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 |“传统绘画学术研讨会”探讨 “文与图-文学题材书画研究”

     

      2024年11月28日,由传统中国绘画研究中心承办的“传统绘画学术研讨会”在北京画院创作楼5层报告厅举行,来自全国各高校、文博系统及研究机构和不同地域的28位学者参加研讨,25位学者以文学为切入点,以文释图、以图注文,就传统书画作品中的图像语言、文脉传承、叙事体系展开热烈讨论和学术交流。
 
第一场
 
 

主持人:赵琰哲
北京画院理论研究部研究员

 
评议人:邵军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

传统故实画画题刍议
张鹏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通观中国画史,自有图画记载的先秦三代降及汉魏六朝,人物画堪称冠冕,唐、宋而下,流波未已。其中,故实画一门,传统悠远,所绘者,或往圣旧闻,或历史典故,或古贤轶事,或神仙逸话,代有名手,累世相传。故实画的核心在于“故实”,而画题的内容正是其故实的传达和表现,因此对故实画画题的研究是把握这一类绘画的关键所在。讲演从故实、故事与故实画的概念辨析,早期礼教特征故实画及其画题的产生,“像”“图”之别,《广川画跋》中的实证方法对画题故实解读的启发等角度论述之。
 
丽人行:文学与绘画的联姻与共谋
黄小峰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教授
 
       过去讨论文学和绘画的关系时,或是文学作品激发了绘画图像,或是绘画图像刺激文学作品主题的诞生,而文学与绘画也可以是在更大的文化工程下的联姻和共谋。《丽人行》即杜甫的一首乐府诗,而此诗被认为有明显政治讽喻意义乃是宋代人的认知重塑,与此同时,政治讽喻的诗意也拿来加入到对《虢国夫人游春图》题材绘画的认知并且又对塑造杜甫《丽人行》政治讽喻诗意这一历史过程发挥了重要作用,仕女图也从单纯表现女性的图像变成一个可以和儒家观念结合的暗含政治讽刺含义的绘画题材。
 
 
神话与历史的交汇
——唐代《八骏图》绘画题材研究
张长虹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教授
 
      《八骏图》源自于周穆王与西王母会面的神话,自六朝起开始流传,经过数代画家的共同努力,八骏的表现,有一个从如龙似象形状奇特的马匹形象到常马形象的转变过程,这一转变的完成,约略在初盛唐时期。在画马名家辈出的唐代,《八骏图》的神话与历史意义被充分地发掘出来,成为诗人和文人们热衷于歌咏和借题发挥的题材。但在唐代之后,《八骏图》题材迅速衰落。出现这一现象的一个可能的解释是:画马被时人认为无韵致,尤其是《八骏图》这种近乎神话的题材,在文人看来有些难登大雅之堂。
 
 
“雪满山中高士卧”
——再论黄公望《九峰雪霁》《快雪时晴》二图
楼秋华  浙江大学中国古代书画研究中心副主任
 
      雪景图作为中国绘画所擅长的重要图式之一,历代不乏名作,影响广大。作品内涵丰富,形式不一,或凄苦、或祥瑞、或欣喜、或高洁,皆可寓意其中。在长期的绘画实践中,无论是内容的延伸,还是材质的创新,抑或是技法的演化,雪景图逐渐形成了一整套自成体系的绘画语言,早在唐宋之际便已趋于成熟。出自元末明初大才子高启诗句“雪满山中高士卧”即是与雪景相关,又恰与故宫博物院所藏黄大痴两件名作意境相合。
 
士人心态与释道合流:《醉中天》和《骷髅幻戏图》释读
陆飞  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助理研究员
 
       讲演通过图像学、文献考据等方法,梳理阐释《骷髅幻戏图》中“骷髅”、“傀儡戏”等形象在宋元之际的形成与接受历史,并考察其与题跋《醉中天》之间的关系,探讨图像蕴含的风俗、宗教和社会演变问题。结合全真教的创建和流变及元代士人群体关于“骷髅”的艺术创作和隐逸崇道的现象推测,《骷髅幻戏图》成为该作品的收藏者之一黄公望观想全真教教义的载体。而对于《骷髅幻戏图》的观看、接受与阐释,以及与之相关的宗教世俗化趋势及社会背景,可视为三教合流进程中,释道合流现象的历史缩影。
 
