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纯(北京画院艺术委员会副主任)
很高兴来杭州参加由中国美术学院主办的岩彩画论坛,与朋友们共同探讨岩彩画的创作与发展。岩彩画能够正式纳入中国美院的教学体系,在岩彩画的发展史上应该说具有里程碑意义。这和以前以机构或院校名义来举办技法培训班完全是不同的概念。这标志着岩彩画自身的学科建设开始进入一个更高的层面,还可以在色彩学、材料学、创作学等方面建立更加专门的学科,逐步培养高层次的专门人才。为此,应该向王雄飞所长表示祝贺,他为中国岩彩画的颜料开发和技法培训奋斗十多年,终于可以在中国美院的教学体系中发挥作用,这次的岩彩画盛会应该说是一个新的起点。
我记得是在1998年,文化部科技司、教育司联合举办了首届“重彩画高级研究班”,当时的导师有蒋采苹、胡明哲、王雄飞等人,中国美术馆举办“重彩画高级研究班”师生作品展览时,曾约我写过一篇文章《工笔重彩画的拓展》,在《国画家》杂志发表。当时我主要围绕首届高研班的展览作品,谈到岩彩这种新型画材的开发和利用,以及表现技法的系统学习和试验,为当代工笔画的革新注入了新的活力,拓展了新的创作空间。这篇文章在后来的岩彩画研究班多次作为参考教材印发,从此之后,我也一直关注着中国岩彩画的教学,创作,展览和研讨。
从1998年至今的十多年间,王雄飞在文化部科技司的支持下,连续举办了25期岩彩画研究班,还在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美术学院多次举办培训班;蒋采苹也先后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举办重彩画研究班,胡伟、胡明哲分别在中央美术学院开办专业课程,他们都从不同角度持续促进了新型画材的开发和利用,推动了工笔重彩画的发展。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已有上千名创作骨干,这些画家又在各地分别传播着带动着岩彩画创作。在当代中国画多元发展的整体格局中,岩彩画已经形成了可观的创作阵容。所以,关于岩彩画的讨论应该放在当代中国画创作的整体格局中来谈,应该放在中国画的现代转型、变革、发展、创新的层面来认识它的价值和意义。
让我们回到20年前的历史情境中,就会感到当时中国画创作中材料改进和技法创新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艺术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无论从社会的审美需求还是艺术家的创作愿望,艺术变革、创新的呼声都是很高的。正是在这种历史氛围中,工笔重彩画开始走出低谷,但当时中国画的工具材料是十分简陋的。多数画家用的是只有十几种的盒装颜料。颜色种类的稀少,材料的陈旧简陋已经严重不适应中国画多元化发展的要求。凡是去过日本的画家在这方面都有很深的体会。相比之下,日本画家用的颜料能有成百上千种,并且有丰富的色阶和粗细颗粒变化。由于现代日本画的启发,一些中国画家也逐步开始了画材的研制和开发。王雄飞“天雅画材”的矿物质颜料和蒋采苹的高温结晶体颜料的研制,在这方面都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中国岩彩画的发展,应该说是从颜料的开发和研制开始的,各种培训班解决了新材料的使用方法,新的材料,新的技法,逐步形成了新的艺术语言,新的画面结构,新的艺术形式。岩彩的运用实质上推动了当代中国画的变革和发展,拓展了中国画的艺术表现力,也给人们带来新鲜的审美感受。
当我们从整体上肯定岩彩画在中国画的现代转型和发展创新方面的贡献和积极意义的时候,同时也应该看到岩彩画自身发展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实际上,我认为岩彩画整体上还处于引进、借鉴、学习、探索的历史时期,这个领域还很少出现在当代中国画史上很有分量的作品。多数画家面对新的材料、新的技法,还处于学习、摸索、适应的阶段,在创作上还难以充分施展,创造力还难以尽情发挥。不少作品带有较强的模仿日本画的痕迹,显示出驾驭新材料、新技法的力不从心,以及难以实现创作理想的种种困惑……这正是岩彩画所面临的困境。所以说,岩彩画从发展、壮大到成熟一定需要一个较长的历史阶段。我们面临的课题还很多,我们的路还很长。这方面,大家应该有个清醒的认识。
