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主题讲座 > 详情
【讲座】20世纪中国美术大家系列讲座(八)—萧淑芳水彩画审美特性2011-04-07
作者:孙美兰(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时  间:2011年4月7日
地  点:北京画院美术馆五层学术报告厅
主讲人:孙美兰(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主持人:陈  倩(北京画院公共教育部工作人员)

 

 

 

主持人:

各位老师,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北京画院举办的公共教育活动,恰逢萧淑芳先生诞辰100周年,北京画院推出“容华淡伫——纪念萧淑芳诞辰一百周年水彩画精品展”。为配合这次展览,公共教育部今日举办题目为“萧淑芳水彩画审美特性”的教育讲座。我们很荣幸邀请到了著名学者、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孙美兰先生来讲述萧淑芳艺术的审美特征和艺术生活。掌声欢迎孙先生。

孙美兰:

很荣幸与大家一起纪念萧淑芳先生诞辰一百周年,能够和大家共同交流、探讨萧淑芳先生水彩画的审美特性,对于我个人来说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机会。在展览开幕当天,北京画院组织了萧淑芳先生的研讨会,我曾在会上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特别是对萧先生水彩画的研究和探讨。我思考比较多的是萧淑芳生活的时代,包括她的家庭生活、学习历程对她艺术道路的影响。法国哲学家丹纳写著过一本名为《艺术哲学》的书,译者傅雷曾有这样的评价:这是一本非常有意义,关于人类历史、艺术和人类文化的巨著,读起来不但有益,且非常具有趣味性。并且,他还在给儿子傅聪的信中特别建议他抽出时间好好精读这本书。这本书里讲的内容,对我们研究、探讨萧先生的水彩画特点有直接帮助。丹纳在书中提出,在欣赏或者分析一个画家的作品时,不能单独、孤立地去看他的一幅画,而是要分三步:第一步,要把这幅作品与艺术家的全部作品联系起来,作为一个链条来进行思考和比较;第二步,要和他同时代风格相近的,甚至是同一个画派的画家作品进行比较和思考;最后,要把艺术家放在时代的框架里,初步研究和了解他的文化环境。丹纳认为文化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必须了解民族的特点和整体的文化氛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准确、深入地了解这个画家的代表作或者经典作品。

 不过,要做到这一点是很不易的,课题研究或许要几年,十几年甚至一辈子来探讨。下面我想从三个小的题目来谈谈我思考的进展和一些看法。有人这样说过,艺术有两种:一种娱人耳目,一种震撼心灵。娱人耳目的作品是小道,只有震撼心灵的作品才是大道。我觉得从90年代一直到新世纪,这种论调还相当流行,那么它是否有一定道理呢?我认为它观察到了艺术现象,但又绝对地把小道和大道截然分开了,这样就妨碍我们去观察非常复杂的艺术现象。我认为萧先生的水彩画放在上个世纪来看,好像是非主流艺术的。因为20世纪,特别是五、六十年代特别注重主题鲜明的作品,特别注重主题化,强调革命历史画。或者说在中国画中,在各类画种中又特别强调人物画。萧先生也画人物、风景,并触及到一些革命题材。比如《红领巾》,画的建筑工地,但是她主要的作品、突出的成就还是表现在花卉方面。如此一来,或许有人会将萧先生的作品归为娱人耳目的小道。我认为这样是不公正的,娱人耳目的作品如果有很高的格调,有相当深刻的内涵,表现了一种冲击人心灵的力量,那它仍然可以称之为大道。因为它在娱人耳目的同时也在震撼着人的心灵。

首先,我将通过自己与萧先生的接触,讲述一下对她艺术的认识。我在上世纪50年代初美院刚成立的时候进入绘画系学习。就是这时接受了萧先生的指导。她负责教水彩课,大家在展览中看到的《丁香花》、《一双工作皮鞋》、《女少先队员》都是她在课上做的范画。可见她再上课之前就事先创作了这些作品,而且长时间挂在美院的U字走廊里作为示范。所以,这些作品在我看来是非常亲切的,除了少数作品外,还有大量的风景画、肖像画以及石窟写生的作品我是没有见过的。这次展览让我感觉冲洗了自己的心灵,并颇为震惊,我竟不知萧先生在50年代画了这么一大批精彩的水彩画,而且这些作品足以和之前往届的“20世纪中国美术大家”展览相媲美。它们可以成为艺术大道中出类拔萃的代表作。

