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画院精品艺术课】直播回顾|乐祥海:如何学习传统才更有效2025-08-18
    
      北京画院是新中国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专业画院,一直致力于艺术人才的培养。历经几代人薪火相传,依托雄厚的画家资源,以画家工作室为主,建立了独特的师徒相授的教学模式。多年来,北京画院研修班为全国各地培养了众多优秀的艺术人才。
 
      2024年,为了进一步推动艺术教育的普及与发展、培养更多艺术人才,北京画院开始以直播的形式推出了《北京画院精品艺术课》。该课程吸引了众多艺术爱好者的广泛关注与积极参与,提升了艺术教育的普惠性和社会影响力。为了方便更多人学习与回顾课程内容,我们将陆续以直播回放和图文结合的方式推送精品课程回顾,进一步深化教学内容,让您对教学内容有更加直观深入的了解。
 
      本期让我们一起回顾艺术家乐祥海老师的课程内容。
 
艺术家 乐祥海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当下,电脑制作、图像制作等技术手段大量入中国美术创作领域,早些年,这类作品偶尔出现,人们会觉得新奇。但随着技术的普及,这类作品泛滥,导致艺术展览呈现出扁平化趋势,作品的识别度急剧下降。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不禁要问:中国画发展至今,究竟处于何种阶段?当下的中国画创作,是否正逐渐远离传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传统是否正面临缺失的困境 ?
 
      面对这些关乎中国画传承与发展的重要问题,回望传统对于我们学习艺术,尤其是中国画,有着深远意义。
 
      北京画院这堂课将着重探讨两个问题:第一,如何认识传统?第二,如何学习传统?北京画院画家乐祥海将通过现场创作,为大家讲解学习传统的相关要点,并分享个人的经验与学习方法。
 
      前人在漫长的艺术探索中,为我们总结了许多宝贵的学习方法。而我们当下的关键任务是如何吸收这些经验,并巧妙地运用到自己的画作中,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个人风格。这不仅是我们与前人的关键区别,更是绘画创作的核心意义所在。
 
     同时,在学习传统的过程中,我们切勿因专注于某一特定流派或技法,而丢失了自我。因为一幅真正优秀的作品,能够使其流传千古、熠熠生辉的,正是每个人独特的个性与心性。我们学习任何传统技法,根本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表达自己的个性与心性。而表达的精准度与高度,恰恰体现了我们在前人基础上的发展与风格转变,这也正是我们学习传统的重要价值之一。
 
 
    【师生对谈内容】
 
      ▼
 
      学生:您擅长人物,也画花鸟,为什么会在这堂课上选择山水画进行创作示范?
 
      乐祥海:我最初专注于人物画创作,人物画对于人物形象与动态的刻画有着严格的要求,即便是写意人物画,若造型不够精准,画面就会显得不协调,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物画家的“自由”。因此,我尝试从花鸟画与山水画中汲取技法,将其运用到人物画创作中,于是便开始了山水画的创作。
不同画种之间的技法是可以相互融合、相互借鉴的。在中国画的技法体系里,山水画的贡献尤为突出,如各种皴法、墨法等基本技法大多源自山水画。前人在总结或开创一种墨法时,主要是从自然中汲取灵感,经过提炼与实践,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模式,并传承至今。这些技法为后人学习传统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使我们在艺术探索的道路上少走了许多弯路。
 
乐祥海 《树杪百重泉》
300cm×148cm 纸本设色 2021年
 
      学生:在构图方面,我们应该如何去学习传统和借鉴传统呢?
 
     乐祥海:我们回望传统绘画可以发现,在创作过程中法无定法,尤其在构图方面,并无严苛的要求。在山水画创作中,有高远法、平远法、深远法这三种常见的构图方式。高远法能够较为容易地表现出山体的壮阔之感。平远法则视野开阔,类似于摄影中的大广角,使画面呈现出全景式的效果。深远法在表现山体起伏时,画面便显得深邃悠远,更加丰富。
 
      在创作一幅作品时,我们首先要在脑海中构思整体的构图。以绘制山峰为例,先勾勒出整个山势的轮廓,之后在创作过程中逐步完善。山势勾勒完成后,还需对想要表达的细节进行规划,再来勾勒树木、屋舍等,点染一些细节,让画面更加完整、生动。
 
      此外,我们经常提到一个词叫“计白当黑”。画面中留白的部分,反而可以作为一个内容本身,成为画面组成的重要部分,通过留白让人产生丰富的遐想,感受中国画的玄妙意境。
 
乐祥海 《冬山图》
34cm×46cm 纸本设色 2025年

乐祥海 《叶村》
34cm×46cm 纸本水墨 2025年
 
      学生:请分享一些您在学习传统笔墨方面的经验,比如您是如何将技法、构图和意境与古人和传统相结合的,又是如何学习传统的?

