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画院是新中国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专业画院,一直致力于艺术人才的培养。历经几代人薪火相传,依托雄厚的画家资源,以画家工作室为主,建立了独特的师徒相授的教学模式。多年来,北京画院研修班为全国各地培养了众多优秀的艺术人才。
2024年,为了进一步推动艺术教育的普及与发展、培养更多艺术人才,北京画院开始以直播的形式推出了《北京画院精品艺术课》。该课程吸引了众多艺术爱好者的广泛关注与积极参与,提升了艺术教育的普惠性和社会影响力。为了方便更多人学习与回顾课程内容,我们将陆续以直播回放和图文结合的方式推送精品课程回顾,进一步深化教学内容,让您对教学内容有更加直观深入的了解。
本期让我们一起回顾艺术家韩斌老师的课程内容。
艺术家 韩斌
中国画学习是一个持续循环的过程,涉及临摹、写生和创作三个阶段,它们相互促进、不可分割。在这三个阶段中,写生尤其关键。写生不仅是艺术家直接从自然中获取灵感和素材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观察力和表现力的有效手段。
写生作品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创作,记录了艺术家与自然对话的瞬间,反映了艺术家的情感和思想。因此,写生不仅是素材的积累,也是艺术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写生过程中,需要敏锐的观察力,要从繁杂的自然景物中提炼出艺术形象。这不仅要求艺术家要具备坚实的绘画技巧,还要对自然事物有深刻的理解和感受。
写生是要写其“生意”,要捕捉大自然中旺盛的生命力与活力,体现出写生的现场感。这就要求艺术家在写生时不仅要关注景物的外在形态,更要捕捉其内在的精神和气质,从而在画面上呈现出一种生动、鲜活的效果。
韩斌工作室的这堂艺术课程,专注于意笔花卉写生,深入探讨了写生的艺术价值和其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
【师生对谈内容】
学生:初到一个地方写生时,一般都会先感受,请您谈谈写生中感受的重要性?
韩斌:画画最终是一种气息的流露和表达。这种气息我认为源自于画家对大自然的感受。如,在描绘春天的景物时,画家捕捉并传达了春风的温暖和舒适,无论是画牡丹花还是紫藤花,都不会带有肃杀之气。相反,如果画家描绘的是枯树寒鸦,那么作品自然不散发出春风和煦的感觉。若我们没有亲自在大自然中体验这些感受,就无法在画面上真实地传达这些情感,也就无法感动自己,也感动不了他人。
感受实际上是一种经验的积累。我刚开始学画的时候,看到山上的石头、大树等,会立刻联想到谁画过类似的物象,他们是如何处理的,这个过程是自然而然的。如果你真心喜欢绘画,全身心的投入,很快就能找到感觉。
韩斌 《山空月明》175×120cm
学生:当我们走进大自然,面对蜂拥而至的动植物,应该如何选择适合写生的景物?在落笔前的观察阶段,应该侧重哪些方面?
