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赖少其诞辰一百周年,由中国美术家协会、安徽省美术家协会、北京画院、安徽省书画院、合肥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共同主办的“木石还真——赖少其艺术研究展”将于2015年12月24日在北京画院美术馆隆重开幕。继广州、上海、合肥等地的展览之后,北京的展览将成为赖少其诞辰百年活动的收官之作。此次展览与合肥市赖少其艺术馆、广州艺术博物院以及家属通力合作,聚集了赖少其50、60年代精研古法,所谓“不学传统空唐突”的摹古之作;80年代久作黄山客,对景写生,摄黄山四时晴雨,终得山之神髓与内美的黄山画作;丙寅年间,重归故里,以“笔墨当随时代”的精神,在古稀年后的变法之作;垂暮之年,身患重疾,眼高手拙终摆脱外物羁绊,归而写心的八十后作。更为难得的是,展览征借到赖少其亲自雕刻的匾额、对联、砚台、笔筒、石印等物,见证了版画家出身的赖少其,坚定利落、游刃有余的刀功。为观众了解一个全面、鲜活的赖少其,提供了宝贵机会。
木石还真,以一木一石之力,化艺术真醇
20世纪30年代,鲁迅先生倡导的新兴木刻运动在全国蔓延。赖少其在这个阵营中,欲以方寸之间的黑与白,去向昏暗的世道叫板。然而,时势的混乱让赖少其感到人是如此的渺小,而时代确是那样的巨大。他将自己犹豫、彷徨的心情告之鲁迅并得到了复信,“太伟大的变动,我们会无力表现的,不过这也无须悲观,我们即使不能表现它的全盘,我们可以变现它的一角,巨大的建筑,总是一木一石叠起来的,我们何妨做这一木一石呢?”此后,赖少其便以此句自勉,定斋号为“木石斋”,将“一木一石”的精神贯彻于自己的一生:从30年代以新兴木刻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到50年代对传统艺术保护的文化自觉;从赴皖之后倡导地方美术复兴的地域观念,到丙寅年间进行变法革新的过人胆识……这无一不是赖少其在巨大的社会洪流面前尽自己的一木一石之力,最终豪华落尽见真醇,进入艺术之化境。展览以“木石还真”为题,彰显了赖少其作为一位美术领导者和践行者,其超越时局的见地和为人表率的担当。
为艺生涯,涉足多面,独具慧眼
很难用一个限定的词来概括赖少其,他是一个热血青年,刀锋情愫熔铸于黑白之间,以木刻版画唤起苦难岁月中人民的斗志;他是一个革命战士,十年戎马为家国,尘沙号角、烟火弥漫,只为实现中华之强盛,人民之太平;他是一个文化官员,饯行艺术发展之路,推动地域美术进步,提携、帮助和保护了一批优秀艺术家,泽被后世;他是一个国画大师,深谙传统之妙意,出入古法与自然之间,为黄山写照,为百涧传情。此外,他还是一个诗人、一个词作者、一个戏剧家、一个出版人,一个无论在任何时代环境下,都以引领文艺界前进方向为己任的人。
为了让观众充分了解一个全面的赖少其,展览在一层展厅开辟出“刀锋情铸”、“与古为徒”、“法从自然”、“交游宾翁”四个版块,以展示其不俗的人生经历和为艺生涯。
赖少其更多被人熟知和铭记是因其在版画艺术的成就,此次展览并未展出这一部分作品,而是立足他在国画领域的创变,从而让世人从新的角度认识和关注赖少其。在“刀锋情铸”版块,新兴木刻时期和“新徽派版画”时期的作品以多媒体的形式播放展出,为使观众对赖少其的版画艺术有所了解。
20世纪50年代,在黄宾虹的指导之下,赖少其开始学习国画。受宾翁启迪,他先以传统为师,学古人精神及各家笔墨皴法,后汲取自然造化丘壑林泉之妙,屡登黄山,以囊括全局之势,表现黄山的神韵和雄伟。“与古为徒”版块聚集了赖少其从50年代至80年代的摹古之作,他临《陈老莲花鸟册》,反复摹写,几可乱真。他醉心于程邃墨迹,几乎摹遍所见垢道人之作,终得干笔渴墨,沉郁苍古之法。上世纪50、60年代,在传统艺术颇受抑制的文化氛围下,赖少其却能一脚跨入传统,研习古人笔墨,可见其胆识与气魄。
文革结束后,创作有了条件。面对“新安画派”、“黄山画派”在当时未能得以继承和发展的情况。赖少其毅然以65岁的高龄,带病背负画夹,以只争朝夕的姿态,为黄山写照,踏上了中国画创作的路途。“法从自然”版块展出了赖少其黄山时期的画作以及赴各地写生的图稿,诠释了画家“法从自然来”的艺术箴言。他笔下的黄山雄健浑厚,阳刚壮丽,其沉厚处稳健工致,洒脱处奔放痛快,可谓得黄山三昧。
黄宾虹对于绘画史学的通读以及对笔墨的极致探索,使他的五笔七墨之法,复加至浑厚华滋的畅快与淋漓。然而这种积淀了画家一生修养与才情创造的艺术面貌,却不为时人理解和欣赏。上世纪50年代,赖少其在担任华东美术界领导期间,就对黄宾虹推崇备至。他推举宾翁为华东美协主席,帮助他举办展览,出版画册并作序,代表政府授予其“中国人民优秀的画家”的称号,80年代又与张仃等一起发起成立“黄宾虹研究会”并担任会长(南方)。所谓英雄惜英雄,大致如此。“交游宾翁”版块展示了1955年在赖少其筹措下出版的《黄宾虹山水画集》,以及赖少其追忆黄宾虹先生的手稿等珍贵文献资料,复原了这一段温热的历史,更见证了赖少其不俗的眼光和超前的审美能力。
衰年二变,元气淋漓,返璞归真
