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主题讲座 > 详情
【讲座】齐白石艺术研究系列讲座(四)——一代大师齐白石2011-08-05

时  间:2010年9月30日
地  点:北京画院美术馆5层学术报告厅
主讲人:陈传席(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主持人:陈  倩(北京画院教育部工作人员)

 

 

 

主持人:
       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来到北京画院参加公共教育活动,这次活动是配合“齐白石艺术国际论坛”进行的系列学术讲座之四。今天我们很荣幸邀请到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陈传席教授,为我们做今天的讲座。下面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有请陈老师。

陈传席:
       这次讲齐白石,我想要讲齐白石的生平事迹是没有必要的,因为大家对齐白石都非常熟悉,从一个放牛娃到木匠再到一位大艺术家。研究黄宾虹事迹的人很多,研究齐白石的就很少,因为他自己有一个自述,把自己的情况讲地清清楚楚,所以研究起来很容易,大家也就不去研究他了。我现在想深入谈几个问题。我们对齐白石的画最熟悉不过了,尤其几十年前到处都是他的画。齐白石在中国艺术史上的地位是非常高的,我认为20世纪真正的大师就是齐白石和黄宾虹两个人。齐白石为什么能在美术史上占这么高的地位呢,这个问题我们值得谈一谈。一个人想在艺术史上留下名字,占有一定的地位,必须满足四个条件。不仅是齐白石,在坐的各位艺术家如果想在艺术史上留下名字也必须遵守以下四个条件:第一是功力,或者叫功力和技术。因为西方的艺术不讲功力,讲技术。中国艺术和西方艺术不一样,这个我们不多谈,因为中国艺术更多的是讲求文化性,西方主要是技术性。技术的升华称为功力,我们有功力也要首先有技术,没有技术升华不成功力。我们看齐白石的功力是非常好的,但只就功力而言还赶不上黄宾虹,但是为什么他的地位和名气却超过了黄宾虹,我们下面再分析。功力对于艺术家来讲是最重要的,你只要有功力随便画几笔都是好的,若没有功力,再努力画也画不好。我们知道谢赫《六法论》,第一条是气韵生动,第二条是骨法用笔,第三条是应物象形,第四条随类赋彩,第五条是经营位置,第六条是传移模写。气韵生动和骨法用笔这些东西,你平时有多少功力,创作时就显示多少功力,它没有办法临时提高。比如说我的造型能力很差,线条功力就这一点,我想参加全国美展,想认真的画,那也不行。因为造型能力是无法临时提高的。经营置位就是构图,是可以临时提高的。经营有惨淡经营的意思,说明可以认真考虑。比如在构图问题上,考虑人是在画幅的旁边好还是中间好,加个山好还是石头好,这些是要认真考虑的,也是可以临时提高的。像齐白石,黄宾虹这样的大家,他们的构图也是有时平、有时齐,他们也需要努力经营。常常他一笔画出来跟别人不一样,那基本上是他们平时经营好的,当然有些也是临时想起来的,这种情况比较少,灵感则是另外一回事。所以,平时若不练好功力,想临时提高是不可能的。因此大家平时要多练习功力,至于怎么锻炼我下面再谈。

