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展览 > 展览回顾 > 详情
王明明院长、刘墨老师谈吴一峰先生的艺术2017-11-21
  注:本文由王明明院长和刘墨老师在“峯高千寻·客行万里——吴一峰艺术文献展”开幕式上的讲话整理而成。
 
王明明院长谈吴一峰先生的艺术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北京画院院长王明明先生在展览开幕式上致辞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大家好!今天北京非常好的天气,北京每天早晨起来首先看天气。成都更是气候非常宜人的地方,在这样的好天气里我们迎来了吴先生的展览开幕。吴一峰先生这个展览是我们北京画院20世纪美术研究的重要项目。我这个人也是孤陋寡闻,对吴先生的了解不够,今年年初通过我们北京画院画家魏葵的介绍我看了一些吴先生的作品,看完了以后就决定做这个研究性的项目。
 

岷江胜概(局部)吴一峰 1737x17.5cm
 
  为什么我们要去研究20世纪这些重要的画家、大师级的画家?我觉得这是跟我们的中国画的发展,包括目前和将来的发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们都是画中国画的,大家对中国画的发展和目前的现状都有很多思考。习主席要求文化艺术要出高峰!光有高原不行。如何出现高峰,中国画如何进行教育和创作?
 
  我刚才又仔细看了一遍吴先生的作品,我觉得吴先生的作品和展览做为个案对我们研究中国画的规律就具有指导性意义。因为吴先生是从传统深处走来,以传统的各种技法入手,加以融汇贯通,最后他落到了成都。川蜀文化给予了他丰厚的滋养,他用极富情感的笔墨表现了那个地方的山川与人文风貌。而且我感觉到,吴先生他解放以后的那些创作和解放前入蜀之前的一些创作,跟我们京派很多老画家、大家是一脉相承的,味道都很像。所以我一直在想,中国画是以临摹传统入手,还是以西画的造型素描速写色彩入手再去画中国画,哪个更符合规律?
 

岷江胜概(局部)吴一峰 1737x17.5cm
 
  答案也许是两种都有。可是我觉得我们这一代人更缺乏传统的养分。从小的第一口奶喝的洋奶、牛奶,没有喝我们母亲的奶。就是说缺乏中国优良传统基因先入为主的滋养。我想这个对中国的画家来说可能是至关重要的。可是现在我们要想找这样的先入为主的、至关重要的学习方法,可能在中国现在这片土地上是非常难找的。那怎么办呢?我想是后补。像我们这一代人都是在传统的批判中长大,先入为主的是批判,批判这些老先生画作中的技法和成就,他们与时代不相符合。可是是这样的吗?我小的时候学画一直是这样的印象,给我们的都是这类影响。
 
  可是你通过吴先生和他们那一批老艺术家所表现的生活,用现代的语言讲是有温度的,这些老先生是用心去画的。我觉得他对生活真是走下去了、深入了解了。他画出来的东西又有传统的技法作支撑,你看似有些老套,可是很多的生机和他自己的面貌却都在画里。所以我觉得,我一直在反思,是我们前进了,还是我们没有看出来这些老先生他们的可贵之处?我想是我们的无知。因为没有发现他们这一代人所做出的艰苦努力,和那个时候要改造中国画,每个人下去写生之后所表现的那种热诚,转换成自己作品的一种冷静思考。当他们距我们已越来越遥远,我们现在慢慢才恍然大悟,才逐渐悟到,这些老先生们的雄心不老。
 

岷江胜概(局部)吴一峰 1737x17.5cm
  
  我们现在研究美术史如何面对他们?我觉得吴先生画中有很多精彩的局部,在山水画这个大的领域里,实际上他从年轻的时候就解决了很多的问题。可是我们现在看了很多当代的山水,并没有解决基础问题,比如画树,你能画出多少种树形?在全国美展中,我们就能看出这种问题,就是画不出几种类別的树…在这些问题上,我们今天把对吴先生作为个案来研究,应该思考中国画今后的发展需要我们继承什么、研究什么。20世纪大师们的个案,给我们提供了特别好的一个范本。面对这样好的范本,我们搞当代评论时,大家就应齐心合力让观众、让专业群体要明白这一代老艺术家们,他们所走过的艰辛,他们应该得到我们的尊重,得到我们的发扬,得到我们的传?,这样的话,我们对传统中国画发展的责任才能尽到。
 
  今天非常感谢吴先生的几位家属,还有各方面人士给我们提供的非常好的学习机会。同时我们也通过公众教育,通过不同的传媒渠道,向社会去宣传吴先生。我想,对吴先生的宣传,北京画院今后还要做,大家联手,我想面对这样一位在艺术上执着的大师,而且吴先生的文献资料非常丰富,可以发掘出他们那一代艺术家艺术交往的高度和纯度。我们通过这样的发掘,不仅是绘画传承,还提升到文化传承的高度,让我们来共同研究和努力。就谈这些,谢谢!
 
