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艺术学术研讨会”21位学者共话“齐白石的师古之道”

齐白石艺术学术研讨会
 
      2025年9月24日—25日,“齐白石艺术学术研讨会”在北京画院创作楼2层报告厅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21位学者参加研讨,16位学者发表学术演讲,从“大匠艺事”与“丹青心印”两大维度,针对“齐白石的师古之道”展开热烈的讨论和学术交流,共同将齐白石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24日下午的9位演讲者通过严谨的多维考辨,为我们还原了一个更为立体、动态的齐白石。从西安之行对其艺术转型的肇始意义,到与吴昌硕、梅兰芳、寿石工等人交往中蕴含的复杂心态与阶层张力;从日本、苏联等国际视角下的独特接受与阐释,到年款、合作画等具体而微的物证分析——这些研究系统发掘了新史料,澄清了历史误读,深刻揭示了齐白石艺术成长与风格演变所依存的具体历史语境和广阔交往网络。
 
     25日上午的7位演讲者对齐白石“师古与创新”的内在逻辑进行了深度解析。无论是追溯孟觐乙、八大山人、李邕、颜真卿流派等传统渊源,还是剖析其从木雕匠艺到文人画的独特学习路径,乃至通过量化分析等方法具象化其“引画入书”的创作逻辑,都清晰地阐释了齐白石如何“师古而不泥古”。他广泛吸收传统养分,又通过“为画而书”的跨界思维和“大俗大雅”的审美转换,最终实现创造性突破,这为我们理解传统文人画的现代转型提供了极具说服力的个案。
 
      总体而言,本次会议的学术贡献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新史料的系统发掘与严谨考辨,修正了既往认知;二是研究方法的多元创新,量化分析、物质文化研究等新方法的引入令人耳目一新;三是理论视角的拓展深化,跨国交流、心理机制、社会史等视角的引入,推动了齐白石研究超越单一的风格分析,与更广阔的人文社科领域展开深度对话。
 
      本次学术研讨会的价值远不止于对齐白石这位艺术巨匠的个案深化,更在于为思考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在近现代全球语境下的生命力、适应性与创造性转化,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案例和深刻启示。齐白石的艺术道路雄辩地证明,传统的活力源于与时代的持续对话和勇敢的自我重构。
 
第一场
 
主持人:王亚楠
齐白石艺术国际研究中心秘书长
 
评议人:华天雪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壮观须上最高楼——齐白石在西安
奇洁  北京画院理论研究部研究员
 
      1902年秋,齐白石应夏寿田和郭人漳的邀请,走出湖南前往西安,是为齐白石五出五归远游的开端,也是齐白石绘画风貌转型的肇始。在西安,齐白石结识了人生中的重要师友樊增祥。齐白石1903年的《癸卯日记》和后来按照记忆口述的《白石老人自传》中,对此次西安之行多有记述,但对照齐白石遗存的绘画、书法、信札,以及朋辈相关题跋等,更多丰富而有趣的历史信息逐渐展露。
 
立身误坠皮毛类——齐白石与吴昌硕交游再考
吕晓  北京画院理论研究部主任、研究员
 
      齐白石与吴昌硕并称“南吴北齐”,两人虽从未会面,但齐白石的“衰年变法”以学习吴昌硕的金石画风为主要突破口,且吴昌硕为齐白石订润格、题画集,对齐白石有提携之恩。然而,传说吴昌硕一句“北方有人学我皮毛,竟成大名”的讥评,让齐白石耿耿于怀一生。吕晓通过齐白石的日记、诗歌,回到历史原境,发掘齐、吴二人交游中鲜为人知的细节,特别是通过诗歌剖析齐白石如何将讥评转化为自身艺术革新的动力,实现从追随者到引领者的蜕变。
 
妃子笑——再议齐白石与梅兰芳
张涛  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
 
      1919年,齐白石三上北京,正式开启职业画家生涯。在其极速扩张的社交网络之中,与梅兰芳的相识相知在此时段显得尤为突出。活跃于北京画界的文艺精英,于20世纪20年代初时常于梅兰芳的缀玉轩中雅集作画,齐白石虽然也跻身其列,但是通过与梅兰芳的交往可知,在其乐融融的表象之下,齐白石与这群文艺精英之间实际存有颇为紧张激烈的关系张力。同时,通过梅兰芳对京剧的现代改良、对缀玉轩的精心营造等视角可以窥见,这些也反向影响抑或部分改变了齐白石在此时期的艺术语言与风格表达。
 