第二是独创性和鲜明的特色。如果有了功力,但总是画别人的画,好比只临摹“四王”,那也是不行的,那样在艺术史上也是不能留下地位。你可能卖画卖的很好,别人也很佩服你,说这人画“四王”画得很好。当然画得特别好的,艺术史上也会提一下,诸如:学“四王”特别好的有张三、李四,艺术地位是不会太高的,也就是研究“四王”的时候提一下。“四王”一直到21世纪还有很好的临摹者,但地位却是不高的。独创性和鲜明特色两个有区别,齐白石的画在独创性和鲜明特色之间,他有一定的独创,但还不是绝对的独创,但是他的功力是一定的。就书法来讲,他的成就比黄宾虹要高。黄宾虹的绘画功力绝对不比齐白石低,甚至超过他,但是黄宾虹的书法特色赶不上齐白石。齐白石的书法有鲜明的特色,黄宾虹的书法特色不是很鲜明,更谈不上独创性。我来解释一下什么是独创性和鲜明的特色。独创必然有鲜明特色,有鲜明特色不一定是独创的,但是鲜明特色中还多少有一些独创性。我们可以举书法上的例子,从大篆到小篆是鲜明的独创,小篆到隶书更是鲜明的独创,从隶书到楷书却不一样,再到草书那更是不一样。草书中有些字我们可以看出是从楷书、行书简化而来的,但有些字还是不可理解,这个我研究了很久,它就是由少数天才人物发明创造的。我们下面也会谈到齐白石的天才,搞艺术若没有天才是肯定搞不成的。我们说王羲之是“书圣”,在书法史上只有他一个人可以称为“书圣”,因为“圣人做则”,圣人创造法则,贤人是推广继承圣人的主张和法则,“圣” 和“贤”是不同的,中国书法到了王羲之就不变了,王羲之的楷书《乐毅论》和《黄庭经》,行书、草书他都有。原来有钟、王(钟繇和王羲之),他俩的名气是一样的,当然后来“书圣”还是王羲之,因为钟繇的书法里还带有一定的隶意,有点隶书的笔法,但是到了王羲之就彻底消除了这种隶意笔法。他吸收了隶书,但他已经不再是隶书了。而且到了王羲之以后,行书和楷书基本上就不变了,一千五百年来就没有再变化过,所以称他为圣人。如果出现一个人叫张羲之的改变了这种风格,我们又都学他的,都用张羲之的书法,那张羲之就是“书圣”了。王羲之之所以称为“书圣”,就是因为他制定了法则,后人不再改变了。后人的书法虽也有鲜明的特色,但是没有改变法则,没有独创性。大书法家颜真卿的字有鲜明的特色,“颜体”这个“体”就是指鲜明的特色。颜真卿的名气那么大尚且不能称为“书圣”,其他人就更不可了。所以说独创性和鲜明特色要分开,就书法来讲,严格地说唐以后基本上没有独创性。如果把标准混淆了,每个人都可以有独创性。现代书法又有独创性了,但是我们还在分析现代书法的独创性能不能成立。再比如说赵孟頫是没有独创性的,甚至他的鲜明特色也是有限的。但是赵孟頫有深厚的功力,唐的“飞白书”、“鸟书”都是有鲜明特色的,但是为什么不能在书法史上留下地位就是因为没有独创性。有人说金冬心的“漆书”是他的独创,但是我觉得金冬心就是从爨宝子、爨龙颜中学到了一些东西,还算不上独创,因为这还是“二爨”的东西。独创性和鲜明特色是非常重要的,当然若想具有这两点是需要有天赋的,没有天姿也是很难成功的。下面我们看齐白石的绘画,他的鲜明特色不用讲,画一挂就知道是齐白石的风格。我说齐白石的画在独创性和鲜明特色之间,特色很明显,而且还有一定的独创性,这第二点他做到了,所以他在美术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第三是审美性,而且审美性要很强。若是有功力、独创性和鲜明特色,但不是美的、审美的,那在艺术史上也不能留下位置。我刚才讲书法自唐以后很少有独创性,但是现在有很多人有独创性。比如说拿墨汁往纸上一泼,在自行车车轮上涂上墨汁往纸上一轧,然后这张画标价几百万。这种独创性,在历史上是没有的,因为没有人用轮胎在宣纸上骑过去的,这是独创的,但是没有审美性,也没有功力。所以我讲的那几点是互相约束的,审美性约束着前面两点。审美性本身要强,画要美,不能丑。古人讲画美女图为仕女图,画的都是美女,没有画丑女的。罗丹有件作品名为《老娼妇》,那也是偶然为之,后来也没有再试验了。有人说她的形象是丑的,但是艺术是美的,但是我们说的审美也包括形象。什么叫美呢?不一定说非要是白白净净、标标致致的就是美,而是说有个性,艺术的美是有个性美。罗丹的《老娼妇》也是有个性的,不只是形象问题,画老农像老农,画工人像工人,画知识分子像知识分子这样才行。