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画集 | 董昕昕点评陈福彬2024-01-29
 
        董昕昕,2009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现为中国美术馆馆员。曾任职于北京大都美术馆、太庙艺术馆,参与策划多个国内外展览,并发表数篇近现代美术史专题文章。
 
        陈福彬,又署复彬,1982年出生于福建宁德。北京画院专业画家、中国画博士、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先后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上海美术学院。作品入选第十一届至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并获第十二届全国美展中国画铜奖。
 
古雅清润 自出新意
 
文│董昕昕
 
        陈福彬是出生于福建的年轻艺术家,他先后在中国美术学院和上海大学攻读插画和花鸟画专业, 现为北京画院专业画家。2014年,他在第十二届全国美展中获得铜奖,崭露头角,其用笔工写兼备,设色典雅清润,开创性地将蔬果等杂画题材以蔬谱等新颖形式进行大尺幅创作,在绘画中融入了自身 学养、语言探索和当代视角,使作品呈现清润雅致又满富生机的艺术特点,在蔬果题材、构图和语言方面的探索上,都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面貌,为人瞩目。
 
        陈福彬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以蔬果题材为主的大型创作。蔬果题材作品为花鸟画分支,一直以雅俗共赏的特点为大众熟悉和喜爱。早在北宋时期,《宣和画谱》中已出现蔬果题材绘画的文字记载,但在绘画中主要作为花鸟翎毛的点缀或陪衬,伴随朝代更迭,随着明清时期经济的不断发展,世俗生活成为艺术家创作的重要主题,蔬果画也进入盛期,出现了恽寿平、任伯年、虚谷、居巢等多位擅长蔬果题材画的大家,蔬果题材范畴也逐渐拓宽,集中在个体旨趣和民间纳福求吉两大方向,所绘对象仍以柿、桃、石榴、莲藕等富有寓意的题材为主,偶见冷僻题材,多为文人墨戏实践,整体看来,相较同类的花卉、走兽翎毛等类别,蔬果器皿仍属于杂画中的旁支,到了花鸟蔬果画得到长远发展的近现代,仍有宽广天地等待挖掘探索。当下,面对传统悠久,名家流派纷呈的花鸟蔬果画,对年轻一代的艺术家来说,如何在师法古人基础上,突破传统程式束缚,赋予作品时代精神,创建新一代花鸟画的崭新面貌,是所有人面临的共同课题。陈福彬在蔬果画方面试图寻找解决之道,他打破藩篱,一是有力拓展了蔬果类入画的题材领域,以独特的视角,挖掘日常所见极寻常之物的美感,像冬瓜、丝瓜等耳熟能详的平凡蔬果,在他笔下独具品味和生趣,焕发盎然新机,充分唤起观者的真实感和亲切感。二是置陈布势上开拓创新,他的代表作品多为大尺幅创作,将以册页等形式出现的花鸟蔬果小品重新组合,“小画变大画”,结构谨严,张弛有度,传统构图形式经精心组合布排后,具有显著的当代意味,开阔的视野带来新鲜的观感体验。
 
        艺术家风格面貌的形成往往和成长经历息息相关,80后的陈福彬为花鸟画专业博士,专业素养深厚,同时有着多年的中学教师和插画专业的经历,这使他既有腹有诗书的文人视角,又能跳脱出身份的局限,以他者眼光客观看待花鸟画探索的得失。他不囿于花鸟画的固定程式规则,创作手法多样,墨骨和双勾交融,工谨和写意并存,同时吸收了西方绘画艺术的结构关系,线条灵动而不失精准,造型灵秀,其画如其人,呈现出既古雅又当代,既中正又活泼的特点。在画法上,他博采百家,转益多师,在物象形态和构图范式上可追溯至明清花鸟画传统,在意趣和笔法方面,又有清代恽寿平、任伯年等兼工带写的没骨和小写意笔法技巧。此外,其作品中喜闻乐见的题材、真实平淡的意趣、悠然深远的气韵,又可见对近现代大师如齐白石等大家的取法,求师百家,但不全拘师法,正如《芥子园画谱》中的描述:“旁求诸体,助以封神。方为工而不俗,放而不野。则技近乎道矣。”
 