第二场
 
 
主持人:黄小峰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教授

评议人:谷卿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
 
图像、文字与实景:沈周《东庄图》再思
秦晓磊  中国国家博物馆副研究馆员
 
      作为吴宽家族产业的东庄,在李东阳所作《东庄记》、沈周所绘《东庄图》等文图的宣扬下,跻身于明中期苏州名园之列,被记录在《(正德)姑苏志》中。围绕东庄,吴宽家族营建的实景、文官们的歌咏文字、沈周绘制的图像间形成复杂交错的关系。讲演从梳理实景、文字、图像三者间关系入手,将《东庄图》置于吴宽塑造、传播故园东庄之文化意涵这一原初制作情境和观看情境中进行观察,重新思考《东庄图》图像意含的传达与构建,以及不同主体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沈周作品的图文叙事互动——以其夜境题材为例
廖媛雨  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
 
      讲演借助跨媒介的叙事学理论讨沈周在诗画内容上的图文互动。沈周“撷取”诗文中与夜境叙事相关联的“物象”与“事象”,并将之转化为具有记录事件功能的叙事图像,引导观者感受其所见、所历、所感、所思,并体会不同的夜境。他的诗文绘画用与个人密切相关的主体化叙事方式进行呈现,使得其作品中与传统意象密切相关的类型化的图式、事件与意蕴有了极强的个性特征,和更为丰富、多样、生动的艺术特性,由此实现了艺术创生。
 
题跋与风格的互证:双胞本沈周《秋轩晤旧图》真伪考
姜永帅  江苏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
 
      上海博物馆藏沈周《秋轩晤旧图》轴与瑞典斯德哥尔摩远东文物博物馆所藏沈周《山水图》轴画面高度相似,是学界所谓的“双胞本”。拙文从题跋内容、书法风格、印记以及绘画面风格等方面对二者进行考辨,并认为“上博本”应为真迹,其上所题诗文也为《沈周诗集》的一首遗珠。“瑞典本”应为摹本,其年代下限不迟于1694年。
 
吴门画派与《琵琶行》
陆蓓容  上海师范大学副研究员
 
       讲演探讨吴门画派对《琵琶行》诗歌主题绘画的表现方式,分析其成因及艺术效果,并尝试说明诗意绘画的本质。白居易的原作是以“我”为叙述主体的,读者代入的也是“我”,也就是贬官之人的命运体验。但绘画无法呈现“我”,在处理诗歌主题故事时,必须把诗歌里的人物全部处理为“他”,而人称视角的转换,改变了观众与事件间的心理距离,改变了微小的情节,调整了故事本来的情感基调。
 
阅读、纪游与绘画——以明代《桃源图》为中心
赵琰哲  北京画院理论研究部研究员
 
      明代中晚期特别在嘉靖、万历年间,《桃源图》题材画作曾在江南地区大量涌现,可谓盛行一时。《陶渊明集》在嘉靖、万历年间的广泛刊刻与传播,为江南文人提供了阅读《桃花源记》的便利条件,并直接影响到《桃源图》题材绘画的创作。在此基础上,画家在图绘《桃源图》时选择山洞、渔人、水泽田地等几个视觉要素给予重点表现,一方面取自《桃花源记》文本又有所发挥,另一方面与江南水乡特有的风物实景相一致,二者暗合于“桃花源”隐居避世的内涵。
 
第三场
 
 
主持人:万新华
江苏省美术馆研究馆员

评议人:陈明
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

商品与程式——试论陈洪绶所作肖像画的形式与题材
关键  故宫出版社中级编辑
 
      陈洪绶的绘画以人物故事画最为知名,同时他还有一些肖像画存世。在明末绘画商品化的背景下,这些肖像画常以合笔的形式出现。老莲作为肖像画创作团队的核心,以人物画家身份出现在其中,主要承担衣冠服饰的绘制。在此过程中,他将人物故事画中的一些程式化了的文学典故引入到肖像画的创作中,开创了被后世称为古装行乐的肖像画新题材。
 
陈洪绶的选择与超越——重读《观画图》
杨东谕  北京语言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
 
      文人雅集题材中的观画图在晚明逐渐增多。观画图由所观之画的不同可分为三类,即观名作、观风格与观“白卷”,而陈洪绶的《观画图》则是“观自画”。通过对陈洪绶的绘画观念、观的主题、版画与文人画等的考察与比较,发现其创作中存在着“自观”的习惯与对物及物我关系的探讨,从本质上对传统中国画的时空观作出突破性重构,呈现出图像叙事、早期现代性与元绘画的一些特征。
 
