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主题讲座 > 详情
【讲座】齐白石艺术研究系列讲座(七)——齐白石的收藏、信札、遗物及其他2011-03-31
作者:吕晓(北京画院学术研究部副研

时  间:2011年3月31日
地  点:北京画院美术馆五层学术报告厅
主讲人:吕  晓(北京画院学术研究部副研究员)
主持人:陈  倩(北京画院教育部工作人员) 

主持人:

各位老师,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北京画院美术馆举办的公共教育活动。为帮助公众更好地理解和认识齐白石,为社会提供鉴赏齐白石艺术的渠道,拓展齐白石艺术的社会影响力。自2010年始,北京画院美术馆从多方位的视角推出一系列齐白石艺术研究讲座,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2011年继“齐白石艺术国际论坛(2010?北京)”成功举办之后,我们将继续从更广阔的角度来研究齐白石。今天我们邀请到北京画院学术研究部副研究员吕晓老师为我们作第七场齐白石艺术系列研究讲座,大家掌声欢迎。

吕  晓:

对于齐白石的了解,我们以前较多依靠他的作品、自述。我们经常见到的是《白石老人自述》以及他的亲人、学生对他的回忆,这些虽是非常重要的方面,但要深入他的内心,了解影响齐白石人生与艺术的多种因素,还是远远不够的。所幸的是,1957年齐白石去世后,他的家属遵照他的遗愿,不仅将家藏的作品捐献给国家,而且还将他的日记、诗稿及其收藏的书画作品、收到的信件和日常生活遗物等一并捐赠。因为齐白石是北京画院第一任名誉院长,所以这些物品后来就都转由北京画院保存,并已陆续展出。1998年,北京画院出版了四卷本的《北京画院秘藏齐白石精品集》。为何称为秘藏?就是因为这批东西一直藏在北京画院的画库中,很少对外展示、公布。不过,此次出版的主要是齐白石的作品,因为受时间和篇幅的限制,只出了四卷本,所以有些物品并没有出版。其中,一个是日记、手稿,诗稿,因为当时来不及做释文;还有一个就是齐白石的收藏和物品。2010年出版的十卷本《北京画院藏齐白石全集》几乎囊括了北京画院所有的齐白石藏品,主要包括四大类:收藏、信札、遗物及附录,还有其他一些材料。在编所有画家全集的时候,我们很少会看到“综合卷”,我在去年5月份接到这个任务的时候也觉得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首先,这卷应该叫什么名字。因为前面几卷都是以画科来分类的,比如草虫、水族、禽鸟、花木等等,但是这一卷是无法分类的,因为内容非常多,经过初步整理大概超过了七八类。最后我参考了很多专家的意见,将其分为四大类:收藏、信札、遗物和附录。收藏部分的内容很丰富,其中有齐白石收藏的绘画作品、书法、印章、书画题跋,别人为他诗集印谱做的序跋、题签、润格、匾额、对联、其他题字和他人手稿。信札比较好理解,都是别人写给他的信。遗物包括他曾经用过的绘画用具、生活用品、书籍、杂项及相片。包括各个时期艺术院校给他的聘书,还有出版合同等等,这些不太好归类的分为杂项。附录包括齐白石逝世后追悼会、齐白石遗作展等相片和各种材料。因为内容很多,附录部分就挑取了其中一些部分。由于时间仓促,仅对所有物品进行了初步整理、释文和考证。之前的讲座或从齐白石的生平、艺术风格和作品讲起,今天我则想通过他的收藏、遗物和信札来谈谈齐白石。