韩斌:如果把写生当做一幅完整的创作,就必须多方面考虑。在面对众多植物时,我们可能会感到眼花缭乱,但正如古语所说:“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赏心只有两三枝”。必须选择最能感动你的那个瞬间,无论是一个造型,还是一个姿态,需要先有感动,再去静下心来寻找具体的一些动人的细节。我们要善于从众多复杂的植物、叶片、枝条中,梳理出适合你画面需求的元素,这一点很重要,是综合修养的一种呈现。
如,此次写生课,我选择了这组芭蕉作为绘画对象,是因为它们之间存在对比。两颗芭蕉中,较小的那颗尚未完全展开,长得比较直,而较大的那颗则姿态多 变,带有一种憨态可掬的感觉,颇具趣味,自然带出一种老与嫩、正与斜、疏与密的对比。
我们要在众多的形象中找到这种对比,这是我们构建画面的一个主要因素。在中国画中,特别是在写意花鸟画中,这种对比是反复出现的。
韩斌 《江风秋渚》34×34cm
学生:笔墨表现在写生中也非常重要,并不是信笔涂鸦,在笔墨表现方面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韩斌:笔墨需要传达出画面中植物的生命力。用笔切忌生硬、死板,而应该生动活泼,追求一种灵动和自然的感觉。我们要根据不同的物象灵活用笔,捕捉并表现它们不同的质感。由于写生时有实际的参照物,可以运用各种手段来寻找和表现这些质感。这样的实践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捕捉自然界的细节,而且能够在未来的创作中有的放矢。
写生开始时,我们需要先用淡墨勾勒出画面大致的走势。在这个阶段,我们不必过分关注细节,而要确定整体的布局。接下来,要控制好墨色的深浅和笔中水分的多少。在大的势确定之后,我们便可以开始描绘细节。如,在老枝上,我们可以表现一些纹理和细节,体现苍老感等。
此外,要注意用笔的节奏感,通过节奏的调节实现墨色的变化。通过调整运笔的速度和力度,呈现虚实变化。如,当需要表现虚的效果时,可以加快笔速,让墨迹显得更为轻盈和模糊;而当需要表现实的效果时,可以放慢笔速,使墨迹更加浓重和清晰等。
韩斌 《水月两朦胧》120×240cm
学生:写生并不是照搬现实物象,在写生的过程中应该如何对实际物象进行取舍?如何在纷杂的物象中提炼线条,经营位置和造型?
韩斌:这还是要注意节奏变化、疏密变化以及结构的变化等。我们应该抓住整体的大局,而不是过分拘泥于细节,不能完全跟着植物实际的长势来画。主观与客观的结合在艺术创作中很重要,不能完全被客观事物所左右,但同时也不能完全脱离客观现实,忽视现场感。这种现场感和气息是作品生动性和真实性的关键。
韩斌 《水自飘零花自流》170×248cm
学生:您刚才提到了现场感,写生的现场感与创作中的现场感是否不同?创作需要弱化这种现场感吗?
韩斌:两者的现场感是有所不同,但创作的时候并不是要弱化现场感。如,写生时,我们描绘两片叶子可以利用墨色的干湿对比来表现它们的差异,这种对比贯穿于整个写生之中,需要我们不断地经营位置,以实现最佳的视觉效果。
写生时,我们可能会发现一些平时创作中很难想到的造型和姿态。这些意料之外的姿态非常有趣。我们应该抓住这些意料之外的感觉和形态,并将它们融入到我们的日常创作中。这种从写生中汲取的灵感和经验将极大地丰富我们的创作,可以避免出现画谱气、避免过于概念化。
韩斌 《香山秋韵》180×250cm
学生:在您的写生作品中会有一些有趣的小细节,在细节的处理和画面节奏的把控中,还是以主观为主吗?
韩斌:我有一个小习惯,在创作时,我会特别关注那些最能吸引人眼球的部分,力求将这些地方描绘得更准确、更细腻一些,甚至可以拘谨一些。那些我认为不太重要的地方,我会选择性地简化处理,一带而过。这样画面其实就具备了松与紧的对比,最后可以回到工作室在最后做一下调整。
还有一种素材收集式的写生,这种方法常被老一辈的画家所采用。他们将写生视为收集素材的过程,有时候只画某个局部,如画一片花瓣或花蕊,会在旁边详细标注所观察到的的颜色和形态。如“花蕊用白粉加藤黄”之类,并说明如何点染。这种方法强调的是素材的收集和记录,也是重要的写生手段。
韩斌 《仰曜朝霞》170×248cm
学生:您一般会带着问题去写生吗?
韩斌:是要带着问题去写生的,会有侧重要解决的问题。如今年上半年,我特别想解决老树干的变化,于是我有意识地画了很多老树杆的局部,包括铅笔速写。这些局部在创作的时候可以直接拿来使用。很多时候,我是直接将写生当做小作品在创作。
韩斌 《野山风露》
学生:您觉得我们现在应该带着问题去写生,还是以锻炼为主?