        在花鸟画创作中,构图章法起着重要作用,谢赫“六法论”中的“经营位置”即对构图重要性的论述。陈福彬的作品构图别具一格,既有传统章法布局的意味,又在其中加入了西方设计的构成法则,力图在有限的画幅中表现无限的气势。他将各部分统一经营布局,把精微细节统一在块面构图中,或以谱系排列,或以长屏拼接,构成强烈的节奏感、构成感和秩序感。独具设计的构图带来的欣赏习惯,与传统手卷作品给人的观感竟有异曲同工之妙。所写诸多物像均不分主次,平等存在,各元素互不干涉,但又各有呼应,笔断意连,气脉连贯。其小写意作品多为即景式构图,看似随意拾取,其实位置经营颇费思量,纵横曲折,引人入胜。观其作品就如五代荆浩所提的“远取其势,近取其质”,细节的精妙和和全局的宏阔达到和谐统一。在敷色方面,清代邹一桂在《小山画谱》中有云:“五彩彰施,必有主次,以一色为主,而其他色附之”,陈福彬作品多设色明快、淡雅,吸收了墨骨画法的色彩法则。在随类赋彩之上,将所写物象的属性进行提炼,再统一在一个调子中,充分做到层次丰富,浓淡得宜,营造出舒展厚润的画面意境。在题材、构图章法、设色等方面的经营思索,使他的作品既有现代的简洁,又具备中国传统艺术的深度和内涵。
 
群乡蔬谱图 陈福彬
198cm×218cm 纸本设色 2014年
 
董昕昕点《群乡蔬谱图》
 
        此作为第十二届全国美展获奖作品,是艺术家的代表之作。作品以其清雅的面貌、新颖的构图、纯熟的功力为人瞩目。艺术家将各蔬菜瓜果以册页形式组合画面,统一设计到蔬谱封面的布局之中,题材均为司空见惯的寻常之物,蔬果多以小写意笔精细描绘,生动再现了叶面脉络走向,粗糙斑驳的瓜果表皮、被虫啃噬得千疮百孔的叶子、攀爬缠绕的藤蔓等,另有极细工笔勾勒出的草虫,艺术家将其瞬间动态入画,仿若正在果蔬之间振翅跃动,通篇富有生趣。画面构图设计为古谱书籍形式,将册页进行排列组合,书脊形式既点明主题,又打破画面的沉闷感,各部分组合看似随意,实则匠心独具,草虫、莲藕、青笋等多个物象均在数量和表现形态上各有呼应。画谱形式契合了中国传统欣赏审美经验,大尺幅和平面构成在视觉冲击力和装饰性上更符合当代观众的欣赏习惯,故此给观者耳目一新又似曾相识的全新观感。
 
       细观陈福彬的作品,形式美和物象美交织于画面,空灵和繁复呼应得恰到好处,画面虚实关系营造了音乐般的节奏感。在物象塑造方面,陈福彬用笔富有变化,写实和写意兼备,其用笔和敷色不仅能凸显特征,更能淬炼出平凡物象的独特意趣,更为珍贵的是,他对所绘题材不强行赋格,多为扎实地专攻其意趣表现,追求淳朴天然之意,如他在此作中对“藕”的注文:“秋藕折轻丝,藕丝牵作缕,吴藕镂冰寒,种藕春满湖”,引用了极富画面感的四句古诗描写莲藕的形态之美,不提其节傲之气或出淤泥而不染等传统寓意。“既让大家觉得熟悉,又能打开观者观看日常生活的新视角,还能使其留有体悟、感受的余地,去浮想”,在他的笔下,寻常之物独具平凡旺盛的生命力,其作品中的趣,更多是以清雅之相体现世俗之趣,有齐白石绘画中平淡天真,饱含品味生活的意味,营造出抒情诗般的田园意境。
 
蔬果八条屏 陈福彬
145cm×38cm×8 纸本设色 2015年
 
董昕昕点《蔬果八条屏》
 
        “工画而无师,唯写生物。”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写生,在传移摹写之外,更多的是注重“情”的作用,只有通过用心用情观察揣摩,表现生命精神,才能在绘画中笔性和心性达到合二为一。陈福彬对“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有着深刻的理解,自然和生活是他创作的本源。他曾用五六年的时间,带着速写本沉潜于自然之中,以白描形式对景写生,寻获美感。他以真诚之心去耦合自然之趣,挖掘生命力的纯粹,风竹荷叶、青瓜丝藤,甚至是被青虫啃噬过的蔬菜,千般景物不分雅俗高低,皆以最生动的瞬间姿态入其笔端,心手熟习之下,物我交融,所绘形象似自然流淌而出,神采生动,充分做到了自我体悟的理想化表达。陈福彬写生的过程,也可视作格物的过程,通过丰厚的写生积累和勤勉的思索,他能挖掘出平凡之物的独特美感,这也体现了他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和对当代生活的观照,故他的作品能古雅而无浅薄之气,反而生发着一股蓬勃的生命气息,唯有真情实感才是作品感染力之根本。
 
