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教育活动 > 详情
公教手记 | 从齐白石到李骆公,与孩子们一起感受新奇的艺术世界2025-06-12
    
从齐白石到李骆公
 
      前段时间,北京画院推出了几场儿童公教活动,分别围绕“小鱼在乎——齐白石的生趣世界”以及“铁笔撼山岳——李骆公艺术研究展”展开。这两个展览看似独立,实则有着很多内在的联系。齐白石作为中国近现代绘画的巨匠,拓宽了中国画的题材范围,让绘画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文人山水、花鸟,他的创新精神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亦对后辈画家有着重要的影响。
 
“小鱼在乎——齐白石的生趣世界”展厅中的齐白石篆刻作品
 
“铁笔撼山岳——李骆公艺术研究”展主题墙上李骆公篆书的“酒”
 
      李骆公便是其中一位,李骆公先生主张搞艺术要有“过河拆桥”的勇气,认为“艺术要有山岳般的重量,也要有骆驼般的韧性”。他的艺术融贯中西,其早年的油画创造性地将东方美学精神融入表现主义绘画语言,后来更以“铁笔”创出兼具金石韵味与时代精神的“篆草”书体,拓展了传统书法的表现维度。在“铁笔撼山岳——李骆公艺术研究展”中,一件齐白石题字的《八大山人画谱》更是两人艺术交往的实物见证,李骆公也曾向齐白石请教,这种艺术传承和交流脉络,成为我们设计这两次儿童公教活动内在关联的重要依据。
 
齐白石题李骆公收藏《八大山人画谱》
 
      为此我们举办了“认识齐白石的艺术——探究齐白石的篆刻魔法”和“自画像,镜里镜外——发现艺术中的自我与世界”儿童公教活动,看似无关的活动主题,其内在核心是一致的,即孩子通过观看展览中真实的作品,去充分体验艺术带给自己的感受,最后将这一感受经过内化后表达出来,形成自己的作品。无论是宣教部的老师带领孩子们感受齐白石的绘画和篆刻,还是了解李骆公从油画到的创变过程。以及欣赏展览中所没有的伦勃朗、张大千等艺术家的自画像,都是让孩子们学习如何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公教活动中的篆刻不单是临摹,自画像也不仅是简单的“画自己”,目的是让孩子们以艺术为媒介,在观看艺术、感受艺术的同时感悟自己、了解自己,在创作的过程中,学会思考与表达,学会放下既定的规范,突破自我局限大胆尝试,这是我们希望通过公教活动达到的效果。
 
开启一堂篆刻魔法课
 
       我们邀请志愿者刘雨蒙一起参与到活动策划中,雨蒙是篆刻专业在读研究生。齐白石的篆刻本身就极具有艺术价值,却不被很多人所了解,因此我们将活动内容聚焦在“如何让孩子了解齐白石的篆刻”,将活动主题设定为“认识齐白石的艺术——探究齐白石的篆刻魔法”,而要将齐白石的篆刻艺术和孩子们说清楚,却并不容易,需要循序渐进地让孩子了解齐白石的人生和艺术,篆刻艺术大体的概念,以及齐白石篆刻的特点。雨蒙针对这一主题,在短时间内做了大量的功课,收集观看了很多资料,包括对齐白石篆刻的研究资料,并翻看展厅观众留言簿,撰写了策划方案和讲解词,在经过了多轮的调整修改后,她又进行了试讲,试讲过程中她了解到要把专业性的内容转化为孩子能够听懂的内容,从孩子们的视角出发,将他们带入到齐白石的生活环境。 
 
宣教部老师带孩子一起观看齐白石的绘画作品
 
一枚印章书签马上就要做好了
 
      在工作坊环节,为了让孩子们充分体会齐白石印章中的构图和细节,又考虑到孩子们如果使用刻刀进行篆刻存在一定的风险,雨蒙提出了在书签上临摹绘制印章的方式,临摹的过程本身就是学习的过程,活动结束后孩子们将自己绘制的印章书签带回家,成为他们在美术馆参加公共教育活动的小小纪念品。
 
