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画院理论研究部吕晓主任在京都国立博物馆开讲齐白石

 
 
京都国立博物馆的齐白石展览海报
 
  2019年1月30日,在京都国立博物馆举办的“中国近代绘画巨匠——齐白石”正式开放。这是时隔32年后,齐白石作品最大规模在京都的展出。展览汇集了北京画院与京都国立博物馆两所机构的收藏,共展出山水、花卉、禽鸟、水族、草虫、书法、篆刻等作品100余件,品类丰富,作品精良。此展也是 “文化和旅游部2018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巡展。
 
 
京都国立博物馆“中国近代绘画的巨匠——齐白石”展览宣传页
 
 
展览宣传页背面的展览介绍
 
     2019年1月30日,在京都国立博物馆举办的“中国近代绘画巨匠——齐白石”正式开放。这是时隔32年后,齐白石作品最大规模在京都的展出。展览汇集了北京画院与京都国立博物馆两所机构的收藏,共展出山水、花卉、禽鸟、水族、草虫、书法、篆刻等作品100余件,品类丰富,作品精良。此展也是 “文化和旅游部2018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巡展。
 
 
京都国立博物馆讲座预告海报
 
 
  在展览期间,京都国立博物馆安排了两场关于齐白石艺术的讲座。
 
  展览期间,为了让日本观众深入了解齐白石艺术,京都国立博物馆特邀北京画院理论研究部主任吕晓博士亲赴日本,举办了“从木匠到巨匠——齐白石的人生与艺术”讲座。讲座结合丰富的图像资料,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向日本听众讲述了齐白石从雕花木匠成长为一代艺术巨匠的传奇人生,并结合展览的作品,分析齐白石的艺术特色和中国画的独特魅力。讲座受到日本听众的高度评价,讲座后,一些热情的听众还与吕晓博士进行了简短的交流。
 
 
 
讲座现场
 
 
讲座结束后,吕晓博士(左二)与京都国立博物馆学艺部部长吴孟晋先生(右一)、学艺部原部长西上实先生(右二)及翻译(左一)合影留念。
 
 
京都国立博物馆发给每位听众的调查问卷
 
  附吕晓博士讲座稿原文
 
  主讲人介绍
 
 
  吕晓,2003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获博士学位, 2007年进入中央美术学院博士后流动站,2009年进入北京画院从事研究工作。现为北京画院理论研究部主任,研究员,“齐白石艺术国际研究中心”秘书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出版《髡残绘画研究》《明末清初金陵画坛研究》等8部个人专著,主编《北京画院藏齐白石全集》“草虫卷”、“综合卷”等图书十余部,曾在《故宫博物院院刊》《美术研究》《美术》《中国书画》《美术与设计》等国内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并多次参加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并发表论文。
 
从木匠到巨匠
——齐白石的人生与艺术
 
吕晓
 
  齐白石是中国近现代最具影响力和创作力的画家之一。尽管他从未到过日本,但是, 1922年,在东京举办的“中日联合绘画展览会”上,齐白石的作品第一次与日本观众见面,获得广泛赞誉。当时日本报纸对齐白石的山水画《桃花坞》有专门评价:“《桃花坞》富于气韵,墨色变化妙不可言……相信可以说乃本次展览的杰作之一”。许多日本收藏家热爱齐白石的绘画并广为收藏,为他由寂寂无名的画师成为广受世界关注的艺坛巨匠提供了机遇,日本可谓是齐白石的福地。
 
 
齐白石  桃花坞  1921年
 
  2018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在中国文化和旅游部的支持下,北京画院与东京国立博物馆、京都国立博物馆联合策划举办了大型展览:“中国近代绘画巨匠·齐白石”,齐白石的作品再次与日本观众见面,这既是久别的重逢,亦是新篇的开启。
 
 
北京画院编辑出版的《中国近代绘画巨匠·齐白石》(中、日文)
 
  一、齐白石的人生历程
 
  齐白石早年当过木匠,经过不懈的努力成为一代艺术巨匠,无论是在中国,还是世界艺术史上,都是一个传奇。
 
  从放牛娃到“芝木匠”
 