与邓琪棻有关的石涛题画诗研究
王照宇  苏州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
 
      清初“四僧”之一的石涛一生交游极广,故其友人较多,广西人邓琪棻即是其中的一位。邓氏别号甚多,在诗文中计有又清、琪棻、伟男、泾川明府等称谓,他与石涛一生交往时间颇长,前后长达近三十年之久,大抵时间约在1676—1699年之间,几乎贯穿了石涛大半个人生。行文梳理了与邓琪棻有关的石涛《人马图》、《赏溪图》、《苏仙赤壁游图并书法卷》、《松风泉石图卷》、《红树白云图》等几幅有诗文题识的作品,可以知晓邓氏是石涛一生中极为重要的友人。
 
愿得诗无声:八大山人题画诗的绘画观及鬻艺往来考
郑子艳  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
 
      清代八大山人是典型的文人画家,在前朝遗民、隐世僧人、还俗者、画家等多重身份抵牾间,以诗、书、画皆灵奇的独特面貌成为清代画坛的奇致高峰。若说八大山人的画是将个人情致、体悟进行表现的外在物像化创作,其题画诗则是另一种可以与之深度结合、由此及彼进行开掘的释读文本,二者合构出独具灵气的图文表达。因此,讲演从其题画诗的内容、类别及体式出发,探询八大山人隐于其中的绘画观,并兼论散见可得的鬻艺往来记录。
 
赓韵、扈跸与南望:乾隆朝西湖图之变化
——以雨泛、晴泛之诗画为中心
邵军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
 
      讲演从乾隆帝《西湖雨泛诗》《西湖晴泛诗》两组诗歌、钱维城的和诗及钱氏所作《西湖雨泛图》《西湖晴泛图》出发,考证了诗、画的创作时间、过程,并在此基础上考察了二图对乾隆帝诗意的具体表现,认为乾隆朝的西湖图在雨泛、晴泛二图之前、之后,其图式和功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论文又联系乾隆帝晚年所作的两件《西湖图》,指出乾隆晚期西湖图实有一个新的创作阶段,也产生了新的画史意义。
 
第四场
 
 
主持人:初枢昊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研究》编辑部副研究员

评议人:张长虹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教授

以菊入画——从国博藏恽寿平《菊石图》说起
郑艳  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
 
      通过对以菊入画传统的梳理,特别是菊与陶渊明的文学意涵的图像化过程,结合恽寿平“菊花”主题作品创作,重点探讨恽氏设色和水墨两种风格“菊花”主题创作的动因、功能及影响。据《南田画跋》和《瓯香馆集》,恽寿平对设色持批判态度,而对墨花写意则有较高评价。具体到墨菊作品,其对花叶、花的正侧向背进行了细致刻画,在其观念中,传神韵的前提仍是形似,这与唐寅、沈周呈现出的写意墨菊画作有所不同。

从白居易“七老会”诗到清宫《二十七老》图
——谈“九老”题材的怡老功用
盛洁  故宫博物院馆员
 
      在中国古代绘画中,提及描绘耆宿长者之作,许多人脑海中会浮现出故宫博物院藏《会昌九老图》,其典故出自白居易的“七老会”诗,在演进的过程中逐渐发展为“会昌九老”及“香山九老”,并出现大量以此为画题的图像。这一题材常与“商山四皓”等形成组合,共同表达庆寿怡老及进退得时的内涵。清代宫廷亦沿用这一内涵及部分图式,绘成《二十七老》图。
 
 
文章知己 患难夫妻——翁雒《鸿案联吟图》卷题咏试探
万新华  江苏省美术馆研究馆员
 
      《文章知己 患难夫妻:翁雒〈鸿案联吟图〉卷题咏试探》以翁雒《鸿案联吟图》为例勾勒张澹、陆惠夫妇的日常生活与艺文世界,以“同心栀”与“并蒂莲”、“泣牛衣”与“共贫辛”、“双声合刻”与“福慧双修”等三个面向综合观察题咏唱和集群,试图描绘出不羡鸳鸯不羡仙的诗画伉俪合像,进而一步步有序实现张澹、陆惠“文章知己患难夫妻”的形象再塑造。
 