从自画像到自我认知
 
      在李骆公的展览中,我们发现李骆公的自画像很有趣,适合孩子们观看了解,同时在齐白石的展览中也有《人骂我我也骂人》《歇歇图》这样有着自画像性质的作品,于是想到可以开展一期以自画像为主题的公共教育活动,让孩子们了解自画像这一题材的同时,也尝试创作一幅自画像,这对很多孩子来说,也是不同寻常的一次观察与表达自己的体验。
 
孩子们正在对比李骆公的照片和自画像
 
      在活动策划的过程中,雨蒙创造性地提出了可否将李骆公的油画作品,与齐白石的作品进行对比,让孩子们简单了解油画和中国画的异与同。她特意准备了课程材料,将李骆公的海与齐白石的小鱼图对比,将李骆公画的街景与齐白石的《借山图》中场景进行对比,让孩子们简单了解油画和中国画中水的表现的不同,树与房屋表现的异同之处。
 
      为了让孩子们更进一步了解自画像,我们又将梵高、伦勃朗、张大千的自画像放入课程材料中,活动中引导孩子用对比的方法去观看这些自画像,并由此了解画家想要传达的信息。比如伦勃朗不同时期的自画像,他在早期自画像中常以理想化的形象呈现自己,面容俊朗、眼神自信,展现出一位年轻艺术家的抱负与激情;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自画像逐渐变得真实质朴,皱纹、眼袋、岁月的痕迹都被毫不掩饰地展现出来。他不再追求外在的完美,而是以一种坦然的态度面对自己的衰老与沧桑,这种真实与坦诚才是对自己最深刻的理解。除此之外,我们利用作品单,展示野兽派画家的自画像作品,带领孩子们通过色彩表达内心世界,引发孩子们对“自我”在艺术创作中意义的深入思考,使他们明白自画像是一种艺术家与自我、与世界对话的独特方式。
 
      在美术馆里孩子们通过自画像看到了李骆公的倔强执着、伦勃朗的坎坷坚韧、齐白石的简朴灵动……通过这些作品看到了不同的“自己”,有趣的是,孩子们在简单了解作品背景后便能立刻理解艺术家所表达的情绪,这种纯粹性使他们更容易与艺术家的情感产生共鸣。正所谓“人人都是艺术家”。
 
突破自己 人人都是艺术家
 
      儿童公教活动最后环节一般设定为工作坊,这一直都是孩子们最喜欢的环节,这时孩子们可以画画或者做手工,亲自创作自己的作品。在“篆刻的魔法课”上,孩子们在临摹齐白石篆刻作品后,还学会了设计自己的名字,雨蒙现场演示了在印石上篆刻的过程,孩子们又争先恐后希望亲自刻印。在“自画像”活动中,自画像环节成了一场“发现自我”的游戏。孩子们坐在镜子前,手中握着油画棒,专注地观察着镜中的自己,眼神中透露出认真与兴奋。有的孩子在画纸上简单勾勒出自己的轮廓,有的孩子用鲜艳的色彩点缀自己的眼睛和头发,还有的孩子在画中加入了自己想象中的元素。每个人都在艺术的世界中自由地探索、发现并创造。



孩子们进行自画像创作
 
      作为公教活动的策划者首先需要成为艺术的解读者。无论是齐白石的篆刻,还是艺术家自画像,亦或是中西方绘画的差异都蕴含着不同的文化底蕴与艺术语言,需要在艺术的深度与广度之间找到微妙的平衡。每一次策划都需要像导演一样,精心安排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从作品讲解到互动体验,每一个细节都要考虑到如何调动孩子们的兴趣,引导他们思考,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有趣的形式,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艺术的魅力,产生共鸣,这不仅是对艺术的阐释,更是对艺术价值的再创造。
 
       美术馆不仅是孩子们汲取知识的第二课堂,更是他们游戏乐园、精神乐园,一个充满新奇与快乐的艺术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