  1964年1月1日,齐白石出生在湖南省湘潭县白石铺的一个穷苦的农民家中,他是齐家的长子。祖父按照齐家族谱派名的方法,给他起名为“纯芝”,祖母总是亲切地唤他为“阿芝”。
 
  由于家境贫寒,阿芝只在外祖父的蒙馆里读了半年多的私塾,便被迫辍学回家分担家务了。10岁的阿芝天天带着弟弟去放牛,但他常把书挂在牛犄角上,抽出时间来温习。这种刻苦自学的精神为齐白石后来的成功打了下最初的基础。因此,晚年时,齐白石还自刻了一方“吾幼挂书牛角”的印章来纪念自己童年的这些往事。
 
  14岁时,父亲开始教阿芝种田。由于自幼体弱多病,阿芝无法承受,家里便商量让他学一门手艺以便养家糊口。他先学习粗重的木工活,因没有力气,被师傅退回,后来跟着雕花木匠周之美改学精细的雕花木工。不同于一般的乡间木匠,阿芝在学会基本的雕刻技巧后,便不愿遵循千篇一律的传统花样,总是想着出新创造。晚年为了纪念这一段木匠生活,他为自己刻了“大匠之门”“木人”“鲁班门下”等印章。鲁班是中国木匠的祖师爷。
 
 
齐白石早期木雕作品:雕花工具箱
 
  一个偶然的机会,阿芝在一个主顾家中发现一部《芥子园画传》,这是清初画家王概编绘的一套中国画技法教科书,问世后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画家,这套书也将阿芝引入了中国画的殿堂。他在下工之余,花费半年的时间将之勾影下来,并以此为基础,在雕花时创造出更多的新花样,很受主顾的欢迎,成为远近闻名的“芝木匠”。
 
  廿七年华始有师
 
  1889年,当地的乡绅胡沁园见27岁的芝木匠天资聪明,又勤奋好学,便主动收他为徒,悉心教他学习工笔花鸟画,还请家里的家庭教师教他山水画和诗文等,并鼓励他“以画养家”。胡沁园还为他取了一个单名“璜”,别号“白石山人”,以备将来题画之用,这就是“齐白石”名字的来历,而他的本名“齐纯芝”几乎没有人知道了。授业济困赐名,胡沁园可谓齐白石艺术道路最初的引路人。此后,齐白石逐渐抛弃斧凿,成为一位民间画师。通过胡沁园,齐白石还结识了湘潭互为姻亲的望族——胡、黎两家的子弟,结诗社、学篆刻,他们中的很多人成为齐白石一生的挚友,对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1899年,一代经学大师王湘绮也主动收齐白石为门生,齐白石常随侍王湘绮参加一些文人雅集,在提高文学修养的同时,借助王湘绮的声名以及与众多王门弟子的交往,为齐白石今后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泛的社会关系网络。
 
  从胡沁园现存的工笔花鸟画来看,比较工致,略显呆板。与之相对比,齐白石为师母画的《蟋蟀豆荚花》,采用的是清代恽南田一派的没骨小写意画法,明显比他的老师更有才情。齐白石的《梅花天竹白头翁》用笔也颇为灵动。
 
  齐白石早年特别擅于画美人,还得到一个“齐美人”的称号,他画的《西施浣纱》,学习清代费丹旭的画法,人物形象比较纤细柔弱,还没有创立自己的风格。他早年的一些人物画受到湖南当地民俗文化的影响,色彩艳丽。齐白石常为人画肖像,《谭文勤公像》明显受到西方绘画的影响,用淡墨层层渲染出面部的明暗和体积,体现出高超的写实能力。
 
  齐白石早年的山水画受当时非常流行的“四王”画风的影响。这幅《龙山七子》表现是的他和六位诗友悠游于山间,当时他们在五龙山大杰寺组建“龙山诗社”。如果与五龙山的实景相对比,几乎没有关系,是一种程序化的语言表现。
 
  五出五归
 
  中国历代文人都讲究“行万里路,读万卷书”。齐白石在40岁以前很少离开湘潭,对于一个职业画家来说,株守家园毕竟见识有限,如果能够领略各地风土人情,开阔视野无疑对艺术创作会有所帮助。
 