 首先谈谈齐白石的身份问题。我想通过他的交游圈,来谈谈他的身份问题。1953年,国家授予齐白石“人民艺术家”的称号,长期以来我们都非常强调他的平民性,但是在去年的“齐白石艺术国际论坛”上,他的身份问题就引起了比较激烈的争论。我们把他的诗稿印出来以后,发现他的诗写得也非常好,而且我们很早就知道他的书法、绘画和篆刻也很好,他的文人身份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还有一些研究者开始关注到齐白石绘画中的精神性内涵。随着改革开放,拍卖兴起,人们开始关注齐白石的商业价值后,很多人强调齐白石的职业画家身份。所以在论坛中大家就开始讨论,有人说他是文人画家,有人说他是文人化的职业画家,还有人说他是纯粹的职业画家,甚至有人说他是现代主义画家。并且还有人说他虽然生活在北京,但他的图式方面与海派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等等,产生很多争论。我今天想针对他的文人交友圈做一些补充说明。大家如果对他的生平比较了解的话,就会知道他虽然出身贫寒,但一生总得贵人相助。有很多社会地位较高的文人师友对他进行提携和帮助,使他从一个木匠成为一代艺术巨匠。在齐白石一生中对他产生重要影响的主要有五个人:第一位就是他的启蒙老师胡沁园。在1889年,齐白石27岁的时候“二七年华始有师”,就是在这一年他拜胡沁园为师,从此由雕花木匠转变为一位民间画师;第二是1899年,他37岁的时候,他拜一代经学大师王湘绮为师;1902年他结识樊樊山;1917年在北京认识了陈师曾,陈师曾后来把他的作品带到日本卖了很好的价格,之后齐白石名声大噪,作品渐渐打开了销路,这对他来说是很重要的。当然,这其中还有徐悲鸿,不过我们需要澄清一下,徐悲鸿并不是第一个请齐白石到美术院校授课的,第一人其实是林风眠。1927年,林风眠在北京国立美术专科任校长时,第一次请齐白石去学校讲授。齐白石在《老人白石自传》中也提到过这件事情。第二年徐悲鸿到北平继任,才再次聘任他,他们的友谊一直保持到徐悲鸿去世。以往我们更多谈的是陈师曾、徐悲鸿等人与齐白石的友谊以及对他的帮助。我在此次整理齐白石的收藏和来信时找到很多实证。徐悲鸿写给齐白石的信有将近30封,这些信都保存在北京画院。1932年他还为齐白石编撰第二套画集,积极对齐白石进行宣传。在此不再赘述,我今天主要讲前面的三位。

 

                             

                      徐悲鸿致齐白石信函                               胡沁园像  齐白石
                                                                                    26×19cm  擦碳着墨

 齐白石从小聪明好学,但因家境贫寒只随外祖父上过半年家塾,识字不多。胡沁园收他为徒,教他画画和诗文,促成了他由木匠向民间画师的转变。此外,他还通过胡沁园进而结识了湘潭互为姻亲的望族——胡、黎两家的子弟。结诗社、学篆刻,他们其中很多人成为齐白石一生的好友,对他的影响很大。第一个就是胡沁园的外甥王训,他后来成为齐白石的亲家,他的女儿嫁给了齐白石的二子良黼,而且他曾为齐白石编诗集,删改《白石诗草》并作序。此外,还有罗醒吾(胡沁园侄婿)、罗真吾(罗醒吾弟)、谭子荃(罗醒吾内弟)、陈茯根以及黎家的黎丹,齐白石有一幅很有名的画《黎夫人像》,画中的黎夫人就是黎丹的母亲。黎松安,黎丹本家,他的八位儿子号为“湘潭黎氏八骏”,其中长子黎锦熙为著名语言学家,解放后用的汉语拼音就与他有很大关系,他后来成为齐白石的忘年交,为齐白石编年谱,修定诗集。还有黎薇荪(齐随其学刻印)等人。他的这些交往使他渐渐融入到当地的士绅文人圈。因此,齐白石一直都感念胡沁园,不仅称他为自己的恩师,而且是“生平第一知己。”齐白石一生为胡家及其亲友绘制过众多作品,有求必应。他早期的作品很多都是为胡、黎两家画的。也是这一因缘,胡沁园之孙胡文效建国后与齐白石三子齐子如同供职于东北博物馆(今辽宁省博物馆),极力为该馆收集齐白石的作品,获得白石早年及晚年很多作品。但胡沁园仅仅是齐白石在文学艺术上的启蒙师,齐白石跟他学的是工笔花鸟及草虫,不过齐白石居然连一张胡沁园的工笔作品都没收藏,反倒是收藏了两件他鲜少画的写意画。

