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主题讲座 > 详情
【讲座】20世纪中国美术大家系列讲座(十五)——蒋兆和艺术与今天2012-07-10
作者:纪清远(北京画院第一创作室主任、

 

时  间:2012年7月10日
地  点:北京画院美术馆五层学术报告厅
主持人:吴洪亮(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
主讲人:纪清远(北京画院第一创作室主任、国家一级美术师)
主持人:

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来到北京画院美术馆参加今天的公共教育活动。今天我们有幸请到了一位特殊的嘉宾,他是我们北京画院的画家纪清远老师。纪老师的先祖是四库全书的总撰写纪晓岚先生,他是纪晓岚的六世孙。纪先生很早就来到了北京画院,相信在坐的很多人都见过纪先生的画。他的人物画得到了很多中国传统的滋养,同时,与他的老师蒋兆和先生也有一脉相承的特点。这次蒋兆和先生的展览,很多外地的朋友赶过参观。虽然蒋先生的《流民图》目前藏于中国美术馆,但是还没有这样成系列的对蒋先生的人物画进行研讨,以展览的形式呈现出蒋先生对西画与中国画的完美融合。纪先生是北京画院第一创作室的主任、画院艺委会委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北京文史馆馆员,更重要的是他是蒋兆和艺术研究会的秘书长。纪先生对蒋先生艺术的理解更深于一般人,这几年他除了创作以外,还组织了很多有关蒋兆和先生的展览,当年在中国美术馆影响颇深。现在,我们请纪清远先生带来“蒋兆和艺术与今天”,大家欢迎。

 
纪清远:

我是画院的一名专业画家,多年以来一直追随蒋先生现实主义风格,这些年也做了一些事情。刚才吴馆长提到我的先祖是纪晓岚先生,恩师是蒋兆和先生。我想我这辈子没有多大本事,但是我想为弘扬这两位历史老人做一些具体的工作,我在这里谈谈我对蒋兆和艺术的一些体会。蒋先生是中央美术学院的教授,我也在中央美术学院学习过。20岁的时候我们家住在月坛,父亲有次在商店买东西,忽然有人在背后叫他“纪老师”,原来是蒋兆和先生的夫人。我父亲那时是实验二小的一位领导,蒋先生的孩子都毕业于实验二小,家长对老师非常尊敬的,多少年以后还都没有忘。后来我父亲听说蒋先生是我们邻居,在月坛北街5号楼,几天后我父亲就带着我和弟弟去拜访蒋兆和先生。那是第一次见面,他70岁,我20岁。

下面我结合自己的体会和大家交流一下关于蒋先生艺术。我的题目是,蒋兆和艺术与今天。首先是蒋兆和艺术,然后是今天的艺术。“今天”意味着我们是一种传承关系。蒋兆和先生是20世纪中国人物画家中最伟大的现实主义画家,他是中国人物画从古典形态转向现代形态具有里程碑式的一代宗师。他创立的艺术观和实践所形成的完整的艺术体系是一笔宝贵的艺术财富。在当代人物画发展中对蒋兆和的艺术进行科学的、系统的梳理和总结,对继承和延伸蒋兆和精神,发展当代人物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研究蒋兆和要对他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过去总是讲“徐蒋体系”,徐悲鸿是现实主义的倡导者,蒋先生是具体的实践者。徐先生也说过蒋兆和先生已经形成一个独特的风格。我想提出的是“蒋兆和艺术体系”,由几部分组合:一部分是蒋兆和艺术思想以及产生的时代意义,这是该体系中最重要的内容。中国画中一共有三科:山水、花鸟、人物。人物画历朝历代在这三者之间都是最重要的。早期的人物画一般是用来描绘帝王、功臣、宰相、宫闱事件、宗教故事,如《历代帝王图》、《韩熙载夜宴图》。人物画在当时处于主流地位,唐代是人物画的高峰,但是到了宋元以后,人物画逐渐被山水、花鸟取代。宋以后,由于发达的经济,工商业的萌芽,对市民阶层的关注开始逐渐高于对宫廷的关注。特别是一些民间画家,他们关注民间生活,《春犁图》、《货郎图》等等这类题材的画也很多。元以后,绘画开始讲究笔墨趣味,文人画发展起来,不求形似的概念得以流行,人物画在整体上处于衰弱趋势,千人一面,没有个性。这种情况一致持续到清末民初。我认为,到了20世纪初,中国社会大的动荡时期,西方文化的进入,使中国的一些先进分子对中国旧时代有一种反思,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首先,带来巨变的就是人物画。以徐悲鸿和蒋兆和为代表,开创了现代写实水墨人物画道路。随着民主和科学新观念的影响,伴随社会大变革,中西文化的碰撞,既有近代人文主义思想激荡,也注定一切有良智的文学家和艺术家在这场尖锐的文化改革中锻造自己的学术思想。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中明确的提出了要推倒贵族文学,建设写实文学和社会文学。也就是说从文学方面也要面向大众、面向社会。在这场思想解放和启蒙思想运动中,使人物画领域里产生了一场历史性的革命。徐悲鸿经过旅欧留学考察,和中西美术的对比,他明确地说:“吾个人对于中国目前艺术之颓败,觉非力倡写实主义不为功。”就是倡导必须推进写实主义,并发表《中国画改良论》支持蔡元培、陈独秀、康有为关于用写实主义改良中国画的主张。他们的艺术主张对于当时的艺术家艺术实践是一个重大的冲击。蒋兆和的艺术观受到徐悲鸿的影响,他们俩一见如故,徐悲鸿比蒋先生大约大了七、八岁。后来蒋先生回忆说:“在结识徐悲鸿之前,由于我的境遇很自然地同情劳苦大众,在艺术上从来没有过闲情逸致。我觉得只有以写实主义才能够揭示劳苦大众悲惨的命运和他们的内心的痛苦。但是当时还不能自觉的走现实主义道路,由于徐悲鸿的提醒,艺术的根本问题才使我思想上更加明确,成为我日后从事水墨画的原则。”他从一种不自觉的状态,通过徐先生的提醒,逐渐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对于蒋先生的思想和艺术观,这句话很重要,说的很清楚。蒋先生看到的是人之不幸者,颠沛流离、老弱无依、贫困交集的大众。蒋先生说:“我要竭诚捧一碗苦茶,敬献与大众之前呐喊。”“五四”运动的影响,上海左翼运动的熏陶,鲁迅,特别是徐悲鸿对他的影响,俄罗斯巡回画派,让他有机会看到了一些名家的大作,例如伦勃朗、米勒、库尔贝、德洛克洛瓦、列宾的一些画册。  

