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展览海报
前 言
文 | 吴洪亮
陈子庄的画曾是我感性的少年记忆。1988年,在中国美术馆看到“陈子庄遗作展”时,令还在读初中,刚刚开始认真学画的我大为震惊。这些尺幅不大的作品仿佛牵着八大山人、齐白石的手穿越而来,简单、直接,还很现代。加之当年遗作展组织者从传播角度以“东方凡·高”之名赋予陈子庄传奇般的色彩,一时观者如云。而陈子庄也与黄秋园一起成为彼时中国画坛的新发现,是与“85新潮美术”对冲的神一般的存在。遗憾的是在那之后,虽在杂志、画册等媒介上偶见陈子庄作品,然在全国范围内的热度渐失,其影响力仿佛又退回蜀中之地。令人欣慰的是,有如此多的专业人士对陈子庄爱之切,他的一众粉丝及弟子为传播其艺术呕心沥血,至今未减。这成为我们启动陈子庄展览与出版项目的重要支撑。

汉旺看山归来册之三 陈子庄 纸本设色
28.5cm×33.5cm 1974年 四川博物院藏

汉旺看山归来册之四 陈子庄 纸本设色
28.5cm×33.5cm 1974年 四川博物院藏
然而,陈子庄艺术的研究依然是个难题。虽其在中国画发展的脉络里的20世纪写意画的延长线上,独树一帜、别开生面,甚至有所跳脱,而痛点在于陈子庄艺术的定位与定性的清晰度不够。这里当然躲不开价值判断,其中包括艺术本体价值、历史价值、社会价值,甚至传播价值等。不解决这些问题,陈子庄的艺术很容易如前所述,每次被抓住时,即成为热点,但又很容易消散,成为小圈子的话题。故而,这次陈子庄在北京画院美术馆的展览希望得到更多关注的同时,也试图通过艺术界的交流与研讨,给陈子庄艺术价值一个更明晰的、达到相对共识的表述,成为美术史中的共有课题,进入研究的自然性循环。

蜀山册之五 陈子庄 纸本设色
26.2cm×34.2cm 1974年 四川博物院藏

燕子崖 陈子庄 纸本设色
28.5cm×34.5cm 1974年 四川博物院藏

秋爽 陈子庄 纸本设色
27cm×17cm 1974年 四川博物院藏
从北京画院的角度,以齐白石为中心的20世纪中国美术研究模式已延续了十几年。我们的研究工作历来是求“熟中生”,着重于再发现。这样的研究不仅没有干涸,甚至更为丰盈而有意趣。陈子庄,就是一位让我们再次兴奋起来的艺术家。筹备近四年的陈子庄展览与出版项目,不仅是为了充实以齐白石为中心的20世纪中国美术研究网络,更重要的是为了研究中国画的未来。这里所说的“未来”,我想是包括两个层面的意涵:其一是在中国画外延的基础上,还能吸纳哪些新的营养;其二是中国画这口井,尤其是以笔墨为基础的写意画的这口井还能打多深,还有没有活水可以冒出来。陈子庄的探索与成就给予后来者诸多启发,这种启发甚至可以延伸到如今的所谓5G时代,中国画还有哪些核心能量可以在数字化生存与发展中得以不断弥散。或许,美国计算机科学家尼葛洛庞帝的名言“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能给予我们启发。画是需要画出来的,艺术的未来是需要有新研究与新创作的。陈子庄的艺术实践或许在暗示,仿佛客观存在的评价方式、传统技法体系并不能束缚人的主观能动性。艺术创新不是与传统决裂,不是凭空而降的无中生有,而是一种认知上的解放,并能把它加以落实。或许,正是这种精神所建构的能量场,吸引着我们不断靠近他。

村趣 陈子庄 纸本设色
21cm×13.5cm 1974年 四川博物院藏

蜀山册之六 陈子庄 纸本设色
26.2cm×34.2cm 1974年 四川博物院藏

蜀山册之八 陈子庄 纸本设色
26.2cm×34.2cm 1974年 四川博物院藏
总之,陈子庄作品时隔34年再次在京展出,希望提出一些新的问题,引发一些新的思考,为明年即陈子庄诞辰110周年的大范围纪念活动埋下伏笔。最后,要感谢四川博物院、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新都杨升庵博物馆、陈子庄艺术陈列馆等单位对本次展览和研究项目的大力支持。还要特别感谢中共成都市委宣传部对北京画院的帮助。
预祝陈子庄展览圆满成功!
2022年10月26日完稿于北京画院
【展览信息】
展览名称:壶中家山——陈子庄艺术研究展
支持单位:中共成都市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四川博物院、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新都杨升庵博物馆、北京画院
协办单位:陈子庄艺术陈列馆
承办单位:北京画院美术馆
展览时间:2022年12月28日至2023年2月26日
展览地点:北京画院美术馆一、二层展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