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桂苹(整理)
罗: 中国工笔画学会今年将组织举办“第八届中国工笔画大展”,《丹青报》希望就相关话题对您进行采访。首先请您谈谈当代工笔画的发展现状,这个题好像有点大呵?
王:去年,在中国美协等单位举办的“当代美术创作论坛”上,我发表了一篇关于工笔画的文章,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工笔画的发展脉络进行过系统梳理。总体来说,建国以来工笔画的发展是很快的,在当代中国画坛是非常引人瞩目的一个画种,各个历史阶段都有较大跨度的拓展。建国初期,传统水墨画一度受到冷落,工笔画由于刻画细腻,色彩艳丽,能够雅俗共赏,能够适应宣传新社会新风尚的需要,很快在政府开展的新年画、连环画、宣传画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那时候出现了一批工笔画大家,如徐燕孙、于非闇、陈之佛、吴光宇、姜燕、王叔晖、刘继卣、刘凌沧、潘絜兹等等,还有很多著名画家如叶浅予、石鲁、李可染、张仃、黄永玉、潘天寿、陆俨少、程十发等都用工笔重彩的形式从事创作。五十年代的很多作品,现在看来还是很有感染力的,因为其中渗透了艺术家对新社会、新生活的真挚情感。经过反右等政治风波和十年动乱,工笔画的发展受到很大影响。改革开放后,潘絜兹、刘凌沧、田世光、黄均、俞致贞、任率英、陆鸿年、刘继卣等一批老画家,率先成立了“北京工笔重彩画会”,提出复兴工笔画的口号,连续举办了一系列工笔画专题展览和学术讨论会,在许多省市巡回展出,影响波及全国。1987年又成立了“当代工笔画学会”。
罗: 是现在的“中国工笔画学会”?
王:是后来改名为“中国工笔画学会”。潘絜兹任会长,林凡、蒋采苹、刘文西、徐启雄、喻继高、朱理存任副会长,这是一个真正覆盖全国的学术团体。学会成立的第二年就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首届全国工笔画大展”,这个展览后来作为学会的常规性展览模式延续下来,到2008年已举办了七届。现在工笔画坛有成就的画家,几乎都是从中国工笔画学会的历届大展中走出来的。这两个工笔画学会的成立和一系列展览、研讨活动的举办,对当代工笔画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首先是工笔画的创作队伍不断壮大,一批又一批的画坛新人不断涌现。在近年来的全国美展中,工笔画的入选率都超过半数,逐步成为当代中国画创作的主力军。从工笔画学会自身的情况来看,首届大展时的作品是100余幅,二、三届大展约为200余幅,到第七届大展收件已超过5000幅,展出作品也达到600多幅。现在全国从事工笔画创作的人员数以万计,这与五十年代或改革开放初期相比,真是一个巨大的变化。
罗: 工笔画创作的艺术质量是否也在同步提高?
王:整体上是在不断发展,不断提高。随着当代社会的不断变革,工笔画也在不断扩展新的表现内容和表现手法,在形式风格、艺术语言、工具媒材等各个方面每个时期都有新的拓展。这里的问题比较复杂,过去的一些工笔画大师和经典作品,其高度是无法重复和难以超越的,而目前工笔画无比强大的创作阵容、多元化的审美追求与多样化的形式风格却不断产生和孕育着新的经典。
罗: 请您谈谈第七届工笔画大展以及当前工笔画创作还存在哪些问题。
王:第七届大展是中国工笔画学会经国家有关部门正式注册,更换新一届领导班子后举办的第一次大展。林凡会长亲自主持各个方面的工作,组织机构和展览规模都空前庞大。我是作为特邀画家参展的,另外还参与了学会的部分组织工作,主要是主持编印了《第七届全国工笔画大展作品集》,还编了两卷文集《丹青文萃——中国工笔画学会论文集》。第七届大展给我的印象:画得都非常认真,有不少优秀作品,但许多作品越画越细,越画越大,越画越腻,并且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这也是当代工笔画创作中一个很突出的问题。这问题在五年一度的全国美展中也很明显。很多作者为了入选、为了获奖,功夫全下在表面,内在的东西很空,缺乏内涵,缺乏中国画的写意精神,制作的东西太多……。
罗: 既然存在这些不足,您认为应该如何改进?
