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展览 > 展览回顾 > 详情
百宝箱的常想常新——“衣被天下谁识恩”展览设计手记2021-12-08
    
文 | 王焕然

  “衣被天下谁识恩——叶恭绰的书画·交游·鉴藏”展览于11月12日与观众见面。本文将从展览设计师的角度介绍关于叶恭绰展览的筹备故事,并简谈关于本次展览设计过程中的思考与探索。

衣被天下谁识恩制作图纸(封面)
 
设计主旨:立体地认识叶恭绰
 
  “衣被天下谁识恩——叶恭绰的书画·交游·鉴藏”展览以“叶恭绰”其人展览叙事的核心,有选择性的从“书画”“交游”“鉴藏”三个专题出发,汇集相关书画作品、文物、文献,立体地呈现这位“多元大家”——叶恭绰的艺术人生、画坛交游及文物鉴藏多个人生的侧面。
 

衣被天下谁识恩展览现场(3层展厅)

衣被天下谁识恩展览现场(4层展厅)
 
  展览除了展示体现叶恭绰本人艺术风格及相关背景的书画作品,还包括了反映其艺术交游的相关文献、书画、书信等,同时也着重展出了叶恭绰作为鉴藏大家所收藏、题跋的诸多文物,可以说展览的内容丰富、体量颇大。在对照了最终的展览内容大纲及展品清单之后,结合内容多与体量大的现实情况,解决内容、容量与空间之间的协调关系,建立一个空间的传达系统成为本次展览设计工作的重要课题。
 
  综合考量以后,笔者最终确定了本次展览“简”的三大设计要求,即:(1)陈列方式要“简”单——突出展品,保障安全;(2)设计样式要“简”化——强化主题,服务氛围;(3)信息形式要“简”练——清晰呈现、高效传达。
 
空间逻辑:复杂内容的简单处理
 
  “衣被天下谁识恩”展览使用的是北京画院美术馆的3、4层两个展厅,展线总长合计约140余米,两个展厅垂直分布,相会独立。展览包含近60件套书画、文物及相关文献。由于本次展览展品形制上的“特殊性”,即近半数以上的书画展品为手卷、册页、信札等,在玻璃通柜中基本需要以“桌”的展示手段进行托放式的陈列。这就造成了展厅中有半数以上的展线中,主体的展示平面高度被降低,展柜中的墙面被空置了出来。因此,本次展览在设计上既要考虑两个展厅、三个章节之间的整体性与关联性,保证展览叙事与视觉系统的连贯,也要保证展览空间陈列节奏的恰当、舒适。
 

衣被天下谁识恩展览现场(4层展厅)
 
  展览的叙事逻辑建立在三个相对独立的专题之上,并联在展览的主题之下。三个章节对应馆内的两个展厅,依次如下:3层展厅以叶恭绰其人为核心包含“曾阅沧桑几度来:艺术人生”与“几许朋簪各返真:画坛友朋”两个部分,包含家学、人生、书画、交游等内容;4层展厅安排“著录烟云聊鉴影:书画鉴藏”,主要展示叶恭绰收藏与题跋的文物。
 

衣被天下谁识恩展览章节分布图
 

衣被天下谁识恩展览现场(3层展厅)
 

衣被天下谁识恩展览现场(4层展厅)
 
  在空间排布的过程中,每个章节内均弱化了线性叙事的思路,而以突出重点展品,形成重要的专区进行展览要点的传递,将类型复杂、数量众多的展示信息进行“简单化”的处理。同时,以典型视觉符号与要素对于板块、专区的起始进行强调,突出呈现每个章节的起止与逻辑空间的切换。
 

衣被天下谁识恩展览叙事逻辑编排示意图
 
传达呈现:打开博物“百宝箱”
 
