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展览 > 展览回顾 > 详情
“我向毫端寻往迹——明清山水画的古意今情”中的思考2018-11-19
    
  此文为北京画院副院长、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吴洪亮先生所作的“我向毫端寻往迹——明清山水画的古意今情”的展览前言,今日与众分享,希望大家了解我们做此展览的初衷及原因,或许有助您走进展览,感受明清山水画。
 

位于三层展厅外的前言墙
 
文/吴洪亮
 

仿梅道人秋山图 王原祁 87.6×58.5cm 纸本墨笔 轴 苏州博物馆藏
 
  我向毫端寻往迹——明清山水画的古意今情”是北京画院“2018山水之年”的重要展览项目,也是自2015年北京画院所推出的“中国古代书画研究”系列展览的第四展。此展在故宫博物院、苏州博物馆、广州艺术博物院、中国国家图书馆等多家文博机构的支持下,汇集了五十余件套藏品,集中展示中国古代山水画艺术的摹古与出新。
 







三绝图卷 文征明 30.5×1068.1cm 手卷 苏州博物馆藏
 
  山水丘壑,自古便是中国文人精神寄托之所在。表达林泉之志的中国山水画,亦成为尘嚣缰锁之外的心灵诉求。2015年,我们曾做过“惟有家山不厌看——明清文人实景山水作品展”,重点展示的是中国古代山水画与“实景”的关系。2018年,“我向毫端寻往迹——明清山水画的古意今情”展览则更强调中国绘画中摹古的价值。其实这正是中国古代山水画艺术的一石两面。
 

山水册 王翚 30×22.4 纸本设色 册页 苏州博物馆藏
 
  在中国画的认识体系中,对于“古”的态度并没有显著变化。中国文人对于传承古意的态度,看重的是放在大历史概念中,凸显对“恒远”、“恒定”价值的追求。诸家艺术皆源于“古”,对传统古意的尊重,不仅表现在对绘画技法的深研与继承,更源于对中国文化核心价值里天人关系的融汇与升华。只有在谙熟传统之后,通过个人化的理解加之生活的滋养及对艺术的感悟,才有可能自然生成极具个人风貌的所谓出新。这种出新不是以批判传统、断裂传统为代价的,而是在“古意”的基石之上,渐渐演化出来的“今情”。
 

山水花卉册(十四开) 恽寿平 27×24.1纸本设色、墨笔 册页 苏州博物馆藏
 
  至于,本次展览主题中的“古意今情”,至少有两个层面之意涵:一是展览中所展示的明清画家们,他们通过临仿的方式体味先贤古意,本身就是自身当下的今情转化;二是观看展览的现代人,当欣赏董其昌、四王等人的“古意”时,或许他们新的眼光正在穿越历史与未来,确定“今情”的坐标。这两个层面的“古意今情”都建立在尊重传统、进入传统的基础之上,希望本次展览能够引导观者悄然入境,体会其中美妙,从而萌生出与自身心灵相契合的意与情。
 
吴洪亮
2018年10月26日
于北京画院
 
【展览信息】
 
展览名称
我向毫端寻往迹——明清山水画的古意今情
 
展览时间
2018.11.03—12.06(逢周一闭馆)
 
主办单位
故宫博物院、苏州博物馆、广州艺术博物院、北京画院
 
承办单位
北京画院美术馆、传统中国绘画研究中心
 
展览地点
北京画院美术馆三、四层展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