借山馆外绝嚣尘——齐白石与寿石工交游考略
邹典飞  北京书法家协会北京京派书法研究会副会长
 
       2018年,邹典飞曾撰写《寿石工事迹新补及其散佚篆刻研究—以民国时期北方期刊及相关书籍为中心》一文,引用1935年《天津商报画刊》刊出的“白石山翁诗书画印专号”,其标题中赫然有“白石山翁弟子寿石工治印”的字样,提出了寿氏可能为齐白石弟子的说法。近年承美术史研究学者沈宁老师提供《天津商报画刊》同年刊载的王伯龙撰《自行检举》一文,邹典飞以“检举”的形式谈及由于报社工作疏忽,将寿石工篆刻资料误植入“白石山翁诗书画印专号”,出现了“白石山翁弟子寿石工治印”的错误说法。邹典飞结合近年新发现的一些齐白石与寿石工交往的资料及研究心得,综合以上资料,简要梳理二人交往过程及艺术理念之间的冲突。
 
白石知我:傅星伯与齐白石的笔墨交谊
孟召汉  湖北美术学院讲师
 
      1939年至1943年,经由辅仁大学外籍教师白立鼐推荐,齐白石先后两次为山东籍青年画家傅星伯的作品题跋点评。在齐白石的激励下,青年傅星伯确立了融古今于一体、合“京派”与“海派”成一家之言的艺术追求,一生致力于写意精神的传承与弘扬,最终成长为20世纪山东地区卓有成就的大写意花鸟画家。同时,借由傅星伯、王若梅等人的艺术实践,“齐派”画风在鲁西南地区流衍不衰,并成为齐鲁绘画艺术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第二场
 
 
主持人:张涛
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 
 
评议人:曹庆晖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代日本书法家眼中的齐白石书画
——以青山杉雨、榊莫山、森冈峻山的批评和收藏为中心
吴孟晋  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吴孟晋通过现代日本的三位书法家:一为活跃于东京、主导战后日本书坛的青山杉雨(1912—1993),二为以特立独行的姿态展开前卫实践的榊莫山(1926—2010),三为在京都主持篆书社团的森冈峻山(1902—1991),关于齐白石的评论、收藏与相关著述,来阐明日本书法界如何理解与评价齐白石的艺术成就,同时也探究齐白石的书画艺术在战后日本的接受与传播过程。这三位战后日本的书法家,都以各自的方式察觉到齐白石艺术所开辟的独特境界,在齐白石的形象中投射了一种相较于吴昌硕更为自由、不受拘束的文人艺术典型的理想。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另一维度
——苏联对齐白石艺术的跨文化阐释与理论重构
陈都  中国国家画院、陈履生博物馆助理研究员
 
      20世纪中叶,随着全球政治格局的变化,文化交流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中国与苏联之间的艺术互动及二者之间的转译与适应,成为这一时代的典型案例。比如齐白石,这位中国近现代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家之一,他的作品在苏联的传播与接受,揭示了两国文化对话的复杂性与创造性。特别是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的框架下,齐白石的艺术不仅成为中国传统艺术的代表,更被转译为适配苏联艺术体制的现实主义画家。这一过程并非单向的文化输出,而是充满了文化的再诠释与再创造。是故,本文将零散的稀缺文献集中起来,以探讨苏联学界对齐白石艺术的接受与重构,并揭示文化认知的错位与艺术转译的复杂性。
 
齐白石年款研究
张德斌  新华通讯社中国证券报高级编辑
 
      年款是书画篆刻作者在自己作品上所题写、刊刻的,包含创作时间信息的文字。年款有其约定俗成的形式,一般不会引起辨识上的困难;但是由于不同艺术家的自身个性,也会出现比较特殊的形式。与历代以及同时代其他艺术家相比,齐白石作品年款就有诸多独特之处。因其常常引起误解,故有专门研究之必要。因为时间关系,张德斌在演讲中主要对齐白石特有的“甲子纪日”进行了介绍。
 
齐白石、汪慎生、王雪涛合作《清平》摭谈兼及三人交往艺事
刘轶丹  首都博物馆副研究馆员
 
      齐白石、汪慎生、王雪涛合作《清平》是首都博物馆藏齐白石作品中唯一的一件合作画,在其与他人合作画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可体现出包括齐白石在内的画家们联合创作的动因、背景及模式,值得研究和关注。刘轶丹从此幅合作画谈起,兼而论及齐白石“清供”主题绘画,梳理、钩沉齐白石与汪慎生、王雪涛等合作画家之间的往来艺事,以 丰富齐白石研究的资料。
 
第三场
 
 
 主持人:吕晓
北京画院理论研究部主任、研究员 
 
评议人:吴雪杉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论孟觐乙对齐白石花鸟画风的影响
吴倩  暨南大学讲师
 
       孟觐乙是活跃于乾嘉年间的一位布衣画家,齐白石曾将其与八大山人、石涛、金农、李鱓并论,列为对自己影响最大的清代书画家之一。吴倩以齐白石借鉴孟觐乙创作的《秋声图》《芙蓉游鸭》系列作品为中心,阐述孟觐乙对齐白石花鸟画的影响、二人艺术的共性,以及齐白石从师古走向创新过程中运用的手法。孟觐乙的艺术价值在20世纪得到重新确认和齐白石艺术的被推崇,体现了在特殊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对传统自然经济模式下日常安定生活的怀念。
 
