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研究 > 研究文章 > 详情
画题与图式——黄慎笔下的女性形象塑造2025-02-19
    作者:赵琰哲
      黄慎(1687-1770),初名黄盛,字公懋、躬懋,别号如松。康熙六十年(1721)更名黄慎,雍正四年(1726)改字恭寿,取别号瘿瓢山人,简称瘿瓢、瘿瓢子。另有“东海布衣”、“苍玉洞人”、“糊涂居士”、“放亭”、“砚耕”、“蓏圃”、“蓏圃山人”等别号。[1]
 
      黄慎出生于福建宁化。因父丧家贫,而奉母命,赴建宁拜师学画,专习画像技艺。自康熙五十八年(1719)辗转福建、江西、广东等多地,鬻画为生,以润笔赡养家人。自雍正二年(1724)起,寓居扬州十二载,画名大盛,“瘿瓢之名满天下”,与金农、罗聘等人并称为“扬州八怪”。后又辗转多地卖画。乾隆二十八年(1763)秋,在宁化知县陈鼎资助下,其《蛟湖诗钞》四卷镌版行世。乾隆三十五年,黄慎去世,寿八十又四岁。[2]
 
      作为职业画师,黄慎人物、花鸟、山水各科兼能。同时工于草书,师法怀素。在其诸多画题中尤以人物画最为著称。画法初上官周,多作工笔。中年后以狂草笔法入画,粗笔写意,笔姿纵横跌宕,画风放纵泼辣。在黄慎的人物画创作中,汇集了众多人物题材。既有赏菊出世的陶渊明,又有捧砚珍玩的苏东坡;既有各显神通的渡海八仙,又有辛苦劳作的农夫渔翁。在这些人物画中,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一类表现女性形象的画作。
 
      ......部分省略
 
 
注释:
 
[1]丘幼宣,《黄慎的名、字与别号演变考》《扬州八怪考辩集》,江苏美术出版社,1992年。
[2]丘幼宣,《瘿瓢山人黄慎年谱传略》《扬州画派书画全集·黄慎》,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
 
 
原文刊载于《吮毫描来影欲飞——明清写意人物画的象与神》,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