  针对“衣被天下谁识恩”展览的三个章节中每个部分所呈现内容的“特殊性”有了充分认识之后,笔者分别将三个章节与“书画专题展”“文献展”“收藏展”三种不同的展览类型进行定位链接,通过对三个章节展品构成与叙事逻辑的梳理,最终确立了关于展览传达与呈现的整体设计原则。首先,三个章节统一强调书画、文物等原作展品的陈列,以原作展品为核心,利用展览的叙事逻辑串联展品,并以“模件化”与“规划化”的陈列方式进行展示,将“文献展”与“收藏展”套进“书画专题展”的形式外壳中。其次,根据展品的具体情况,善用展板进行空间的配合,进行展墙的补白。
 
具体来说:
 
  在空间情境的营造创设上,依据叶恭绰的“多元身份”的背景,尤其是他如同“百科全书”的身份标签,笔者确定以“博物百宝箱”作为展览设计的概念,展现展览内容及叶恭绰的“博”与“广”。在空间情境搭建中,摒弃过去展览中创设“具象”的符号概念造型的方法,转而使用更加抽象、简洁的几何造型形式呈现。以形象墙的设计为例,墙体双面被设计为半围和式的结构,正面安排展览主题及叶恭绰书七言对联,设计成一个类似中堂结构的主题形象,在展览空间中形成有效的视觉中心,并契合展览纪念性的定位与气质;背面则以叶恭绰捐建的仰止亭作为图像素材进行对应情景的复原。
 

衣被天下谁识恩展览空间设计稿(3层展厅效果图)
 

衣被天下谁识恩展览空间设计稿(3层主题形象墙效果图)

衣被天下谁识恩展览空间设计稿(3层主题形象墙制作示意图)

衣被天下谁识恩展览现场(3层主题形象墙)

衣被天下谁识恩展览现场(3层主题形象墙)
 
  在视觉信息的传达呈现上,基于“博物百宝箱”的设计理念,强调对展示信息的“分层”“分格”,并注意把握内容信息在空间中的展示尺度,恰当地进行排列与整合。为了将文献资料与原作展品能够在有限的空间内高效地呈现出来,在展线排布过程中,参照展品内容、作品形制与规格等要素,将诸如年谱、相关图文资料等文献内容栏目化处理后与原作展品进行分类与组合的编排。如在4层展厅“书画鉴藏”部分以手卷的展示居多,因此在将“叶恭绰鉴藏年表简编”栏目与呈现手卷的展桌进行组合,配合叶恭绰鉴藏的手卷展出,既配合作品展示相关的背景资料,又补白了因展品形式造成了展柜墙面的空缺。
 

衣被天下谁识恩展览现场(3层展厅)
 

衣被天下谁识恩展览现场(3层展厅)
 

衣被天下谁识恩展览现场(4层展厅)

衣被天下谁识恩展览“叶恭绰鉴藏年表”设计稿

衣被天下谁识恩展览现场(展览现场的叶恭绰生平年表)

衣被天下谁识恩展览现场(展览现场的叶恭绰鉴藏年表)
 
视觉形象:方圆之中的回忆和思考
 
  “衣被天下谁识恩”展览在视觉形象的设计上以“关于叶恭绰的‘回忆碎片’”为设计的核心概念展开,串联起展览三个章节的视觉叙事。设计内容包含展览的标识设计、色彩系统的设计以及整体视觉要素的选用等方面。下面着重从海报及展览其他相关物料中视觉要素的使用来介绍。
 

衣被天下谁识恩展览海报
 
  “衣被天下谁识恩”展览的海报作为展览视觉形象系统设计工作的起点。海报以哑金色为主色调,以深红色及深灰色作为辅助色彩,以“圆”与“方”作为设计的基础造型元素,并利用弧线与直线进行版面的分割与重构。在功能传达上,由于海报版面中包含着较多的文本信息,在设计时首先要将这些文本信息进行分组,整体出一个信息的层次,着重突出一级信息,如标题、标识组合、项目抬头等,成组化地呈现二级信息,弱化或者删除干扰性的信息。在视觉语义上,“圆”在“方”的版面中形成大小不一的点形态,大大小小的点作为版面中的视觉要素,如同“回忆碎片”。海报中选择了叶恭绰书信及仰止亭两组图像素材作为“回忆碎片”中内容的填充。同时,一“方”一“圆”,也象征了“方圆之间自由天地”的人生思考,展现叶恭绰作为一位不凡的文化大家的气度。
 