晚年的两次变法一举让赖少其步入中国现代艺术大师的行列,他以开放的胸怀看待各家各派,吸取优长,并以一种温和的方式引导中国的现代艺术找到自己的路途。若是没有这两次艺术上的创新,赖少其在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的地位,或许又是另当别论的。因此本次展览重点展出了赖少其衰年变法后的大量作品,并根据时间衍变和艺术风格分为“丙寅变法”和“八十后作”两个版块。
鲍照有句:“离心眷乡畿”。1986年,赖少其卸任后阖家乔迁广州,并在这一年,彰示了古稀之年的胆魄——“丙寅变法”。他画南粤滨海之山青水明,画热带草木之繁茂缤纷,用西方印象派的光影变幻,对中国画的传统笔墨加以创新。他所写就的《丙寅变法》,犹如一篇战斗檄文,告予世人:“笔墨当随时代”。在“丙寅变法”版块,展览展示了赖少其如何在西方美术大势入侵以及传统艺术日渐势微的局面下,不一切拿来,不固步自封,不自惭形秽,而是以一种兼收并蓄的姿态,一种渐进的方式,走上中国现代艺术发展的道路。这一时期的创作,画家或以随意散淡的笔墨色彩追想黄山,或以氤氲的水墨或浓烈的色彩表现南国景色的明丽和缤纷。笔墨愈加简练,夸张变形亦愈加自由,一转成为现代艺术探索的重要典范。《黄山一夜雨》作于1991年,正值赖少其赴美考察期间,作品描绘了1969年仲夏夜宿黄山所见之景。赖少其在保留传统笔法的基础上,融入木刻装饰趣味,染以淡墨,赭石,石青,显得整幅画面厚重沉稳而又层次分明。而梵高对色彩的狂热,塞尚对形体的追逐,都成为变法中的赖少其汲取营养的载体。
1995年,耄耋之龄的赖少其患上了帕金森综合症,逐渐地丧失了行走、言语、自理的能力。曾经执刀如笔,挥毫落墨的手,变得艰涩而颤抖。“八十后作”版块表现的就是这一时期的作品。既然亲临造化写生不能行,那就转而写心;既然物象造型勾勒不能达,那就转而求意。于是,形的束缚被抛弃了,中与西的争论被抛弃了,传统与现代的隔阂被抛弃了。新安画派的焦墨枯淡,印象派的色彩绚烂,在此时都被解构成无意识的符号,随着情感与性灵、随着对于人生的感悟和对生命的挑战,喷薄而出。即便我们无法分辨出具体的形象,山非山,树非树,花非花,物非物,但却能够清晰地感受到画家对于生命最后时光的顽强和倔强。《红花也要绿叶扶》就是赖少其在病榻前创作完成的。画面中绚丽的印象色调和不羁的抽象线条令观者深感震撼,而南国花卉的自然亮丽和勃勃生机,也正反映了他乐观欢愉的生活态度。
“木石还真——赖少其艺术研究展”将会持续到2016年2月24日,这是北京画院美术馆在新春佳节之际为观众朋友们献上的一道节日厚礼。12月25日上午,合肥市赖少其艺术馆馆长于在海、安徽省美术理论研究会副会长陈祥明,还将就赖少其的生平和艺术精进之路,为广大听众准备一场精彩的讲座。
文/王亚楠
开幕式由北京画院副院长、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吴洪亮先生主持
北京画院常务副院长、著名国画家袁武先生致辞
安徽省美协副主席王佛生先生致辞
合肥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杨小燕女士致辞
赖少其的女儿赖晓峰女士致辞
袁武先生和于在海先生为本次展览鸣金开幕
研讨会现场
研讨会由中国美术馆研究员刘曦林先生与北京画院艺术部主任、研究...
研讨会由中国美术馆研究员刘曦林先生与北京画院艺术部主任、研究...
中国国家画院理论研究部副主任梅墨生先生发言
北京画院艺术部主任、理论部研究员乐祥海先生发言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李树声先生发言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袁宝林先生发言
广州艺术博物院副院长冯清源先生发言
安徽省美术理论研究会副会长陈祥明先生发言
荣宝斋副总经理、荣宝斋出版社社长唐辉先生发言
《美术》杂志执行主编尚辉先生发言
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邓惠伯先生发言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丁宁先生发言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郑工先生发言
中国美术馆展览部主任裔萼女士发言
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中国画学研究部主任、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研...
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朱万章先生发言
中央美院美术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刘礼宾先生发言
安徽省美协副主席王佛生先生发言
合肥市赖少其艺术馆馆长于在海先生发言
展览主题形象墙
一层展厅
一层展厅
一层展厅
一层展厅
一层展厅
二层展厅
二层展厅
二层展厅
二层展厅
二层展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