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研究 > 研究文章 > 详情
时光遗韵中的透明 ——萧淑芳的水彩研究2013-11-14
作者:朱青生 吴宁

    辛亥革命百年,成就了现代中国。与此同时,萧淑芳作成了一朵花。这是一朵鸢尾花,一片清香,飘漾百年,婷婷立于一段苍茫的历史之间。一个时代在一个作为画家的女人身上留下的印迹,从来就不是那么简明和直接,但是又不可能脱离和回避时代,更何况萧淑芳来自广东省香山县,这个地方现在的名字叫“中山市”。她和孙中山不仅仅只是同乡,她的家族曾经直接参与辛亥革命,当她的叔父萧友梅作为孙中山的秘书完成了政治革命之后,公派留学德国,在柏林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到祖国,为民国开拓了中国现代音乐教育的道路,在艺术中显现革命所不可能实现的更高的理想。正是在那中庭风云飘渡的天空下,辛亥元勋力图让与革命前后同时诞生的一代新人,直接承接这个革命所预示的全部的理想和选择的方向,其中恰好有一个与辛亥革命同庚的女孩儿——萧淑芳。在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之际,当我们面对萧淑芳所作的花卉之时,“女人如花花似梦”,才发现这朵花所蕴含的梦忆和梦魇,似乎不再是一个女人的命运,而是关系中国,关系文化。女人如花,花似梦,梦似什么?如花在风云中之命运又似谁?难道处处不是今日的你我?

    辛亥革命是用现代国家和现代文化的理念改造中国。这个理念来自西方,却在西方列强侵入中国时输入,现代文明的榜样却是自己的敌人,理想社会的实施却伴随着对祖国的践踏和屈侮,一个“怪异”的文明开始萌发、滋生和扩展。一百年来,一种纠结无法逃脱:推动中国社会朝向公正与光明的运动,却包含着对本民族传统的否定和贬斥;实现现代化的不断努力,却被民族自尊受到侵害而产生的愤怒和反抗频频斩断。当中国艺术原有的美感和判断标准被逐步弃掷,当造型语言和表现形式借自西方,当中国艺术精神最高体现的“文人书画”已经在西方的艺术教育体制和社会需要中被改造得没有着落,当今天想要用“国学”重建与中国文化根源的联系的时候,才发现在艺术上,无论是现代中国画的写生方法还是造型的理念,都承接不上民族文化的根源。“辛亥革命”的现代化变动留给了今天的文化和艺术一个巨大的难题,而解决这个难题则基于对其形成原因的调查和理解。花中梦幻,处处有其缘由。萧淑芳的花画创作中正隐藏着这个原因。一朵在风中轻曼摇曳的花,却包含着历史的际遇和文化的艰辛。我们不得不掰开花瓣,揉碎花蕊,剖析花萼,解释花蕾:一朵鸢尾,竟然蕴涵丰富如此!

……

部分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