  1902年,齐白石的好友夏午贻请他去西安做家庭教师,齐白石开始了第一次远游。他在西安认识了时任陕西臬台的大诗人樊樊山,樊樊山为他制订了润格,并推荐他去北京任宫廷画师。但淡于名利的齐白石婉拒了他的好意,次年到北京后不久便悄然辞别好友返家。此后,齐白石先后又有四次远游,到过江西、上海、江苏、广西、广州、香港等地,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后来他将这五次游历称为“五出五归”。
 
  五次远游使齐白石增长了见闻,结识了很多朋友,品鉴过八大、石涛、金农的作品,对其山水画产生了深远影响。更重要的是,远游使齐白石获得身临真山实水,对景写生的机会,使其山水画摆脱了程序化束缚,取材丰富。从此,他的作画、写字、刻印、作诗的风格都发生了很大转变。
 
 
齐白石  华山图  1903年
 
  齐白石第一次远游归来画的《华山图》,明显带有写生的意味。桂林山水对齐白石的山水画产生了重要影响,他晚年回忆说:“广西的山水,是天下著名的,我就欣然而往,进了广西境内,果然奇峰峻岭目不暇接。画山水到了广西,才算开了眼界啦!“桂林孤峰独立的山峰成为齐白石山水画的独特造型。
 
  1910年,齐白石远游回家后,整理画稿,创作了一套山水画,这就是他早年山水画的代表作:《借山图》。《借山图》都来源于实景,比如这一幅画的是他从西安到北京时路过的函谷关,沿路数十里都盛开着桃花。这一幅画的是长江上的小孤山,位于安徽省,齐白石数次路过此地。虽然来自实景,但齐白石对真实的山水进行了高度的提炼和概括,大胆剪裁,巧妙构图,用非常简洁的笔法表现出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山水风格和图式。
 
 
齐白石  借山图·祝融峰  1910年
 
  同样是画日出,《祝融峰》画南岳衡山最高峰上看日出,山势蜿延如龙,太阳画位于左下角,符合山中看日出的感觉,显出山的巍峨。《洞庭君山》画的是洞庭日出,齐白石选取了最典型的三个表现对象:君山岛、一叶小舟和从云雾中喷薄而出的太阳,其余都是一片空白,太阳画在右上角,表现出八百里洞庭浩渺之姿态。
 
  《滕王阁》在江南三大名楼中最为高大,但齐白石却反其道而行之,将之画在画幅下方,只露出屋顶,而且还是歪斜的,给人以出奇不意的效果,也成为他山水画中非常独特的图式语言。
 
  《华岳三峰》,在中国的五岳中,西岳华山以奇险闻名。不同于前面《华山图》团扇,齐白石直接用三个浓淡不同的墨块表现华山的东、西、北三座主峰,然后再用线勾出壮观的云海,这种表现可谓是前无古人。
 
  衰年变法
 
  1909年,回到湘潭的齐白石,生活富足,隐居于乡间吟诗作画,过着悠闲的乡间文人生活。但是,1917年,平静的乡居生活被愈演愈烈的兵匪之乱打破。迫于无奈,年近六旬的齐白石不得不再次来到北京,并于1919年正式定居于此。当时北京画坛比较盛行吴昌硕一派具有金石趣味的大写意花鸟画,齐白石学习八大山人的冷逸画风颇受冷遇,画作很少有人问津,这对于依靠卖画养家的齐白石来说是个不小的打击。
 
  所幸的是,当时北京画坛的领袖、曾经留学日本的陈师曾独具慧眼,十分欣赏齐白石的印章和画格,两人结为莫逆之交。陈师曾劝他大胆变法、自创风格。他题齐白石的《借山图》云:“画吾自画自合古,何必低首求同群?”齐白石画梅花学湖南当地名家尹和伯,陈师曾便在题画诗中劝他“何须趋歩尹和翁”。都是鼓励他自己创新。于是,齐白石开始将近十年的“衰年变法”。
 
  1.从追摹八大的冷逸画风,转而学习吴昌硕具有金石气的海派画风,使用喜庆、鲜艳和热闹的色彩。
 
  2.提出“画贵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则媚俗,不似则欺生。”这是中国写意画的重要特征:似与不似之间。
 
