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墨情怀”——著名书画家、鉴藏家崔如啄书画新作巡展首站将于2010年8月11至8月18日在北京画院美术馆举行,展览将展出指墨新作60幅,其中包括山水46幅、花鸟10幅、书法4幅。此次展览由中国美术家协会、北京美术家协会、北京画院联合主办的,之后展览将会在青岛、上海、南京、杭州、深圳、武汉、西安、兰州、辽宁、香港、澳门、台湾、日本等地巡回展出。
据北京画院6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除北京外,在其他各地进行的巡展中,将汇集崔如琢先生创作的书画作品216幅,其中历年创作的国画作品150 幅、手卷 6幅、指墨精品画52幅、书法16 幅、还有近年来创作50米长卷《丹枫白雪》。今年7月份,专为人民大会堂创作的《荷风盛世》(17.8m ×2.8m)以荷花为主题鸿篇巨作也将择时亮相展出。
崔如啄先生1944年生于北京,曾执教于中央工艺美院,1981年移居美国,1996年回国,现定居北京。书法承袭碑派书法家郑诵先,是李苦禅先生入室高足。作为中国写意精神的守望者和创作者,崔如啄的作品在传承的基础上彰显个性,备受学术界及社会各界的喜爱和推崇。他的画如其人,大气磅礴,个性鲜明,收放自如,没有半点修饰造作之态,这样的性格被崔先生在新闻发布会上发挥得淋漓尽致。当谈起当今中国画界为何出不了大师时,崔先生激动地说:“现在各大院校培养了几百万个画家,但与大师相比,他们还差很远……艺术院校体制存在很大问题,大家都在反思,但却没有改变,比如现在素描在考试中还是不可缺少的,我们的(院校)体制培养不出人才。”
虽然曾在美国生活多年,但对西方的世界,崔先生有着不同的认识。他认为,当今传统中国画“有断层的感觉”,因为从鸦片战争至今的一百年来,中国似乎一直都在进行着反传统的运动,在文艺界、艺术界,对西方的东西有着莫名的崇拜,很多艺术家对中国的传统没有一个很好的定位,一百年来遭受到的侵略已经使他们失去了对自我的认可,这种民族虚无主义的思想严重影响了中国画的传承和发展。崔先生用一句话精辟地总结了他对中国传统与现代西方之间的影响关系:“中国书画一定要讲传统,传统像人的基因一样。基因不能变,但营养是可以变的,用营养改造中国的绘画。”
崔如啄不仅是为书画家,还是一位鉴赏和收藏家。他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先后收藏历代艺术大师的书画珍品,从宋元到明清与近现代绘画大师的精品,数量颇丰。对于收藏,崔如啄有着自己的独到见解,他介绍说,几十年的收藏不只是投资,对于艺术品,仅是去博物馆看是不够的,还要收藏拿到身边,进行学习和研究,因为收藏应更多关注的是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价值。
据唐代张彦远所著《历代名画记》记载,指画创始于盛唐时期,到近现代的高其佩、潘天寿是继承和发展中国指画的杰出代表。崔如琢认为,中国大写意绘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而指墨画更能传承这种意境。他的指画山水以水墨为主,在创作中他追求诗意、画境的独辟,讲究笔情墨趣,并在虚实变化中创造中国画美的意韵,显现出他对自然生命的敬畏与深情,对大千世界的体察与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