                       寄萍堂 王闿运  45.5×176cm   1911年

 如果仅止于此,齐白石可能只是声名不逾湘潭的一位民间画师。1899年拜王湘绮为师无疑为齐白石获得更广泛的社会认同,迈出了重要的一步。王湘绮即王闿运(1932—1916),号湘绮,学者称湘绮先生,原籍湘潭,生于长沙。咸丰二年(1852)举人,曾受聘为军机大臣肃顺的家庭教师,咸丰皇帝死了之后有八位顾命大臣,肃顺为其中之一,后入曾国藩幕府,不久辞职返归故里,隐居不仕,潜心学术研究。清朝末年,任官翰林院检讨加侍讲衔,民国初年,出任中华民国国史馆馆长兼参政之职。民国五年去世时,当时的总统黎元洪亲作神道碑文,湖南、四川等省均致公祭之文,可见当年享誉之盛。王闿运著作非常丰富,被誉为“一代经师”;诗文亦称天下第一,门生弟子遍布天下。我觉得投师王湘绮的门下,无疑对进一步提高齐白石的文学修养,使他成为一位文人画家,建立更广泛的社会关系网络具有重要意义。比如说齐白石二出之后,他随王湘绮到江西南昌, 王湘绮为齐白石写了《白石草衣金石刻画序言》,对于他的人品及印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还命弟子陈毓华以自己的语气撰《齐山人传》,这对于提高齐白石的声望很有意义。齐白石常随侍王湘绮参加各种诗会,结识了不少文人和社会名流。比如1911年,王湘绮特意邀齐白石到长沙参加在瞿鸿禨(清末协办大学士,军机大臣)家“超览楼”举行的海棠诗会。以下是当时王湘绮写给齐白石的信:“濒生这几年足迹走遍半个天下,好久没有给同乡人作画了。今天的集会,可以画一幅《超览楼禊集图》啦!”其目的是为了当着众人的面,提高齐白石的画名。齐白石满口答应,后来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没有画。27年之后,1938年时,瞿鸿禨之子瞿宣颖(亦是王湘绮弟子)到北京拜晤76岁的齐白石,重提旧事,齐白石感叹万千,于是就补画了这幅《补长沙超览禊集图》,并在画上题了三首诗,第一首诗云:“忆旧难逢话旧人,阿吾不复梦王门。则思处处堪挥泪,食果看花总有恩。”表达了对恩师深深的怀念之情。这次我在整理齐白石收藏的时候,发现王湘绮送给齐白石的序跋、信札、楹联之类共有13件。如1904年为齐白石题《借山馆图》,1911年为齐白石题写“寄萍堂”,并附以箴言畅谈处世之道。后来齐白石将其制成的匾额挂在北京的家中。王湘绮还为齐白石的祖母做过墓志铭,齐白石有一位好朋友叫夏寿田,他在《甄屋主人传》就提到齐白石曾对他说:“我尝从湘师,求志先大母墓。师曰:子年少乃知求此有用之文,固当如子意。”我们知道齐白石的祖母是一位目不识丁的农妇,而王湘绮是一位享誉极高的经学大师,他会因白石的拳拳孝心而屈尊为其作墓志,可见对齐白石的厚爱。

 

                   齐璜祖母马孺人墓志铭   王闿运  1911年

 师出王门也使齐白石的社会地位得以提升。这从北京画院所藏齐白石历年的润格亦可见一斑。比如1903年齐白石在西安初识大诗人樊樊山,樊氏为其手书的润格中,首先言明:“王湘绮先生见其印谱,奇赏之,招致门下,教之读书,学为诗,有国初六家风格。”1919年再次为其书润格时,仍首先提到:“齐山人璜,字濒生,湘绮门下士也。”次年陈师曾请他的老师吴昌硕为齐白石重订润格,仍言:“齐山人濒生为湘绮高弟子,吟诗多峭拔语,其书画墨韵孤秀磊落。兼善篆刻,得秦汉遗意。曩经樊山评定,而求者踵相接,更觉手挥不暇为,特重订如左。”可见投师王门对于扩大齐白石社会知名度的重要性。

                                        

                           陈师曾题签吴昌硕手书白石润格   吴昌硕   1920年

 另一方面,王湘绮作为一代大儒,门下弟子遍布天下,齐白石与王门弟子多有往来,很多成为终生挚友,同门之间的唱合与扶助对齐白石的艺术及生活影响非常大。第一位就是张仲飏,他跟齐白石有点类似,他是一位铁匠,是他介绍齐白石拜王湘绮为师。他比较热衷名利,后来齐白石与他还是有点隔阂,但是他们的交往还是持续了很久。而且他的女儿张紫环还嫁给齐白石三子齐子如。还有夏午诒,夏午诒也是王湘绮的弟子。1902年,夏午诒在西安当官,就邀请齐白石去西安教他的偏房学画画,同门友人夏寿田力劝齐白石不要“株守家园”,资助他远游西安,走出了五出五归的第一步,这对于扩大齐白石的视野是有很大帮助的。正是到了西安,齐白石结识大诗人樊樊山,而且第二年他到北京的时候,结识了曾熙、李瑞荃,还认识了杨度。齐白石在北京卖画得来的润金全交杨度管理,足见对其的信任。杨度的弟弟杨庄、妹妹杨钧也都是齐白石的好朋友。此外,齐白石的好友易实甫、陈兆奎、张篁溪等也都是王湘绮弟子,张篁溪之子张次溪后来拜齐白石为师。他的社会活动能力很强,齐白石晚年的一些外事活动都是拖张次溪办的。比如1932年齐白石出版《白石诗草》,为了使诗草增色,“使世人知有齐璜能诗”,扩大白石老人的诗名,张次溪奔走于诗家名流,代求题词。他将齐白石的诗分送给杨圻、宗威、赵幼梅、吴北江、李释堪等名重一时的大诗人赏鉴,他们读后都认为白石的诗确非凡品,只可惜诗名为画名所掩,纷纷为他新印行的《借山吟馆诗草》题跋。齐白石也因此与他们结为诗友,诗人宗威曾多次将自己的诗作寄给齐白石,请他吟正。