从个人经历来看,蒋先生是四川泸州人,从小父母早亡,一直流浪,终日为生存而挣扎。但是当时上海的文化氛围还是很浓,各种展览会,世界名作的印刷品使蒋先生大开眼界。他在上海和南京度过了自己的青年时代,靠勤奋和自学掌握了绘画技巧,靠画广告、画像、橱窗设计等工作谋生。这次北京画院组织的这场画展之所以叫做“发现展”,就是因为很多画之前我们都没有见过。比如有几张图案画就是蒋先生当时在上海和南京期间谋生所画,后来他有两张作品参加了当时在南京举办的全国美展。其中一张叫《慰》,油画《江边》被选上,徐悲鸿很认可这两张画,虽小但是功力非凡,就把他介绍到中央大学教图案。这是蒋先生的一个转机,从一个流浪的艺术家转变为从事艺术教育的艺术家。白天上课,晚上就住在徐悲鸿先生的画库里,那时他有机会天天画素描和人物。后来到北平办工作室,一年以后又到了重庆。重庆的文化氛围和上海不一样,传统氛围更浓一些,所以他开始画水墨人物画,大概在重庆待了一两年的时间,他一个亲戚拿着他的这批画到北平中央饭店办了画展。当时这场展览办得很轰动,还请齐白石题了字。展览正好在“七七事变”前期,日本侵占华北后,蒋先生到了国立北平艺专。那时候蒋先生有个机会到燕京大学办画展,司徒雷登亲自为他的画册写了序言,并赞助了他的画册。抗战胜利以后,国民政府派徐悲鸿作为国民政府的代表到北京艺术院校甄别有无汉奸行为的艺术家。当时国立艺专很多老先生都失业了,直到1947年蒋先生回到国立艺专正式教书。1951年,国立艺专和很多学校合并成立中央美术学院,毛主席亲自题名。后来蒋先生就一直在中央美术学院教书。蒋先生笔下的人物不计其数,《卖小吃的老人》、《沿街叫卖》、《阿Q像》、《流民图》、《朱门酒肉臭》……除了肖像画以外,他的大部分人物画都是带有情节性的。《流民图》并不是简单的群像画,不是简单的人物罗列,而是一段段的情节,表现人物的情感。还有二楼展出的《卖子图》,蒋先生把这些底层人物表现地淋漓尽致,“民族的危亡,人民的疾苦,这一切使蒋先生知道艺术的崇高使命并自觉地走上了现实主义道路。”这句话是我从一篇文章中摘出来的,但是我觉得这种话是后人写文章时带有装饰性的词,带有理论上的总结和归纳。关于艺术之道,蒋先生也说艺术是为了促使人类精神文明,伸正义,重感情。他说,“有人说我是人道主义,我不同意,当然我不是没有人道主义,虽然我不是工农,但从小受贫穷,随波流浪,底层人民之一。我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反映人们的痛苦生活,而人道主义是站在一旁的。”他不认为自己是一个旁观者在同情底层大众,而是自己也属于底层大众的一员。这是我讲的第一部分——他的艺术思想。