  3.以写意花卉为变革中心,带动山水、人物的变革,形成齐白石艺术的全面变异与升华。在风格上,由冷逸、疏简、奇俏和单薄变为热烈、厚重、凝练而平朴。
 
  经过不断探索,齐白石终于创造了“红花墨叶”的大写意花鸟画风,用水墨画叶,用鲜艳明亮的色彩画花。1922年,陈师曾携齐白石的作品到日本参加“中日联合绘画展览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成功,所有作品都以高价被抢购一空。这个消息很快传回国内,从此北京城里找齐白石买画的人逐渐多了起来,他还获得“南吴北齐”的美誉,他的艺术也远播东瀛、欧洲。
 
  大师门墙
 
  1927年,时任北京国立艺专校长的林风眠首先请齐白石到大学任教,齐白石开始了他的教授生涯。次年,徐悲鸿任更名为北平大学艺术学院的院长,也十分推崇齐白石的艺术和创新精神,亲自前往齐白石居住的跨车胡同聘请他担任学院教授。1946年,徐悲鸿回到北平担任国立北平艺专校长,再次聘齐白石为名誉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徐悲鸿出任新成立的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仍聘齐白石为名誉教授。
 
  随着齐白石声名的扩大,许多学子投在齐白石门下,学习书画篆刻,如李苦禅、王雪涛、于非厂、李可染……,一批闪耀中国现代绘画史的名字都出自齐白石门下。
 
  余年享太平
 
  齐白石晚年常写“已卜余年享太平”,意思是“我曾经占卜过自己的晚年会享受到太平、安康的新生活。”在齐白石近百年的漫长人生中,经历了中国最痛苦动荡的时期,终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过上了自己渴望的“太平”日子,他雅俗共赏的艺术也受到新政府的肯定和人民群众的欢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礼遇。
 
  毛主席曾在中南海设宴款待这位湖南同乡。齐白石回家后便送给毛主席一幅《鹰图》轴,及“海为龙世界,云是鹤家乡”篆书联,毛主席回赠以人参、鹿茸等物。
 
  1953年,北京文艺界为齐白石祝寿,文化部授予他“人民艺术家”荣誉状。1956年,齐白石获“国际和平奖金”。1957年,任新成立的北京中国画院名誉院长。
 
      同年9月16日,齐白石因病去逝。国家为他举行了盛大的公祭仪式。1958年元旦在北京举行了规模空前的“齐白石遗作展”。周恩来总理等国家领导人参观了展览。齐白石的艺术深刻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画家。
 
  齐白石去世后,家属遵照老人的遗愿,将家藏的齐白石作品和遗物捐献给国家。这是当时的捐献清单。因齐白石是北京画院的首任荣誉院长,这批作品后由北京画院珍藏,使北京画院成为世界上收藏齐白石作品最多的机构。
 
  2005年,北京画院美术馆开馆,专设齐白石纪念馆,常年展览齐白石的作品。
 
 
北京画院美术馆中的齐白石纪念馆
 
  二、齐白石的艺术
 
  齐白石曾云:“夫画者,本寂寞之道,其人要心境清逸,不慕官禄,方可从事。见古今人之所长,摹而肖之,能不夸;师法有所短,舍之而不诽,然后再观天地之造化,来腕底之鬼神,对人方无羞愧。……”这段朴实无华的话实际道出了齐白石一生坚守的人生观和艺术观。
 
  他将艺术看作“寂寞之道”,从不贪慕功名利禄,几十年如一日地在艺坛默默地辛勤耕耘。他广泛地学习古今画家的优长,转益多师,但不论学谁,都不丢掉自己的经验和个性。
 
  这位来自湖南楚地的画家,没有屈原式的浪漫气质,反而继承了湖湘学派重视求真务实的作风。从《芥子园画传》到有名无名的前人画迹,甚至一些弟子或民间工艺品上的图案,只要有用便借鉴学习;对于古代名迹,他却没有收藏并反复临摹研习的爱好,他没有沉重的祖宗包袱,不曾被庞大的传统和派系观念束缚而变得谨小慎微,因此能够胆敢独造,开创独具一格的画风。
 