从冷逸到天趣——论齐白石对八大山人山水画的承与变
仲思润  北京画院理论研究部助理研究员
 
       八大山人笔下流露出的文人意蕴引领着齐白石的创作逐渐摆脱刻板匠气,转向逸笔写生。然而时局发展、个人际遇、性格特征等多重因素又牵引着他们逐渐走向不同的艺术道路。在山水画上,齐白石承继了八大山人意在笔先、舍形得神的审美取向与不拘成法、借古开今的笔墨精神后,图变求新,转向自然实境。将八大山人审美图式中的怪诞迷乱变为平淡天真,继而突破了由文人士大夫笔下的文化符号构筑的传统艺术圈层,进一步增强了视觉体验在图像叙事中的艺术效果,于平淡中得见奇崛,营造出雅俗共赏、富有天然真趣的意境。 
 
工夫深处——齐白石早年山水画承习探微
张瑞娜  西安美术学院博士研究生
 
      齐白石早年以民间木雕为业,所雕内容大多以人物、花鸟形象为主体,山水常仅用作建构空间的布景元素。相比于花鸟画和人物画,他最晚开始学习独立成幅的山水画,但在齐氏绘画艺术中,他的山水画却最具独创性。张瑞娜以齐白石早期木雕作品(传)和手绘还原画稿为研究材料,结合现存少量齐白石早年山水画画稿及作品,运用实践分析法和图像分析法,将齐白石的山水画学习上溯至其木雕时期,试图还原齐白石早期山水画的学习方法和过程,并从作品的形成机制和创作逻辑来探索齐白石早期山水画承习的细微之处。 
 
传统的发明:齐白石“仿八大”搔背图研究
冯葳  北京画院美术馆馆员
 
      齐白石在多幅《搔背图》上题写“仿八大”,与八大山人无人物画传世的艺术史共识构成一组显著矛盾。冯葳结合齐白石相关画作、题跋与文献,其“仿八大”人物画行为并非偶然误读,而是一种有目的的策略性选择。齐白石通过八大山人传统的创造性诠释与再造,将“搔背图”题材从宗教性转化为世俗性表达,并在此过程中为个人创新的画风确立了合法性,最终实现了文化身份与艺术权威的自我建构,亦折射出艺术史传承中存在于非正统叙事层面的创造性动力。
 
第四场
 
 
主持人:邹典飞
北京书法家协会北京京派书法研究会副会长
 
评议人:杭春晓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 
 
清中期湖南地区颜真卿书法流派与齐白石早期书风
朱天曙  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关于齐白石的早期书风,历来关注较少。朱天曙从湖南地域文化出发,讨论了清中期以来湖南地区兴起的颜真卿书法流派与齐白石早期学习何绍基书风的关联,认为从钱沣到何氏家族,再到湖南地区的学书氛围对齐白石早期书风的取法有重要影响,也奠定了他一生的帖学基础。齐白石虽为碑学书风的杰出代表,但其早期取法何绍基行楷书风的经历是不能忽视的。
 
齐白石临李邕《岳麓寺碑》的革新研究
滕磊  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研究生
 
      滕磊以文献考证与图像量化分析为方法,重新审视齐白石临摹李邕《岳麓寺碑》的艺术实践。通过1909年《寄园日记》等资料的笔法特征及尹军的考证,提出齐白石研习李邕书法的起始时间或早于1911年。对比临作与原拓本发现,齐白石在保留李邕欹侧险峻风格的基础上,结合二爨和金农写经小楷的笔法、横竖画欹侧动态及“大疏大密”的空间重构,体现“不必工,但能雅足矣”的审美主张。研究揭示,其创新源于“为画而书”的主动选择,且与绘画创作形成互文,为“引画入书”提供典型案例。该研究通过Digimizer软件量化分析等方法,为书法研究引入新视角。 
 
“展”开维度——白石+的无限可能
王亚楠  北京画院齐白石艺术国际研究中心秘书长
 
       北京画院近年来以开放的姿态着眼于齐白石IP打造的工作方法。白石+是2025年“第四届全球大学生虚拟策展大赛”齐白石赛道的主题,希望以此来拥抱年轻策展人的创意想象。2022年,北京画院启动“齐白石艺术数字沉浸展”,通过数字技术赋能齐白石学术研究与展览呈现,将文献数据与研究成果进行数字转化,并通过在国内外展览矩阵的打造,形成现象式传播事件。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崛起,北京画院通过AI实现齐白石画新北京和旧金山,让21世纪的景象在白石老人笔下呈现。舞台表演方面,北京画院与北京京剧院合作创派新编京剧《齐白石》,将齐白石艺术人生与学术成果搬上舞台,并斩获第十七届“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文旅融合方面,北京画院策划“齐白石在北京”文旅项目,通过展览、出版、公教、文创、小程序等多元形式,让齐白石带领观众玩转北京。未来,北京画院还将持续深入开发齐白石品牌效能,在国内外通过齐白石,讲好中国文化故事,传播传统艺术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