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展览 > 展览回顾 > 详情
子不语 但解画中意 赵胥个展亮相北京画院美术馆2017-10-31

  (雅昌艺术网讯)10月31日下午,“绘事后素——赵胥作品展”在北京画院美术馆正式开幕。此次展览集中展示了艺术家赵胥近7年来集中创作的水墨作品四十余件,涵盖了枯荷、赏石、古柏这三种时常表现出的经典题材,以及专门为本次展览创作了一幅描绘青铜礼器的长卷《斯文在兹》。
 

开幕式现场
 

北京画院副院长、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吴洪亮担任主持
 

  由北京画院美术馆、北京大学公共考古与艺术中心、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共同主办,北京攸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与北京朴庐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协办。开幕式由北京画院副院长、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吴洪亮担任主持。
 

鲁迅美术学院教授孙世昌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委会主任、著名书画家吴悦石
 

  鲁迅美术学院孙世昌教授与吴悦石先生在发言中分别回顾了赵胥师从杨仁恺先生的学习经历,幼年就得到各位前辈的指点与熏染,使得在艺术上不断的进步,同时个人对于艺术的严谨态度以及长久的实践训练让他打下扎实基础。“在题材上看,这些莲蓬、山石虽然不能说话,但是赵胥赋予了它们精神内涵。莲出淤泥而不染,这是君子气质,佛祖也在莲台之上安坐,是圣洁之物,这些在赵胥身上都有体现。”吴悦石谈到。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尹吉男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尹吉男先生在致辞中谈到:“古铜、残荷、太湖石,赵胥的画中有三好,也是他不同的趣味的反映。古铜是收藏的趣味,对古代礼器的一种特殊的尊重。莲蓬是儒家文化的体现,不管是文人还是普通百姓都对连有很深的情感。太湖石各异的形态也是与前者相呼应。将这些传统意趣运用现代的笔法,以水墨的方式表现出来,对于一个年轻人说来,非常不易。当你在近观时,会感受到这些笔墨的趣味。”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此次展览策展人彭锋
 

  彭锋早在10年前与央美学习期间的赵胥就相识,当时赵胥还在创作油画,但彭锋就被他在画面中显示出来的艺术气质所吸引,并一直关注他的创作。“赵胥的发展经历从目前看也是印证了我的感觉。水墨画中有当代面貌又有中国画的韵味,这是非常难得,很多艺术家都有尝试,但是成功的很少。在艺术领域中看,绝对的创新几乎达不到,但是通过文化的融合嫁接,也可能做出一个新的面貌。赵胥作为一个80后年轻艺术家,还在探索之中,我们也希望他做的越来越好。”
 

艺术家赵胥 致答谢词
 

  赵胥在致辞中感谢了诸位前辈同仁的支持和鼓励,并希望大家给予自己更多的意见和建议,“我希望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在下一次的个展中呈现更多的惊喜。”
 

嘉宾合影
 


 


 


 


 


 

“绘事后素——赵胥作品展”展览现场
 

  大学学习期间,赵胥在接受壁画系的专业学习之外,更留心于传统中、西方绘画语言的训练,并自觉探索传统审美趣味的现代性表达,完成了一批颇能体现个人旨趣与创新精神的作品。在近十年来的艺术创作中,赵胥专注于通过传统的水墨媒介表达个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的体认。
 


 


 


 


 


 


 


 


 

“绘事后素——赵胥作品展”展览现场
 

柴耙 赵胥 41×227cm  纸本水墨 2017年
 

祥龙石 赵胥 293×144.5cm 纸本水墨 2017年
 

奇峰迎夏 赵胥 195×290cm 纸本水墨 2017年
 


 

斯文在兹(局部) 赵胥 55×900cm 纸本水墨 2017年
 

少陵詩意 赵胥 290×194cm 纸本水墨 2017年
 

供石 赵胥 120×237cm 纸本水墨 2016年
 

  此次展览中,由湖州赵孟頫松雪斋得到灵感的《莲花庄一角》,以及跨越四年完成的《十二钗》系列作品,均堪称倾心之作。此外,赵胥还专门为本次展览创作了一幅描绘青铜礼器的高头大卷《斯文在兹》,其中收录了宝鸡石鼓山出土的西周贵族青铜器28件,全卷以水墨点染的方式为千年宝物写照,精美绝伦,堪称此次展览中的重要看点之一。
 

半夏翩妍 赵胥 230×143cm 纸本水墨 2013年
 

輪迴 赵胥 152×104cm 纸本水墨 2013年
 

遗世独立 赵胥 240×113cm 纸本水墨 2012年
 

  美术史论家薛永年先生认为:“赵胥的画,聚焦干枯的莲蓬与寿石,题材精粹、单纯,立意并非朝花夕拾,亦非画生命状态,而是讴歌永恒的生命。他的干枯的莲蓬,或仰或俯,或正或背,千姿百态,均无莲实,但那铁铸的感觉,分明是鲜活生命的延续,昔日中通外直的品质,通过干枯的形式固定下来,远离了生命的轮回,彰显了没有消亡的精神。如果说,他画的干枯的莲蓬是生命的凝固,是生命精神的永驻;那么他画的寿石,本身就是历尽沧桑的不朽精神。”
 

  据悉,此次展览将持续到11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