  下面我想通过这次展览的作品来分析一下齐白石的艺术。
 
  花鸟画
 
  齐白石的花鸟画充满赤子之心,天趣盎然且生机自得。这是他画的《红梅图》,齐白石特别喜欢画梅,他早年在乡间在房前屋后种了很多梅花,他还为自己的书房取名为“百梅书屋”,因此,他的梅花不仅来自对前人的学习,更多来源于自己的观察。他在画跋中题道:“作画贵写其生,能得形神俱似即为好矣。前人言六法,余深耻之。白石并记。”老干苍虬,红色的梅花与黑色的枝干形成鲜明热烈的色彩对比,将梅花傲寒独立的风骨表现了出来。这是他画的白梅,表现的则是梅花疏淡孤清的气质。
 
  梅、兰、竹、菊被中国文人喻为“四君子”,齐白石也常有表现。
 
 
齐白石  秋荷图
 
  荷花具有“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品质,也是齐白石的最爱,他用非常浓烈的色彩来画荷叶,浓重的枯墨画荷梗和莲蓬,具有一种抽象的形式美。
 
  齐白石画的松树,用长而柔韧的线条表现松针。
 
  齐白石笔下的紫藤和向日葵都来自对生活的观察,他发现南方和北方的紫藤不同,南方先长叶再开花,北方是先开花后长叶。
 
  齐白石一生有一半以上时间都生活于乡间,因此,他常表现寻常的瓜果蔬菜,并赋予纯朴吉祥的寓意。比如他画白菜,就题写“清白传家”,画柿子,就题“事事如意”,画荔枝则题“大吉大利”。
 
 
齐白石  拟八大山人画鸭图
 
  齐白石的花鸟画早年受到八大山人的影响,比如这幅鸭图,就是他1903年远游到江西南昌时见到,并勾摹下来,后来常用到自己的画中。
 
  这是齐白石学习孟丽堂的鸭子,孟丽堂是很多研究中国美术史的专家都不知道的清代画家,但齐白石却非常喜欢他的画,大概那种稚拙天真如儿童画的表现符合齐白石对天然之趣的追求。
 
 
齐白石  菊花群鸡图
 
  齐白石画鸡被称为三绝之一,他画的小鸡寥寥数笔,却把毛绒绒的感觉画出来,公鸡则色彩艳丽,雄壮有力,俯身看护着雏鸡,非常有爱的画面,表现的正是他本人对于整个家庭肩负的责任感。
 
  齐白石画老鹰学八大,这只转头向上望的鹰有种凛然威严的气概。
 
  齐白石最家喻户晓的绝技还是他的虾,以至于人们一提到齐白石就会想到他的虾。齐白石开创了独特的画虾技法,超越了历史上所有的画家。这得益于他对虾的观察。他早年生活的湖南湘潭,房前屋后有很多池塘,里面生活很多河虾,齐白石对此非常熟悉。他后来定居北京,也常在画案的水盂中养几只河虾,在作画之余,用笔拨动,观察他们游动的动作和姿态,并对之写生。
 
  这幅小虾是用比较工致的笔法对虾写生,和湖南当地的河虾非常相似。画完后,他还拿出一张纸条,在旁边写道:“此小虾乃予老眼写生,当不卖钱”,十分珍惜。
 
 
齐白石  小虾图
 
  齐白石画虾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艰辛的探索,他自己说:“余之画虾,已经数变。初只略似,一变毕真,再变色分深浅,此三变也。” 这幅已经是五变。
 
  最初,他比较忠实于虾的自然形态,虾足画得较多,显得比较繁琐,虾须也呈平列的放射状,缺乏变化。后来,他适当删减了一些虾足,在虾头上加了一笔重墨,就将虾头的坚硬感表现出来。他用横笔划虾眼,画出了虾眼突出的感觉,显得活灵活现,虾身他强调和突出了第三节的弯曲感。虾须用长锋羊毫画出,柔韧细长。就像在水中游动一样。
 
 
齐白石  虾芋图
 
  齐白石画的螃蟹也是一绝,同样得益于常年的观察,他题画云:“借山馆后有石井,井外尝有蟹横行于绿苔上,余细观几年,始知得蟹足行有规矩,左右有步法,古今画此者不能知。”
 