第二,蒋兆和的艺术手法。鲁迅发表过一篇小说《狂人日记》,白话文。清代出现了小说体,小说是白话文。在过去,文人士大夫阶层是被人看不起的。鲁迅通过白话文对那个吃人的社会进行鞭笞,是新文学内容与形式相结合的典范。为了实现他的创作思想而采取了写实手法,形成了艺术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而且在艺术语言上没有脱离现实生活。有人说新中国成立以后,蒋先生的作品不如解放前画的那么深刻,但是还是有很多好画,比如《回乡》、《鸭绿江边》、《抗美援朝》、《面人汤像》、《给志愿军叔叔写信》、《读报》,都是以写实手法深刻地刻画了人物形象。但是要说明一点,写实手法不是从蒋先生才开始的。清末一些宫廷的画师,或者国外传教士画的肖像都是写实的。但蒋先生的写实手法不同于这些人的写实手法,那些写实描得特别细,特别逼真却没有什么艺术性,更谈不上什么精神内涵,只是准确而已。蒋先生继承了中国书画传统,适当借鉴了西方写实手法,他开创了具有中国意韵的现代写实水墨。有些人说不需要有这么多明暗,我们从一些展览也能看到,在40年代以前,蒋兆和讲究明暗,后来他减弱了这种明暗,因为他认为中国画还是以线造型的。中国画的线是独立审美的线,在《阿Q像》作品中,虽然有一些皴擦结构,但是这幅作品的用线是很讲究的。徐先生、蒋先生对中国人物画在上世纪初进行了一次大的改造,徐先生说“古法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绘画可采入者融之”。

第三,文化背景。蒋先生从小虽然家境不好,但是还是受到了很好的传统文化熏陶,家中收藏的碑帖极多,读过四书五经、唐诗宋词和诗经,对书画兴趣尤浓。7、8岁开始学国画,父亲和叔叔要求每日必写三百字小楷,他首先接受的是传统文化。有些画家在画中从不题诗,像蒋先生、齐白石先生在很多画里题了很多诗。尽管有些是打油诗,格律不太规范的诗,但是也能很好的表现出其意。蒋先生虽然画的不是文人画,但是他继承了文人画三绝的传统——诗,书,画。很多画中的诗寓意深长,饱含着对社会世态炎凉的亲身体会。这些对于研究蒋兆和,研究他的文化背景是不可缺少的。关于蒋兆和体系我主要就是由上述三个方面组成。下面一部分我谈一下当今关于蒋兆和文化的思考。

80年代初,周思聪老师参加美代会回来,她向画院传达美代会的精神。那时正是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拨乱反正,文艺的春天来到了。当时美协会议上有很多人说,“过去我们画文学性高于艺术本身的探索”。这句话在当时确实有道理。文革时期的美术确实是这样,要画一个创作,首先要设计好一个情节,洪、光、亮,高、大、全。所以在那个时期提出了对绘画本身探讨不够的问题。从那以后,文艺百花齐放,样式开始多起来,令人振奋,一直延续到现在。但是也矫枉过正,出现了一些问题。人物画中,画家对于画面效果的追求要高于对人物本身的描绘和刻画,对思想的刻画差一些。有可能会出现一幅画在视觉上很抓人的眼球,但是近看没什么东西。目前,反映时代,反映人民的人物画太少。研究和弘扬蒋先生的艺术精神应放到更大的背景中去,不仅是画面本身。20世纪初,中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科学和民主成为时代的主流。在接受人类文明先进思想之后,通过对旧文化、旧制度的反思,思想得到了空前的解放,即使这样也没有使中国传统文化彻底断线。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衍变,蒋先生的画就是中国画,是中国的魂。接下来欢迎大家提问。

 
听众:

您今天讲的是“蒋兆和艺术与今天”,您论述了蒋兆和艺术与当今人物画的关系,那么您认为当今乃至未来的中国人物画,应该是怎样的一个发展?谢谢。

 
纪清远:

中国人物画,蒋派也是其中之一。最主要的,在文艺里还是要坚持百花齐放,坚持风格的多样化。但是有一个共同的原则:艺术要表现人的情感。今后的人物画发展,我还是相信有识之士不甘心于人物画的衰落,还是要坚持现实人物画道路,表现人本身。

 
听众:

蒋兆和先生是中国绘画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人们越来越怀念他及其他的艺术。他的艺术成就高峰是在40年代,他的很多作品是描述社会底层劳苦大众的苦难,这是蒋兆和艺术体系最重要的部分。但是您讲到今天要弘扬他的这种艺术精神,请问纪老师,今天怎么去弘扬他的这种精神呢?

 
纪清远:

弘扬蒋先生的艺术首先要明确一个观点,蒋先生的艺术观是什么。他是为人生而艺术,表现人本身。前几年蒋兆和基金会做了一个民生画展,影响很轰动。在画展中我们也是力图表现民生题材,表现老百姓的喜怒哀乐,但是我们不主张揭露阴暗面,因为过多的揭露阴暗,社会效果不一定好。文艺作品作为思想主导作品,我觉得还是弘扬正面精神为主,这对于民族的团结,国家的稳定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