        此作呈现出不同于往日的面貌,枯枝残叶,藤蔓柴篱,垂首莲蓬,无一不罩染了一丝萧瑟秋意,八条屏构图各有新奇,不拘一格,大小枝叶姿纵交错,团块与线条穿插,点状写法和枯笔顿挫均传达出独特的审美体验。从题跋的“虚心凌云”等文字可以看出,在劲健沉郁的笔触之下,暗含向上的希望与力量。
 
丝路竹韵 陈福彬
199cm×262cm 纸本设色 2016年
 
董昕昕点《丝路竹韵》
 
        竹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从生产用具到文化产品,竹元素贯穿了中国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竹以其清风瘦骨、苍翠耐寒的形态,被赋予了性情高节、中通外直等君子品格,成为历代文人墨客咏赞的对象。伟大丝绸之路的开启,亦是始于竹带来的启发。《史记》记载,张骞首次出使西域,在大夏偶然得见来自身毒国的蜀布和筇竹杖,由此推测出身毒国的位置和大夏的交通,并有了第二次出使西域的“凿空”之旅,辉煌的丝路文明就此展开。陈福彬以“竹”为切入点,呈现了贯穿丝路文明的各类与“竹”有关的物象,有记载古代文字的竹简、玄奘法师背负的筇竹经篓,竹席、竹凳、竹扇、竹笋等与生活息息相关之物,更有与竹有关、远销欧亚的文化用品,如毛笔、瓷器、鼻烟壶等。竹叶和竹制品多采用双勾画法勾勒填色,用线轻灵,笔线细劲,杆节顿挫分明,青笋晕染富有质感,竹器精美,竹姿秀丽,竹韵高雅,反映出艺术家细致的观察力和娴熟功力,画面为左右对称式构图,中部贯穿画面绘一簇筇竹强化主题,艺术家以巧妙的构图,在一个平面内同时表现了青笋、绿竹和老竹的三种形态,极富巧思。
 
花卉四条屏 陈福彬
145cm×38cm×4 纸本设色 2017年
 
董昕昕点《花卉四条屏》
 
        艺术家深谙宋元传统花鸟画的情趣、意蕴及内涵,并将这些精神性融入本件作品面貌之中,构建出自然天趣、静美明净的花鸟世界。花卉造型精确传神,枝干纵横穿插,线条俯仰翻动,富有节律美感,色彩晕染吸收了水彩的表现方法。画面既保留了传统工笔花鸟画的典雅、恬静,又在固有程式中融入了西方现代构成意识,传统面貌之下,处处涌动着时代气息,整体呈现明净绚丽之格调。
 
        在当下多元混沌的艺术环境中,中国传统艺术备受西方文化思潮冲击,不断寻求变革,年轻艺术家们一方面有着更宽阔的视野,另一方面也易被尘嚣之气裹挟。陈福彬始终坚定自己的艺术理念,既沉心深耕传统,又勇于探索创新,他将他的艺术理念总结在两方闲章中,分别为“荣枯语默”和“文变今情”。“荣枯语默”是指要关注生活变化更迭所蕴含的动态、情趣、意趣;“文变今情”是指创作者要以当下的眼光和思维表现自己的生活和思考。在日趋浮躁的当下,他的坚定和清醒更显珍贵,使其作品自有空灵沉逸之气,不见丝毫甜俗痕迹。对于陈福彬来说,艺术就是艺术本身,艺术就是回归自然、关注生活,探讨形式、风格、语言和单纯之美,从他的作品中,我们能感受到他对艺术的挚爱和坚守,对生活的体察和感悟。在这条路上,他有着广阔光明的前景,期待他所代表的年轻艺术家们能给花鸟画坛带来新的创作面貌。
 
绿水青山粮满仓 陈福彬
198cm×218cm 纸本设色 2019年
 
董昕昕点《绿水青山粮满仓》
 
        继蔬谱构图后,陈福彬不断探索并完善其蔬果画的个性图式。相较于蔬谱的点状视角,本作品更具备整体感,反“之”字形构图呈现了大量蔬果堆积在一起的状态,用笔精到而更趋放逸,画面饱满丰盈,极具分量感,具有了山水般的阔达气势。作者旨在通过作品“表现大众对于丰满物质的期望,特别是在土地上耕作的劳动者对于收成的想象”,整体作品传达出蓬勃的生命意识。
 
 
(文章选自北京画院编《点画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