      乐祥海:在学习传统的过程中,如何进行取舍是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我所画的人物画属于大写意风格,这种画风强调用书写性的线条来塑造人物形象。当我的创作视野拓展到山水画领域时,依然追寻那些最初吸引我的写意性元素,每一笔都应带有书写的韵味。如徐渭、八大山人、黄宾虹等大师的作品,尤其是黄宾虹的画,其独特的美感令我深感钦佩。黄宾虹不仅在形式上有所创新,更将中国文化中的诸多哲学思想巧妙地融入笔墨之中,使作品内涵丰富、意境深远。
 
      在整个创作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时刻注意构图的把控,确保画面的整体协调,这需要在日常的训练中不断积累,对前人的经验总结提炼。中国画的意境与诗意源于中国文化中蕴含的写意精神,作画并非单纯地描绘物体本身,而是借助山体等元素展现画家自身的修养与心境,这是中国画独特的地方。
 
 乐祥海 《残云收翠岭》
34cm×68cm 纸本水墨 2023年
 
      学生:在创作山水画的过程中,您会刻意去联想传统,与古人建立联系吗?
 
      乐祥海:我们提起画笔,其实就是一种表达,不需要刻意思考每一笔的出处。习古过程,是在日常训练中逐渐解决自己的问题。我认为画家最佳的创作状态是画得舒适、表达畅快,这样得作品才会显得自然、平实。如果刻意追求古人风格,可能会使画面脱离自我。写意画中,偶然性和不可捉摸之处往往是最精彩的,也是写意画的一个魅力所在。灵感来临时及时捕捉,随时调整,反而能创作出精彩的作品。
 
      学习古人有一个有效的捷径。当我们面对传统经典作品,若对某位画家的作品情有独钟、爱不释手,说明我们的心性与该画家相契合,这个时候从其身上汲取的养分对我们个人极为有效。与传统的连接,不应仅停留在外在图式上,而应将前人的成果消化吸收,转化为自己的表达。这样才是有效的学习,才能真正将传统精髓融入自身创作。
 
乐祥海 《金龙山》
46cm×34cm 纸本设色 2025年
 
      学生:尽管技法对画家很重要,但保持个性、追随个人喜好同样关键。在传统学习的过程中,个性和喜好为何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呢?

      乐祥海:我们谈及艺术家时,常会提到灵感或天赋。这些因素难以量化或具体描述,恰恰体现了每位画家的独特个性。每个人的性格各异,或粗犷、或细腻、或内敛……这种天性成为每位画家画作中最打动人心的部分,也是最个性、最自我的东西。如果每个人都去追求共性,艺术将逝去多样性。因此,在中国画教学中,尤其在学院教育阶段,在夯实基本功的基础上,应保留个性与本真,因材施教,依据学生自身特点进行针对性教学。
 
      同时,技法本身就是“个性”的,他是每位画家创造的独一无二的“言说方式”,也是作品的“内容”,明白这一点就清楚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如何面对前人的技法了,当学而变,变而创。
 
      如今,新兴科技如AI为画家带来诸多便利。借助大数据,AI拓展了画家的视野,提供了丰富的创作资源。然而,过度依赖此类技术会削弱画家的手感,而画面中最生动的部分,恰恰源于细腻的笔墨所传达的画家追求与情趣。若仅复制机器生成的图像,画家的主观性将被削弱,
 
      我们有时候也应该反思,想想宋代画家在没有摄影技术辅助的情况下,凭借目识心记观察生活中的细节,照样能够写真传神。齐白石画虾极具写意性,与真实虾存在差异,是对虾动势与形态的提炼。在运用现代科技时,切忌以牺牲自我为代价,要坚守自我风格。若能借助科技手段开阔眼界,吸收并消化相关元素,再依传统表达程式创作,这对画家是有帮助的。
 
乐祥海 《风雪乱山深》
46cm×34cm 纸本设色 2025年
 
      学生:您的作品传递出一种自由和洒脱的感觉,在学习传统的同时,又有着独属于您个人的书写性和情感表达。您在学习传统的过程中是如何结合自己个性和兴趣,找到自己的位置,并创作出具有自己风格的作品的?
 