 罗家伦在《看完<白石老人自述>后的感想》一文中认为王湘绮对齐白石较刻薄,常在日记中以“齐木匠”称之。王湘绮门下有所谓的“王门三匠”——铁匠张登寿、铜匠曾召吉,木匠齐白石。但从北京画院的藏品来看,王湘绮对于齐白石的器重与提携是不遗余力的,每次提到齐白石时用语都含有敬意,看来他私下以“木匠”相称,很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是对自己独具慧眼的自得。王湘绮曾让齐白石给他刻过一些印章,当然也有提携的意思。但是齐白石对胡沁园的感情是非常亲密的,而提到王湘绮的时候,他是有所保留,而且刻意有一些距离的。想必齐白石对于王湘绮更多的是敬意和敬畏。

                                 

                           题《借山吟馆图》  樊樊山  29.5×46.5cm  1903年
        1902至1909之间,齐白石“五出五归”,结识各地的文人,其交游圈进一步扩大。从《借山图》和《借山吟馆图》,他请了各地名人给他做题跋。1909年返乡后,齐白石不想再做远游,隐居乡里,读书作画。但1917年,连年的战乱使他不得不背井离乡,当时选择去北京是因为樊樊山、夏寿田等很多好朋友都在北京,并最终在1919年定居北京。有着深厚文化积淀、文人荟集的古都北京进一步扩大了齐白石的文人交游圈,而且对他的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促进了他的“衰年变法”,他的艺术也逐渐获得了全国性的认同。下面我来讲一下樊樊山。

                                                 

                                                      “老年流涕哭樊山”印文 

                                                              齐白石  白文

 樊樊山即樊增祥(1846—1931),湖北恩施人。晚年闲居北京,同齐白石的交往是很多的,包括我们刚才看的那些信。以下是1903年他给齐白石《借山吟馆图》作的序,曰:“平生三绝诗书画,乐石吉金能刻划。前明四家白虎尊,扬州八怪冬心亚。”第一次将齐白石与金农并提。因为他的推举,当时大家很重视齐白石。齐白石到北京后他还经常给齐白石题签、送匾额之类,大约有四、五十件,还为他的诗集做序。他两次给齐白石的《借山吟馆诗草》作序,第二次作序时他已经80多岁了,北京画院藏有后序的誊清稿,年过八旬的樊樊山虽老眼眵昏,不能作细书,仍“特命曾孙辈钞呈,间有讹字,随手涂改。”齐白石则在文稿上注明:“樊山翁序白石之诗。文章之妙,此序不如前作,余固不用。他日儿孙弃之可矣,余不忍弃者。”1926年齐白石出版《借山吟馆诗草》时用的便是齐白石所称“前作”:“濒生书画皆力追冬心。今读其诗,远在花之寺僧上,真寿门嫡派也。”樊樊山去世后,齐白石极为悲痛,刻“老年流涕哭樊山”印(现藏北京画院)以志怀念。

                               

                                                  命题求画信函  老舍  1952年

 建国后,齐白石具有极高的声望,他的交游面更为广泛,不仅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对他表示关怀,许多普通艺术爱好者也纷纷写信向他求画或求教。北京画院藏有大量的书信,这里特挑选出老舍的来信,我们知道齐白石有幅作品《蛙声十里出山泉》便是老舍请他画的,《命题求画信函》以四句古诗为题求画。从信的内容来看,旁边红色的字是老舍事先对每句古诗都做了一定的提示,如“蛙声十里出山泉,査初白句。蝌斗四五,随水摇曳,无蛙而蛙声可想矣。”“凄迷灯火更宜秋,赵秋谷句。一灯斜吹,上飘一黄叶,有秋意矣。”齐白石以自己的画笔含蓄地传达出了诗歌的境界,创作出脍炙人口的杰作。

鱼  齐白石 

31×16.5cm图稿

  

                    摹铜鸭香炉稿  齐白石                    勾临白描纺织图  齐白石  39×54cm

 我列了一份齐白石交友的详细名单,里面有诗人、戏曲家、戏曲家、政治人物,这些人或者与齐白石有交往,或者是千里神交的诗友,有些是深交,每个人的情况是不一样的。我们可以看到齐白石并不是我们想象的每天都闭门画画,他有他的社会圈子。正是齐白石与众多的文人、艺术家的交往,“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这完全是中国传统文人的生活方式,所以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以前我们更多地把齐白石当作一位书画篆刻家,而忽略了他在诗歌方面的成就;我们一直强调他作品中的平民性,而忽视了他作为文人画家的精神境界;我们推崇他一生秉持的那份农民的勤俭,而较少注意到他文人化的生活方式。揭示他与众多文人师友的交往,无疑为我们打开了了解他的真实生活状态之窗。这是我讲的第一个问题,开始也谈到很多他的收藏,下一个问题我想谈一谈齐白石的收藏观。