韩斌:我觉得这两种方式都要有,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论证的关系,并且是相辅相成的。在写生时,我既要带着问题去探索,也要有意识地锻炼自己,能否在写生过程中完成一幅完整的写生创作作品。把写生当成创作,这是一个更难的挑战。
韩斌 《秋暮来禽》
学生:您在前面谈到了,在写生的时候主客观要结合。我们应该如何平衡这种主客观的关系?
韩斌:我觉得个人的日常积累很重要。我们需要对中国画的造境的方式和和画面构图的方式能驾轻就熟,比如阴阳、曲直、正斜、粗细、疏密等对比。当你面对实景的时候,才能有的放矢的取舍。这是一种能力的体现。
组织画面就是变化和对比。至于如何组合,那是千变万化。在大自然中,这样的组合无处不在,关键在于如何去发现和捕捉。只有理解了这些基本规律,才能找到它们。
有时候,即使看了好多东西都没有找感觉,只要坐上十几分钟,自然就会组合了。从哪里取一个枝干,从哪里取一片叶子,从哪里找一个动物,然后将它们组合在一起,就是一件写生的作品。这需要长期的训练,与对中国画结构规律的掌握是分不开的。虽然听起来简单,但实际操作确实有难度,每个人的处理方式也都是不同的。
韩斌 《苍筠静锁》37.5×37.5cm
学生:中国画注重意境的表现,在写生时您一般是先立意,还是在写生过程中立意?
韩斌:我觉得还是要先立意,要成竹在胸。在写生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使之逐渐清晰和明确,最后整体的造境和最初的立意相比,通常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当我们置身于山涧之中,悬崖上倒挂的野草野花,旁边是溪流和杂石,石头上生长着菖蒲。如果在这样的场景中写生,不可能画出温室中花卉的
感觉。同样地,在温室里寻找山野间那种恣意生长的花卉,也是不切实际的。
直接表现眼前所见物象,是最直观的,也是最正确的。这是写生层面。至于创作层面,我认为随着时间的积累,你可以将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想法融入到面对现实的情景物之中,创作出真正反映你个人心性的作品。
韩斌 《摇飏风轻之三》32.5×65.5cm
学生:有些人临摹的很好,但写生的时候却画不出来,在临摹与写生转换中如何将学到的笔墨语言转换到写生中?
韩斌:这个问题经常会被问到。写意花鸟画笔法讲究书写性,变化丰富。如吴昌硕、陈淳、徐渭等的笔法差异都很大。大家学习的时候一般在某一阶段会有一个偏向,比如说这一阶段是以吴门画派陈淳为主,那么就要思考用陈淳的笔墨语言来塑造形象。最怕的是写生的时候用的方法把你对陈淳的学习所得都统统丢掉了,不能做到相互印证。如何运用你学到的笔墨去适应所观察的物象,学到的笔法如何转化到写生中,通过写生来相互印证笔墨和实体的关系,这非常重要。
当你面对实物时,要学会思考古人是如何组织画面的,是怎么取舍、概括、提炼物象的,体会古人是如何形成自己的一套独特的造型方式的。通过这种对实体和笔墨程式的体会,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你会开始理解他为何要将造型处理成那样。在相互印证的过程中,一旦你明白了这一点,就意味着你会有极大进步和突破。
.jpg)
韩斌 《玫瑰香》34×64cm
学生:您曾在随笔中写道:“艺术首先是一种良心,一种真。”这一理念在您的花鸟画写生中是如何体现的?
韩斌:这应该是我上中学的时候做到读书笔记,好像是普法费尔的一句话。我觉得艺术家是要有良心,是真诚的、善良的。当你面对一个事物时,如果自己都不能被感动,那么你的作品也难以触动他人,画作本身是虚假的。有时我画到一半,会因为感觉状态不真实或良心不安而无法继续,觉得作品过于敷衍,连自己都无法接受。不得不停下来,等到有感觉、状态对了再去画。在那种对状态下,才能够迅速进入一种忘我的境界,达到真性情的流露,画起来也会更加流畅自然。
韩斌 《冰雪风骨》43.5×56cm
韩斌 《文心兰》20×31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