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9日,著名书画研究者、鉴藏家萨本介先生因病逝世,享年71岁。
萨本介先生一生追求艺术之“真”,他对齐白石、傅山、溥心畬、关良的艺术深有研究,他曾多次到北京画院和我们深聊,希望能把他对书画艺术的理解传给我们这些后辈,我们也深受萨先生之惠,从中学习到许多真知。
大家惊闻萨先生突然去世,都非常难过,回顾萨先生与我们的点滴过往,似乎他还在我们身边娓娓谈说他对艺术的理解。

溥心畬 远峰清淡欲含烟 萨本介先生捐赠北京画院

溥心畬 幽兰图 萨本介先生捐赠北京画院
在2016年和2017年,萨本介先生就将所藏的部分藏品捐赠给了北京画院,其中包括数件溥心畬的作品,以及齐白石用过的器物,成为北京画院的重要收藏之一。
2016年的岁末,正值“我来添尔一峰青——傅山书画精品展”之时,我们邀请萨本介先生和四十多位书法研究者、爱好者,一起探讨傅山的书法艺术,想通过这样一个面对面的阐释和讨论来识清“真山”。萨先生的研究角度和体悟艺术作品的方法非常独到,在大量的数据积累和技术分析的基础上,他用最本真的心面对傅山三百多年前的书法,仿佛打开了一扇时空之门,和傅山有了一次直达心灵的对话,用萨先生的话来说就是“识真山”。
2017年10月30日萨本介先生来到北京画院做了一场内部讲座,谈“绘画中的写和意”。讲座中,萨本介先生从齐白石的艺术渊源入手,为我们详细分析了齐白石艺术发展的重要节点,将齐白石的艺术历程分为:学画之初、五出五归、找到自我、解决虚实、具象与抽象、能似不能。并由此延伸到中国画的写意之间的关系,从他多年的鉴定和研究心得出发,又以关良、溥心畬以及五代绘画为例,用他富有个性的语言谈及了艺术发展的规律:第一,写实复写意,写意复写实;第二,“意”不太容易;第三,细分“意”。萨先生认为最后艺术应该达到的是一种空的状态,没有障碍的状态,才叫一种更大的智慧,超越所有的东西。所以“意”应该是一种心象,你的心是什么模式,艺术样貌就是什么样子,心象是最关键的东西。
2018年8月20日,萨本介先生和北京画院学术研究部及美术馆的工作有人员一起观看“胸中山水奇天下——齐白石笔下的山水意境之二”展览。他一边和大家观看齐白石山水,一边和大家讨论齐白石山水对于齐白石艺术的重要意义,并再次由齐白石的艺术引发大家思考艺术中最核心的问题。
2018年12月萨本介先生所著的《末代王风——溥心畬》在北京画院的编辑下由广西美术出版社再版。在书的序中,北京画院副院长吴洪亮这样写道:
萨本介先生是前辈,也是北京画院的老朋友。2007年,我刚到北京画院工作时,王明明院长已然聘请萨先生作为北京画院美术馆的顾问。数年的交往,我高攀一下,与萨先生算是忘年交了。
萨先生以及他的学问,对于我这个晚辈是如同谜一样的存在。萨先生不用微信,我俩常常在清晨通过短信交流。他时而发来一些凝练成诗的研究感受,我常常无法进入、消化不了,更不知如何回复。但偶尔明白一下,就会非常兴奋!如同一个不专业的猜谜人,竟然解了个愁煞众人的灯谜,那个开心!
萨先生写的文章也是如此,字儿少,插入的作品也不多,浓缩得很,如咖啡中的Espresso。几句话,够你玩味一个暖洋洋的午后。那里面有苦味儿,但不让你难受,无禁忌,却有礼数,更狠的是文字里的个中意味吊着你的胃口,吸着你的眼睛与心思往远处走,往深处走……
萨先生出过两本圈里很有名的书:《最后的辉煌——走进齐白石晚年的艺术世界》、《末代王风——溥心畬》,都是我们的案头必备。他笔下的齐白石与溥心畬,不鬼道,不矫情,都是活生生地亮给你看。因为萨先生的探求最是讲究知人论事,他关心的是“人”,以及“人”在创作作品那“时”的状态。那个“时”既包括那个瞬间,也包括那个大时代的沧桑。他善于将所有相关的文献都穿起来思考,开放、穿越,让你大开脑洞。更重要的是萨先生谈作品,不是简单地做一个结论,而是呈现一个全息的状态,真切地、实在地告诉你,绝无空中楼阁式的学术藩篱,譬如萨先生对溥心畬的研究就是如此。
溥心畬是位“旧王孙”,有巨大资源和天才能量的艺术家。面对这样一位独特的艺术家,我们没法用一种刻板的,条块状的方式去理解他。萨先生没有围绕溥心畬作品的真伪、笔墨、题跋去深究,而是关注他的性情和画中所表现的事,他品读的溥心畬是经他个人理解过的溥心畬。另外,在很多研究者看来,溥心畬是一个有很多关口要过的人。但萨先生不这样认为,他认为溥心畬已经将他人生中的关口早已过完了,无须再谈,因此直接谈艺术的本质。这点,萨先生与启功先生对溥心畬的评价可谓异曲同工。启先生说溥心畬,“只有‘才人’二字,庶几可算比较概括吧。”
2019年5月24日萨本介先生来到画院,和学术研究部及美术馆的工作人员谈“真从何处来”。萨先生认为“真”是艺术的本质。但“真”从何而来呢?他从四十多年来对齐白石艺术的鉴定经验入手,以及多年对艺术的感悟和中国文化的根脉出发,和大家解读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的“真”。“真”是萨先生一生的追求,他不但追求鉴定中的“真”、艺术的“真”,更是人格的“真”。
2019年8月9日萨先生离开了我们,没想到5月份的那次讲座,成为他最后一次讲座,是我们见他的最后一面。我们本来还计划等八月底齐白石人物展开展后,邀请萨先生来画院再为我们做解读,再一起好好看看齐白石的作品。然而,这一切都已经不能实现。
令人深感敬佩的是萨先生早在2002年就已经发表声明,去世后将遗体无偿捐赠给国家进行医学研究,因此家属也不再举行任何告别仪式。谨以此文遥寄对萨先生的怀念之情:
萨先生,您一路走好!我们将一直怀念您!您未走完的寻“真”之路,我们将继续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