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怀独诣——吴镜汀书画艺术精品展

  • 展览时间: 2013年06月20日 至 2013年07月16日
  • 主办单位: 中国美术家协会、北京美术家协会、北京画院
  • 展览地点: 北京画院美术馆一二层

        当北京画院策划举办的一系列“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大家系列展”引起美术界关注的同时,梳理一批在北京地区乃至中国画坛极具影响画家的工作已成为当务之急。吴镜汀作为北京中国画界重要代表之一,此次所举办的“灵怀独诣——吴镜汀书画艺术精品展”有着特殊的意义:不仅是对吴镜汀书画艺术的梳理,同时也是对这位逐渐被淡忘的山水画大师最好的纪念。展览由中国美术家协会、北京美术家协会、北京画院共同主办,共展出吴镜汀山水、书法等六十余件精品佳作,作品创作年代跨度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展览自6月20 日至7月16日在北京画院美术馆举行。

 

        吴镜汀,一位早有定论的京派山水画大家。他的艺术经历清晰地反映出京津地区中国画发展的历史脉络。其艺术创作有两个重要的转折点:一是青年时期参加中国画学研究会和湖社的活动;二是新中国成立以后,1953年至60年代初的写生浪潮成为中国画发展过程具有标志性的活动,也影响了吴镜汀嗣后的创作面貌。


 

        吴先生早年学画从清初王石谷入手,并得到近代画家金拱北的指导,临摹钻研,造诣渐深。他学习王石谷,并非全盘照搬,而是加以分析,认清短长,然后加以抉择,从王石谷那里,吸取了丰富的传统技法,打下了稳固的基础。

 

        1918年,15岁的吴镜汀参加了新成立的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和他同时参加的还有成为莫逆之交的秦仲文等人。北大画法研究会创办人蔡元培主张“循思想自由原则,兼容并包”,吴镜汀在画法研究会接触了不同的画种和艺术思潮,开始跨入美术之门。1920年5月,陈师曾和金城、周肇祥等人发起,在北京东城石达子庙欧美同学会成立中国画学研究会,17岁的吴镜汀和他的弟弟吴光宇先后加入中国画学研究会,成为青年中国画家中耀目的双子星座。吴镜汀长于山水,吴光宇专工人物画。

 

        五十年代北京画院成立后,吴镜汀为北京中国画院画师,创作骨干。他早年的作品,已能兼融南北、多法具备,画面有的精谨,有的洒脱,气度雍容,呈现出深厚的绘画修养。 同期,吴镜汀、胡佩衡、秦仲文、惠孝同、周元亮等画家多次到京郊和黄山、巴蜀、大西北等地写生作画,并以观摩、展览、学术座谈等方式向画界推介,由山水画入手,推动中国画变革,与同一时期各地画家的写生活动,包括李可染、张仃、罗铭1954年的江南水墨画写生;1960年傅抱石率领江苏国画工作团壮游二万三千里旅行写生活动等汇成一时风尚,各自以自己的方式,对中国画艺术由传统转向现代形态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六十年代初,吴镜汀远赴江南、长江流域、大西北写生作画,饱览黄山、峨嵋山胜景,创作了《太华胜概》、《峨眉积雪》《黄山清凉台》《陕南公路》等。他晚年和北京画院等单位的画家们合作过一些山水画,譬如本次展览展出的北京画院收藏的合作画《千岩竞秀、万壑争流》、《颐和园之春》等,是有责任的中国画艺术家们力图赋予山水画以更大的精神与文化内涵的努力。

 

        展览通过将吴镜汀部分写生作品与原作对照,不同时期作品比较,延展了我们对这位已故山水画大家艺术流变历程的认识。虽然,他并未走完自己的艺术道路,但是他是以自己的经验和方式为中国山水画艺术的新发展尽了一份开拓者的责任。

 

吴镜汀简历
 

        吴镜汀(1904——1972),原名熙曾,号镜湖,祖籍浙江绍兴人,生于北京。早年入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又入中国画学研究会。1922年随金城、陈师曾赴东京参加第二回中日绘画联展。后任中国画学研究会评议、北平艺专山水画专任讲师。解放后历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北京画院画师。

现场照片

  • 展览主题墙

    展览主题墙
  • 展厅现场

    展厅现场
  • 展厅现场

    展厅现场
  • 展厅现场

    展厅现场
  • 开幕式现场

    开幕式现场
  • 刘牧先生在开幕式上致辞

    刘牧先生在开幕式上致辞
  • 研讨会现场

    研讨会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