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展览 > 展览回顾 > 详情
设计师手记 | 从来没有一个展览设计是随随便便完成的2018-09-05
 文/王焕然
 

图1 齐白石山水画展设计方案图纸与施工图纸
 
  从结束前序展览,正式进入齐白石山水展工作团队,时间已到了2018年6月中旬。而距齐白石山水画展开幕,只剩余一个月的工作时间。此次展览的空间体量为全馆的四个展厅,设计工作量为常规展览的两倍。而整个展览的所谓“设计团队”其实只有一名设计人员。近乎严苛的工作周期与加倍的工作体量,对于展陈设计成果所提出的要求,则变得更精准、更高效、更准确。
 

图2 齐白石山水画展情境体系的构建
 
  展览是一种“现场性观看与即时性阅读”,好的展陈设计为观众能够提供更好的观展环境,使观众能够更快速进入展览的情境和语境,感受展览、读懂展览、享受展览。为了将“齐白石笔下的山水意境”情境化再现,本次展览的设计以“境”为核心展开,通过“塑景创境”“游历见境”“多维造境”的方式构建齐白石山水画展的情境体系,建立完整的展览形象系统,从而达到“引人入境”的效果。
 
  本文将从色彩篇、图像篇、空间篇、推广篇、印刷品篇、服务篇展开讨论。
 
【色彩篇】
 
  色彩对于环境氛围的营造有着最直观的影响,成功的色彩选择对于展览主题的表达、展览情感的传递、作品展示的环境以及展厅形象要素的串联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图3 齐白石山水画展色彩系统——标准色彩
 
  齐白石山水画展在色彩设计上建立了完整的色彩系统,命名为“金碧辉煌(金碧灰黄)”——即“青金色、青绿色、中灰色以及黄金色”。此套色彩系统贯穿于空间色彩、印刷品色彩等的应用,在色彩管理中避免局部化的处理。空间色彩中以绿色与灰色为主要的陈列墙面色彩;青金色塑造山形的形象与文献画面;黄金色做“点题”。色彩系统的建立基于作品的形式与内容,形成完整的“背景系统”。色彩的交替使用也注重考量节奏上的变化。
 

图4 色彩系统在齐白石山水展中的应用
(青绿色展墙、中灰色展墙、青金色展板底色、黄金色标题文字)
 
【图像篇】
 
  书画展中,展陈设计主要的创作素材就来源于艺术作品的图像。考量图像的选择,要基于2个方面:
 
  (1)图像的语义和形式(图像的内容、形式特征、图像本身的意义和价值等)
 
  (2)图像的可操作性(展示效果、可加工性、尺度关系、现实条件等)
 
  本次展览中,选择作为形象系统中的图像元素进行串联的是收藏于北京画院的《借山图》。这套作品作为齐白石山水画创作历程中的重要代表,体现了齐白石对于真实山水的艺术再现,同时展现了他对与山水对象的图示化处理,形成了极具个人特色的“创作符号”。画面也善于利用“白”阐释山水中的空间感与意境。
 
  因此,在实际设计中,以墙面正视角为基点,每组造型墙面以“空间拼合”的方式同构一件立体化的《借山图》作品,将纸面上的二维空间纵深化,配合展览空间的划分和墙面造型的改造,更加突出山水中的意与境。在展板中也加入《借山图》局部作为图像的呼应。
 

图5 借山图之四 洞庭君山 齐白石 北京画院藏
 

图6 立体的“借山图”——一层主题形象墙现场
 

图7 借山图之三 祝融峰 齐白石 北京画院藏
 

图8 立体的“借山图”——二层主题形象墙
 
  除了艺术作品的图像,艺术家本人的影像也是图像选择的重要素材。从2层至4层,在每层的展厅外弧线展墙的同一位置,以不同的齐白石动作、姿态配合每层不同的展览内容,选择同一尺寸不同“剧情”内容的齐白石形象,从“标准照”到“创作照”到“休闲照”,成为展览每层空间的串联,也让展览的情感传达有了节奏和变化。
 

图9 齐白石形象在展厅中的串联使用
 
  展览种还有另一个重要的元素,就是《借山图》中的帆船,从主题墙的“山”开始,经由展厅中的“山型”展板、再到一块块的小标签牌,这只小小的帆船,如一个线索,一个伙伴,陪观众“游”完整场展览。
 

图10 “帆船”在展览中的贯穿运用
 
【空间篇】
 
  齐白石山水画展的图形系统建立在“山”的符号语言中,这是建立展览空间结构的第一步。而“山”形的来源与作品紧密相关。高矮不一、错落有致的山形,与齐白石的山形图像呼应,以“虚”与“实”的对照,增加整体的层次感与丰富性。与交错的空间划分呼应,让观众体验从“看山”到“在山中穿行”的变化。
 