刘墨老师谈吴一峰先生的艺术
 

文化学者刘墨先生在展览开幕式上致辞
 
  吴一峰先生并不是没有名气,他只是没有我们所说的世俗上的名气,他不像张大千、徐悲鸿、齐白石那样,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我们所以“忽略”他,或者说我们“不提起”他,或者说我们“无视”他的存在,实际上是我们自己审美的目光和视野所限,导致了很长一段时间里,吴一峰先生好像是那么默默无闻。
 

嘉陵山色(局部)吴一峰 2228x20 cm
 
  今天来了很多四川的朋友,在四川的朋友里面,吴一峰先生显然是赫赫有名的。但是他来到北京,包括和很多资深的画家比,大家并不太知道他。我想,这里面就会提出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就是他为什么会在美术界的视野里面“消失”?可能这个词不准确,但是我们姑且用这两个字,就是他有一段时间在我们的视野里“消失”了。
 
  这可能要从思想史的角度来梳理,就是我们在研究中国现当代思想的时候,往往注意到两种人:一种是保守的人,一种是激进的人。保守的人,我们把他划到一块去;激进的人,我们把他划到一块去。而既不保守也不激进的很稳健的这拔人,基本上都被思想史所忽略了。
 
  我想美术史大概也是这个样子,我们会注意到齐白石,我们会注意到徐悲鸿,甚至我们会注意到陈独秀,但是像金北楼、陈少梅、陈之佛、梁树年等很多,就像吴一峰先生等等,这些人好像在我们美术史里面成了某种特殊的群体:他既不能被放到这个阵营,也不能划到那个阵营里面去,我们许多研究者在写美术史的过程当中,更是这样。
 

嘉陵山色(局部)吴一峰 2228x20 cm
 
  在前年,陈少梅先生的公子开了一个关于陈少梅先生的会,北京画院编了一本厚厚的北京绘画史,陈少梅在里面占了三百字不到。美术史研究当然可能会调整方向,就像对焦一样,我们把焦点对上去,才会发现我们忽略了什么。
 
  所以我想,吴一峰先生既不激进,也不保守,也就是说,和新的比起来他显得很旧,和旧的比起来他又不那么旧。他虽然很稳健,但是容易被各种“话题”所忽略,他也不太容易产生“新话题”。
 
  吴一峰先生是一个非常非常早熟的艺术家,他的才华可能最早体现在篆刻上,体现在金石上。吴一峰先生十六七岁时候刻的印章已经相当相当精美,这点可能和傅抱石先生有一点相像,傅抱石先生最早的才华,也是体现在篆刻上。还有他的诗和文。我觉得从中国画的角度来讲,如果忽略了诗和文,也忽略了最内在的东西。我们看他的游记,20多岁的游记,我们看他20多岁写的诗,就相当相当地惊人!我也曾经注意过吴一峰先生临的董其昌,那个把我吓一大跳,因为到现在为止,我觉得还没有另外一个人能够在临摹董其昌方面,像他那样形神俱肖!所以,一方面有书法,一方面有诗,就构成了吴一峰先生的绘画也是中国绘画里面最本质的内涵。所以我们研究吴一峰先生,一定不能忽略他的诗、他的文。这是他的精髓。
 

点苍胜集 吴一峰 79.8×142cm
  
  我想我们可能从画面上看不出来的,是他在绘画过程中使用的那些自制的颜料,都是最珍贵的矿物质原料,我看过他装颜料的瓶子,上面写着名称、产地,以及制作的过程,能不能用,十分珍贵。当我们看到那些的时候,你才知道中国画的高贵,体现在何处!比如黄宾虹用的石绿,是朝珠,无比珍贵,也无比坚硬,他自己磨,手上磨出泡来,让他太太接着磨。那你想一想,这画面上面,它是宝石所上的颜色的时候,才知道中国画的光彩,来自于什么何方。
 
  当我们在谈笔墨的时候,在谈色彩的时候,我们谈的不是“化学制剂”,而是中国文化里面最珍贵的那些。所以我想,吴一峰给我们做出了特别特别好的榜样。
 
  吴一峰先生在他25岁的时候,也就是1932年他随黄宾虹入蜀的时候,他就已经奠定了自己的风格,而且这个风格从25岁到他晚年,70年间变化很小,他太稳健了!接近70年的创作当中,他的风格是特别平稳的向前推进。
 

点苍胜集(局部) 吴一峰 79.8×142cm
 
  他有非凡的本事,就是他能够在摹古的基础上,不断地把自己的古典绘画基础同现实相结合,用真山真水来改造旧笔旧墨,就如画展上所看到的,他的一山一水,是真山真水。
 
  但是我觉得,中国绘画始终是在循着一种平衡: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或者偏于造化,或者偏于心源。我们也不必讳言,吴一峰先生在归向自己的“心源”方面,稍微有一些遗憾,而且这是比较遗憾的事情!我们可以把他和同岁的李可染先生比较一下。李在写生的时候,是把非常复杂的世间万象化繁为简,把活跃的现实变为静穆的画面,化繁为简,所以他就在意境上有发掘和提升;但是吴一峰先生更喜欢画现实里的那种繁杂,那种丰富,这是吴一峰先生的长处,如果从绘画的角度上来讲,他向内的挖掘就留下了我前面所说的“遗憾”。
 
  现在很多画院,很多学生几乎把全部精力放在写生上面,漫山遍野几乎都是写生的人。而我们看中国画,是不是可以问上这样一个问题:写生是否可以和山水画划等号呢?
 

昆明滇池 吴一峰 65.6×47.1cm
 
  从国画的本质意义上讲,尤其是近一千年以来,它是不断减弱视觉,而强调心性的自由和笔墨的解放,这是中国绘画在世界艺术史上非常非常大的贡献。如果把这个忘掉的话,就等于忘了中国画,尤其是忘了山水画。
 
  中国的国画家应该如何成长?我想,从吴一峰先生这里面可以得到很多启示,可以看到很多前人所看不到的东西。
 
  中国的文化的优长之处在于,不管是绘画,还是文史,它实际上都是在解决自我生命中的问题,而不是解决外部的问题。中国教育的根本也是将外在的“学”和内在的“心”一起成长,以成就完整的人格。忘了这一点,就忘了中国文化的本质,忘了中国艺术的本质。
 
  感谢北京画院经常举办这样好的展览,让我们看到中国现代绘画史上丰富的那一页。
 
  谢谢!
 
【展览信息】
 
峯高千寻·客行万里——吴一峰艺术文献展
 
展期:2017/11/15 - 11/26
 
地点:北京画院美术馆一、二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