衣被天下谁识恩展览标识

衣被天下谁识恩展览邀请函

衣被天下谁识恩展览导览手册

衣被天下谁识恩展览导览手册内文设计图

衣被天下谁识恩展览现场(展览说明牌)

衣被天下谁识恩展览展览现场(3层展厅)
 
  借由海报设计所确定的展览标识、核心图形、色彩系统及整体版式风格,分别被应用到了展览的邀请函、导览手册、文献展板及展览空间的设计中,使视觉要素得以系统化的贯彻在展览的形象中。
 
实务思考:旧有空间的“常想常新”
 
  作为展览实务工作者,展览设计所面对的现实限制其实是很多的,既包含时间上的,也包含成本上的。因此,在实际的设计工作中,旧有空间的改造与再利用成为了十分重要的课题。一方面要面对面积有限的玻璃通柜展厅,在有限的空间中,结合展览主题与展览定位,通过适量的墙体搭建使得同样的空间在每次展览中能够焕发不同的新意;另一方面,前序展览墙体在实际的设计中都会主动或被动地进行保留,通过再设计进行再利用,让旧有空间能够“常想常新”。
 

衣被天下谁识恩展览现场(3层序厅)
 

“序厅结构”在过往展览中的应用
 
  以展览中的序厅为例,利用的就是之前展览所沿用的半开式折线展墙。在保留原有墙体结构的基础上,这组墙体在不同的展览中,结合不同的内容及形式设计,配合展览的主题与整体视觉形象系统,被多次改造与再利用,被赋予了不同的展陈使命,使得旧有空间能够适应新的展览语境,承担新的展示功能。
 

衣被天下谁识恩展览现场(3层展厅)
  
  在“衣被天下谁识恩”展览中,3层展厅被安排为展览的序厅,安排了叶恭绰先生的简介及展览前言等内容;4层展厅则被安排为一个关于展览研究资料的一个集中呈现区,配合交互、影像资料、文集图书等,设置一个集深入阅读、休息等功能的小区域。同时,展厅内的主题形象墙在造型设计上,也有意识地与序厅的旧有墙体进行呼应,使之在造型语言与形式风格上更加统一、协调。
 

笔者2021年参与完成展览设计的海报
 
写在最后
  
  “衣被天下谁识恩——叶恭绰的书画·交游·鉴藏”是北京画院美术馆2021年纪念叶恭绰诞辰140周年的年度重要展览。作为一个展览设计工作者,尽管进入叶恭绰展览工作组时间较短,但仍旧希望借此文与观众交流在本次展览筹备过程的一些思考。对于笔者来说,既是一个呈现艺术与历史研究的过程,也是一个让人开始持续学习的过程。
 
  展览的设计对于展览而言,目的就是为了呈现一个场所、一个容器、一个环境,让展品可以说话,让空间可以说话,让故事能够在展览的情境中得以重现,这就是做好展览、讲好故事的意义所在,让一个展示的空间能够真的“常想常新”。
 
【展览信息】
 
  展览名称:衣被天下谁识恩——叶恭绰的书画﹒交游﹒鉴藏
  支持单位:中央文史研究馆、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辽宁省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吉林省博物院、苏州博物馆、沈阳故宫博物院、无锡博物院、广州艺术博物院、何香凝美术馆、广州海幢寺
  主办单位:北京画院
  承办单位:北京画院美术馆、传统中国绘画研究中心
  展览时间:2021年11月12日至2022年1月16日
  展览地点:北京画院美术馆三、四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