  齐白石画蟹不仅画出了蟹壳的坚硬,而且画出了横行的动态。
 
  齐白石这幅《鱼图》最奇妙的在于构图,他自己说学习的是扬州八怪之一的高凤翰。小鱼集中在画幅的上方,大鱼则从画幅下方游走,只剩半个身子,中间留出大面积的空白,引人联想。
 
  这幅《芙蓉小鱼》同样采用狭长的构图,花枝倒垂,鱼戏水中,充满着生活情趣。
 
  这幅《鲤鱼争变化》画一群活泼跳跃的青蛙,各具情态,就像一群淘气的孩子。画名也很有意思。中国有句俗语叫“鲤鱼跳龙门”,跳过龙门的鲤鱼就会变化为龙,比喻中举、升官等飞黄腾达之事。也比喻逆流前进,奋发向上。青蛙和鲤鱼似乎毫无关系,但青蛙由蝌蚪变化而成,在形态上也经历了非常大的变化。齐白石借青蛙来表现“鲤鱼跳龙门”的寓意,可谓含蓄而生动,和他的代表作《蛙声十里出山泉》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一般人心目中,齐白石是一位大写意画家,其实他早年随胡沁园学习的是工笔画,特别擅画工笔昆虫。
 
  齐白石画的昆虫纤毫毕现,栩栩如生,令人惊叹。每次展出都会引起观众的赞叹,我们一般会在展品旁配上放大镜,观众可以放大细节观赏。
 
  最令人叫绝的是,如此工细的草虫,是画在生宣纸上的。生宣具有较强的洇水性,要求画家非常好地控制水分。齐白石很好地利用了宣纸的特性。比如这只蜻蜓,头部和翅膀上的一抹浓淡变化的颜色很好地表现出体积感,而翅膀的网纹则用细而干的线条勾勒,把薄如蝉翼而又劲挺的质感表现了出来。
 
  这两只凤蛾也是非常好地利用了生宣的特性,通过干笔的皴擦表现出翅膀上带粉的感觉。齐白石对于蛾子和蝴蝶的细微区别表现得十分到位,蛾的触须呈羽毛状,蝴蝶的触须则是棒锤状。飞蛾停止时翅膀平展,而蝴蝶会把两对翅膀竖起来立在背上。对昆虫如此细致的表现,看起来又不像是画标本,因为他进行了很多艺术加工,将昆虫轻盈灵动的飞动感画了出来。
 
  比如他画的蜜蜂,翅膀的画法非常独特,一般是在画完身体后,在两旁各点一滴清水,立即在清水里点一点颜色,便自然洇化成扇动的翅膀。
 
  齐白石笔下的飞蛾画出了许多不同的种类,如鹿蛾、尺蛾、雀天蛾等,准确地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如果不是昆虫专家完全无法分辨。
 
  齐白石笔下的昆虫色彩淡雅清透,并不拘泥于自然中的色彩,而是进行了概括和艺术化,比如他画的蝈蝈。
 
 
齐白石  灶马
 
  这只昆虫叫“灶马”,齐白石采用了非常独特的正透视的表现。这种透视即使西方画家也是非常难表现的,对于未研究过透视法的齐白石来说尤其困难。他应该是出于直觉的观察,却完美地呈现出标准的正透视效果。这只灶马仿佛盯着你,它有着滚圆的身体,三对长短不一的腿前后交搭错落,长长的触须极为敏感的,仿佛马上就要一跃而起。
 
  中国古代花鸟画中,昆虫多是作为画面的点缀,齐白石却把它们当作了画面的焦点和主角。他对这些微小的生灵满怀爱怜。创造了一种独特的绘画语言:工虫花卉。即用工笔画昆虫,再配以大写意的花卉,昆虫自然成为画面的视角中心。比如这幅《乌子藤瓢虫图》,乌子藤以水墨大写意绘成,瓢虫的一点红色,鲜明又突出。
 
 
齐白石  工虫画册(莲根蝼蛄)
 
  这是一套《工虫花卉》,齐白石采用了更为简洁有趣的构图。这幅《独酌》,煮熟的螃蟹呈赭红色,两只脚散落在一旁,螃蟹的香味引来了两只蟋蟀。《莲藕蝼蛄》构图更为简练,充满着生活情趣。
 
