委授予“首都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统一战线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闹房 王沂东
90×90 2005年 布面油彩
 
  艺术创作还要从自己熟悉的生活中发掘,童年的回忆对我来说是美好甜蜜的,所以我的创作是主动选择了自己熟悉并热爱的这部分。我概括的北方农村的红衣服、黑衣服、 黑土地、白雪,都是几百年留存下来的,这个东西不是你愿意不愿意,这个场合就把这几块颜色给沉淀下来了,视觉形象上把它概括到极端就是这种感觉。如果艺术创作把注意力全都放在琐事上,画家就永远看不见这一层,对视觉艺术的创作是很大的损失。
 
  对于一个画家来说,我的作品其实就是我要说的话。我有心创造一个模糊的情感世界,一种用油画语言建立起来的场景。这种语言已经被历史长河中无数艺术大家所证明:那是一种有别于其他文艺门类的艺术语言,按照这种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形象逻辑,油画拥有一个极大的表现空间,并且因此具有非凡的艺术魅力。我希望,我所表达的情感,你我都曾经有过。我要借助油画中的人物和环境表达一种情感-或是在兴高采烈中隐含着一点忧伤,或是在平静的气氛中潜藏着一丝思念,或是在一块感情奔放的红色里流露出某种程度的不安,或是在灿烂的阳光下压抑着的一份凄凉……我渴望以最简单的色彩和最朴素的语言,精确地表达这些感受和感情。我希望每一位关心我作品的朋友都能以自己的经历为背景,比较容易地走进我所创造的世界,并且因为我的作品而遥感共鸣。我坚信,美好的事物是需要共享的,也是可以共享的。大家都是社会的一员,虽然以独特的个体而存在,但在人性和审美上是相近的、可以共通的。如果您感受到我在作品中所传达的向往、赞美和忧虑,您就是我的知音。(摘自王沂东老师以往采访内容)
 
王沂东简介

 
  王沂东(1955-),生于山东省蓬莱县,1975年毕业于山东艺术学校美术系留校任教,198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留校任教。曾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基础部主任,2004年10月起,任北京画院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北京画院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和平鸽 袁武
217.5×108.5 2015 纸本设色
 
  此作品创作于2015年9月,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之际。阅兵式的前几天,北京的天空时常有飞机在列队飞行演练,街头上的行人时不时的仰望天上轰鸣而过的飞机。我忽然想如果齐白石老先生还活着,是否也会倚在门框上看飞机?由此想到了齐先生画的和平鸽和画中题的“愿世界人都如此鸟”的拔。其实,日常生活中的人们都应该平静地欣赏和平鸽的飞翔,才是幸福的生活。所以创作了这幅《和平鸽》作品,此幅是第三稿。(袁武)
 
袁武简介

 
  袁武(1959-),生于吉林省吉林市。1984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艺术系,1995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获硕士学位。北京画院画家,曾任北京画院执行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CBD 白羽平
130×250cm 布面油彩
 
  大型油画《CBD》完成于2008年,是参加“古都新貌”系列作品展的其中一幅,也是我在风景创作中仅有的城市风景创作。CBD是首都国际商务中心,是最富有活力的现代化地区。当时创作这幅画时,北京画院只给了我一个题目“CBD”,我当即着手准备,收集资料,很快画出了草图。如何表现宏大的CBD场面,首先肯定的是以高山视平线,将立交桥消失在楼群的 远处,只有这样才能将CBD有代表性的建筑囊括其中。更重要的是立交桥,它有着很强的象征意义,代表了现代化发展的速度等。当然在2008年CBD还在建设中,为了能拍到比较完整的资料,我和我爱人不顾工地管理的劝告,爬上了没有电梯的soho工地顶层,现在回想起来很是激动,当即对CBD创作有了信心和把握。上午9点左右光影给画面的构成起了很大作用,这样打破了平板的建筑图式,在现场感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油画语言的表现性,很多画家都知道命题画是很难创作的,既有现实感又要有绘画语言,二者往往矛盾,这对于我也是一个很好的突破机会。(白羽平)
 
白羽平简介

 
  白羽平(1960-),满族,生于山西。1988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美术系,200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首届高级研修班。北京画院画家、曾任北京画院油画创作室主任。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油画学会理事,中国国家画院油画院研究员。
 
【展览信息】
 
  展览名称:百花齐放——北京画院创作与典藏精品展
  展览地点:中国国家博物馆南8厅、南9厅
  展览时间:2021年10月1日至10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