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教育活动 > 详情
公教手记 | 与大家分享齐白石山水展的日子2018-10-04
文/罗元欣
 
“胸中山水奇天下——齐白石笔下的山水意境之二”展10月8日将全部撤展,想看的朋友尽快来看吧
 
  不觉之间,“胸中山水奇天下——齐白石笔下的山水意境之二”展览已经接近了最后的尾声,一二两层展览已经撤换,三四层的展览将于10月8日撤掉。如果您还希望再次观看齐白石山水的面貌,十一国庆假期是最后的机会了。
 
  作为美术馆公共教育和媒体推广的工作人员,跟随齐白石山水展一路走来,其间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和大家分享齐白石山水艺术,有过兴奋,有过辛劳。但当展览快要结束时,心中突然有许多的不舍,回顾这一展览中公共教育的点滴,很想和大家一起分享其中的过程和故事。
 
把风花雪月变成冰激凌
 
  当我从一开始知道要做“齐白石山水展”时候,心里想的最多的就是微信导览要怎么做?儿童活动怎么做孩子们才喜欢?要怎样和孩子和观众在展厅讲解齐白石的山水画?展览中推送哪些文章观众们爱看?当所有问题都汇集到一起的时候,其实需要解决的只有一个——作为美术馆公共教育的策划者,我是否了解齐白石的山水?如果连我自己都不了解,又如何才能和公众阐释清齐白石的山水艺术。
 
 
齐白石山水展中所涵盖的内容非常丰富,因此也需要用最有效的方式让观众感知到展览中的信息
 
  于是所有的工作先从了解齐白石的山水画开始,翻看齐白石的画册,大量观看齐白石山水,了解他每个时期山水画大致的特点,再去思考他为什么会用这样的方式来画。有很多疑问无法在短时间内解决,便上网搜集有关齐白石山水的研究资料,发现有关他山水画的研究资料很少,只有郎绍君先生、朱万章先生、宛少军先生写过比较体系性的文章,这些文章大致勾勒了齐白石山水的发展的脉络。再有便是和学术部主任吕晓老师沟通,吕老师做了相当细致深入的齐白石山水的研究,她的研究论文对最后亲子观展手册的呈现,有非常大的帮助。另外作为展览的传播者,对策展者的策展理念,展线安排也需深入了解,才能和观众分享展览中的细节。展览筹备中展览部的薛良主任做了大量的和博物馆沟通协调的工作。一个展览,若没有策展编辑、展陈设计师的付出,也许无法为公众呈现如此丰富有趣的展览。公共教育和媒体推广的工作就是进行转化,把研究成果和展览转化成观众愿意看懂,容易看懂的内容,缩小艺术和大众之间的距离。有时候我会开玩笑地说,我的工作就是把研究和展览的风花雪月转化成甜甜的冰激凌,让人喜欢吃。如果您觉得这一次展览的冰激凌做的还可以,请为本文点赞吧。
 
微信导览是怎么做出来的
 
  2013年的溥心畬展我们做了第一期的微信导览,没想到一不小心就坚持了五年。从一开始很少有观众使用微信导览,到现在很多观众扫码看导览,似乎这已经成为了一种观展方式,这世界确实变化快,快到我们有时候会担心跟不上世界的节奏,而被淘汰。
 
 
齐白石山水展中的二维码微信导览
 
  那么,在变中,寻求不变,也是一种应对之道。不变的是我们对展览解读的内核,保证展览解读的学术性、可读性。每一次微信导览的撰写,其实是最花费精力和时间的部分。作为学术性的展览,我们必须保证微信导览内容的正确性,而且还要让大家不觉得晦涩难懂,得变着心思地让大家能看到,愿扫码,看得懂。常常需要翻阅大量的资料,结合展览的展线,选定代表作品,才能进行撰写。每次撰写的那几天,基本进入了“修仙”状态。总有观众会问:为什么不是每个展品都配置微信导览。一个是我们希望给予公众更有想象力和自由的观展空间,用中国画的术语就是留白,留一些给观众自己去品读。另一个原因是实在是“写不起”啊。
 
  从初衷来说,我很希望能将微信导览做成“活”的导览,不是一篇篇死板的作品解读,而是沿着展线铺开,在观展过程中和观众分享展览理念、展览结构、艺术家的创作状态、作品的内涵。齐白石山水展的20个微信导览内容基本涵盖了齐白石山水画之初的面貌、芥子园画谱影响、五出五归的游历、《石门二十四景》和《借山图》的创作过程和创作背景,定居北京后的山水画风格,晚年的思乡主题等等,已经可以比较完整地勾勒出齐白石山水画发展的面貌。
 
 
每一次展览的微信导览的文件夹是这样的
 
  撰写好微信导览的内容后,后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导览界面的设计制作、专业播音员录制、二维码生成,标签设计等。虽然观众看到的仅仅是一小段文字的呈现,但背后是数个人的工作成果。
 