当然,水彩画还只是她作品中的一部分,如果按照丹纳的观点,我们还应该加以前后联系,进一步认识她。接下来,我将结合丹纳的论点,用以谈论萧先生艺术的审美特性:第一方面,先来探讨其审美特性的品格和表现出来的画品,即“芙蓉出水,贵在自然”这样一个小题目。我学过绘画,同时在美院的研究班主攻理论。我体会到赏画实际上和作画是一个相呼应的连接链,心灵的、精神的、气质的连接链。一个人如果缺少这个连接链,那么当他面对一件作品时,哪怕经典的、品位很高的作品,也不能被打动,不能发现它深层的内涵。作画要求有一定高度的准则,能够体现出画家的精神品格和境界。而赏画同作画一样,也需要有高品位才懂得欣赏,否则即使是优秀的艺术作品也无法与之产生共鸣。画品链接作品,而画家和看画人则是一个精神链接,把艺术家和观赏者链接在一起。关于这一点,古代画论有很多精彩的论述。比如古人把画品分为两类:一类叫“镂金错彩”,这种美就像精工雕琢的工艺品,比如景泰蓝,加工细致,雕琢精美,这种精致让人感觉雕夔满眼,即满眼看到的都是精致的雕刻。但是这种美属于人为加工,非常精细、富丽堂皇的美。另一类叫作“出水芙蓉,天然去雕饰”,意思是艺术品的风格极为自然,如同出水芙蓉,它的形、色均源于自然,天然去雕饰。而出水芙蓉的美就贵在自然,贵在天然。另外,在欣赏美的方面还有一种区分,那就是把美分为上、下两种不同的品格:一种称为 “清”,即清明、清高、清澈;一种称为“浊”,即品味低劣。所以,“清”、“浊”之分主要表现在对艺术的欣赏和欣赏趣味方面。对于品味高洁(“清”)的作品,吴宁在一篇文章中称之为“时光流韵当中的透明”, 这就是一种清的风格。老一辈理论家、画家艾中信在评论萧淑芳先生水彩画的时候用了“清明”两个字。他指出萧淑芳先生的艺术作品,特别是水彩作品拥有清明、高贵的品格。“清”和“浊”是属于艺术品格、品味的本质性元素。“清”的作品有高洁的品质,欣赏起来让人觉得畅神,仿佛灵魂得到了冲洗。在之前的研讨会上,一些老师说看到萧先生的作品感觉心情一下沉静下来了。它们好像营造了这样一个气场,给人非常清新的空气。这就是高品位作品带给人心胸的涤荡,它使人在精神上感觉有所感悟、有所提升。而“浊”的特点主要是趣味的低俗,语言上的矫揉造作,与观众关系的取媚于人。这样的作品给予人的空气,营造出来的气场是污浊的。在这样的空气面前观众会感到非常沉重、低俗、恨不得一下子走开。一个使人畅神、流连忘返;一个使人厌恶,所以“清”和“浊”的关系实际上是在一定精神气候下形成的。我记得在研讨会上有一位中年艺术家就非常气愤地说一些作品不知该称其为美术还是丑术?实际上,这样的作品不但污浊着艺术空气,更毒化着人们的心灵。这种不同的气场,从艺术哲学扩大来说它就是一种精神气候。说到这里,我不仅想起萧先生的《丁香花》这幅经典作品。1950年到1953年这段期间,我们印象最深的就是萧先生表现地淡淡的、白色或紫色的丁香。运用透明的水彩表现这种花卉,使人不仅能感觉到春天的气息,花的鲜嫩、优美,形的诱人,而且还能感觉到它所散发的香气。这样高洁的作品确实给人以精神上的提升,潜移默化中感觉到灵魂受到清洗。

