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主题讲座 > 详情
【讲座】 “方寸回望——贺友直连环画原作展”学术讲座2010-11-08

      

首先自报家门,1981年我在中央美院42号教室进行了第一次在高等院校的讲座。我说,老汉的资格很老,1937届。下面的学生把眼睛睁得很大,在想:1937届巴黎毕业还是延安毕业。我说,1937届的小学毕业,下面哄堂大笑。我只有小学毕业,开始画连环画的时候不知道这是一门艺术,只是把它当作谋生的手段。接下来我就讲讲自己从小学毕业一直到成为中央美院教授的艺术经历。

 “提出问题,找到答案”,这是我总结得出来的经验。要在创作实践中发现问题,这问题不管失败的还是成功的,都要站在一定的高度上,然后找到答案。这答案必定是指导你下一步行动的准则,并且是认识深刻的。我们在艺术创作中必定会遇到很多问题:笔墨的问题、结构的问题等等。

在昨天的研讨会中,有位先生说我坚守连环画阵地。我当时就声明,我不是不想转弯,我也想画单幅的中国画,可是我转不过去。为什么我转不过去,我认为是缺少一种修养。画画是画修养,不是画技巧,不过修养高也不一定技巧高。让我困惑的是当我转到中国画创作的领域中时,我发现我找不到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一条善于表达对象和题材的路。我一画连环画就会变聪明,构思马上就来。不过摊张白纸让我画水墨形式的中国画我就傻了,不知道要画什么。

通过总结,我认为画家毕生追求的主要有两点,一是发现,一是区别。只有发现客观事物的真谛,能够创作出打动人的作品,才会萌发创作的冲动。至于区别,现在跟风盲从的画家有很多,作品没有自己的特色,举办的展览也无法让观众可以从中吸取到营养。区别分为两种,与别人的区别、与自己过去的区别。做到与别人的区别还算容易,不过要做到与自己过去的区别则很难。有时候在创作的过程中,我经常会打自己的手,责怪自己为什么一构图就回到了从前的样式。构图一旦形成习惯就很难改变,我想大家在创作中国画的时候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况:运笔、用墨都逃脱不掉一定的范式。艺术家要想形成自己的风格是很难的,不过风格形成之后的定型则是很容易的,定型之后再想突破又是很难的。连环画创作中也会出现定型的问题,人物造型定型、手法定型等等。

下面通过《山乡巨变》的创作启示和大家谈一谈。有人说周立波创作了小说《山乡巨变》,小说没有什么影响,我创作的连环画到今天还有影响,当然这是句玩笑话。通过这部作品,我总结了三句话:从生活中捕捉感觉;从传统中寻找语言;从创作实践中发现自己。这部作品被推翻了两次,第三次才形成定稿。推翻的原因在于,前两次我采用了苏联画报中黑白插图的手法,结果领导没有通过,认为没表现出作品的内容,形式上也不符合要求。我当时的感觉就是不像,不像湖南洞庭湖边的环境、气氛、人的气质、整个情调。这些都是因为艺术手法运用得不恰当,导致形式和内容不能统一。毛主席在延安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有几点说得很对,其中就有“内容决定形式”,此外他还说过“感觉的东西不一定理解,唯有理解的东西才会被感知”。为了找到适合的手法表现这个主题,以及为了和周立波的文学语言相吻合,我一次次的探索。当时正好出了一大批精彩的艺术作品,在这时我见到了陈老莲,马上就开窍了,后来还买了许多中国古代文学插图。我照着陈老莲的线条勾了几幅作品送给社领导,领导看后对我说,你就照这种方式去画。我在创作中发现了自己,用线描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感觉是最符合我的性格以及对艺术的喜爱。从此以后一连串的创作都是遵循感觉找了相应的语言,所以后来我成了社里画农村题材的专业户。比如《朝阳沟》、《李双双》等等都是这路题材。