绣像的诞生:明清小说插图中的像与人
郑子成  广州美术学院讲师
 
      明清小说情节图以标志性的面部特征、特殊服饰区分人物,小说人物形象因此突破时代、地区的限制在不同的“图像环路”中被读者接受。除情节图外,明代小说刊本还有少量人物图,全为静态肖像,大多配有文风庄重的图题。清初醉耕堂两部小说插图的形象表现、排序、图题等开创了被称为绣像的清代小说人物图的常规模式,减弱个性的艺术表现使小说绣像更易为大众接受,但也使其流于平庸且更易陷入抄袭。晚清小说绣像的复兴体现在技术层面,其形像塑造逻辑及思想内核与前代无异。
 
晚清至民国视觉文化管窥
——石印《水浒》出版热及其插图制作
程国栋  湖北美术学院副教授
 
      晚清至民国时期尤其是石印本新刊《水浒传》文本多数为七十回本,各种石印水浒插图大都采用了绣像加情节性插图的模式,主要分成了以同文书局本为代表的精雅型图画和以多数石印书局为代表的民间诙谐型图画,它们继承了陈洪绶《水浒叶子》的语言图式,也吸收了西方绘画的构图和透视等技巧,加入了清代服装和戏曲装扮元素,启发了中国连环画的创作,是中国插图艺术史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第五场
 
 
主持人:薛良
北京画院美术馆负责人

评议人:张鹏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联吟众妙诗无声:民国雅集中流行的合作绘画
李文琪 首都博物馆研究馆员
 
      在清末民国时期的雅集中,流行一种“合作绘画”的交流方式,有关信息通过大量的绘画作品、报刊文献得以面世和流传。这一时期雅集中的“合作绘画”之举,上承雅集传统中的吟咏唱和之风,又融汇了清末苏州、上海地区画家结社雅集中合作绘画的习惯,具有将绘画与诗歌在社会交往中置于等同地位的意味,呈现出一种新的时代风貌。
 
不止于诗意:从史学研究到绘画表达
——以傅抱石《仿石涛游华阳山图》为例
宋力  江苏省国画院一级美术馆员
 
      在传统中国绘画的品评中“诗意”一直以来都是最具有核心价值的衡量标准,讲演以近现代极富诗性品质的画家傅抱石《仿石涛游华阳山图》为线索分析其对清代画家石涛的学习,由其绘画实践中的笔墨特质并结合仿摹、题画诗、诗意画等不同层面分析其作品风格的建构并由此提出对诗意审美的判断与反省。
 
 
文本与形象:从齐白石、李可染的写意人物画谈起
陈明  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
 
      从齐、李二人的人物画出发去讨论诗与画,涉及到中国画创作中的意象问题。中国写意人物画中的形象构建如王昌龄所言,是主体的“久用之思”将描绘的客体内化,再转变为“精神画面”的过程,是外在的物象经由主体的主观情思,内化为内在的精神映像(意象)的过程。诗与画的关系还可引出另一个话题,即文与图的关系。绘画中的文图之间存在着更为复杂的联系,两者既有时间上的先后关系,又有相互生成和相互影响的关系。这在齐白石、李可染等大家的作品中亦可得到有趣的印证。
 
 
抵抗毁灭的虚无
——何怀硕对庾信《枯树赋》意象的引征与深拓
初枢昊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研究》编辑部副研究员
 
     在中国文学史上,庾信传递“个人的”与“政治历史的”痛苦的《枯树赋》,文体别开新面之外,亦是丧乱时代的象征。其充满自我想象的寓意,千载之下,激起何怀硕心中的共鸣,创造出独特的“枯树”样式——枝干相连、虬蟠盘曲,互相连接、互相纠缠的枯树造型,是古今中外艺术史上前所未见的怪诞,“状物”而兼“抒情”,成为最具何怀硕个人符号化征象的母题。及至最终走向废墟化,皆为直面动荡时代的幻灭感,抵抗毁灭虚无的无声呐喊!

从湖社画会到京津画派——京派画坛中的传统主义路线
马明宸  北京画院研究员
 
       梳理京派画坛的形成过程以及“京派”提法的提出过程,概述20世纪上半叶清末民初构成京派这个阵营的都是哪些人,新中国成立后画院体制对这一拨人所进行的整合和重组,以及新时期之后京派何时以及如何隐隐约约被提出,并且,对于京派概念的外延内涵进行了划分与界定,提出了京派提法的意义与价值以及京派绘画研究的必要性、基本规划。
 
8610-64040179
北京市东城区雨儿胡同13号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