第二个问题我想谈一下诗情画意的大美境界。刚才我们说了品格,品格是处于自然、天然去雕饰的美,像出水芙蓉一样高贵、清澈的美。而在艺术美中,打动人的还应该是它的诗情画意。我们从萧先生的水彩画中可以感觉到一种诗意,这种诗意有时候和人生的感悟是紧密相联的。比如我非常喜欢的《怀念》,虽然只是一幅静物画,但是里面却寄托了艺术家深厚的感情。有人把写生看作简单的复制,认为光线、比例、质感都像即可。但我觉得这仅仅是技术上的写实,它还不是真正的写生作品。真正的写生作品不仅需要表现客观事物内容本身的美,同时还寄托了艺术家自身独特的情感,做到情与景的结合,也就是古典画论中谈的“缘物寄情”。“缘物寄情”是情和景结合,创造一种诗情美,一种高于自然景物的美。艺术真正透彻、内涵深刻的是艺术的美,这种艺术的美由于情和景融合为一,它便带有很大的诗意,能够感染人,令人百看不厌。50年代很多作品虽然已经看过数次,但依然百看不厌,越看越深透,越能从中感悟到过去未曾领悟的人生真谛。因为它创造了一种诗意美的境界,把诗情和画意结合起来。宗白华在其美学系统中就谈到了风景,他说有创造性的画家写生,实际上一片风景就是一种心境。这正是心和物相接、心和物相溶、心和物共鸣,达到一种心的诗美境界。而对肖像、风景、花卉来说同样是这种道理。有些肖像画给人感觉呆板、粗俗、没有美感,更谈不上诗意。可有些肖像画让我们不仅感觉到这个人的神情,而且从中感觉到一种诗情的意味。这种诗情的意味就好像弦外之音,不仅感觉到人物的形貌,还能感觉到“传神阿睹”。 “传神阿睹”是古代画论中所说的眼睛要传神。徐悲鸿总结肖像画时就曾说,肖像最终还是要求传神阿睹。人的比例、深浅、经营位置、黑白最后要达到的是性格必露。我们从萧先生的那些人物画、花卉中感觉到的就是这种诗意,是在传神之中得到畅神,在畅神中不断回味其中的一些诗意美。不过,这样的作品如今太少了,无论山水、花卉,无论油画、国画还是版画,这种诗意浓厚能感染人心灵的作品太少了。此次展览收集了萧先生创作于50年代的80多幅水彩画作品,这些作品还保持着当年的清明、透彻和鲜美的颜色,保留着一种洗涤心灵和灵魂的高洁品格,一如既往的感染你、打动你。这次展览是一次非常难得的欣赏机会,一次美的享受,是诗情画意的大美。希望大家有机会可以仔细欣赏一下《思念》这幅作品,画面主要表现了一个水壶,下面铺着一块朴素且厚重的藏族织锦,上面有一双靴子。这些是吴作人先生当年西行期间,时刻不离身的物品。这些静物摆放在一起实际上是一种历史的回忆,而且萧先生是满怀感情来表现的。