我在欧洲走过一圈之后,就想起这个问题。欧洲的雕塑、油画,如维纳斯女性的美、大卫男性的美,真是了不起,因为欧洲像这样的美女和美男子是很多的。如果诸如米开朗基罗这些人生长在中国,以中国人来做模特,他那个雕塑也是不行的。还有欧洲的油画,欧洲的少女皮肤白、润,油画反映出来就是好的,中国的黄种皮肤也不行。中国的审美性当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文化性,这是和西方区别非常大的。我曾将写过一篇文章说西方文化是单层文化,而中国的文化是双层文化。就是说你画这幅画之前本身就需要有文化,没有文化画不出来或者说画得不好,有很多人就不服气,就不相信要读书,非要有文化,把技术学好肯定行。其实是不行的,这是潜移默化的,艺术是自我表现,在80年代后期,我们国家有个讨论,不仅在美术界、文学界、戏剧界等都在谈论“自我表现”的问题。我那时虽没有参加讨论,但文章都看了。有一派主张艺术就是自我表现,有一派反对,我则有另外一种想法。否认艺术是自我表现肯定是错误的,主张自我表现的一派又和德国表现派联系在一起,这种理解是狭隘的,甚至是错误的。你的学问会在绘画中表现出来,心手不可相欺。中国绘画讲究文化性,如果没有文化,功力也是提不上去的。比如书法,李苦禅的书法技术是非常高的,甚至比他的绘画技术还要高。我从他的绘画和书法中能够看出他练书法下了多大工夫,但是他的书法最后还没有达到相当高的境界,为什么?因为书读的少,当然李苦禅不是不读书,尽管他在书法上下了很大功夫,但他的字还是没有达到最高境界。中国书法史上那些大书法家没有一个不是饱读诗书的。比如邓石如,别人说他不读书,其实邓石如读书也很多,对联诗词都能写,但比较起来,他的学问还是少的。我们经常听说某某书法家越写越差,就是因为他早年练技术都练到家了,老老实实的写,后来觉得自己是书法家了,要有个人特色了。他一旦想表现特色,江湖气和粗野气就出来了,因为还是没有真正的学问。邓石如的书法,隶书和篆书稍微好一点,但基本上是临摹。隶书到最高境界也要学问,但是隶书和篆书在一定程度上,对技术性的要求还要高。所以中国的艺术要强调文化性,而且作品笔墨中包含多少文化内涵是瞒不了别人的,只要是内行,你的文化涵养可以在绘画中看出来。若没有文化修养,技术也会受到限制。再举一个例子,我以前有位老师,他让我看唐诗三百首之类的儿童读物。我现在也推荐在这方面还是看些儿童读物,比看专家写的书效果要好。唐诗三百首,若能全部背诵出来已经了不得,因为这是精选出来的三百首诗歌。后来我有位画西洋画的老师,说要看书,但看了一星期便不看了。我问他为什么又不读书了,他说,我读了一星期的书也没有什么效果,但却能画很多画。这位先生的画经常发表,二十多岁时是全省第一名,三十多岁时是全市第一名,四十多岁时是全县第一名,到五十多岁的时候全县也数不到第一名,这就是例子。至于读书,也要看读什么书,我们要读有用的书。读书方式还有两种,一种是精读,一种是泛读。泛读可以扩展眼界,扩大知识面,精读才能提高文化修养。比如《论语》的很多版本都可以不看,有两本是要看的,一本是朱熹注的,一本是杨伯俊注,中华书局印的,这两本书比较的话我更推荐杨伯俊的译注,很薄,十块钱一本,虽然里面也有一两处错误,但是那个错误没有太大关系,是查找上的错误。他里面讲的“仁者乐(yao)山”后面就有这个注,当然你要精读。“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e)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e)乎”我要是问,同样是快乐,为什么前面一个是“说”,后面一个是“乐”呢?大部分人讲不出来,朱熹注的就非常清楚,不亦说(yue)乎,是发自内心的快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e)乎,是表现出来的快乐,这两个区别他讲得很明白。如果不精读就未必能区别开。精读非常重要,在坐的各位应该精读一两本书。美术方面的书我推崇读古人的书,但是古人的书往往没有注释,现在大家的文言文水平比较差,读起来比较麻烦,一麻烦就不想读了。虽然注释的书也很多,但大部分注释也是错误连篇,即使是这样也可以给大家一些帮助。