王:总体来讲,现阶段工笔画创作最重要的是要强化中国画的写意精神,来避免一些全国性大展中盲目求大,过分制作所带来的弊病。过去关于工笔画、写意画(水墨画)的分类,给人门造成很多混乱和误解。其实,中国画的工与写,繁与简,重彩与水墨,细笔与粗笔等等,都是形式风格方面的分类,它们的内在精神应该是一致的。工笔画虽然是以工、细、制作为特征的画体,但写意和精神表现仍然是工笔画的内在灵魂。我们不应该鄙视制作,但应强调制作过程中精神、情感的注入。另外,要鼓励工笔画创作的多元化走向,要强化艺术个性,强化不同的形式风格的艺术对当代社会生活的真诚表现,这样才能不断开拓当代工笔画创作的新境界。
罗: 第八届全国工笔画大展即将举办,您对当代工笔画的发展有何展望?
王:我一直认为工笔画的发展前景是非常好的,在古今艺术交相辉映,中外艺术相互融汇的当代,工笔画有多方面的发展优势,写实、写意、构成、表现、装饰……工笔画在形式表现方面可开发的余地非常大。希望学会今后的展览能鼓励艺术上的多元化探索。不要一搞大展,大家立即板起面孔,都画的很大、很实、很细、很腻……中国工笔画学会成立二十多年来,一步步走到现在,己经形成一支很庞大的队伍,工笔画大展也是凝聚全国工笔画画家的一个平台, 实际上大家都在关注此事,大家都期待它能越办越好。
罗: 第八届大展您是否会参与?
王:对学会的这种大型活动我理应多做些贡献,就看学会的统一安排了。
罗: 七届大展时您编的两卷《丹青文萃》,大家普遍反应都很好,这次还会继续编吗?
王:林凡先生是很重视理论研究这一块的。第七届大展时,林老师一方面强调要把画册编好,在这方面我下了很大功夫,比较了很多同类大型展览的画集,从内容编排到装帧设计,以及材料、纸质的选择都是很讲究的。另一方面,他也特别重视学会的学术建设。《丹青文萃》当时编了两卷, 有近百篇工笔画的学术论文,全国近百位著名理论家和工笔画家参与写作,有关于工笔画发展历史和理论的深度探讨,还有名家研究、创作谈、工笔画教学、技艺交流等方面的专题论文,共计七十多万字。开始,我是想做一套能够连续出版的丛书。与当代艺术蓬勃发展的现状相比,学术研究显得非常薄弱,有太多的事情做的都还很不够。比如关于中国工笔画发展历史的系统研究,对古代工笔画辉煌成就及画论遗产的系统整理,对近现代名家名作的个案研究和深度的理论分析,对当前工笔画的发展格局、态势及走向进行适时的评论……许多方面的研究都需要进一步深入,进一步提高。我原计划是吸引更多的理论家、画家参与,把《丹青文萃》作为当代工笔画学术建设的一个系列工程来做。
罗: 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计划啊。
王:是啊,难度也是很大的。我从第七届大展以来一直在做这方面的研究和积累,现在手头应该有三四十万字的资料,做些补充和调整还可以接着再编两卷……学术研究与创作实践应该是同步发展的。我相信,深度的学术研究和积极的理论思考一定会对当代工笔画的学术探索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罗: 请您对《丹青报》谈点希望。
王:我看过第一期《丹青报》,印象还不错。希望今后能够针对当代工笔画发展中的问题,拟定一些学术主题,吸引著名理论家和画家参与,开展深入的学术研讨。无论介绍名家还是推出新人,都需要加强学术性。《丹青报》的主要任务还应该配合学会的工作和大型展览进行适时报导。
王志纯 1985至1989年曾任《中国美术报》执行编辑。1990年至1992年任《美术》杂志执行编辑。1992年调入北京画院,曾任《中国画》执行编辑。现为北京画院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协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工笔重彩画会艺术理论委员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