 我的论文题目是《借山馆内无收藏——齐白石的收藏观》,听名字似乎很矛盾。我发现在齐白石的收藏中,几乎没有古代书画收藏,都是同代书画家或门人弟子的赠画。这是为什么?曾经有人总结过,一个收藏家应该具备哪些条件:一是有财力、或者势力,典型的例子是乾隆皇帝很喜欢收藏,他有势力可以把全国的画都收藏进来;一是有闲,即有闲情逸致;一是有眼力。齐白石具备这些条件吗?在早年时候他是很穷的,他在五出五归时期见到很多画,其实也很想收藏,只不过因为财力有限,只能望洋兴叹。这点我们可以从他的日记中看出来。《癸卯日记》1903年四月十五的日记云:“巳刻厂肆主者引某大宦家之仆,携八大山人真本画册六页与卖。欲卖千金,余还其半不可得,意欲去。余钩其大意为稿,惜哉。……午后又携大涤子真本中幅来,亦卖千金,不可分少。余欲留之,明日来接,不可。代午贻出金六百数,不可。共前册页合出千四百金,不卖。余印眼福印付之,即去。”可见早年他也想收藏,但因财力不足只能作罢。当然,他也买过一些作品,如《寄园日记》八月十二的日记云:“今日于裱画店见一联,无款识。语云:我有仙方煮白石,天留闲客管青春。午后再去裱画店观此联,其字之用笔有法。问之须卖四千钱,以三千钱得之。”其实这个价格是很低廉的。此外北京画院收藏有一件并不知名的画家王豫的《花鸟》上有齐白石的题跋,是齐白石为数极少的购画记载。《庚申日记》二月十七的日记云:“得尹和伯画一幅,以余画与人交换。计算此幅值三十二元半,余去四尺屏四幅,伊求再补四尺中幅一幅。皆着色者。想多求一幅赠凌植支,不可得。”连同时代的尹和伯的画都要以自己的画与人交换,可见齐白石至少不热衷于古画收藏,但是齐白石还是有自己鉴定的眼光,他走了很多地方看了很多的画,比如其《癸卯日记》记载1903年他第一次到北京,常与朋友到厂肆看画,或到朋友家中观赏古画,并作品评,对于名人画,他“见其笔墨不髙平庸无味者作伪观。”有一次,他去拜访曾熙,曾熙拿出王原祁的画给他看,他觉得画也不对。他有时候也临摹古画,比如说他去筠庵那临摹八大山人的画。齐白石不喜欢收藏古画同他学习古画的传统方法有很大关系。他最早是从临摹《芥子园画传》入手,双钩的方式一直保存到很久,他有很多白描双钩的作品。他常将自己心怡而无力购买的古画双钩保存,并不刻意收藏。如他在一件《鱼》画稿上题云:“丁未夏客广东省城,有持八大山人画售者,余留之,约以明日定直(值)。越夜平明,余阴存其稿,原本百金不可得,即以归之。”北京画院藏有大量齐白石的双钩画稿,包括扬州八怪金农、李鳝、李方膺等的作品,他的老师谭溥及同乡前辈尹和伯的梅花,还有一些根据白描稿再创作的作品,甚至还有宋代王居正的《纺车图》。更多的时候,他仅吸取自认为有用的东西。很多时候他也擅长在日常生活的物件中发现绘画的素材,然后把它描下来。有一次他在朋友那看到一个铜香炉,上面鸭子的形状很好,他便勾下来。还有一次在法源寺的时候,看到磨过的砖留下的石浆形状像一个鸟,他也把它画下来,而且还说 “真有天然之趣”。2010年画院举办的齐白石大展,用的便是这个题目。齐白石临摹的时候是有所取舍的,不是亦步亦趋的临摹,况且对此他也是很反对的,这从他的日记中可以看出。《庚申日记》云:“赵无闷尝画瓜藤,余欲学之,过于任笔胡涂。世间万事皆非,独老萍作画何必拘拘依样也。”他反对死临摹,常说“山外楼台云外峰,匠家千古此雷同”,“一笑前朝诸巨手,平铺细抹死功夫”。“胸中山水奇天下,删去临摹手一双。”因此,他不热衷于收藏古画并时时临仿。他的收藏印极罕见,我所见到的只有三方,其一是钤在其师王湘绮四条屏书法上的“老苹曾见”白文印,其二是一方两面印,分别刻“白石曾观”和“齐璜观”;其三是刻于1938年的“齐白石藏”,边款云:“予见古名人字画,绝无真者,故‘三百石印’之内无‘收藏’二字。今因得黄瘿瓢《采花图》,佩极!始刊此石。戊寅五日,时居故都。白石并记。”由此可见他对古画收藏的态度。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我觉得将齐白石的“收藏”称为“收存”更为妥贴。  