第四是社会影响。社会影响比较重要,但是这一条也比较复杂。一个人的画功力很高,或者技术性很强,有独创性和鲜明特色,审美性也很强,一般来说他的社会影响会很大。因为大家都是学画画的,功力深厚的大家还都能看出来。审美性很强也会产生很大的社会影响力,有的功力差一点,个人特色不够明显,或者审美性稍弱,但这种情况也可能会产生很强的社会影响,这里面有很多因素。我们举一个例子,“四王”的绘画功力是很好的,但他们的特色并不鲜明,赶不上“四僧”的影响。我们看“四僧”的书法、八大山人的书法、石涛的书法,那都远远超过“四王”。“四王”的字功力有是有的,但没有特色。我们再看诗词,“四僧”的诗远远超过“四王”。如果有才气,书法为什么不好?诗词为什么不好?题字为什么不吸引人?再看齐白石的题字,那每一个字都很好玩,可“四王”的东西却不生动,这点赶不上“四僧”。总体来讲,“四王”的绘画赶不上“四僧”,但是“四王”在绘画史上的地位是相当高的,因为他当时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当时的人几乎都在学他们,所以在艺术史上他们必须占有很高的地位。画有功力,功力很高,或者技术性很强,有独创性和鲜明特色,审美性也很强,一般都会产生较高的影响,但是未必在当时占有很高的地位。有一点要非常注意,就是商业价值不等于艺术的社会影响。某某人书画多少钱,画廊必摆,荣宝斋必挂,家喻户晓,即使影响很大那也不行,因为这是商业上的影响,而不是艺术界上的影响。艺术界的影响最重要的是专家的评论,一个内行讲话超过一万个外行。十万个外行也赶不上一个专家,大家都说他好,但是专家否认他好也不行。当然这个专家是大家公认的,眼力要好,要有学问。这样的人讲话就起作用,因为他代表了社会倾向。所以社会影响必须是艺术界里的影响,是专家的承认,至于商业影响和其他因素的操作、炒作、门生捧吹都不行。我们再举杨守敬的例子,杨守敬是清代的书法家,我觉得他的书法在当时是二流的,因为清代早期和晚期有几个大书法家。早期有傅山,王铎和几个明遗民书法家,清晚期之后进入近代,把两头去掉,清代几乎没有什么书法家。吴昌硕算近现代的,这样算杨守敬只是二流书法家,但是他却在日本书法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日本书法史上把杨守敬抬得非常高。我在研究这一段历史时,觉得他的机遇非常好。首先杨守敬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但是他考试总是落榜。他研究地理学《水经注》,成为地理学家、金石学家、目录版本学家、书法家和近代大藏书家,成就相当了不起。书法对他来讲是业余的业余。他在《水经注》上下了很大功夫,胡适研究《水经注》都是在他的基础上。杨守敬进京参加考试七次未中,42岁应召赴日本国任驻日钦使随员。他做生意赚的钱都买了碑帖,古书、碑帖又不能扔掉,只能带去日本。后来日本知道杨守敬懂一点文化,而且是个中国人,还会写毛笔字。日本“明治维新”国力大振,但是那时候的字体却很细弱,和日本强大的国风、形式完全不符合。全国人对本国的书法家都不满意,日本的书法家也感到很苦恼,其中有四个人是大学问家,他们的徒子徒孙遍布全国。而且全日本上上下下皆以有他们的题字而荣。他们也在苦恼,字越来越弱怎么办呢?于是他们找到了杨守敬,杨守敬把碑帖打开给他们一看,令他们大开眼界。字体是那么雄浑,在交流的过程中也觉得杨守敬很有文化,对他非常佩服。杨守敬这边写了书法,那边立刻去发表了。杨守敬还教他们用羊毫写字,教他们笔是怎么制造的,日本从此自上而下掀起一股写碑的风潮。杨守敬一手改变了日本一千多年的书法史,日本人称他“日本书法现代化之父”、“日本书法现代化之祖”,最低也称他为“日本书道的大恩人”。因为是他带来了转机,现在日本两派书法,一派相当于我们的书协,一派是教育协会,他们每隔几年都派人来给杨守敬扫墓。因此杨守敬的书法尽管是二流的,但是他在书法史上的地位非常高。不过杨守敬能具有如此大的影响也是有一定基础的,虽然机遇是一方面,但倘若他没有相当的学问,日本人也是不会服气的。所以无论社会影响还是审美都是以文化为基础的。中国画的高超之处是西方绘画达不到的,也是一般人不理解的,认为是胡涂乱抹,但是最高的画家和学问家他们之间是心心相通的。比如毕加索就承认中国画好,他临摹齐白石的作品,画了20本。莫奈有很多作品都是学中国画的,德国有位油画家很出色,别人问他怎么创造出来的,他说他学习了黄宾虹。反而是中国人还有很多不理解黄宾虹。比如有人问贡布里希,说要想学中国艺术需要多长时间。贡布里希说,你要能看懂中国的艺术需要500年。这句话也不是妄讲的,因为西方人没有这个文化背景和遗传基因去真正理解中国艺术。而我们不一样,天赋好的人可以学得很快,因为我们天赋的基因和文化氛围和他们是不一样的,这是几千年的历史在脑中的积淀。我研究傅抱石的时候就利用了美国两个诺贝尔医学家获得者的研究结果。他们研究人类的左脑和右脑,左脑是负责思维,右脑是负责形象。所以我说绘画要讲究天赋,右脑的形象思维不行,画画就成问题。还有文人画的问题,为什么不讲究造型,他们是无意识创造出来的,这些我们都可以从科学的方面来论证。这个医学理论认为,天生造型能力好的实际上只有中国人和日本人,东方人的大脑和西方人的不一样,西方人动左脑而右脑不动,纯粹依靠逻辑思维分析问题。中国的纯粹抽象性思维只有老子的一本书。老子的“玄而又玄,众妙之门”、“道可道,非常道”就是纯抽象性思维,但是其中也有具象的因素。但是西方人,特别是德国人,抽象思维是非常高明的。运用左脑抽象思时,右脑就不动,运用右脑形象思维时,左脑就不动。中国人和日本人在动左脑和右脑时,右脑和左脑也微微动一点。这倒很像太极图,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白的一块有个黑点,黑的一块有个白点。后来我分析象形文字也是来自中国大脑的遗传基因。

