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展览 > 展览回顾 > 详情
云看展 | 一幅画的诞生:徐钢《层峦雨气碧氤氲》2020-06-11

徐钢简历

 
  徐钢,1978 年生于苏州东山。1993 年师从亚明先生学习中国画,2002 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山水画专业,获文学学士学位;2015 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专业,获文学博士学位,师从周京新教授;2002 年任教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现为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国画系主任、副教授,北京画院专业画家。
 
我怎么创作《层峦雨气碧氤氲》
 

徐钢 层峦雨气碧氤氲 2019年
240cm×60cm 纸本水墨
 

《层峦雨气碧氤氲》局部
 
  就我自己的创作来说,还是践行“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规律,我的很多题材皆来自对自然造化的体悟,我还会在自然之中完成大量的对景写生,在这个过程中我以笔墨直接描绘,把笔墨转换为我在自然中体悟的鲜活的笔墨,也就是以自然造化为媒介,把传统笔墨技法融化为有“我”的笔墨。
 









《层峦雨气碧氤氲》画稿
 
由《层峦雨气碧氤氲》延伸出的话题
 
这是一门学问

 
  我大学毕业即至南艺教书、画画。教的是画画,算是教学相长,因此并没太把画画当职业。再说受教时先生们都诲之读书、写字、画画,虽说画画可以谋生,但还是谆谆教诲这是一门学问,要坐得住冷板凳的。
 
拜入亚明先生门下
 
  幼年时就喜涂鸦,描画连环画,小学时给班级写写画画板报什么的。中学时,父亲便有意为我谋请师父拜师学画,将来好有一技傍身,竟拜入亚明先生门下。先生对我影响极大,亚明先生少年从戎,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三十而立时才入中国画之门径,从此,一生矢志不渝,为传承、变革中国画而奋斗。我随先生学画时,是先生晚年隐居东山潜心创作的时期,先生治学严谨,每日笔耕不辍,这种严谨刻苦的治学精神,对于少年时的我来说是影响巨大的,尤其是先生对画理、画学的思辨,虽当时不能理解,随着学画日久,年岁日长,方才恍然大悟,懂得先生的智慧。
 
初心不改

 
  “初心”这个东西是真的应该有的,其实应该就是我们小时候说的理想或梦想这类东西,现在说“初心”,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因为人生顺境逆境,总有各种干扰抑或诱惑,坚持下去真是不易,还是要有很强的心力的。我从小喜欢画画,少年时拜师学画,大学毕业即任教职,始终未离专业学习,算是初心不改,自己也很珍惜这份初心,一直努力坚持学习,坚持提升自己的专业创作能力。
 
所有的“顿悟”都是“渐修”过程中的一个总结
 
  我个人觉得哪会有什么“顿悟”,所有的“顿悟”都是“渐修”过程中的一个总结,只不过各人资质不同,“渐修”的时间长短不一而已。我自己的创作之路应该是“渐修”式的,我通过不断地写生“师造化”,渐渐地找到自己有感受的题材,然后再创作提炼,慢慢形成自己的笔墨语言以及意境表达方式。
 
回首再看之前的创作,多数是不会满意的

 
  如果对自己以前的作品产生满意的感觉,我是非常警觉的,有可能自己是在重复之前的创作,或者是一种停滞,因为大多数时候,回首再看之前的创作,多数是不会满意的。因此对于个人追求的艺术风格,是一个真正的“渐修”,我不太认同那种基因突变式的风格变化。
 
  我没有刻意地去考虑自己的创作是小众的还是大众的,或受众的喜好,自然也是中国画历史悠久、传承有序,其本身具有的中国文化基因,并不需要过度地解读,大众抑或小众终究要看创作者本身对中国画理解的深度。
 
  我没有刻意地去区分大幅作品创作和小幅作品创作,完全是根据自己的心情、喜好创作大幅或小幅作品。
 
“传统”对于我来说就是“母语”
 
  我自幼从临摹传统经典作品入手,因此“传统”对于我来说就是“母语”,大学期间接触到各种“当代”或“西方”的作品 , 自然而然,既不刻意,也不抵触,我们这代人已经没有所谓中西的二元对立,亦没有剑拔弩张的各种批判,接受不接受完全从自己的需求出发。
 
如果创作中没有享受的时刻,是坚持不下去的
 
  创作对我来说是一种研究,这个过程中既有释放,也有艰难,亦会有享受的时刻,我想如果创作中没有享受的时刻,是坚持不下去的。
 
  我有过入室师父授徒的学习经历,后来又去中国美术学院求学,这两种教学,内容并没有什么不同,都是研习传统经典,可能只是教学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师父授徒的方式更重心性的养成,因为没有具体几年要出师的要求,类似于习武的修内功。大学教育因有四年的时间要求,因而更重技法的传习,类似于习武的先练招式。其实终究要合二为一,不可偏废。我在南艺从教17年,希冀尽量把自己这些学习经历中所悟的和大学教学分科而习的特点相结合,重心性体验,亦勤习技法。
 
修心性,砺技法

 
  我始终认为中国画就是一门学问,需修心性,砺技法,才能有所成。中国画的评判标准是“品”,这个“品”不是指向技术层面的,而是指向“格”“心性”的表现,更趋向于哲学层面,如果对中国画没有这一层面的认识,仅仅局限于技术、技巧,那是把中国画“拉低”了,争宠于市场的需求。
 
  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应该不会纠结市场的,而是全身心地思考自己的创作。不存在如何避免吧,迎合或追求所谓的市场热点,最后终究是徒劳,这个放在任何行业可能都是大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