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能解语——北京画院秘藏齐白石系列特展之六

  • 展览时间: 2008年03月28日 至 2008年07月22日
  • 主办单位: 北京画院美术馆
  • 展览地点: 北京画院美术馆三、四层

       白石老人取“不似之似”为“百花传神”,行“衰年变法”创“红花墨叶”,他“画前人所未画,发前人所未发”,融世俗情趣于文人雅趣,自成一格。齐白石在中国传统写意花卉画的现代转型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不仅拓展了传统花卉画的题材范围,开创了独特的艺术风格,还为这一传统题材注入了时代精神,转换了作品的意境情趣。这一批齐白石花卉艺术精品是中国现代写意花卉画的发轫之作,在现代绘画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花能解语—齐白石笔下的花卉情趣”是“北京画院秘藏齐白石作品系列特展”的第六个专题展览,本次展览从“题材开拓”与“意境转换”两个方面来呈现齐白石花卉画的审美内涵,彰显其画史意义。


       花卉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类重要表现对象,被赋予了特殊的吉祥寓意和精神品格,形成了一种广为社会熟知的花卉画寓意文化,这一方面促进了花卉画的普及与流行,另一方面也对它形成束缚,使它的取材被限定在一个狭窄的范围里面。齐白石作为一位艺术大师,他摆正了艺术与生活之间的关系,紧紧抓住艺术表现生命体验的本质,把自己的取材范围延伸到传统之外,突破了寓意的局限,开拓了花卉画的题材范围。齐白石在他的画中题到:“余日来所画皆少时亲手所为、亲目所见之物”,牵牛花、雁来红、向日葵、鸡冠花这些庭院花木,只要能触发他的感思便拿来入画。像作品《芭蕉小鸡》中肥厚丰润的芭蕉、《秋色》中浓艳欲滴的海棠,形象生动鲜活,他赞美这种生命本源活力,为百花传神。他笔下的花卉迎风向阳落地生根,冲出樊篱挣扎开放,不娇贵不孤傲,富于生命活力,有一种天然真淳、质朴刚健的大美。


       为了成功把眼中之花转变为手中之花,白石老人历经十年变法,艰辛追索,在艺术形式上进行了大胆创新。作为一个以卖画为生又有着自己艺术追求的艺术家,齐白石的艺术观念既不同于一般画匠,也不同于超脱的文人画家,他在考虑到受众审美习惯的同时还坚守艺术之根本,在一则画跋中齐白石写到:“作画在似与不似之间为妙,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他把眼中之花经过感情的淘洗过滤、提炼升华,转变为艺术形象,运用中国画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他的花卉画用墨的层次大大丰富,形象的体感韵味更足,“写”的意味更加突出,文人笔墨意趣得到提炼。齐白石在《自传》中曾以“红花墨叶”来概括自己花鸟画的特点,他把透明的墨色与浓艳的红色巧妙搭配。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红色与黑色有着特殊寓意,红色与喜悦相关联,代表了民间审美趣味,墨色象征高雅脱俗,是文人画的基本要素,齐白石把二者巧妙的统一在花卉画中。这些造型、笔墨、色彩基本元素组合在一起便形成了齐白石花卉的艺术特色,它符合广大中国民众的审美趣味,白石花卉成为最雅俗共赏的艺术。


       在《莲叶双鸭》、《鸡与菊花》、《白梅双鹊》等一批作品中,荷下游双鸭,菊旁聚雏鸡,梅上落双鹊,画中动物情态自在自得,其间透露出的是一种对于幸福生活的美好体验,同传统文人所画的无根之兰、空谷幽花中寄寓的孤傲闲雅、超然物外的寂寞感受划开了界限,属于两个时代。即使画梅兰竹菊这些题材我们也可以感受到齐白石赋予了它们以世俗的意趣,梅枝婉转柔韧,造型平实,兰花肥厚粗壮,竞相生长,张扬着生命活力。他在画中的题跋都是家常话、直白语,例如在《菊花鹌鹑》中题道:“也曾亲种倚危墙,白石山前九月霜。最是十指犹自慰,挥毫写得故园黄。画成此幅时,忽动离乡之感”,没有半点酸腐气,也没有一丝玄虚味,得之于生活,发之于肺腑,给人的感觉亲近而平易。因为这是白石老人“眼中、胸中之花”,透过这些或以盆栽或用架扶的村野之花,我们能看到一位热爱生活、富有情趣的花后之人;一处宁静祥和、亲切自然的农家田园;一派生机盎然、充满活力的生存境界。


       齐白石花卉是民族风格与时代精神成功结合的艺术典范,是中国现代写意花卉画的滥觞,从这些画中我们感受到的是一个古老民族充满活力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