         

  “白石曾观”印文               “齐璜观”印文                  “齐白石藏”印文                   “老苹曾见”印文

                                                                  齐白石 

 我们 下面来看一下齐白石到底收藏了哪些作 品,我挑了一部分,这幅就是他的老师胡沁园的写意画,虾和蟹,都可见出齐白石早年在随胡沁园学工笔画的同时,也学习写意画。齐白石觉得这种写意画更能够表达自己的心情,所以他后来画了更多的大写意。这是齐白石的朋友郭人漳曾为其画过的《荔枝》扇面,后来1917年画的梅花,这些都是朋友相送的。这是陈半丁1923年画的《蝴蝶兰》,这张画很珍贵,因为陈半丁早年的画就连陈半丁纪念馆都很少。齐白石与陈半丁的关系比较有趣,因为陈半丁在当时的京派画家中也是赫赫有名的,齐白石虽然觉得自己的画也不错,但因为陈半丁的名气太大了,所以他的润格一直没有敢超过陈半丁。齐白石虽秉持“一切画会无由加入”的原则,不卷入京派画家的派别之争,但他和许多京派画家都是好友,偶尔也一起联合作画。如他与陈半丁合作的《寿带松柏石》,与陈半丁、汪慎生、吴镜汀、王雪涛、萧愻合作的《秋趣图》。此外,还有一些外地画家因崇敬齐白石而赠画给他。比如林风眠送给他的《鸡图》,林风眠的这种画也是很少见的,他之前学西画,后来以西润中改良中国画。我们通常看到的基本上是一些方构图,而像《鸡图》这样立轴的形式则很少见。还有岭南派画家赵少昂1940年赠送给齐白石的《柳树知了》,齐白石为赵少昂刻过很多印,他们之间有很密切的书信往来。建国后关良为其作《戏剧人物》、叶浅予作《齐白石像》。此外,还有一些外国艺术家赠画给他。齐白石收存弟子的绘画作品较多,他们的一些得意之作在得到老师的赞许后常呈献给老师收藏,齐白石常欣然在画上题跋以示鼓励。如他的一位女弟子伯珩画《读书图》,齐白石跋道:“伯珩女弟画人物比第一回殊大有可观,苦工于工致花鸟四五年,不如此一刻之工。吾甚喜,愿吾弟敬曰,即呈我夫子可矣。老年人尚能雀跃也。”比如王嶦农仿吴昌硕画《梅花》,齐白石跋云:“此幅能似缶庐,乃门客王铸九所作,余喜之,题记数字藏于借山馆。他日开借山门客画会,此幅不在诸生下。”有时,齐白石也让弟子为他的画存一些画稿,如他让弟子柏云为其存的《儿戏图》,他对于自己学生的优点也是非常善于吸取的。比如他的一个学生叫瑞光,他作的《钟馗图》,齐白石觉得画得很好,便叫自己留下来,反复临摹,北京画院就有两三幅,还有《大涤子作画图》也是齐白石临瑞光的作品。


 齐白石收存他人所刻印章不多,其中有四方曾被误当作齐白石本人所刻而归入“三百石印”中,这次我们也将其归类为《综合卷》。有一方是陈半丁刻的“齐白石”,也陈师曾给他刻的“老萍之师”,还有一方是吴昌硕的。其余有两方齐白石弟子罗祥止所刻“齐宝珠”和“莲华山”印。还有一部分是建国后一些篆刻爱好者寄来请齐白石鉴赏的印章,水平一般。

                                  

                            秋趣图                                                   鸡图 林风眠 1931年

   陈半丁、汪慎生、吴镜汀、王雪涛、萧愻、齐白石合作

 看到这些齐白石的收藏,让我想起1947年他题门人邱石冥画展的一句话:“画家不要以能诵古人姓名多为学识,不要以善道今人短长为己长。”这透露出他不薄今人而稍远古人的态度。有一次王森然问齐白石他的诗句,“食叶蚕肥丝自足,采花蜂苦蜜方甜”的大意,齐白石回答说:“我六十年来的成就,无论在刻、画、诗文各方面,不都是从古书中得来的。有的是从现在朋友和学生中得来的。我像是吃了千千万万人的桑叶,才会吐出丝来;又似采了百花的蜜汁,才酿造出甜蜜,我虽然是辛苦了一生,这一点成绩,正是很多古往今来的师友给的。”可见白石一生从身旁的朋友甚至于学生,他都善于吸取他们的优点。齐白石的收藏观给我们的启示就是,中国画到了明代已经发展地非常成熟了,形成了非常强大的传统,而且形成了很多程式化的东西。明末特别是清初,大家都喜欢说仿某某,创造性变的很弱。传统虽然是很好的财富,但有时也会对画家产生很大的束缚,那些真正有条件打进传统,又能真正打出来,有所创新的画家可谓凤毛麟角。齐白石对于古画不收藏,但是他会对自己的记忆勾临下来,这些习惯,包括他对当代画家的观察和学习。齐白石有选择性的吸收了传统中的优点,从而避免他对古典传统的沉迷,反而有利于他的创造,这就是我们关于齐白石收藏的一种思考。