第二个问题是作品中各种元素的组合。我在创作实践中发现了一种技巧,叫作“艺术的加法”。这种技巧古人已有,宋代时候有一次画院考选画师出了一道题,叫做“踏花归去马蹄香”。有个考生画了一匹马行走在草地上,地上有野花。马蹄周围飞舞着几只蝴蝶,代表香的意思。香是嗅觉,要把嗅觉的东西变成视觉该如何表现,这就源自生活体验。让每个人都能理解,这就需要不同艺术元素的组合。很多东西需要理解才能记牢,就像我们过去骑自行车,自行车从把手、刹车、坐垫到车身、踏脚、链条我都能记得住,正是因为理解。我在美院教学生画速写,告诉他们不要看一笔画一笔,在这里我强调的是读对象,而不是看对象,即使对象不在了也依然能够将其记在心里。我们的思维靠语言,没有语言就没有思维。如果能把对象变成思维中的语言,就是把对象从具象当中抽象出来。所谓想,就是客观的东西进入头脑后变成语言。例如我们通常所说,站如松、坐如钟、卧如松,这就是把人的形态语言抽象出来了。如果不在头脑中转化为艺术语言,那么在创作过程中是找不到感觉的。画模特的时候,我们看见对象应该在脑海里浮现出她各个部位的结构,浮现出她旋转360度时不同角度的姿态。

我用自己一个成功的例子来谈谈“艺术的加法”。《李双双》这部作品中有一个情节,就是喜旺和双双闹别扭后,离开家去外面跑交通,一走就是一个多月。回来后他觉得自己对不起双双,于是就拿起斧头开始劈柴。双双回家见到喜旺,就把家门钥匙放在女儿的小手上。女儿知道了妈妈的用意,就把钥匙递过去。于是钥匙就成了这句话的点题之笔——家不会开除你的,钥匙是可以代表家的。

我曾经担任中国美术家协会连环画艺委会主任,有一年我们在武汉召开了一次研讨会。会中我提出,连环画强调表演性,不是强调技术性。如果你会用画来表演故事,你就是内行。当时很多油画、国画、版画家都画过连环画,因为那时的美术还没有形成市场,而连环画有稿费,于是很多画家就通过画连环画谋求生路。例如吴湖帆、刘海粟就为连环画画过封面,陆俨少画过《牛虻》。还有一些中国画家为连环画写文字,贺天健就写过六十本《三国演义》的文字。这些画家进入连环画界,提高了连环画的绘画水平。不过冯骥才认为,画家涌入连环画界不是好事,这会把连环画的特点冲淡,我觉得他很有见地。现在的连环画为什么被别人一冲就垮了呢,原因在于它不是原创的,人人都可以改编。

连环画家需要有制造情节的本领,小说里虽然没有提到,但根据内容需要,画家要开拓思路去制造情节。在这里讲一个我很得意的例子,在《朝阳沟》这部作品中,很多东西剧本并没有提及,而我把它细致化了。昨天看了齐白石的展览,虽然形式上是大写意,但很多地方还是非常精妙的。品画主要有三:一是好看;一是高雅;一是功夫,看画到最后是要看功夫。

作为一个连环画家,应该认识到:不同的主题内容,要用不同的基调去表现。就好像高水平的电影导演一定会去认真研究作品的主题,然后选择适合的手法去拍摄。连环画家创作时,作品的主题和内容是上面规定好的,容不得画家自由发挥,所以我经常说中国的连环画家只称得上“匠人”,我们做的是来料加工,是一种作坊式的生产。每一部都有不同的主题,因此要用不同的基调。例如《朝阳沟》是改编自河南豫剧剧本。这是一个舞台剧,演出背景是平面的,深度只有几公尺。于是这部作品中我的构图基本上都是平面的,在平面中制造纵深的感觉。对于构图我有一个诀窍,就是在夹缝中做文章,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省去很多笔墨,该留白的地方留白。例如表现小巷或者胡同时,门里看到一扇窗,窗里透着一个人,这样一层层进去,可以省掉纸面上的很多空间。

我的文化程度虽然不高,但我的智商不低,而且我善于思考,往往把想到的事情当作一个问题来处理。有时候画完之后发现画面中各种事物在打架,原因就在于不统一、不协调。于是我就想到数学中正正得正,负负得正,正负得负的规律。就好像一幅画,如果人物形象采用抽象的处理手法,而背景却采用了具象的手法,那么这幅画肯定是要打架的。现在很多中国画家是不讲透视的,下面画只鸟,上面画条鱼,给我感觉是鱼飞了起来。还有一个画家画山水,画了很雄伟一座大山,但却在上面画了一只牛,于是山马上变得不像山,而像一个土堆。所以我们还是应该注重透视规律,这是心里的一种感觉。我是从解放初过来的,那时候非常强调创作和生活的关系,现在看来好像不太时兴了。不过如果没有真正领略过山川的壮丽,仅仅是通过照片来进行创作,是无论如何也画不出《谿山行旅图》这种作品的艺术效果。
  
                                                                                                                             201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