  人物画
 
  齐白石的人物画题材多样,早年描绘细致传神,多任务笔,后受八大山人的影响,多简笔,单纯明快,人物形象头大身矮,姿态奇特,却神气活现。他常通过人物画表达对社会和时事的看法,传达自己丰富的情感,诙谑而生动,有些还以幽默的笔法传达讽刺之意。
 
  和很多中国画家一样,齐白石早年也喜欢画一些佛教和神仙题材。
 
  齐白石创作了很多自画像,这幅《寻旧图》,表达了对徐悲鸿的知己之感。《老当益壮图》则表达了不服老的心态。《上学图》表现的是爷爷送孙子上学的情景,孩子在他身后抹着眼泪,充满亲情,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
 
  《人骂我我也骂人》最为有趣,齐白石在北平艺专任教时,王梦白等画家看不起他的木匠出身,经常在背地里模仿他浓重的湖南口音。齐白石便以这幅画作为回击。
 
  山水画
 
  齐白石的山水画通过师法造化,开创了别具一格的风格。但这种画风不被当时保守的北京画坛接受,反而受到日本收藏家的青睐。京都国立博物馆就收藏有许多齐白石的山水画。比如《宋法大山水》,几乎没有任何的皴擦,直接用线条和层层叠叠的几何结构来表现桂林山水给他的印象。
 
  因为没有市场,齐白石晚年很少画山水,偶尔为真正欣赏他的山水画的好友和知己创作。《双肇楼图》是送给他的学生张次溪的结婚礼物,画卷左方留有大面积空白,意境幽远。
 
 
齐白石  桃源图  1938年
 
  《桃源图》是中国传统的题材,这件作品创作于1938年,特殊的日子决定了它的特殊含义。表达了齐白石对和平宁静生活的向往。
 
  齐白石晚年生活于北平,但他对早年家乡的生活充满怀念,这幅《柴爬》表现的是南方农村非常常见的农具,也是齐白石对儿时生活的一种追忆。
 
  综上所述,齐白石的绘画都来自于生活的体验。他将自己的乡土情怀与独特的文人气质相结合,既符合了20世纪艺术大众化的潮流,又没丢掉文人精英艺术的人文关怀,从而创造出雅俗共赏的艺术,取得了普通民众与美术界专家双方面的尊重和喜爱。
 
  书法与篆刻
 
  齐白石的书法早年学湖南当地流行的何绍基的行书,隶书学习《爨龙颜碑》和《爨宝子碑》,楷书学习金农的抄金体楷书,篆书受《天发神谶碑》和《祀三公山碑》的影响。因此,他的书法不是传承帖派书风,更多受碑派书风影响。他在篆书上的成就最高,化圆为方,古拙生辣,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直接影响到他的篆刻风格。
 
  齐白石的篆刻上的成就更是超过了他的书法,开创了齐派印风。
 
 
齐白石  中国长沙湘潭人也
 
  以“中国长沙湘潭人也”一印来看齐白石篆刻的特点:
 
  篆法上:喜方劲而舍委婉,和其篆书一样,喜欢方笔。
 
  章法上:善于留红,红白产生强列的对比而受到强烈的感染。全印十几笔竖笔划,笔笔不同。
 
  刀法上:齐白石因是雕花木工出身,故其指力、腕力过人,果敢力大,锋利劲挺。他的刀法与他人不同,基本上只用单刀侧锋直冲,一边锋利光洁,一边任其崩碎自然。
 
 
齐白石  和平  1952年
 
  上世纪50年代,和平成为世界人民共同的追求,齐白石创作了很多以和平鸽为题材的作品,他也因此获得国际和平奖。1956年,在授奖仪式上,齐白石请郁风女士代读他的答词说:“正因为爱我的家乡,爱我的祖国美丽富饶的山河土地,爱大地上一切活生生的生命,因而花费了我的毕生精力,把一个普通中国人的感情画在画里,写在诗里。直到近几年,我才体会到,原来我所追求的就是和平。”
 
  爱是齐白石作品的主题,也是一种境界,人世间只要有情有爱,就将变得美好而光明。愿齐白石的艺术成为中日两国和平的使者,带给两国人民祥和平安!
 
  中国农历新年刚过,祝愿各位朋友新春吉祥,万事如意!
 
  谢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