     乐祥海:这与我的个性有关。我生长在农村,童年时与伙伴们无拘无束地玩耍,这种自由的环境塑造了我的个性。那时,我们经常有机会接触到小人书,便在上面勾画自己感兴趣的场景。如今回想起来,这一切都充满了偶然性。
 
     上学时,我主攻设计专业,虽有一定美术基础训练,但与国画创作仍有较大差距。然而,小时候对连环画的喜爱一直深植于心。在从事专业创作时,我依然采用夸张变形、讲故事的方式来“设计”作品。当我进入中国画创作时,这种个性依旧得以保留。在后续深入学习中国画传统时,我有意识地去挑选那些在表达上较为自由的传统画家作为学习对象。
 
     我最初被黄宾虹作品中所呈现出的无拘无束的风格所吸引,这仅仅是基于感性层面的认知。然而,随着对黄宾虹艺术的深入研究,逐渐意识到他并非如表面所见那般简单自由随性。黄宾虹最为珍贵的艺术贡献在于其作品所蕴含的“内美”,这种美超越了画面本身,向外延伸,为观者提供了联想的空间。尽管观画时我们的心绪常被画面所引导,但这种向外的延伸实则深藏于画作之中。黄宾虹的“内美”思想不仅融入了中国文化元素,同时强调画理的重要性,追求传统艺术表达的深度与层次感。
 
     在学习传统的时候,古人的精华就在那里,若仅将传统技法生硬地平移至自己的作品中,无异于武术中的花架子,缺乏实质内涵。黄宾虹从中国画传统入手,深入研习诸家,汲取各家之长,但这种汲取是经过自我消化的,再依据个人情感进行表达,因此他的作品呈现出了独特的黄宾虹风格,自然且不刻意。
 
     传统为我们提供了方法与规律。在探寻这些规律的过程中,画家会从中获得诸多启发,思考自身兴趣、个性与长处,以及如何充分表达这些优势。通过反复回归传统,寻找感兴趣的点,就可以提高学习效果。
 
乐祥海 《玉泉山》
34cm×46cm 纸本设色 2024年
 
乐祥海 《长春园》
34cm×46cm 纸本设色 2024年
 
       学生:您的创作风格和学习传统的方式,是否与您的求学经历有关?
 
      乐祥海:是的。我的求学经历与很多画家有所不同,没有经历过科班式的严格训练。我学中国画很偶然,包括与老师李世南先生的结缘亦是如此。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因出版画册来到我当时所在的公司,我不认识他,也没有在公司。他偶然看到墙上我随意涂鸦的漫画人物,觉得很有感觉,便留下电话,让我去找他,由此我们相识。
 
      李世南先生认为,尽管我的作品在技术上尚显稚嫩,但那种自由漫烂、率性而为的感觉很打动人。他鼓励我继续创作,并告诉我学习时要保留这种天真、无拘无束的本性。李世南先生是在引导我批判性地学习古人。面对古代画家的作品时,需有自己的判断,思考他们的作品对我是否有用。他建议,如果喜欢某位画家的作品,就学习其精彩的部分,不喜欢的部分则不必学。
 
乐祥海 《贝家花园》
34cm×46cm 纸本设色 2024年
 
     学生:请您为我们分享一下,在学习传统的过程中该如何进行创新,如何平衡创新和继承之间的关系?
 
     乐祥海:多年来,传统与创新是画坛热议的话题。关于中国画的创新,不应刻意将其单独拿出来,视为画家要解决的问题,因为从本质上讲,这并非是个问题。任何作品之所以“新”,归根结底在于创作者个性的彰显。所谓“新”,其实是个体的独特之处,正是他们与众不同的原因,这便是中国画的“新”。切勿陷入一些虚无概念里,盲目追寻新意。若没有自我,找到了所谓的“新”,那也与自己无关联。
 
     回望传统,我们会发现中国画自诞生开始,便始终在创新创变的道路上不断发展。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绘画风格出现,中国画里的个性元素永不过时,而个性表达本身就是在创新。画家们身处不同时代,所受时代的影响各异,对时代的反应自然也各不相同,每个人的自我表达,实际上就是一种创新。
 
     当我们回归到个性表达上,所谓的创新便不再是问题。如关良风格的形成,正是其个性表达的体现。因为他对戏曲的浓厚兴趣,舞台上的形象、人物造型、情节等深深烙印于脑海中,他对戏曲演员亮相拍案叫绝。他的水墨人物作品,就像是用笔墨把戏曲舞台上角色亮相表现出来,这是他内在精神的独特呈现,凸显出他与众不同之处,这也是他的“新”。
 
     黄宾虹对传统进行了全面且深入的梳理与研究,一生都在探索中国画南北宗分野后,是否有可能实现南北融合。中国画的所有技法都源于自然,黄宾虹遵循这一规律,探寻技法的形成过程,在此过程中获得诸多启发,丰富了自己的表达手段。他尝试画一些黑、重、浓、密的山石,一遍遍积染,使作品愈发深邃厚重。他的这种表达方式自由、主观、随性,画面富有体积感,无形中解决了中国画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我之所以对黄宾虹的作品感兴趣,是因为他的画作中蕴含许多玄妙之处,而且没有受到程式化因素的束缚。通过层层推进,他的画面愈发丰富、耐人寻味。这种基于个性表达的作品,让人常看常新,每次观赏都令人激动。作品中个人元素在作品中呈现得越多,就越值得回味。
 
乐祥海 《山居图》
68cm×34cm 纸本水墨 2023年