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主题讲座 > 详情
【讲座】20世纪中国美术大家系列讲座(三)——忧患之美 寂静无声:周思聪的艺术2010-11-08

 

主持人:
        各位来宾、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今天我们十分荣幸地请到了田黎明老师,田老师现在是中国国家画院的副院长,曾经执教于中央美术学院,同时也是周思聪老师的得意门生。下面我们就以热烈的掌声欢迎田黎明老师!

 

田黎明:
        半个月前,北京画院美术馆展出了周老师七八十年代的作品,今天的讲座我想更多是学习、感知和思考周老师的创作以及她的艺术思想带给我们的启示。周老师是一位感动时代的画家,她的每一幅画、每一个形象和造型都让我们感受到一种“真诚”。今天讲座的主题主要围绕“真诚”来谈创作问题。中国画的创作尤其是主题创作在那个年代出现了一大批优秀作品,但是在以自我人生和以自己的心性来把握主题创作的艺术家之中,周老师是最优秀的一个。周老师真正做到了平常心,以一个平凡人的平凡生活情景和人生境界创造了一个时代的境界。可以说时代的美都凝聚在周老师的作品里,凝聚在周老师的人格风范中,其中最重要的还是她对中国文化的体悟方式。可以说每个时期周老师都是以自己的文化体验和生活经历把艺术之真、做人之真、品格之真、文化之真融在一起。这造就了周老师坚实的人格情怀和作品中的力量,所以她的作品在今天看来仍非常感动,能让我们在其中自省与思考。中国画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特别强调自省,只有在自我完善,不断反省自我的过程中完善文化的理念和自己的境界。我觉得周老师就是在这样一种进程中把握自己的创作。今天主要围绕几幅作品来谈,谈谈我自己的体会和认识。

关于主题创作有一个时代背景,在50年代新中国成立以来美术活动处在新年画创作时期。在新年画创作时期向革命历史画创作时期过渡的时候,主题创作对新中国来说并不是一个新课题。其实主题创作在传统绘画中也有出现,比如《韩熙载夜宴图》。而新中国以来的主题创作主要围绕新中国的建立、革命史、斗争史,来反映新中国建立的艰辛和付出历程,它是以革命历史画为基础的。于是出现了一批像罗工柳先生的《地道战》、董希文先生的《开国大典》以及詹建俊先生的《狼牙山五壮士》、钟涵先生的《延河边》、艾中信先生的《红军过草地》等等,这批历史画在当时的影响非常大。

1953年苏联美术开始进入并对新中国美术产生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源自中央美院办的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艾中信先生曾说,苏联的美术家善于发掘生活中的问题,善于体会生活的意义。那时的主题创作主要反映了时代以及当代人的生活,强调阶级矛盾和斗争,所以在表现主题的过程中,一定要突出革命理想和革命情操。于是出现了一批非常优秀的历史画,例如中国美术馆举办的“新中国美术六十年”中的许多作品。陈履生先生编著的《新中国美术图史》中,关于刘文西先生《祖孙四代》的释文有这样一段话,我认为对了解主题创作很有意义。“1962年的第三届全国美展共展出国画193幅,成为当年国画界的一大盛事,这一年的8月8日文艺报发表社论,反映当前的火热斗争,要求各种岗位上的文艺工作者应根据本身的不同条件克服各种困难,采取各种不同的方式,同社会主义建设各个战线上的沸腾生活保持经常的联系,从而用多样化的形式、体裁和风格来反映人民丰富多彩的生活和斗争。”我觉得这段话比较能概括那时创作的一个趋向。这一阶段的代表作品诸如卢沉先生的《机车大夫》、李斛先生的《女民警》、刘文西先生的《祖孙四代》、姚有多先生的《新队长》、叶浅予先生的《夏河庄》等等。在这些作品中,祖国的建设者在立意和造型上都出现了与时代同步与祖国共发展的精神风貌。回顾这些经典作品对当代的中国画创作非常有意义。这一时期的创作提出了“现实主义”的口号,我在这里引用《美学辞典》中对“现实主义”的一段定义:“现实主义是一种艺术方法,按照恩格斯的定义,这种方法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的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当时从“文革”时期一直到70年代末都是用这种方法进行创作,强调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正因为现实主义艺术家在作品中反映了典型事物,创造了典型形象,通过典型形象概括了现实中合乎规律的富有特色的本质特点,这就决定了现实主义作品的认识意义。按照恩格斯解释,现实主义就是把生活过程的逻辑本身揭示在读者、观者、观众或者听众之前,然而现实主义作品中的个性化绝对不是现实的直接再现,是作为艺术想象的结果而产生的。这里强调的现实主义作品中的个性化我理解是通过生活本身独特的和个别的形式来再现现实的本质。这里强调的艺术想象是指艺术修养和审美体验,以及更主要的品格建立,以审美的感知来把握个性化。现实主义艺术中的典型因素不仅是对生活过程中合乎规律的事物的认识,同时它也把艺术家本身的审美理想确定下来,这种审美理想就表现在选择所描绘现象的原则本身中,这就是对现实主义基本上的原则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