         

                                    《齐白石年谱》稿本  胡适


 下面介绍一下齐白石的传记。齐白石生前,曾有多人为其作传。他晚年时候也有意识地留下了一些作传记的材料,请别人为他写传。除了陈毓华受王湘绮之托写的《齐山人传》,第二个就是夏寿田为其所作《甄屋主人传》,这些是早年的传记。在上世纪40年代末,白石弟子王森然作得《齐璜评传》,这些传记齐白石大都留有手稿,现藏于北京画院。《齐璜评传》在《中国公论》上分上、中、下连载。当时齐白石看过后觉得过于拔高的东西太多,所以齐白石阅读评传初稿后曾致函曰:“……森然先生清鉴:承赐鄙人之小传,其中多过誉之辞。昨有友人携去,代为先行一读,有过之不及之事,必告余。过目时,有觉愧之语,自不客气,必删去,即当原稿奉还。……”王森然的传记有一些特点,他对于齐白石生平考证较弱,此稿对齐白石的艺术评价较多,但如对于齐白石的出生年月,仍按当时齐白石自己所称年岁上推而为咸丰十一年辛酉(1861)。而且文中未提随胡沁园学画之事,误称“28岁始读书学诗于王湘绮”。当然,其中也保存了一些亲眼所见的史料,比如他提到:“先生客厅中所置镜框中最能表现其孝之诚者,一为王湘绮先生之放大像,一为其祖母马孺人墓志铭,盖不忘其师、不忘其亲也。”他到过齐白石家并把这些记录了下来。他还引用了许多老人好友的赠诗等材料。齐白石生前传记中最著名者有二:其一是《白石老人自述》,其二是胡适、黎锦熙、邓广铭合编的《齐白石年谱》,于1949年由商务印书馆发行。北京画院藏有一部胡适编,黎锦熙校的《齐白石年谱》手稿,上有黎锦熙用毛笔加的多条注释。在黎锦熙小的时候,齐白石经常去他家,所以他对齐白石早年的生活比较了解。全集刊印了这部手稿的全部书影,并作释文,主要是因为从上面在年岁的涂改痕迹可以看出胡适对于齐白石年龄考证的过程。直到黎锦熙后来在批注中揭示齐白石在75岁时按照长沙算命先生舒贻上(之鎏)“瞒天过海法”,跳过75岁,直接称77岁,才为自己的怀疑找到确证,从而解开了齐白石年岁的秘密。因此,胡适后来将齐白石每年的岁数都进行了修改。黎锦熙许多手书的按语是非常珍贵的。当然这个稿本是否为胡适的亲笔,还需要进一步考证。