我们再谈第三个问题:水彩风格的东方化、浪漫化。在这我用了“浪漫”两个字,对此其实我也思考了很久,像萧先生这种写实性水彩是浪漫的吗,还是写实主义的?我觉得写实主义达到一定的境界也可以寄托强烈的主观感情,可以营造动人的诗意,可以有音乐的节律美,这样的因素都可以促进一幅作品由写实兼容了浪漫的元素。我们都见过徐悲鸿先生画的马,以及那些古代寓言故事,这些都是传世的精品。如果我们把两个不同时代的艺术家,或者就如拿徐悲鸿与萧淑芳两师生的画来比较,就会发觉萧先生画中所体现出来的浪漫、抒情、诗意的元素更浓,而徐悲鸿不论是油画、水墨画或是少数的水彩画,都更关注于对象实物本身,关注真切的描写,而相对淡化了主题意识。这意味着在心物相接之中,他更着重于物,所以他是写实主义。而在萧先生的写实主义作品之中,更多寄托着主体感情,更多抒发了她的理想的境界。她追求一种更加完美的境界,所以就赋予作品浪漫的情致和元素。那么,什么是浪漫呢?我一直在想如何讲解萧先生水彩画中的浪漫元素。哲学家冯友兰在他的哲学史中讲庄子、道家思想的时候谈到了美学和浪漫,这种观点在我看来还是非常新鲜的。他说浪漫的含义非常丰富,但他自己也很不确定。即使是冯友兰这样一个学养高深,对西方哲学与西方美学有深入研究和修养的哲学家都难以捕捉和精确表达“浪漫”,所以到现在为止,我对“浪漫”这个西方词语的具体解释也是难以把握。不过,我对冯友兰将浪漫主义和古典主义所进行的对比非常感兴趣。并且,他还将西方的浪漫主义和中国的老、庄哲学美学联系起来,把西方的古典主义和中国儒家孔子的哲学思想联系起来。即儒家孔子的哲学思想更接近于庄严、严谨、理性,与西方古典主义相近相似,而老、庄哲学和西方浪漫主义则更相近相似。当然老、庄哲学更加崇尚自然,认为自然高于人为,自然会给艺术家带来更多灵感,当艺术家面对大自然时会激起无限的创造欲望,得以画出大自然中一切美的、让他感动的事物,所以老、庄哲学更接近浪漫主义哲学。冯友兰把中国的艺术观、人生观、哲学观沟通在一起,于是我们可以上下贯通、左右相连,扩大了视野。他还把西方的浪漫主义和中国魏晋时期所追求的“风流”联系在一起,并命名以“浪漫主义和风流”,那么风流又是什么?他自己也说这是一个难以把捉的言词。从表面上看,风流是指大自然流动着和激动着的风和流水,好像和人格没有关系。但是我在把握历史的时候就会隐隐感觉到“风流”这个词语不仅是指大自然中流动着和激动着的风和流水,而且暗示着一种人格,这种人格是一种自由自在的状态,带有一种风流的生活方式。“风流”两个字实际上包含了对浪漫、对人生大美、至美的追求。这样我们再来看萧先生的水彩画,就会发现画面确实包含着浪漫的因素。不仅在她的花卉中,连风景和肖像画中也包含着理想化、完美化的理想境界和情操反映。通过联系萧淑芳后来画的作品,我们可以更强烈地感觉到这种浪漫的特点。比如最有代表性的《紫鸢》,也是吴作人先生非常喜欢的作品。萧淑芳先生在水彩画时期还很少有这样的表现,那时所画最多的还是丁香。她把紫鸢画得仿佛在飞舞,花心的点子被淡化,花茎高高地挺立着,甚至在风中摇曳,而这些并不是我们主观强加的。我们在看这些花的动势、形态、色彩韵律时感觉到一种情感、一种烂漫,而且她的题目也有同样的情感,迎风、直上云霄、迎春,使人感觉画家的心在随风不断地飞舞。这不正是自由自在生活方式的反映吗?所以,魏晋时期文人雅士、高智慧的人们追求的就是这种浪漫、风流的生活,一种自由自在的生活,一种有我而弃他的独立人格的生活。这种风流的元素在萧先生50年代的水彩画中,特别是在后来的水墨画里表现地含蓄且浓重、强烈。虽然没有声张虚势、矫揉造作、媚俗,但却表现出一种强烈的独立人格的美,一种高洁人格给人的激动和涤荡。风流是西方的浪漫元素,萧先生在90岁寿辰时举办过一次画展,对她的绘画历程做了一个回顾,堪称其人生和艺术的反映。她的自述我读过很多遍,这些内容联系到她的水彩画、水墨画创作甚至是更早的艺术启蒙时期,留欧期间的木刻、雕塑、速写本的写生……都是非常动人、言简意深的。她说:“我走过了人生的90年,尽管有许多曲折和磨难,但毕竟春天会来,花总会开。”这是她的人生态度,她这般年纪,经历了诸如“文革”等很多苦难和挫折,但是这些苦难和挫折没有消磨她坚定的信念,她仍然相信春天会来,花总会开。她还讲到:“花开花落带给人们许多关于生命的感悟,我爱一切美好的事物,所以我爱花、画花。”这种强烈深刻、持续的爱,充满了信念和希望、带着迎春的希望创作,是浪漫因素和风流元素的源泉。她在回顾80年代的自己时说,“80年代是我和作人最忙碌,生活最充实的一段时间,各种名花异草在笔下油然而生。”80年代她开始更加自由自在地生活,“四人帮”倒台,国家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萧淑芳和吴作人都已经过了70岁,他们好像回到了年轻时代。两位老画家去了很多地方,从美国、加拿大到法国,并在日本、香港、澳大利亚举办了画展,画了很多写生作品。这给她后期的艺术创作带来了非常宝贵的灵感,而早期体现在水彩画中的浪漫元素在后期的中国画里则更加强烈了。我想提出这样一句话供大家思考,萧先生画了中国画的一朵折纸的菊花,就像吴宁所言“很多时候她的花像在风中飞舞”,这只菊花确实飘舞在风中,背景是空白的,更妙的是吴先生在这幅画上题了三个字“东篱下”。两位老画家对人生中那种浪漫、风流、自由自在生活的追求和向往。萧淑芳先生水彩画的审美品格,她所表现出来的浪漫元素、风流元素为后来更加完美成熟的中国画打下了非常牢靠的基础。

三个主要问题就讲到这,最后我想说的是,这些元素综合起来所体现的审美品格,是一种淡然无极的面貌。淡然无极,是达到高度的灿烂,极度的绚丽,吸引人、感动人。“淡然无极,众美从之” 是中国美学的一个重要规律,即一方面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同时淡然无极就引动了所有的美,这也是艺术家创作的代表作和精品之所以能够长久的打动人、具有恒久价值的主要因素。萧淑芳先生的作品可称“淡然无极”,不矫饰、清澈、高洁,表现出引人感动、让人仰望的高品质、高品位,她没有娇柔造作,没有媚人的意图,而是表现出自然、淡然,引起了众美的追随。在看过萧先生的水彩画展后,我想起了这样一段话,“一个民族如果不产生自己的伟大人物,那它是一个可怜的生物之群;一个民族有了自己伟大、出类拔萃的人物,但却不知珍惜、尊重、爱惜,这个民族则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无力之帮”。北京画院一直以来致力于“20世纪中国美术大家系列展”的策划与举办,让我们看到这些伟大艺术家的杰出创作,引导我们认识有代表性的艺术家,尊重、珍惜、拥戴他们,向他们学习,引导我们成为有创造力的人。以上便是我的一些心得,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