给孩子们的游戏和礼物
 
 
使用亲子观展手册,带孩子们观看展览,以图像对比的方式,感受齐白石山水画
 
 
在展厅的讲解过程中,慢慢使用角色代入的方式,消除孩子和艺术之间的距离感
 
  在美术馆观展需要安静,所以美术馆不是孩子们的玩乐世界,但我一直希望美术馆能够成为孩子们精神玩乐的世界,希望能有更多孩子走进美术馆,观看艺术,感受艺术,了解艺术,甚至是去改变现有的艺术。希望孩子们能在这里发现一个新奇世界,能快乐地探寻、发现,并创造,从中他们也会慢慢地了解自己,发现自己。艺术是存在相互作用力的东西。
 
  于是我更愿意以另一个视角做儿童的公教活动,把它做成探索的游戏。展览的公共教育活动,是带着孩子们去探寻另一个世界,这一次是探寻齐白石的山水的世界。曾经在上下班的地铁上,无数次地思考活动的创意。每一次活动的策划都是一次烧脑的过程,从一个创意点到最后可以实施的成形的活动内容,中间还需要经历许许多多的过程。这也是突然灵感迸发的过程,突然就有了某个有趣的想法,延展一直到最后落地。
 
 
孩子们投入地创作自己最喜欢那幅画
 
 
孩子们创作的立体的《借山图》
 
  有趣的是,这次的活动创意和展陈设计师王焕然的有了异曲同工之处,焕然将齐白石的《借山图》的场景用立体的方式分为三个层次呈现,而我也想到让孩子把《借山图》中的场景做成立体的小小的剧场。
 
 
孩子们把齐白石的画编成自己的故事
 
  在最后齐白石山水展儿童公教活动的呈现中,带领孩子们去观看展览,了解齐白石,对比齐白石的作品,感受齐白石创作时的心境,一直到最后孩子们挑选一个他们最喜欢的《借山图》的场景,先把它画下来,再把这幅画变成立体的小舞台,最后设计一个主角,在他们所创造的立体的山水中游走,并编一段故事。这是一个从外在的客体感受,到内在主体体验的转化的过程。孩子们在画的过程中体会齐白石的创作过程和方法,把齐白石的山水立起来感受齐白石绘画中的空间感,编一段故事演一段小小的戏剧,这是把齐白石山水变成孩子们自己山水的过程。我们每个人在艺术里最终是要感受到自己。
 
  每一个公共教育活动,都是美术馆送给孩子们的游戏。
 
 
和焕然一起策划设计制作的齐白石山水展的亲子观展手册,这也是我们所做的第十期公教手册
 
  而每一本亲子观展手册,是美术馆送给家庭的礼物,和最爱的人一起看展览,不要在乎是否能够看懂,用一本小小的手册,解决对艺术和展览的疑惑,希望这本手册可以变成一枚钥匙,为更多人打开通向艺术的门,或者说通向自己内心的门。
 
我们很想了解你
 
  当我在微信公号里看到读者的留言时,我常常在想,他(她)是谁,为何要这么说?当我在展厅看到观众站在一幅画前,久久不愿离去时,我很想问问他(她),这幅画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这个展览带给你什么感觉?
 
 
展前和展览期间与学术部一起策划的四场有关齐白石山水的公共艺术讲座,分别是:尚辉老师的《齐白石山水画的地域特征与形式语言》,朱万章老师的《齐白石早期山水画研究》,张涛老师的《废墟中的桃花源——从<借山图>看齐白石的山水表达与身份转换》,以及吕晓老师的《画吾自画——齐白石山水画的创作历程及特点》
 
  我们和学术部一起策划讲座,邀请对齐白石山水颇有研究的专家学者来做深入的解读,我们一直想把最好的展览,最专业的展览解读,最学术的信息传达给观众。但我也很想知道,在每一个报名的名字后面,那个人究竟是谁?艺术带给他(她)了什么?
 
  美术馆是人和艺术产生互动的场所,观众需要了解美术馆,美术馆也需要了解观众,二者从不孤立存在。正如多年前齐白石写给陈师曾的那句话:“君无我不进,我无君则退”。二者互相依存,难以想象没有观众的美术馆会如何。
 
 
 
齐白石山水展观众沙龙
 
  于是在齐白石山水展中,我和薛良、焕然一起策划了“观众沙龙”,邀请了十几位观众和我们一起对谈,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有已退休多年80岁的老人,故宫的资深志愿者,IT界人士,金融工作者,大学教师,考研的学生,出版社的编辑,孩子的家长等,他们大多并不出身于艺术相关专业,但他们都为艺术所着迷。挑了一个相对悠闲的下午,大家坐在美术馆咖啡厅的二层,喝着茶,聊聊齐白石山水、展览和美术馆,聊聊他们的感受。而策展编辑和展陈设计师,也和大家聊聊他们做展览的过程,困难之处,欣喜之处。仿佛是老朋友,其实也是老朋友,因为有了北京画院美术馆,因为有了齐白石的艺术,我们常常在展览的空间中交错,只是从未谋面,这一次我知道了你,你也知道了我。而对于美术馆来说,我们了解了,虽然齐白石已经去世多年,但他的画作依然被各行各业的人喜爱着,对他的山水虽一直存有争议,但也有人深深喜爱,不需要理由,不需要原因。齐老爷子地下有知,听到大家如此谈论他的山水,或许会开心一笑吧。
 
  齐白石的山水展虽然结束在即,但美术馆一直都在,公共教育一直都在,我们将继续和您分享更多艺术和展览。
 
(编辑:罗元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