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北京画院美术馆主办的“洪耀弹线——2013北京展”将于2013年11月22日至29日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展出。届时还将举办相关学术研讨会。一批著名批评家将结合他的创作进行学术清理。本次展览的学术主持是批评家贾方舟先生、策展人是批评家鲁虹先生。
洪耀原名洪耀华,1939年生。从1954年至1962年,他一直在著名的广州美术学院学习,并取得了相当可观的业绩:比如,还是在做学生时,他与人合作的年画《庆祝长江大桥通车》就被湖北出版社发行全国,而他创作的中国画《阿姨好》也入选了广东美展与中南地区美展;再如,毕业后,亦即在文革期间,他创作的中国画《新书添不尽》、水粉画《粮船数不尽》等等先后参加了全国美展。
改革开放以后,对艺术极其敏感的洪耀在艺术追求与兴趣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毫无疑问,这显然与大的文化背景有关。1981年后,洪耀一方面积极参加了湖北中青年画会“申社”组织的一系列学术活动,推出了很多超越传统创作模式的水墨新作;另一方面借助引进的国外画册与展览,还深入研究了西方现当代艺术,由此,他也接受了大胆创新、追求艺术自由境界的新价值观。1984年,洪耀移居香港,并开始了全新的生活与艺术探索之路。在随后的时间,他周游欧美等国,对西方现当代艺术进行了全面、认真、严肃的考察。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洪耀先生在进行抽象绘画实验时,开始对于传统“弹线”手法的创造性运用。与此相关是,他的艺术风格一直是在有逻辑的向前推进。
与相当多的艺术家不同,艺术家洪耀在吸收了西方极少主义、几何抽象、构成主义与荷兰画派的启示以后,并没有简单地模仿西方,而是从木工之祖鲁班的弹线方式中生发出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观念与表现方式。而且,他近些年的创作主要是以传统水墨材料进行创作。据知,洪耀之所以这样做至少包含如下三个原因:一者,与他大学时所学的中国画专业有关;二者,由于水墨在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因此有着中国身份的特点;三者,以传统水墨材料进行创作既可以创造以中国传统为根基的抽象形态绘画,也可以成功地拉开与西方抽象绘画的距离。也正由于他的艺术成功地融合了东西两种艺术传统,所以既是东方的,也是世界的。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还从表达现代人的审美感受出发,大胆运用了现代艺术材料与手法,甚至包括声光电手段,这是非常不简单的。多年来,艺术家洪耀已在世界各地举办了多个个人展览,本次展览是他在国内举办的又一个展览,展览集中展示了他的水墨弹线作品。另外,还将在电子屏幕上展示洪耀的艺术经历与他创作弹线作品的过程,以期引起学术界的关注。
洪耀先生的创作实践足以说明,探索摆脱传统模式与西方中心主义的中国当代艺术不仅可能,而且亟需。但要求我们具有真正开放的胸怀,即不光要以一个现代人的眼光去重新认识传统文化,还要以一个中国人的独特审美观去过滤西方艺术。否则,我们就无以在一个多元的、现代的世界格局中,高扬本土文化的新生命力与想象力;但愿洪耀的艺术探索能对同道有所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