在岩彩画创作中有很多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时间关系,我在这里简单谈两个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
1、如何利用民族文化资源的问题。在中国的艺术传统中,运用矿物质颜料作画有悠久的历史,石器时代的岩画、彩陶,大量的各个历史时期的宗教壁画(克孜尔千佛洞、敦煌、麦积山、永乐宫、青龙寺、法海寺……),以及两千多年中国工笔重彩画的丰厚遗产……但我们所说的岩彩画和运用岩彩作画,不是一回事,而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当代的岩彩画是借鉴日本画的现代化经验,在当代的艺术情境中产生的新的材料,新的表现技法,和新的创作观念。当代岩彩画的发展,需要与我们的民族文化传统相连接,需要汲取民族文化传统的营养,从中提取可以转化的“活性因素”。我们要力争使岩彩画在中国生根,而且要把根扎到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深处……这方面需要学习和研究的课题是很艰巨的。我注意到王雄飞在中国美术学院举办的岩彩班,每次都到著名的壁画遗迹考察研究,深入调查历史上颜料的来源,制作工艺,绘制技巧,创作过程……这是研究传统很好的举措。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感受、领会传统文化的精神,才能从材料、技巧、形式、观念各个层面汲取传统文化的营养。这次展览中有不少临摹克孜尔、敦煌、永乐宫的壁画,但多数作品只注意描摹色彩的外壳,而忽略了线的表现力。但传统艺术的表现是一个整体,气脉、神韵都是贯通的,一体的。这些临摹作品显示出作者对传统艺术认识和理解上的浮浅。所以,真正的认识传统,理解传统,也不是很容易的事,而真正延续传统精神,将传统艺术中的“活性因素”转化为当代艺术的创造就更难。这需要我们加强各方面修养和持续不懈的努力。
2、个性化问题。艺术创作中的个性化,是所有艺术门类最核心、最重要、最致命的问题……没有个性就没有艺术的生命。其实,无论画什么画都不仅仅是画面上的事,功夫往往是在画外。材料,技法固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想法、观念、感觉和悟性,这些都是由画家自身的性格、气质、修养、偏爱等所构成的特殊艺术素质所决定的。画面的形式、语言、结构当然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意境、神韵、内涵、味道……借鉴日本画的经验,系统学习材料使用、制作技法,在学习阶段当然是无可厚非的,但作为岩彩画创作,首先要从自己的审美感受出发,在材料的选择和制作方面要摸索自己独特的办法,根据自己的审美需要来建构艺术语言、画面结构,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创作中要极力避免制作技法的雷同化、概念化倾向,极力避免新的套路。
有些人指责岩彩画的材料感太强,我想,这不是材料本身的问题,而是画家没有选择好表达自己审美感受的材料和语言。千篇一律的厚涂法,覆盖了原初的审美感受,抑制了个性的表达,遮蔽了情感的表现,更谈不到画面神韵的畅通和意境的营造。
还有人指责岩彩画的制作性太强,这也不是说制作不好,而是你没好好制作,还没找到自己独特的个性化制作方法。所以,目前岩彩画的创作,从材料、技法、语言、形式、风格等各个环节和层面的个性化探索,是需要特别关注的。
从某种角度说,艺术创作中个人风格的探索,同时就是对时代风格和民族风格的追求。我们提倡艺术的民族精神和现代表现,最好的办法就是要培育个性化的追求,鼓励个人风格的创造。因为,艺术的时代风格、民族风格都不是空洞的,只有蕴含在个人风格中,在作品中显现出来,才是鲜活的,具体的,而不是概念化的,口号式的。
我们指出岩彩画的问题,正好说明岩彩画有很大的发展余地和空间。在当代中国画多元发展的总体格局中,岩彩画是很活跃,很有生气,孕育着无限希望的一个板块。我们期望岩彩画在今后的发展中能够出现充满艺术个性和民族风格、时代精神的艺术精品,能够推出代表时代艺术高峰的优秀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