                                                    “世界和平奖”的奖状和奖章 

 下面我们介绍一下齐白石的日常遗物,其中有齐白石生前所用画具,在美术馆四层都有陈列。这是齐白石的一个钢印,因为他的画总是被别人作伪,他无可奈何地做了钢印,但后来还是有人仿钢印。前两年在保利拍卖的《可惜无声》画册上就有这个钢印。还有1953年文化部授予他的“人民艺术家”奖状,以及1956年他获得“世界和平奖”的奖状和奖章。这部分比较多的是他的相片,这是我所看到的他最早的照片,是1936年他到四川的艺术专科学校时照的,这是他78岁的时候跟一个日本友人平岛君的合影,老人在相片背后写有“白石七十八岁日友平岛君合照戊寅春”。注意一下时间,齐白石78岁的时候是1938年,正值抗战期间,齐白石在抗战期间是拒绝给日伪作画的,但是为什么要和这个人拍照?我没有具体去探讨此人的背景,但估计他们是很好的朋友。他说:“买画之朋友,此君最快爽,绝无一点繁琐。”但是从他合影的表情和姿态,他还是挺牵强的。此外,尚有一张荣宝斋伦池斋在戊寅年节卅日写来的一张字条,上面注明代销齐白石画册及诗集的情况。原来齐白石初来北京曾受北京琉璃厂伦池斋掌柜张致岩的照顾,后来齐一直对此念念不忘,每年除了依照惯例为伦池斋作画之外,而且亲自登门,送上自己的一幅得意之作以表示感谢。齐白石去世前为伦池斋画牡丹一幅,作最后报答。此条至齐白石逝世贴了近20年,足见齐白石非常重视他与张致岩的友谊。此外,他收藏有徐悲鸿的照片及他与徐悲鸿、吴作人、李桦等人的合影,摄于1947年前后,徐悲鸿继聘齐白石为北平艺专教授期间。其余大部分都是建国后作画或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的相片,见证了齐白石在建国后声名达于极盛的最后辉煌。还有一幅拍摄了世界和平理事授予他“世界和平奖”时的场景,会后周恩来还接待了他。另有在老人辞世当天制作的石膏遗面像。齐白石去世后举办了一个盛大的公祭仪式,很多国家领导人都出席了。他的很多弟子,好友和文化界名人都前来悼念,各国大使馆也致来很多唁电。齐白石一生不断地卖画,但是很好的一些作品,他也会留存下来,那么他有没有想过这些作品在百年之后会怎么处理呢?1941年他的结发妻子陈春君去世的时候,他召集了自己的朋友,将胡宝珠立为继室。当时有一份分家单,并把自己积存下的一点薄产,分给在湖南和北平的子女。春君所生的三子,分得湖南家乡的田地房屋,宝珠所生三子,分得北平的房屋现款。”但是并未明言自己的作品及收藏如何处置。建国后,齐白石获得前所未有的尊崇与地位,他对新政权非常感激。还有一个原因,他的三儿子齐子如在辽宁博物馆工作,他觉得把作品收藏在博物馆对作品本身是最好的保护,能最大限度发挥它们的作用。所以齐子如也极力劝说父亲在百年之后,能把这些作品作为人类共同财富流传下来捐献给国家,所以齐白石也有这样的意愿。1957年9月16日齐白石因病辞世,半个月后,齐白石的家属便遵照老人的遗愿,将家藏的作品捐献给国家。《齐白石先生字画器物一本》记录了当时的情况,第一次捐献的主要是作品,清点工作完成于1957年10月6日,共计745件。参与接收捐赠的有齐白石在北京的三个儿子齐良迟、齐良已、齐良末,好友胡佩衡,女弟子贺澹江(黎锦熙夫人)和书法家王传恭,每页上都钤有他们的印章。第一次捐赠主要是作品,后来为了建立齐白石纪念馆,又捐献了印章共计316方,未刊的106方,及印谱及画具、家具,生活用品等。一些家具于1960年全部取回,陈列于雨儿胡同白石老人纪念馆。齐白石藏品及物品的捐献日期现在还未查明,从现存的文件资料来看,有一份齐白石收藏、物品的清单共计135件,经收人是朱月影,时间为1958年3月19日。可见,物品及藏品的捐赠应当完成于1958年之前。

                          

                                            齐白石遗容及石膏遗面像

 1958年元旦,在北京苏联展览馆(即今天的北京展览馆)举行了规模空前的 “齐白石遗作展览会”,展出了家属捐献及借自故宫博物院、东北博物馆、荣宝斋、徐悲鸿纪念馆及私人收藏的齐白石作品七百余件。周恩来、陈毅等国家领导人和许多国外友人前往参观了展览。

                                                

                                              周总理参观齐白石遗作展览会

 遗作展后,开始筹建齐白石纪念馆,并向社会征集购买了部分作品,这就是为什么家属捐献了七百多件,北京画院却藏有一千多件。一些收藏者还热心地捐献出自己的收藏,最突出的便是齐白石生前好友关蔚山捐赠了齐白石或与齐白石有关的作品75件(包括王梦白的两件作品,其一为《背面仕女图》,齐白石曾应关蔚山之请临摹过一张,现藏北京画院),还有齐白石画的《十二属图》。北京画院所藏一些很好的作品也是关蔚山捐赠的,如《万竹山居图》、《寿桃图》等,是关蔚山寿辰时齐白石为他所画。齐白石94岁的时候还给他画过,说明他们的友谊持续了很长时间。

                                       

                              齐白石纪念馆题字(郭沫若)及图章

 下面我们来讲一下齐白石纪念馆,雨儿胡同买下来是为了准备要成立纪念馆,连平面布置图都已经画好了,而且郭沫若还题了”齐白石纪念馆”的馆名,包括印章也都刻好了。胡适编的《齐白石年谱》上还有这个章。但是这块牌子却一直没有挂出去,就是因为当时正好遇到三年自然灾害,加上其他原因,纪念馆并未真正建成,且从未对外开放过。直到2005年,终于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内建立了齐白石纪念馆,齐白石所有的作品和他的收藏在去年也全部出版刊行。我相信《全集》的出版以及“齐白石艺术论坛”的召开,对我们研究齐白石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