图11 “山型墙”正面图形造型图——一层主题形象墙
 

图12 “山型墙”空间结构图(过程稿)——一层主题形象墙
 

图13 “山型墙”现场效果——一层主题形象墙
 
  以山形作为墙面造型的视觉符号,因此在空间结构上也延续以“穿山而行”作为设计主旨,观众穿梭于山间,如漫步云端,踏云而行。设计上强化了“身在此山中”的情境感与体验感,也避免了展览空间“一览无遗”的单调和通透,让观众在展览中能够“移步换景”。
 

图14 “山型墙”现场效果——二层主题形象墙
 
  改用弧线墙替代折线墙,划分新的空间结构,缓冲原有展墙折线、直角的机械感。同时,利用弧线所带来的线条指向性做参观方向上的引导,也将展示区域进行整理与划分,强调展示区域的专题化。弧线的造型语言也在三四层的展厅外空间做了保留,在结构上呼应一二层弧线山型的结构。
 

图15 齐白石山水画展1——4层参观流线图
 

图16 弧线墙在三层展厅的使用
 
【推广篇】
(海报篇)
 
  展览的设计工作不止存在于展览现场,同时还包括展览的推广(海报、广告等)设计。齐白石山水画展在推广(海报)上,以多层次、年轻化的方式展开,除展览的正式海报之外,还包含展览开幕倒计时系列、“合作文博机构阵容”系列、“正在展出”系列、“温馨提示”系列、“趣读齐白石山水”系列等向观众以诙谐、轻松的内容,讲述展览的信息,建立起展览形象的体系。
 

图17 齐白石山水画展正式版海报(竖款)
 

图18 展前发布的开幕倒计时海报
 

图19 展前发布的“1——10”合作文博单位系列海报设计
 

图20 展期中的“趣说齐白石山水”系列海报设计
 
【印刷品篇】
 
  印刷品通常是展览设计工作中最先开始的一项工作。在数字化邀请函、网络展讯传播以及公益美术馆免费入场的实际情况下,纸本的邀请函除了原本的“邀请”功能以外,更多的承载了展览“纪念品”的功能。齐白石山水画展的邀请函以“推开窗,看齐白石的世界”为概念,用镂空的形式语言,透叠窗外“别有洞天”的景象,开启观众对于齐白石山水画世界的探索之旅。
 

图21 齐白石山水画展邀请函
 
  导览手册则是展览开幕后面向观众的反映展览整体面貌的便携宣传品。齐白石山水画展的导览手册仍由展览手册与亲子观展手册两部分构成。展览手册面向全体观众,以讲述展览、服务观展为宗旨编写,让手册区别于常规展览图录,具有更好的服务性与纪念性。亲子观展手册则面向儿童与家长,站在儿童的立场,引导孩子关注展览中有价值的话题和内容。手册设计上结合绘本读物与艺术欣赏类图书的特点,注重语言的表述、以及趣味图式的使用,既强调可读性,又突出可操作性。
 

图22 齐白石山水画展展览手册
 

图23 《和齐白石一起游山水画》亲子观展手册内页
 
【服务篇】
 
  借由展览中具体的布展要素,为观众提供更好的服务,也是展览设计中重要的环节,包含两个方面:“体验的设置”以及“观展的提示”。
 

图24 微信宣传及展厅内的提示“展览内温度低”的海报
 
  一层展厅没有设置作品,作为展览的引子,在层叠的山后出现了一个半封闭的视听区,区域内散落摆放的蒲团,供观众休息、取暖、观看影像资料,使其除了欣赏艺术作品之外,能有更多观展的体验与交流的可能。
 

图25 一层视听区为观众提供了蒲团,观众可以坐在此处休息,同时可观看精彩的资料影片
 
  展览中还有一个这样的细节,山型造型墙的脚下的“云纹”。其造型取自《借山图》中齐白石勾勒的“云纹”,与“山”相呼应。在服务功能上,利用光的形式,旨在提示观众山型墙斜角的存在,避免磕碰的危险,同时增加了细节的趣味。
 

图26 借山图之十三 华岳三峰 齐白石 北京画院藏
 

图27 “山脚”下的云纹
 
【后记】
 
  笔者进入北京画院美术馆工作从事展陈设计工作已四个年头,四年间先后完成傅山书画精品展、明清人物画展、何绍基书法展、徐悲鸿眼中的齐白石等展览的展陈设计工作。美术馆的展陈设计是一份双向的工作,既包含了沟通策展的物化转译的过程,也包含了与而是实施中将方案转变为现场状态的过程。展陈设计工作的核心就是为艺术品与观众创建好的“境”,用完整的情境体系讲好艺术的故事。笔者在展览项目中逐步探索与发现展陈设计与这种“境”的关系,以希望能在展陈中带来更好的观展体验与观展服务。
 

图28 展示设计的工作大体分2个部分,向前我们要与策划一同推进展览从学术研究向展示概念与方案的转译,向后我们与施工方一同合作落实与完成布展设计的具体操作方案。
 
(本文作者为北京画院美术馆展览策划与统筹、齐白石山水画展设计师王焕然)
 
【展览信息】
胸中山水奇天下——齐白石笔下的山水意境之二
展览地点:北京画院美术馆一至四层展厅
展览时间:2018年7月21日至9月23日(周一闭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