社会影响又约束了前面三点,如文化功力,独创性,审美性这个原则。普通人讲却得不到学界承认,只有具有一定社会影响的专家讲出来才可以,所以社会影响又约束了前面三点。外国的画“以目视而不以神遇”,中国的画“以神遇而不以目视”。所以外国的画看上去好则好,一则讲究形式美,二则讲究视觉冲击力,而中国画讲究内在美。如画个老头驼着背,不好看,但是里面有文化内涵,只有文化到达一定程度的人才能理解其中的内涵。黄宾虹的画很多人都说好,但是说好的人有百分之九十的人却不知道好在什么地方。

下面我再简单谈谈天才问题。很多人给我邮寄画册,我都会认真的看,为此花费了一些时间,有时候也回复一些信件。有美院毕业的七八十岁的老者,画了一辈子的画,笔墨构图都很好,但是画就是没有看头,为什么呢?因为他的画中少了一股清气。

由于时间问题,我暂时先讲到这里,有问题的同学可以提问。

听众:请问杨伯峻写的是哪本书?
陈:《论语译注》。杨伯峻是把别人的观点列出来,然后再提出自己的看法。这本书很简单,初中文化就可以看懂。他还写了《孟子译注》,一样很好,深入浅出。我不赞成故作深奥。

听众:您刚才所讲的“清气”是什么?
陈:清气是先天具有的气质。我这十几年把读书和研究的重点放在天气和土壤上。很多人用中国受儒家文化影响,西方受基督教文化影响这个差异解释了很多问题。但是我接着问,为何在西方产生不了儒家文化,在中国产生不了基督教?他们就解释不了。我曾讲过收藏家与天气的关系,收藏家要有财力、眼力,还有可以供你收藏的作品——名画,这个名画和天气有关。郭沫若讲明灭亡由于官场腐败。其实明末连续十四年干旱,朝廷税收越来越少,以至国力衰弱,后来皇家把名画卖掉,民间才有了很多大收藏家,所以收藏家和天气是有关系的。人才都在四季分明的地方,人才和天气也有密切的关系。怎样增加“清气”就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可以后天培养人的气质,增加“清气”,所以看书要看高雅的书。

 
                                                                                                                    2011-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