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适逢丰子恺先生逝世五十周年。9月5日,由北京画院、丰子恺研究会联合主办的“无限清凉——丰子恺艺术展”将在北京画院美术馆正式开展。展览以“无限清凉”为题,分为“诗意之情”“护生之心”“童真之趣”“闲逸之韵”四大板块,并辅以书信、手稿、文献展品以及多种互动体验,构建出一个多维度的展览空间,将丰子恺温润通透的艺术世界娓娓道来。这不仅是一场纪念,更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引领观众走入他那既入世又出尘的精神家园。
展览以“无限清凉”为题,灵感源自丰子恺与思想家马一浮之间一段颇具禅意的对话。当年丰子恺有意创作《无常画集》,马一浮淡然点拨:“无常就是常。无常容易画,常不容易画。”此言如清风拂面,令他“顿觉清凉”,从此以平常之心观照世间,在瞬息中捕捉永恒。那些看似简单的线条里,藏着他所悟得的“常”——童真不泯是常,草木枯荣是常,人间情味亦是常。他将飘忽的无常化为了可触可感的日常,于流动的时光中定格生命本真的模样。
丰子恺的艺术始终关注人性的本真和生活的意趣,其作品中的这份“清凉”,既是他的美学风格,亦是其精神内核——在信息纷扰、人心焦灼的当下,这份跨越时空的“清凉感”显得尤为珍贵,那是一种从容感知生命、以温柔姿态与世界相处的智慧。
四大板块,绘尽艺术清欢
展览以“诗意之情”开篇,展现丰子恺先生以水墨捕捉古典诗意的独特能力。在丰子恺的笔下,万物有灵,草木含情。诗句在墨色间苏醒,也让市井烟火浸润诗意。这不是刻意为之的雅,而是他看世界的眼光——将生活过成了一首淡而有味的诗。
“护生之心”板块则聚焦其人文关怀与生命观。丰子恺的慈悲,是俯身倾听众生的温情。历时多年绘《护生画集》,倡导人们尊重生命、戒除杀心,弘扬仁爱与和平的精神。此外,《护生画集》还记录着他与北京画院首任院长叶恭绰的深挚因缘。
“童真之趣”板块以细腻的观察力捕捉儿童生活的纯真瞬间。家的暖意、童年的本真、友情的醇厚,静静流淌于笔端。丰子恺始终以赤子之心看世界——真诚、自由、澄明无染。于是画笔成了镜子,一笔一画,无不体现对生命本真的珍视。
值得一提的是,此板块还将展示丰子恺的家书,纸短情长,字字皆是对子女的叮咛与期许。此外,根据丰子恺的手稿曲谱,现场还原丰子恺的“音乐课”的生动场景,带领观众沉浸式感受艺术与生活融合的美妙,以美育润化童真。通过这些珍贵的手稿与文献,我们得以走近丰子恺——他不仅是卓有成就的教育家与艺术家,更是一位将智慧、温情与爱融入日常点滴的父亲。
以“闲逸之韵”作为板块的收尾篇章,传递出丰子恺对平淡生活中闲逸之美的追求。他作画、作文、译书,一生勤勉,却从不为名利所困。笔墨从容,画面清净,这不是疏懒之闲,而是喧嚣后的通透自在,让人于寻常中品悟悠然,心境也随之豁然。
不止于“看”,更在阅读中感悟
展厅内悉心布置多处“阅读区”,在多元文献展示的基础上,以书籍为媒介搭建深度探索丰子恺的桥梁——我们精选丰子恺的各类重要著述,从满含生活气息的散文集、妙趣横生的漫画集,到情感细腻的随笔、品类丰富的绘画作品集,再到学术严谨的翻译著作、思想深刻的艺术理论及学术研究专著等,多维度打造兼具史料价值与理论深度的阅读空间。在这里,观众能卸下浮躁,静心沉浸于文字之中,透过文本深入解读丰子恺的艺术观念与精神内涵,完成一场从视觉欣赏到思想沉淀的学术体验。
行至展厅尾端,两大互动区静静等候,邀你步入丰子恺的艺术天地。走近“笔底喵踪”互动案前,不妨俯身执笔,画一只灵动的猫——这可是丰子恺笔下的常客,此刻在你手中获得新生;而门口的“观展手账”互动区,更似一本纸上游园,你可将所观展时的所见所感,所思所悟,一一落笔留存,那些跃然纸上的文字与心绪,将成为专属你的观展印记。
他不是传统的文人画家,也不是西式的漫画家。
他是丰子恺——中国现代漫画的开创者,中国画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杰出代表,上海中国画院实至名归的首任院长。同时,他也是文学家、教育家、翻译家、装帧设计家。
丰子恺(1898-1975)
五十年前,丰子恺先生悄然远去;五十年后,我们依然在他的笔墨间与之重逢。此次展览,不仅是致敬一位跨越文学、绘画、音乐、翻译等多领域的文化巨匠,更希望通过书画、文献、音视频与互动结合的形式,邀观众不再只是“观看”,而是“走入”那个细腻、温暖而富哲思的艺术世界,于喧嚣中寻回一片“无限清凉”的心灵栖居。
如果你也渴望一片清凉之地,
如果你也愿以常心观无常事,
那么,这个秋天,请来北京画院。
我们等你,
一如等待每一个懂得“常”之珍贵的人。
我们还为您准备了一份小礼物:展览限定专属表情包~
欢迎微信扫码免费下载使用,为您的生活增添艺术与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